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大佬的雷區蹦迪[快穿]、重生飛揚年代、給反派當情感助理、花滑大佬穿書成炮灰美人、重生七零嫁大佬、我夫郎是二嫁[穿書]、我的系統是咸魚、情敵他愛慘我了[快穿]、替婚后和偏執大佬假戲真做了、八十年代雜貨鋪
不多時,整個后宮就開始忙碌起來。 朱棣的一群鶯鶯燕燕齊聚坤寧宮,嘰嘰喳喳的聲音不絕于耳。 鳳陽笨拙的拱著小手給各宮娘娘拜年,可愛的小模樣一下子就讓她成了團寵,誰都想抱過去親一下摸一下,各種小禮物更是收到手軟。 沒法子,別看朱棣的后宮團的如此龐大,子嗣卻是不旺。 朱棣一生只有三子六女,長公主是嬪妃所出,但未至成人便早夭。 現存三子五女中,其中七個都是和徐皇后生的,只有一個常寧是嬪妃所出,且那嬪妃還沒有體驗到母憑女貴的感覺就早逝。 所以偌大的后宮之中,這些娘娘們其實是非常的寂寞的。 以往都是朱瞻基在逗她們開心,但隨著朱瞻基長大成人,大多數時候不是待在侯府就是東宮,也很少再踏足后宮,朱棣的后宮基本上就變成了一潭死水。 鳳陽可愛又懂事,像個肥嘟嘟的瓷娃娃,能討得眾人歡心也就很正常了。 不多時,陳堪和常寧身上就掛滿了各種珍寶。 兩人面面相覷,不由得笑出聲來。 進一趟皇宮還能發一筆小財,這是兩人完全沒想到的。 鳳陽應付完這些熱情的長輩,也累得趴在陳堪懷里睡了過去。 很快,時間來到傍晚。 整個京師燈火通明,皇宮的夜宴也正式開始。 高大的城樓之上,無數的錦衣校尉來來往往,高大的屏風阻隔了空氣之中的寒風。 無數的百姓呼朋喚友的走上街頭,就連平日里從不踏出閨閣的大姑娘小媳婦,今日也會出門湊個熱鬧。 許多百姓聚集在洪武門前,等著徐皇后帶著嬪妃自城樓之上灑下各種制式宮花。 別小看這些宮花,每年徐皇后灑下的宮花,都能讓京師多出許多幸福的家庭。 陳堪站在城樓之上,懷中抱著熟睡的鳳陽,放眼望去,一片盛世煙火。 “砰~” “砰砰砰~” 宮城各處的煙花炸響,常寧靠在陳堪身邊,笑道:“夫君,晚宴開始了?!?/br> 陳堪點點頭,轉身入席。 第四百八十一章 永樂七年的春天 永樂七年的春天與往年格外不同。 自當今陛下御極以來,大明從未有過大規模的戰事。 即便是當年征戰安南,大明選擇的也是速戰速決的戰術,僅在短短半年之內便完成了滅國整編之事。 但今年初春,平靜了整整七年的大明,因為一則報紙,石破天驚! 江南水師,山東水師,海軍學院,京畿禁軍,全數動員了起來。 東征這個字眼,隨著報紙的傳遞,迅速鋪滿了整個大明。 百姓們的請戰聲更是響徹京師,每日都有百姓自發的聚集在洪武門前,請求陛下伏聽萬民之聲。 一張報紙為何會有這么大的效果呢? 很簡單,永樂七年的上元節,這一日的大明人民日報只刊登了一條消息。 《日本國王朝鮮大王聯奏大明永樂大皇帝書》 臣日本國王后小松,朝鮮大王李祹奏言: 皇天后土,齊歸中華之風;甘露慶云,爭獻瑞麥之頌。 丕承祖宗功業,以致社稷治安。 欽惟陛下乃圣乃神,惟文惟物,光輝堯舜二典,度越漢唐中興。 顧其弊邑,雖荷國恩,憂在蕭薔,有稽朝貢。 布大明于天下,遐邇同仁;望長安于日邊,始終一節。 嗚呼,今始小宗,身陷兵危,宗廟盡毀,朝貢斷絕。 仰望圣慈,曲察衷素,謹表以聞。 嗚呼,臣后小松,李祹者,誠惶誠恐,頓首謹言: 夫女真者,蠻族外藩,負固遼東,不施教化,肆情拒命,掠我國土,克我臣民。 我邦小宗,無力抗拒;惟望圣慈,天兵神降。 救小邦宗廟于傾倒,解小邦萬民于倒懸。 嗚呼,小宗泣血,大宗垂憐。 伏愿,世鎮海疆,以為屏藩。 永樂六年乙末秋八月二十八日上表大明大皇帝陛下。 短短兩百個字的奏言書,占據了報紙的一整張篇幅,其他的,什么娛樂信息,朝堂政令,甚至連廣告都不見了蹤影。 只有一封奏言書,字字泣血。 大明養氣七年,藏富于民,更藏氣于民。 已經習慣了高高在上的大明百姓哪里受得了這種氣。 聽都沒聽說過的女真野人,竟然把自家最恭順的兩個小弟給打了,這不是在狠狠的打大明的臉嗎? 干他! 必須狠狠的干他了。 于是乎,朝野請戰聲四起,百姓更是群情激憤。 要求陛下必須出手懲戒一番那群不知所謂的女真野人。 開玩笑,我大明萬國來朝,就連乞丐都比別的國家的人要高人一等。 我大明的小弟是你一群女真野人能揍的? 而朝廷的反應更是迅速,在這封奏言書登報之后,便迅速敲定了掛帥出征的人選。 漢王朱高煦,掛征虜大將軍銜。 領山東水師,江南水師,三大營之中的神機營,一共八萬大軍,加民夫十萬,并稱三十萬大軍。 以三軍總指揮的身份渡海東征,勢必要替兩個小弟找回場子。 這個消息一傳出去,整個大明更是士氣大振議論紛紛。 如此大規模的戰事,大明立國至今,也就只有洪武朝有過寥寥數次。 那是八萬精銳戰兵,真正的精銳戰兵。 要是放在冷兵器時代,一個精銳戰兵至少需要配備三個輔兵,外加民夫五人。 對外宣稱百萬大軍也不為過。 大明有了火器,所以只對外宣稱三十萬,但即便是這個規模,從大明立國至今,也是少有的大規模戰事。 也就僅次于洪武朝時徐達大帥北征北元。 平靜了七年,大明終于要再一次出手了,百姓們豈能不興奮激蕩。 別說百姓們,就連陳堪,在城北校場親眼看見浩浩蕩蕩的大軍出征,心中同樣興奮無比。 這些年來,大明的小的戰事從未停過,但大規模的滅國之戰,也就朱能南征安南。 而且朱能那一次,說是說朱能帶了十萬大軍,更有西平侯沐晟麾下二十萬大軍為策應,實際上的戰兵也就五萬人不到。 朱能帶過去的,就是三水師加兩萬輔兵,戰兵不到兩萬人,沐晟麾下的二十萬大軍更是水分重的一批,全是云南的土司軍隊,精銳戰兵不超過三萬人。 時隔數年,大明的八萬精銳,又該在東海掀起什么樣的風浪呢? 八萬大軍,從朱高煦掛帥到匯合軍隊,用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陳堪和朱棣以及滿朝文武就忙碌了整整三個月。 終于,時間來到四月仲春,才算是將大軍給送了出去。 京師北校場,朱棣帶著滿朝文武送大軍出征。 直至水師斷后的寶船消失在長江的天際之中,滿朝文武依舊心潮澎湃。 誰能想到,大明僅立國五十年不到,軍隊便能發展到如此程度? 完全摒棄了太祖爺定下軍戶制度的弊端不說,更是全軍部署火槍,徹底將冷兵器部隊埋進了歷史的塵埃。 看著如今的大明軍隊,即便是最迂腐的文人,也不會說出什么國雖大好戰必亡的屁話來。 文人反對打仗是為什么? 因為得不償失,不僅會死人,還會靡費錢糧。 越打國家越窮,他們當然反對。 但如果打仗能帶來巨大的利益,他們就會化身為戰爭狂人急先鋒。 本質上,依舊脫不了利益兩個字的桎梏。 目送著大軍消失不見,胖胖的兵部尚書茹瑺忽然感慨道:“我大明之軍容,乃五千年未有之盛也?!?/br> 盡管所有人都知道茹瑺這句話是在拍朱棣的馬屁,但此時此刻,卻是沒有人說得出什么反對的話來。 強漢盛唐,他們敵得過大明的火槍大炮嗎? 朱棣便收回了目光,接過茹瑺的話頭道:“國雖大,好戰必亡,我大明,只為仁義之師,不打不義之仗?!?/br>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頓時俯首:“陛下圣明?!?/br> “行了,起駕回宮吧?!?/br> 將滿朝文武的馬屁全盤接收,朱棣隨意的罷了罷手,而后轉身上了鑾駕,在宮人的簇擁下朝南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