第一氏族 第484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蜀山簽到三千年,出關陸地劍仙、逐道長青、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
他們是要借此機會表達強硬態度、展現強勢立場,聯合起來給宋治施壓,從而迫使宋治退步,就此停止扶持寒門打壓世家,并在之后保障世家之利不受侵害,讓大齊皇朝回到世家與帝王共天下的大局! 世家也好,帝室也罷,都是既得利益者,有自身的地位、尊榮與特權,掌控天下相當一部分財富。 既然是既得利益階層,那么天下穩定就是他們的首要追求,只有四海升平,他們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安安穩穩的享受權力與富貴,牧養天下之民。 要是天下大亂,烽火連城,受損最大的當然是既得利益者。一個平民之家攏共才多少財富?抵得上他們隨身玉佩的十分之一價值嗎? 每逢改朝換代,都有新的勛貴冒頭,舊的貴族定會消亡一批,這些世家誰敢保證,自己的家族在經歷亂世后,不是衰亡而是強盛? 如今的天下,可是寒門勢大! 不到最后一刻,哪個世家愿冒天下傾覆的危險? 所以世家們要的,是跟宋治談判,維護自己過往擁有的利益! 終于,在陳詢汗出如漿的時候,宋治淡淡開口了: “隴右戰事歷時數月未能結束,區區鳳翔軍竟能堅持到現在,實在是出人意料。朕欲快速平定隴右,不知諸卿有何良策?” 第五四一章 “談判” 宋治的確需要快速平定隴右,事情無法再拖片刻。 他本來是預計王極境們趕到隴右后,就能立即攻破隴山,擒殺魏無羨魏崇山,一舉擊潰鳳翔軍,在旦夕間確定大勢,而后傳檄平定州縣。 如今,增援的王極境們趕到隴右已經不少時間,戰事卻還在僵持,這已經超過皇朝接受限度。 別的不說,僅是調撥軍糧的戶部尚書、轉運使,就已經哭著喊著要上吊了。 前方六鎮大軍,每日消耗的糧食都是定額,糧食從江南運到隴右,路上人吃馬嚼的更是天文數字,而就近的關中在國戰時期就無力承擔多少軍糧。 大軍結束隴右戰事后,從彼處返回各自藩鎮,同樣需要時間,軍糧的供應并不會因為戰事完結而立馬結束。 簡而言之,朝廷已經無糧。 雖說距離秋收已經沒有太久,但眼下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糧食,讓六鎮大軍在隴右堅持到秋收之后糧食運達。 大軍必須盡快撤回。 一旦軍中斷糧,六鎮大軍沒了吃的,絕對不會坐等餓死,如北胡大軍般劫掠地方,一路燒殺搶奪回到本鎮,乃至順勢占據隴右、關中,割據造反,都是等閑。 到了那時,天下豈能不大亂? 天下一亂,世家們但凡不想被洪流摧毀,將被迫群起逐鹿,那就不是跟宋治談條件的問題了。 這般形勢,宋治跟世家們都看得明明白白。 聽到宋治問“有何良策”,陳詢跟韓昭同時暗松一口氣。 他倆覺得,對方這是在試探他們的口風。明知襄助魏氏的高手出自世家,宋治還這么問,就是要他們提出條件。 如此看來,皇帝是打算跟世家談判了。 事情沒有走到最壞的那一步,兩人也不必被埋伏的高手圍殺而死,經歷剛剛一場煎熬的陳詢跟韓昭,都感到一陣慶幸。 夢寐以求的時刻終于到來,陳詢暗喜無限。 他情不自禁深吸一口氣,今日這場談話將決定世家命運,由不得他不萬分小心。 “陛下,隴右戰事拖延,老臣忝為宰相,也如陛下一般憂心。事關國家社稷、江山穩固,只要能平定叛賊,老臣甘愿舍掉衰朽之軀?!?/br> 陳詢先是說了一番場面話,表達世家跟皇帝的追求一樣,都是皇朝穩定——這樣大家才好享受百姓提供的榮華,見對方沒有什么神色變化,他便接著往下說: “遙想開朝立國之際,天下紛紛烽火連城,太祖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對天下英雄禮敬有加、一視同仁,于是各方豪杰云集景從。 “最終匯成十三門第、十八將門,助太祖問鼎天下。 “五年國戰,陛下殫精竭慮、夙夜cao勞,舉國同心同德,士人門第與將門勛貴,無不戮力而戰,期間死傷無數,可謂毀家紓難。 “大齊這才擊退北胡百萬大軍,保全了祖宗疆土與大齊社稷?!?/br> 說到這,陳詢有意停頓了片刻。 他剛剛說的這些,是在提醒宋治,沒有世家的支持,宋氏就不可能奪得江山成為皇族,也不可能戰勝外寇保全帝位。 這天下本就是世家與宋氏一起打下來保下來的,作為勝利者,權力富貴這些東西,大家理應都有一份。 就君臣名分來說,對宋氏而言,世家的功勞猶如天高,宋治怎能不善待有功之臣,反而磨刀霍霍意欲處之而后快? 既然宋治倒行逆施,那世家們群起反抗,幫一幫魏氏,表明自己的態度立場,豈不是理所應當? 這不是世家們的錯,宋治不應該怪他們,反而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及時改正。 如何改正? 做足了鋪墊,陳詢說出了世家訴求: “面對北胡百萬大軍,大齊姑且能夠戰而勝之,區區一個鳳翔軍,又何以能釀成大患?不過是小人蒙蔽了圣聽,讓我大齊皇朝無法再齊心協力而已! “古語有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倘若陛下能除掉這些小人,使得群臣百姓之言都能上達天聽,則宇內承平、海晏河清,國戰前的太平盛世,旦夕間便可重現!” 陳詢口中的小人,自然不是指代哪個具體的人,而是說的寒門官員整體。 說到這,陳詢伏地而拜,聲音變得悲愴,之前所言都是權力實利,接下來他開始立足大局,曉以大義: “陛下,國戰之前,我大齊本有無數繁華,有強悍國力,就因為這些小人爭權奪利、殘害忠良,才使得朝野烏煙瘴氣、一團亂麻! “大齊是一個巨人,但就因為這些人在,巨人十成之力發揮不出一成!” “若非如此,區區北胡,化外之民蠻夷之邦,焉能趁虛而入,侵我江山,害我百姓,奪我錢糧,使皇朝蒙此大劫? “萬望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以天下蒼生為念,除此小人,遵循古禮古法,以先人之道治理天下,如此,則我大齊國祚必可延綿萬世!” 話說完,陳詢五體投地、埋首不起,仿佛還在痛哭流涕。 韓昭同樣是一臉悲愴的拜倒在地:“請陛下攘除jian邪,遵循古禮古法,以先人之道治天下,還四海清平!” 所謂古禮古法、先人之道,自然就是帝室與世家共天下,就是消除寒門官員。 這便是世家的條件。 當然,只是說出來給宋治聽,等待還價的條件。 宋治望著地上的陳詢與韓昭,眼角抽搐、雙目如火。 ...... 陳詢之前雖然被宋治嚇著了,心里敲起了退堂鼓,準備從一開始就少提點條件,避免獅子大張口,但轉念之間,腦海里浮現出一個偉岸莫測的身影。 他及時醒悟:雖然在皇帝跟世家看來,自己是世家此次行動的領頭者,所作所為都是為世家整體發聲,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 陳氏還有另外的選擇,就算跟宋治談崩了,也不至于完全沒有退路。 當然,如果能跟宋治談攏,讓對方同意帝室繼續與世家共天下,那是最好。 念及于此,陳詢有了底氣,恢復了鎮定,故而還是把既定說辭說給了宋治聽。 ...... 韓昭頗有些膽戰心驚。 之前因為皇帝的威壓,他心中也生出了恐懼感,想著是不是把條件主動降一降,免得觸怒了即將發狂的皇帝,導致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他本以為陳詢跟他同樣感受,不曾想對方竟然那般硬氣,好似全然沒受到之前氣氛的影響,半點兒也不怕死。 這哪里還是個沒有骨頭的應聲蟲? 韓昭第一次覺得,自己有必要重新審視陳詢。 ...... 宋治很憤怒,出離的憤怒。 大齊承前朝開科舉之余澤,他繼承歷代先帝之遺志,終于將帝王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的事業推上了嶄新的臺階。 這些年來,無論是士人門第與將門勛貴之爭,還是寒門與世家之斗,雙方在斗得你死我活、難解難分之際,都需要、渴求他的垂憐、支持。 故而他一直算是高居云端、俯瞰眾生,無人敢在他面前巧言令色,無人敢于忤逆他的旨意,更遑論對他指三道四。 縱然皇權還未加強到頂峰,但在這段特殊時期,他已經體會到了極致皇權帶來的,掌握一切沒有掣肘的快意。 他早已習慣了這種快意! 現如今,世家不僅做了逆臣賊子,暗中襄助叛軍對抗朝廷,到了這崇文殿,陳詢竟然還敢教他做事,教他如何治理天下,要他剔除寒門勢力? 是可忍孰不可忍! ...... 宋治勉強安耐住火氣:“宰相認為朕該除掉哪些小人?” 在陳詢聽來,宋治這就是在說不可能拔除整個寒門勢力,最多處理一些領頭者,壓縮寒門在朝堂上的力量,讓世家勢力能夠有所恢復。 陳詢大喜。 寒門勢力發展到現在,他已經不奢望朝堂上沒有寒門官員,這實在是太不現實,宋治不可能做出這么大的讓步。 世家可以默許寒門掌控相當一部分權力,底線是大局得掌控在世家手里,否則稱不上帝室與世家共天下。 在有皇帝撐腰的情況下,三省六部地方州縣包括各鎮大軍,有三四成寒門官員,是世家能夠接受的極限。 要實現這個意圖,讓寒門官員接受現實,就必須先撤掉對方幾個領頭者的權位,否則寒門勢力不會乖乖就范。 這么多年來,世家先是被皇帝算計,而后又被寒門壓制,受了多少不公、丟了多少權位、損了多少富貴、忍了多少屈辱,一直只能默默承受,無力扭轉局面。 現在,借著隴右戰事,世家終于贏來了自己的轉機。 他們終于能反擊! 他們終于要開始反擊了! 陳詢站起身——談判講究的是關系對等,他不能再趴著,韓昭也站起來了。 勉強穩住心神,按下心中想要大肆揚眉吐氣的迫不及待,陳詢壓抑著顫動的嗓音道: “參知政事高福瑞,曾在國戰最為關鍵的時候,被朝廷委以重任巡查前線,卻誤判北胡渡河南攻的形勢,導致西河城頃刻被奪,精銳王師折損五萬,鄆州防線差些被全盤打破,中原戰局險些墜落深淵,皇朝有傾覆之虞! “此等小人,在后續國戰中,竟還一直在人前高談闊論,指點國戰形勢,好似自身全無過錯,恬不知恥到極點,已然引發民怨民憤。 “此人不除,人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