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273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蜀山簽到三千年,出關陸地劍仙、逐道長青、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
“這么多兵馬隱蔽集結在這里,準備奇襲鄆州,最重要的就是事前保密,胡人沒道理不會派遣王極境坐鎮,除非......” “除非對方是有意為之!” “我們大概已經落入對方的圈套?!?/br> “一路來我們都格外小心謹慎,要避過我們的重重感知,對方的修為境界必須要高過我們!” 話至此處,宋真跟孫康都沉默下來。 中年男子跟俏麗婦人,俱都臉色一變。 他們都是王極境初期。 除了趙氏,大齊攏共就兩個王極境中期,一個還是突破境界不久的皇帝本人,另外一個也沒有擅離中樞,來做斥候的道理。 如果他們已經落入對方的圈套,那就說明胡人之中,有王極境中期,而且還就在這里。他們很難抗衡,處境堪憂! 對方之所以沒有早早現身,很可能就是在等他們深入,方便將他們一舉撲殺! 四個王極境修行者,無論對大齊還是對北胡,都是至關重要的力量,若能一起滅了,那絕對是莫大斬獲! 不等心緒不斷下沉的眾人立即抽身撤離,一個威嚴而又戲謔的聲音,就在城池上空響了起來,像是云霧一樣遮蓋了四面八方: “諸位降尊紆貴,遠道而來,一路辛苦,本王在此恭候多時了!” 孫康、宋真等人循聲抬頭,就見太陽下有人懸空而立,迎風招展的大氅,讓他形如鷹鶴,此時正在用俯瞰螻蟻的目光看著他們,睥睨之態盡顯。 “博爾術!” 看到半空中神人一樣的大修行者,孫康頓時咬牙切齒雙目通紅。對方便是天元王庭左賢王,曾在山海關手刃孫乾、活捉孫蒙的存在。 雖然明知雙方實力有莫大差距,但仇人近在眼前,孫康仍舊是怒發沖冠,左右眾人已經落入圈套,沒辦法安然脫身,他想都不想,便要抽身迎上,跟對方決一死戰。 但不等他施展身法,忽覺一股大力從背后傳來,猝不及防之下,整個人就如利箭一樣躥出! 只不過這股醇厚的真氣,卻不是讓他迎向左賢王博爾術,而是使他向著相反的方向飛了出去。 “你們帶他走,務必回到汴梁,老夫來斷后!” 一聲威嚴赫赫的怒吼從宋真嘴里傳出,話音未落,如潮如柱的真氣流光從他身上噴薄而出,直上云霄,王極境的領域之力霎時全開。 在他閃電般掠向博爾術的同時,云層漩渦中傳出陣陣攝人心魄的龍吟,隨著他雙手連連揮掌,一條條黑色巨龍從領域中相繼躍出,張牙舞爪撲向博爾術! 孫康被宋真全力一推,瞬息間滑出百丈,等他聽到宋真的怒吼,回頭看到對方舍身向博爾術殺去之時,錯愕驚訝之色頓時爬滿臉龐。 孫康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宋真作為宋齊宗室,堂堂親王,宋治的長輩,會在這種危急關頭,將一線生機留給他,自己反而毫不猶豫的斷后。 以宋治戰前的種種作為,此情此景,對方難道不該是把他推向博爾術,然后以家人作為要挾,逼迫另外兩人斷后,自己趁機溜走? 作為被人舍命相救的當事人,孫康尚未從震驚中回歸神,中年男子與俏麗婦人,已經一左一右架著他急速飛遁,行動果決手腳麻利,不曾有半分拖泥帶水。 “魯王殿下!”孫康回頭大喊,百感交集。 他的呼喊并未得到回應,因為宋真已經無暇分神。 驚訝于宋真所作所為的,不只是孫康,還有博爾術。 他在施展領域迎擊的時候,曬然道:“想不到宋齊宗室之中,還有你這般忠肝義膽之人,還真是讓本王意外。只不過,你覺得以你區區王極境初期的修為,就能攔得住本王?” “九州大地,仁人無數,志士輩出,愿為大義慨然赴死者,多如過江之鯽!你一介胡蠻野人,哪里懂得什么是為國捐軀?” 宋真冷哼一聲,自豪驕傲之色盡顯,看博爾術的目光充滿深入骨髓的優越感,“至于修為,老夫在王極境已有二十年,你想贏下老夫談何容易!” 聞聽此言,博爾術目光一沉,不再廢話,施展殺招反攻過去,“那就讓本王看看,你到底有什么理由敢大言不慚!” 第三二七章 中流砥柱(4) 飛出城池不到十里,在孫康還能通過王極境的修為,清晰感受到宋真氣機的情況下,他陡然聽到了一聲類似虎豹臨終咆哮的吼叫。 充滿了憤怒、威嚴。 以及不甘。 旋即,宋真的氣機像是崩塌的雪山、泄閘的洪水,在剎那間消散得一干二凈,等他回首去看,就見半空中宋真的領悟之力,已經碎成無數雪花般的流光。 孫康心頭一痛。 毫無疑問,宋真已然陣亡。 一位成就王極境多年、德高望重的宗室親王,因為主動給自己斷后而死在了這里,這樣的遭遇既讓孫康既感到無法理解,同時又讓他禁不住熱淚盈眶。 可孫康沒有辦法回去。 不僅如此,他甚至都可能回不到汴梁,將宋真用生命換來的軍情,送到皇帝面前。 原因很簡單。 他們已經被五名胡人王極境修行者包圍。 對方雖然都是王極境初期的修為,但是人數太多,孫康三人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擺脫對方的糾纏,而已經騰出手來的左賢王博爾術,勢必須臾即到。 孫康既絕望又不甘,同時還有莫大的憤怒,一如宋真臨死之際。 國戰之前,誰又能料想得到,大齊會被胡人逼迫到這個份上?他們這些大齊皇朝的王極境修行者,會成為胡人獵殺的對象? 在此之前,孫康的人生追求,是成為大齊皇朝的頂尖高手,是突破王極境中期乃至是后期,帶領孫氏成為將門第一的存在。 他怎么都想不到,不過是轉眼之間,祖父戰沒,父親被俘,他自己如今也要死在博爾術的圈套之下,死得沒有任何意義。 孫康心痛如絞。 然而,無論他心中有多少憤恨,都不能讓自己擺脫險境,也不能讓面前的胡人高手灰飛煙滅,所以他悲憤至極的大吼一聲,揮動長槍迎上了當面的對手。 出自寒門的中年男子,跟出身門第的俏麗婦人,同樣是各自祭出符兵,催發領域之力,用盡所有修為,向攔路的胡人強者猛攻過去。 事已至此,三人沒有其它選擇,唯有舍命一搏,方有一線生機。 ...... 汴梁,天子行宮。 宗廟之中,燭火千百,搖曳的火光里,宋治跪坐在蒲團上,望著面前的幾盞長明燈,眉頭緊鎖。 他面前這些長明燈,代表的是宋齊宗室的王極境修行者,他目光停留的,正是融合了宋真氣機的那盞。 人死則燈滅。 此時此刻,宋真的長明燈火光搖動,好似風中殘燭,隨時都有可能熄滅。一旦長明燈果真熄滅,那也就代表宋真身死道隕了。 宋治的目光一動不動,眼神復雜。 這回派遣王極境修行者,去鄆州對岸核實軍情,宋治本來沒有打算派遣宗室高手。聚集在汴梁的王極境有好些,現在又沒到皇朝生死存亡之時,隨便派出幾個世家寒門的強者就可以了,宗室王極境沒必要以身犯險。 宋真之所以出動,是他自己要求的。 宋治回想起宋真主動請纓時,自己與對方那一席談話。 自己最初是拒絕對方的請求的,但對方并未跟自己針鋒相對,而是說起了往事。 能夠成為王極境的修行者,都是真正的修行奇才,帝室雖然因為資源充足,高手輩出,但每代的王極境也就那么幾個。 宋真年少成名,卻不驕不躁,因為是庶出,對皇位沒什么威脅,所以跟宋治的父親關系不錯。 宋治年少時,先帝忙于政務,很少有跟他相處的時候,平日里指點他修為最多,常常陪著他修煉閑玩的,就是宋真這個叔父。 因此從小時候起,宋治就跟宋真關系親近,在他眼中,對方跟父親相差不多。 等到宋治即位,宋真在人前露面的次數就越發少了,一方面是專注于修行,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倚老賣老,掣肘他的皇帝權威。 國戰爆發,特別是河北地丟失后,眼看著社稷崩壞,疆土淪陷,宋治夙夜憂心,常常數日不眠,深感愧對列祖列宗,正是因為有宋真的時常勸慰,他才能一直保持心境的穩定。 然而無論宋治如何施為,大齊軍隊的戰力擺在那里,除了河東軍,其它各部始終無法跟北胡大軍抗衡,戰前被宋治視為皇朝至銳之師的隴右大軍,現在抵擋蒙哥的攻勢都費勁,數月以來一退再退。 最要命的是,大齊人心不齊,文武之爭始終存在,世家與寒門之間的嫌隙難以短時間內消弭,已經形成定制的官場風氣,更是沒辦法在旦夕之間改變。 宋治憂心忡忡,食不甘味,想盡辦法改變。 但一時之間,他卻拿自己戰前一手造就的內爭大勢,沒什么轍。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得知需要王極境去核實軍情時,宋真毅然站了出來。 臨行之際,在行宮勤政殿大門前,俯瞰重重宮闈的中間大道,與大道接連的繁華汴梁城,宋真對宋治說了這樣一番話: “眼下大齊社稷危殆,江山不穩,形勢之艱險,的確是立國百余年來所首見。但這并非陛下的過錯。 “自陛下束發就學以來,老夫親眼所見,陛下日夜勤學苦讀、砥礪修行,未曾有片刻懈怠。以陛下世所罕見的資質,年少時無驕狂之氣,即位后無奢靡之習,已經是難得一見,無愧明主之姿。 “而今胡人南侵,疆土淪陷,天下動蕩,或許有人指摘陛下之失,但在老夫看來,這絕非陛下之過,而是時也命也。 “千年百年,北胡從未有過如此之多的王極境與修行者,大戰之前,誰能料想胡人戰力如此之強? “數月以來,陛下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日漸憔悴,老夫看在眼里,心中何嘗好受?身為大齊親王,豈能坐視陛下憂心如焚而無動于衷? “為今之計,要勝胡人,必須要舉國同心、上下同德!國戰至此,數十萬將士埋骨沙場,多名王極境飲恨邊關,慨然赴死者多不勝數,然我宗室子弟,尚無一人流血犧牲! “國難當頭,宗室子弟不為國捐軀,陛下何以號令天下人同心同德,何以讓世家寒門摒棄前嫌,戮力對敵? “此番老夫前去疆場,死則死矣,若能讓天下人盡忠報國,保住我宋齊江山不壞,死又何懼?!” 眼看著長明燈燭火逐漸暗淡,心中回想起宋真的臨別之言,宋治禁不住雙目泛紅。 其實彼時他就知道,宋真這趟出行,是抱了必死之志的,只是當時宋治尚且幻想著,宋真未必就真的會死。 此刻看著長明燈的燈火愈發微弱,宋治預感不妙,哪里還能做到心如止水? 終于,在宋治的注視下,越來越暗淡的長明燈燈火,呼啦一下完全熄滅。 陪伴在宋治身邊的敬新磨,噗通一聲跪倒在地,悲呼一聲:“魯王殿下......” 宋治再也壓抑不住翻涌的心潮,淚水奪眶而出,哽咽失聲:“皇叔......” 宋真已死,而對方大步離開勤政殿,衣袂飄飛身若燕雀飛出行宮時的豪言壯語,卻如雷鳴一般,依舊在宋治心頭鼓蕩不休。 “愿陛下功業不朽,愿宋齊延綿萬世!” ...... 力戰不過片刻,孫康已是渾身浴血。 中年男子跟俏麗婦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兩人同樣渾身是傷,氣機不復交戰之初那般鼎盛。 即便是這樣,他們也沒能突破五名胡人王極境的重圍,擁有渡過黃河回歸南岸的可能性——雖然戰場確實被他們往南推進了不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