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大佬的雷區蹦迪[快穿]、重生飛揚年代、給反派當情感助理、花滑大佬穿書成炮灰美人、重生七零嫁大佬、我夫郎是二嫁[穿書]、我的系統是咸魚、情敵他愛慘我了[快穿]、替婚后和偏執大佬假戲真做了、八十年代雜貨鋪
紀綱一句話說出來,陳堪頓時心中一震。 隨后猶如醍醐灌頂,就好像眼前的迷霧被瞬間撥開。 原來這就是朱棣的深意。 他悟了! 看著陳堪呆立當場。 紀綱笑問道:“怎么,懂了?” 陳堪直起身子,緩緩的點頭。 “屬下,懂了,多謝大人指點迷津?!?/br> “既然懂了,那就去做吧。這件事現在是李景隆這個草包負責,你與他多合計合計?!?/br> 紀綱說完這句話,便擺擺手,毫不留念的起身出門離去。 留下陳堪呆呆的站在原地。 他沒想到。 朱棣會把這件事情交給他來做。 這他媽的,簡直泰庫辣! 要說朱棣眼前最大的阻礙是什么? 陳堪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藩王!” 毋庸置疑。 這一點,早在傅瑜上門退婚之時,陳堪便與方孝孺達成了共識。 至于為什么,很簡單。 朱棣現在所面臨的狀況,與建文帝登基之初的狀況其實沒什么區別。 甚至可以說形勢還要更為嚴峻一些。 因為當初被建文帝一通亂拳打死的周、岷、代、湘等王爵,都是無法對皇權形成什么威脅的小藩。 反而因朱棣造反導致建文沒來得及削的藩王。 如遼東的遼王、寧王、沈王、韓王,西邊的晉王與秦王,還有蜀中的蜀王等等,都是擁兵上萬的大藩。 在經歷了建文削藩之后,這些大藩對于朝廷的戒備之心便直接拉滿。 而朱棣想要收拾好建文留下的這個爛攤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且朱棣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 那便是他得位不正。 如果說建文削藩,大藩們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造反的話。 那么朱棣削藩,就極有可能逼得這些大藩們直接扯旗造反。 原因很好解釋,建文是順位繼承,他削藩鞏固皇權那是名正言順。 而你朱棣本身就是藩王造反上位的,你朱棣能反,我們為什么不能反? 而朱棣為何會選擇自己來做這件事情。 陳堪很快就想明白了。 他與藩王有仇,還是奪妻之恨的大仇。 自己的未婚妻,在晉王朱濟熺的教唆之下,當眾悔婚。 這樣的侮辱,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奇恥大辱,這份侮辱,是藩王造成的。 所以自己先天的立場,便是站在藩王的對立面的。 當然,如果自己只是單純的遭遇了退婚的羞辱,那這削藩的人選也輪不到自己。 但偏偏在自己遭遇退婚之前,還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素以剛烈著稱方孝孺投降朱棣。 這件事情直接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導致自己成為了削藩最合適的人選。 因為自己的能力沒問題,立場更沒問題。 想到這里,就連陳堪都覺得自己簡直是天賜的削藩人選。 不削藩簡直對不起天地良心! 既然知道了朱棣讓自己來錦衣衛是干嘛的,那么接下來,肯定是先吃飯啦。 看著眼前的滿桌狼藉,陳堪忍不住朝紀綱離去的方向恨恨的揮了揮拳頭。 呸,jian佞,敢搶老子的飯吃。 你他媽現在官大是吧,等我官比你大的時候,我他媽殺你全家! 在心里立完flag。 陳堪還是只能老老實實再跑一趟廚房。 因為錦衣衛吃的是大鍋飯,沒有人送餐上門。 廚房里那個胖胖的廚子,遠遠的看見陳堪又來了,急忙轉身回到廚房想把雞啊鴨啊魚啊rou啊的都藏起來。 “別藏了,我都看見了,照剛才的分量再給本官做一份,少了一根菜本官抽不死你!” 聽見陳堪的魔音,胖廚子瞬間大汗淋漓。 可憐兮兮的望著陳堪,哭喪著臉道:“大人,這個,錦衣衛伙食每日投入多少米糧都是有定例的,小人也不敢過多拋灑啊?!?/br> “別廢話,看你吃的那么肥,本官就知道你平日里肯定沒少克扣弟兄們的口糧,趕緊做,否則本官抽不死你!” “大人,小人冤枉啊?!?/br> “嗯?” 陳堪現在的心情很差,就差沒在臉上寫上別惹我發火幾個大字了。 這聲濃重的帶有強烈威脅意味的嗯一出口,胖廚子瞬間便屈服了。 哭喪著臉道:“大人稍等,小人這就去做?!?/br> “這還差不多?!?/br> 陳堪的臉色由怒轉喜,表示對胖廚子的識情之趣很滿意。 薅了一頓大魚大rou。 為了避免再出現像剛才那樣的情況。 陳堪便將胖廚子趕出了廚房,自己一個人躲在后廚里偷偷的吃。 一邊吃,一邊思索著削藩的事情。 雖然自己和晉王朱濟熺有仇,自己也確實很想弄他。 但肯定不能拿朱濟熺先開刀,否則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扣上一頂公報私仇的帽子。 另外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削藩這個帽子自己也不能往頭上戴,歷朝歷代的酷吏就沒聽說有好下場的。 所以在正式削藩之前,還得先找個背鍋的人。 背鍋的人...... 想著想著,陳堪腦海里突然冒出了李景隆那張油頭粉面的丑臉。 隨后便一發不可收拾。 李景隆多好啊,他的身份是國公,身后站著一大堆勛貴,又是朱棣的侄子。 背景夠硬,腦袋夠大,更關鍵的是,他還是個草包,無論是長寬高都剛剛好,簡直就是天選背鍋人。 身上不背個十個八個黑鍋的,都對不起他長得那么丑。 第三十四章 登徒子 背鍋這種事情,不讓兄弟去讓誰去? “所以,皮卡隆,就是你了!” 在心里定好背鍋的人選,陳堪也吃飽了。 站起身來滿足的揉了揉肚子,在胖廚子哀怨的眼神中揚長而去。 陳堪回到辦公室便取來大明堪輿圖,用朱筆在地圖上圈出來十幾個小圓圈。 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一個藩王的封地。 圓圈越大,則代表這個藩王的實力越強。 削藩這種事情,若是讓別人來做,說不定真的會逼反這些藩王。 但對于來自后世的陳堪來說,不說是易如反掌,也可以談得上手到擒來。 因為歷史上朱棣削藩是成功了的,陳堪只需要照抄作業就行。 望著地圖上最大的那個圓圈,陳堪腦海里浮現出相關記憶。 寧王朱權,封地在大寧,擁兵八萬,有戰車六千,是大明宗室之中僅次于燕王朱棣的大藩。 朱棣靖難時,給他畫了個平分天下的大餅,從他手上換來了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且至今仍未歸還。 歷史上朱棣第一個削的也是他。 思索片刻之后,陳堪取過一封折子,在封面上寫下:“削藩之策” 四個大字。 當然,抄作業肯定也不能全抄的,否則哪來的成就感? 既然陳堪來了,那這些藩王們的日子,就別想像歷史上那樣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