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341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蜀山簽到三千年,出關陸地劍仙、逐道長青、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
...... 大帳里,防御使張京坐在帥案后,看著分作兩班的將領: “據斥候探報,天元大軍的先鋒,已經到了河柳村一帶,本將需要一支精銳率先迎擊,爾等誰愿領頭出戰?” 話音方落,他右手邊的一名絡腮胡將領,當場就要站起身,卻在看到他制止的眼神后,及時打消了請戰的念頭。 張京之前只是團練使,在這十萬將士里,平日里分帶的將士也就是所謂的嫡系并不多,若是加上他刻意結交的將領,攏共能掌控的將士有兩萬多人。 當然,這是明面上的力量,他在奉趙寧之命進入軍中之前,就有不少修行者手下,這些人也都進了軍中。 再加上趙寧安插其中的一品樓修行者,張京實際能控制的部曲超過四萬。 但即便是四萬多將士,在十萬大軍中也只占不到半數,而余者都在前防御使的掌控下。 雖說前防御使、副防御使都被趙七月殺了,但這些人還是習慣性聚集在,前防御使的心腹將領身旁。 此時,張京的目光便落在那些將領身上,想看看這些人是什么心思,有沒有戰意,士氣是否可用。 “張將軍奉皇后娘娘之命統領大軍,出戰北胡蠻子,末將自然謹遵將軍號令......”說話的是個國字臉、氣質彪悍的將領。 他目不斜視、面無表情的繼續道:“只不過,參知政事說了,北胡蠻子戰力非凡,大軍出戰非得有精悍銳士打頭陣不可。 “末將也想為將軍分憂為皇朝出力,只是麾下將士比不得將軍原先所領部曲,戰力差了許多,貿然出戰只怕會誤了將軍大事,故而不敢先出?!?/br> 聽了這番說辭,張京暗自冷笑。 此人名喚劉達,修為不俗頗有才干,在軍中威望不俗,是前防御使的左膀右臂,現如今已然將對方留下的將領聚集在身邊。 劉達提及參知政事孔嚴華的目的,一是表明自身立場,二是扯虎皮做大旗,擺明了要跟不遵孔嚴華之令的張京分庭抗禮。 這倒不是說,汴梁這些防御使軍隊,都是聽命于孔嚴華個人的武裝,只是因為孔嚴華是寒門官員領頭之人,故而寒門官將都唯他馬首是瞻。 在國戰之前,朝廷有專門的衙門——樞密院,來統領天下防御使招募流民組建的新軍,樞密院就是這些寒門將領的頂頭上官。 國戰爆發后,為了讓世家寒門齊心作戰,也是為了向世家示好,更是為了統一號令方便作戰,宋治將樞密院撤了,仍以大都督府統御天下兵馬。 大都督府是世家地頭,大都督副大都督,都是世家族人,短時間之內,這些站了隊的寒門官將,當然不會甘愿奉趙玄極、韓昭為尊。 所以他們仍舊團結在孔嚴華周圍,以示跟世家軍隊的區別。 劉達的話說完后,他身邊的好些個將領,也都陸續附和,聲稱自己的部曲戰力不夠強,不敢擔先鋒的重擔,以免誤了戰局。 張京這些人的反應并不意外,他跟孔嚴華翻了臉,對方肯定要掣肘他。 等到他軍令不暢,證明無法統率大軍的時候,孔嚴華就能順理成章推舉別的人擔任防御使,屆時趙七月也無可奈何。 粗略一看,出聲附和劉達,或者用神態表明跟劉達同一立場的帳中將領,占了所有將領的四成左右。 張京不動聲色:“諸位,汴梁之役關系中原戰局,更關乎家國存亡,先鋒一戰作為第一戰,重要性不用多言,能打贏這一陣,戰功可是非同凡響。 “大軍若能凱旋,皇后娘娘必定不吝封賞。 “屆時就不僅是金銀財帛,也不會少了高官厚祿,能打出顯赫戰績的人,更可以揚名天下,振奮舉國軍心民心,成為我大齊皇朝的英雄! “本將再問一遍,誰愿作為先鋒出戰?” 在眾將回應之前,劉達冷笑一聲:“將軍說得好聽,那得打勝了才行,榮華富貴誰不想要,可也得有命享受!北胡大軍戰力如何,誰人不知? “將軍這個時候只問我等愿否出戰,怎么不愿親自上陣?” 他說完之后,跟著他的那些將領,無不相繼響應,指摘張京不愿自己出戰,而把危險丟給部屬的人,明顯多了起來。 說話的人很多,不出聲的也有。 張京狀似不經意,實則將帳中情形都納入了眼底。 除了他明里暗里控制的四成多部曲,帳中還剩一成多的將領,既沒有主動請戰愿意擔任先鋒,也沒有跟劉達等人一樣,明確表明不愿做先鋒,跟他唱對臺戲。 大軍中的將領,既然能出任將職,就必定跟孔嚴華、樞密院扯不開關系,畢竟不得到樞密院的看重,他們也不可能成為手握兵權的將軍。 張京是屬于在內部另起爐灶,分出了一個山頭,不是他麾下將領的人,就一定屬于劉達、樞密院。 而這一成多將領沒有附和劉達,就只有一種可能。 他們不愿在這種時候跟主帥兩條心,他們愿意以大局為重,以戰事為重,聽從張京的調遣——至少暫時愿意。 只不過,張京沒有派自己的嫡系將領出戰,他們不知道張京的具體心思,便不愿貿然主動請纓,拿自己和部曲的性命不當回事,免得做了冤大頭。 觀察到這里,張京心中已經有數。 通過這番詢問之下眾將的反應,再加上他平日里對眾將人格品性的了解,帳中諸將都是什么立場、心思,他已是了如指掌。 接下來該如何調兵遣將,分派軍務,乃至如何對待這些將領,他有了譜。 張京面色一肅,陡然大喝:“牛進!” “末將在!”之前就想請戰的絡腮胡將領,這時候挺身而出,抱拳待命。 張京從帥案上取出一張令牌:“本將令你統率本部將士,作為大軍先鋒,立即開赴河柳村,阻擊北胡前隊!” “末將領命!” “你記住,此戰只許勝不許敗。若勝,本將會親自在皇后娘娘面前為你請功;若敗,本將必會親自斬下你的人頭!” “末將愿立軍令狀!” “徐??!” “末將在!” “著你率領本部,襄助牛將軍作戰,聽從牛將軍調遣!” “末將領命!” 牛進、徐巍兩將領了軍令,轉身出帳,大步流星氣宇軒揚。 張京的安排如此果斷迅猛,派遣的都是自己的嫡系,帳中諸將莫不心神震動。 劉達等人面面相覷,都有意外之色;而那一成多心有大局的將領,則是不由得面容肅然起來,看向張京的目光,多了幾分認可與欽佩。 能夠讓自己的嫡系部曲,去打頭陣,在這種惡劣的形勢下,迎戰近乎不可戰勝的北胡大軍,足以證明張京沒有偏私之心,也說明對方對打勝仗頗有自信。 張京站起身來,看了眾將一眼:“本將之前已經說過,此戰關系重大,若勝,必有非凡軍功,可以加官進爵,成為三軍英雄。 “爾等既然不愿請戰,那么等牛進、徐巍兩名將領得勝歸來時,爾等便休要妒忌!現在,都去集結部曲,稍后大軍齊出,隨本將去奪回楊柳城!” 言罷,張京不給眾將搭話的機會,轉身拂袖而去。 諸將皆愕然失語。 ...... 等到張京遠去,大伙兒自行退出大帳,劉達仍是陰沉著臉。 “劉將軍,牛、徐二將此番出戰,果真能勝嗎?”一名將領猶疑著問。 劉達也有這個擔憂,他很不希望對方真的獲勝,如果對方贏了,張京這個新防御使的威望就建立起來了,地位也會隨之穩固,他再要爭防御使之位就不容易。 但這話不能明說,劉達遂冷哼一聲,作輕蔑狀:“北胡是那么好勝的?我們走著瞧!” 張京雖然下令大軍做好全部出戰的準備,但如果先鋒打輸了,他們就有可能不再出營,或者據守汴梁城,或者干脆丟掉汴梁,南下去尋找皇帝。 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比在野外跟北胡大軍陣戰,亦或是攻打楊柳城堅城,要來得容易輕松得多。 第四零五章 挽狂瀾于既倒(15) 牛進率部出營之前,來到校場上世家修行者隊伍集結、等候的地方,詢問有哪些隊伍愿意協同作戰。 世家修行者們來軍營,就是為了跟著大軍迎戰北胡,是以牛進剛剛問完,所有隊伍的領頭者,都表示愿意出戰。 因為是先鋒作戰,牛進、徐巍兩人的部曲加起來也就萬余人,探明的北胡前隊也是一個萬人隊,故而犯不著所有世家隊伍都出動。 牛進最后選擇了隊伍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三個世家: 陳氏、蔣氏、韓氏。 ...... 身為元神境后期的修行者,統率一個萬人隊的萬夫長,孛兒熾君·阿魯溫跟很多天元部族的強者一樣,在多年四處征伐、戰無不勝的戎馬生涯中,鍛造出了一顆視四方豪杰為草芥,想要率軍征服到天邊去的雄心。 國戰之前,很多人都說齊朝不可小覷,鳳鳴山一役后,這種言論更是流傳甚廣,不少有識之士都頗為贊同,故而在國戰開始之初,阿魯溫也將齊軍視為勁敵,打起了十分精神小心應對。 可半年多的仗打下來,阿魯溫發現這句話簡直就是狗屁。 齊軍弱得不堪一擊。 他為之前的小心謹慎很是臉紅羞愧。 姑且不說他跟隨左賢王博爾術,蕩平河北地是何等輕松迅捷,就說這回屯兵衛州進攻中原的戰事,那也是流暢至極、寫意無比。 當初,自己這些人在左賢王的布置下,集結于衛州附近,大張旗鼓大造聲勢,偽裝成進攻中原的主力,齊朝皇帝就真的信了,把大軍主力都擺在汴梁周邊。 殊不知,大軍的主攻方向是鄆州,眼下齊朝在鄆州兵力不足,如何能抵擋左賢王的親自出擊? 雖說西河城一戰,左賢王吃了點虧,但那也只是例外,而后大汗親自出手,不是立即將齊朝皇帝在眾目睽睽之下擊敗,迫使對方落荒而逃? 用齊人的話說,那就是形如喪家之犬! 連齊朝皇帝都這么不經事,齊人又哪里是天元勇士的對手? 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大汗一聲令下,大軍渡河而戰,那屯守楊柳城的齊人重兵,便跟他們的皇帝一樣,在大軍兵鋒前落荒而逃。 皇帝都敗了跑了,這些面對精銳大軍,首當其沖的齊人焉能不跑? 想到這里,率部在廣闊大道上策馬疾馳的阿魯溫,抬頭放眼向前方看去。 春日明媚的陽光下,道路上、田野中,滿是丟棄的盔甲、兵刃、旗幟,鋒刃不時反射出片片金輝,給這片綠野裝點出了幾分燦爛的顏色。 而在更遠處,則是一群狼奔豕突的齊軍將士,一些人驚慌回頭時,阿魯溫能看見他們因恐懼而扭曲的五官。 看到潰兵,阿魯溫就像瞧見了金山銀山,對軍功的渴望讓貪婪爬滿了他黝黑的臉龐,連忙高舉符刀大聲招呼:“追上去,一個都不要放跑!” 阿魯溫乘船登岸后,接到的第一份軍令就是追殺楊柳城潰兵,這一路來,死在他刀下的齊軍將士多不勝數。 若非他用的是符刀,只怕早就因為刀口卷刃而換了好幾把。 阿魯溫跟他的部下,可謂是踏著尸山血海在前進,凡是出現在他們前方的齊朝潰兵,無需太久便會盡數變成他們身后的尸體。 殺得興起的阿魯溫,很快就帶著麾下精騎追上了那股奔逃的齊軍。讓他頗為不滿意的是,這股齊軍只有數百人,他還沒殺盡興便沒了。 于是他繼續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