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軍閥 第488節
眾人聞言大吃一驚,紛紛驚慌的看向德川家光。 “大明在幾年前還是日暮西山,幾乎被滿清和內部叛亂攻滅,大明為何能夠重新振作起來,就是因為變革!” 此時劉衍在大明推行新政和軍改的事情,已經通過在長崎經商的大明商賈傳播到了日本各地,德川家光也有所耳聞,甚至還知道一些具體的措施。 只是為了維護幕府的絕對統治,德川家光一直堅持閉關鎖國之策,同時也不允許在日本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 可是朝鮮一戰,強悍無比的明軍給了德川家光一記響亮的耳光,如果不是大明內部突然發生了不明所以的變故,致使明軍主將劉衍急于撤軍回國,恐怕集結了全日本精血的五十萬大軍都要葬送在朝鮮! 所以,此時的德川家光已經顧不上許多,心中只有一個想法:日本已經與大明交惡,一旦大明整頓好了后方,難保不會像大元一樣東征日本,到時候自己拿什么抵擋強大的明軍? 要知道所謂的神風可以阻擋不習航海的蒙古人,卻擋不住百多年前就已經七下西洋的大明,這樣的神跡不可能出現第二次! 酒井忠勝激動的說道:“將軍,日本要如何變革?” 德川家光說道:“今天的日本要像當年效法大唐一樣,將大明當成老師,進行變法革新!” 眾人聞言大吃一驚,日本可沒有大明那樣身后的底蘊,如何能這般折騰? 可是德川家光卻不管這些,隨即開始與眾人討論了起來。 這次會議,德川家光與酒井忠勝等人制定了日本改革的方略,史稱這次會議為“江戶會議”,稱德川家光主持的這次日本新政變革為“江戶大變革”。 在德川家光看來,大明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重新崛起,是因為劉衍以強大的軍力為后盾,推行鐵腕政治,將大明各個勢力的錢糧和人力都壓榨了出來,并且整合為國力。 同時,大明大力發展火器、整頓軍備、cao練兵卒、改革官制等等措施,也被德川家光一一效仿。 德川家光等人擬定的改革措施主要在經濟和軍事上面。 按照方略規定,德川家光要求日本各地的大名都要出錢出糧,按照各自的實力每年向幕府將軍繳納一成的錢糧,用作cao練新軍、推行新政的用度;同時各地大名還要按照治下人口的數量,每十戶提供精壯男丁一名,作為新軍的兵員,提供普通男丁三名,作為新政中需要的工匠和勞力。 在軍事方面,德川家光計劃在江戶城建造日本最大的軍工基地,同時在山城淀藩、若狹國小浜藩、武藏國忍藩等十三處分別建設小型的軍工基地。 德川家光準備將日本的五十萬大軍全部按照明軍編制,整編為日本新軍,裝備鎧甲、火銃和火炮,淘汰弓箭輕足,但是要保留長槍輕足和野太刀武士、騎兵,畢竟日本人是不知道刺刀這種近戰利器的,知道也沒有能力仿制出來。 此外,等到各地大名陸續提供精壯男丁之后,德川家光還要繼續擴充兵力,將各地大名的兵馬盡可能的統籌起來,而不是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戰。 “另外,日本還要建造如大明一般的水師,安宅船裝備的火炮數量少,而且速度慢,已經無法與明軍的戰艦抗衡?!?/br> 德川家光說道:“立即與長崎的荷蘭商人聯系,讓他們向荷蘭軍將傳話:就說幕府要采購十艘荷蘭人的夾板船!這些夾板船買回來之后,立即在各處造船廠抓緊仿制,逐步替代軍中的安宅船?!?/br> 歷史上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需要運載大批貨物和士兵橫渡大西洋,當時的主要海船——拿屋船和卡拉維爾船已不再勝任這樣的繁重任務,西班牙蓋倫船則結合了這兩類船型的優點,因此久負盛名。 蓋倫船一般有四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后兩桅掛三角帆。標準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數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達2000噸,吃水8米,有較好的續航力,在很長時間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而此時的荷蘭人雖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是整體實力還是不錯的,也裝備了大量的蓋倫船作為戰艦,所以德川家光第一反應便是找荷蘭人采購。 只是德川家光如此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包括酒井忠勝在內的所有人都是面露難色。 不為別的,但就改革所需的錢糧就是一筆很大的開支,現在的幕府根本難以負擔。 另外,眾人也從大明商人那里聽說過,劉衍在大明推行新政和軍改的時候,就曾激起了大明內部的叛亂,據說當時大明南方的叛軍多大數十萬。 而劉衍前前后后也因為新政和軍改之事,殺了許多人,據說因此而被殺的大明文官武將,甚至是商賈、士紳不下十萬人! 即便是權柄高度集中的大明想要變革,都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那日本呢? 要知道德川家光只是日本的征夷大將軍,天皇還在,各地的大名也都是割據狀態,只是因為德川家光的實力最大,所以大家才聚集在德川家光的身邊,將其推舉為幕府將軍。 如果德川家光推行的變革觸及到了各地大名的利益,那日本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歸“戰國時代”。 此時眾人也向德川家光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可是德川家光卻表現得非常的堅定,大聲說道:“也許你們不明白,我從這次失敗已經洞悉,并且看到了日本存在著嚴重的危機,如果我們再不變革,那日本將步朝鮮的后塵,淪為大明的附庸,甚至是直接被大明吞并!” “所以,是繼續沉淪下去,直到被大明徹底碾壓,還是在血與火之間力行變革,讓日本成為與大明一樣的強大國度,諸位告訴我答案吧!” 酒井忠勝等人都被德川家光的豪氣所震懾,此時紛紛匍匐在地上,大聲說道:“愿追隨將軍變革日本,發憤圖強!” 隨著這場會議的結束,日本迎來了一次劇烈的震蕩。 從這一天開始,日本各地便給幕府推著開始變革,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物力被逐漸集中起來,一些抗拒變革的大名也成為日本的罪人,隨即被德川家光以叛徒的名義下令剿滅。 如此的戰火一直持續到了崇禎二十一年的春天,才逐漸的平息,而日本的變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只是日本的變革只是照貓畫虎而已,太過強調軍力和經濟的變革,對于政治和教育方面則根本沒有任何的改變。就好像是歷史上滿清實行的戊戌變法一般,日本的這場變革注定是失敗的。 因為崇禎二十一年是戊子年,所以后世也將日本的這場失敗變革稱之為“戊子變法”。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此時的日本上下已經沉浸在變革的浪潮中無法自拔。 第七百章 凱旋歸國 朝鮮國漢城以北,楊州城以西,一支龐大的軍隊正在向北行進,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大軍將士整齊有序,各個兵種相間行進,絲毫不亂,給人一種富有節奏和力量的美感。 這是劉衍在率領明軍數十萬將士北歸還朝,正在向北面的平安道進發。 根軍大明和朝鮮簽訂的《漢城條約》,大同江以北的平安道疆域已經割讓給大明,此時時間已經到了九月中旬,但是并沒有多少平安道和咸鏡道的朝鮮人愿意南下,兩地的大部分朝鮮人都想要成為大明百姓。 對此,劉衍并沒有什么意見,畢竟后世國內也有不少的朝鮮族百姓,在這個時代只要做好“漢化”措施就好。畢竟朝鮮人與漢人本就打折骨頭連著筋,長相、文化、習俗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不少朝鮮人就是歷史上漢人東遷的后裔,所以劉衍也沒有下令強行驅趕平安道和咸鏡道的朝鮮百姓。 此時《漢城條約》的原本已經送往了北京城,李定國已經轉任嶺北都護府都護,新的安東都護府的籌建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數日之后,明軍各部進入黃海道,抵達黃州城駐扎。 當天夜里,在城中劉衍的臨時中軍內,劉衍將國防軍第六軍總兵官苗紹找來。 “拜見閣老?!?/br> 劉衍笑著示意苗紹坐下,然后說道:“隨軍出征這么長時間,可曾給妻子寫信?” 苗紹的妻子就是當年即墨營城內棉布坊主的女兒,二人婚后很是美滿,只是因為苗紹連年跟隨劉衍出征,并且忙于軍務,二人始終沒有孩子。 對此,劉衍也是唏噓,覺得自己有些虧欠這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部下了。 苗紹笑著說道:“寫過幾封,現在賤內也已經搬到濟南府城居住了,岳丈也在濟南府城經營。只是賤內來信,對我是頗為想念?!?/br> 說著這些話,苗紹的臉上雖然掛著自得的笑容,可是眼睛卻是有些發紅。 劉衍沉默了片刻,然后說道:“等大軍抵達平安道,你便率國防軍第六軍將士駐扎下來吧。收復遼東之戰,你立下戰功,朝廷一直沒有封賞,此番就晉升你為安東都護府都護好了?!?/br> 苗紹聞言愣住了,緊接著喜悅和焦急的情緒夾雜在一起,讓苗紹一時之間竟然說不出什么來。 劉衍看著苗紹的樣子,說道:“另外你派人將妻子和岳丈都接過來吧,安東都護府的治所定在原平安道的定州城,那里距離岸邊比較近,距離鴨綠江也近,城池也比較繁華,將家人接過來,也是不錯的?!?/br> 苗紹頓時喜上眉梢,當即領命。 “雖然從今以后,平安道和咸鏡道便是華夏之地了,不過畢竟是新得的疆域,困難還是很多的,有什么要求盡管提。當然,只限現在,過時本公可不承認的?!?/br> 苗紹當即說道:“閣老,國防軍第六軍的將士們也出征這么長時間了,是不是可以將將士們的家眷也遷徙過來?” 劉衍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好!此時本公會給國防部和民政部下令,給將士們的家眷發放路費,提供必要的幫助,并且抵達了安東都護府之后,擇優安置在各地?!?/br> “原平安道和咸鏡道都是朝鮮人,你上任之后要以漢化這些人為首要任務,同時震懾不服。朝廷方面也會加大力量在安東都護府的投入,并且陸續遷徙漢家百姓過來?!?/br> 苗紹抱拳大聲說道:“閣老放心,屬下一定干好,將安東都護府打造得鐵桶一塊!” 劉衍滿意的點了點頭,苗紹是跟著自己從大盤墩出來的老部下了,留在這里很舍不得,可是這么重要的位置,交給別人又不放心,只能如此了。 “另外,你這個都護要與朝鮮國搞好關系,將來朝廷還是要繼續征討日本的,朝鮮國雖然積貧積弱,可是人口卻是足夠的,將來也是一個助力?!?/br> “是,屬下記住了?!?/br> 這一晚,劉衍與苗紹交談了許久,二人之間已經沒有了上下之分,只剩戰友之情。 次日,數十萬明軍將士繼續北上,當大軍經過原平安道定州的時候,苗紹率領國防軍第六軍將士在安東都護府駐扎了下來,后續的各種事務,都要在朝廷的支持下,由苗紹一力承擔了。 對于苗紹來說,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盡快在安東都護府各部布防,并且在漢城派出軍隊,督促朝鮮國盡快履行落實《漢城條約》。 劉衍率領其余各軍將士繼續北上,渡過鴨綠江后,從鎮江堡方向進入遼東。 此時駐扎在遼東的是國防軍第一軍和第二軍,而李定國率領國防軍第八軍、第九軍、第十軍駐扎在嶺北都護府。 劉衍率部直接來到海州衛城,并且在這里見到了總兵官陳勛和總兵官王越,二人紛紛向劉衍恭賀朝鮮之行收獲頗豐。 當日,眾人在海州衛城內相聚。 經過幾個月的重建和經營,遼東各地已經開始逐漸煥發生機,眾多逃到深山老林中的漢人百姓,以及曾經被滿人、蒙古人奴役為包衣奴才的漢人百姓,紛紛恢復了民籍,并且在民政部官吏和各地新任官吏的安排下,開始在遼東各地重新安家。 而山海關到沈陽之間,也出現了一條漫長的遷徙長龍,從關內各地開始有大量的百姓出關討生活,民間百姓稱之為“闖關東”。 劉衍聽陳勛說起這些變化的時候,還大笑起來,沒想到自己在明末竟然聽到了闖關東這三個字。 只不過此時的闖關東與歷史上滿清治下的逃難潮不同,現在的百姓出關完全是自發前往,為的就是享受朝廷的優惠待遇和補貼,或者是奔著關外數量眾多的耕地。 還有不少人本就是關內的“手藝人”,眼下遼東各地都在大興土木,商貿和工坊也開始如同雨后春筍一般興盛起來,這些手藝人是最吃香的,可以在遼東各地賺取不錯的酬勞。 聽了這些消息,再加上從鎮江堡到海州衛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劉衍心中感慨萬千。 遼東還是一樣的遼東,在滿清手中就是一片死寂,哪怕是歷史上滿清入關之后,遼東也依然沒有發展起來,而是被滿清給“圈禁”起來,禁止漢人出關討生活,將偌大的東北當成了滿人自己的私產。 可遼東在兩千年前的大喊就是華夏疆土,奴兒干都司更是在千年前的大唐就是華夏大夫疆域,后世卻成了滿清韃子的跑馬場,還被一些遺老遺少,甚至是甘心當奴才的軟骨頭說成是“滿清的嫁妝”、“沒有滿清就沒有東北”之類的鬼話,真是愚蠢至極、可惡之至! 如今遼東重新回到了大明的手中,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已經從滿清占據時期的死寂,變成如今的欣欣向榮,高下立判! “所以說,漢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民族,智慧、勇猛、勤勞、善良,只要有土地,就能用雙手創造出盛世來。哪怕是一塊不毛之地,只要時間足夠,也能將其改造成魚米之鄉,這就是炎漢子孫!” 劉衍不由自主的感慨著,隨即說道:“遼東各項事務已經進入正規,不需要駐扎兩支國防軍了,本公準備將國防軍第二軍駐守在遼東各處,國防軍第一軍隨主力大軍返回北京城待命?!?/br> 陳勛和王越都是吃了一驚,隨即王越便反應過來,劉衍這是準備將自己外放,讓自己獨當一面啊。 于是王越急忙站起來表示決心,那點頭哈腰的樣子,看得周圍眾人又是一陣翻白眼。 劉衍笑著說道:“你不要高興太早,遼東的局勢雖然越來越好,可是隱患也有不少,繼續剿滅滿清余孽,監督勞動服刑的漢軍旗俘虜,協助地方官漢化那些蒙古部落和胡人部落,哪一樣出了問題,本公都要拿你是問!” 王越少見的一改嬉笑表情,直接正色說道:“請閣老放心,屬下一定竭盡全力辦好差事!” “嗯,這就好?!?/br> 一旁的陳勛也是笑呵呵的對王越祝賀,同時心中也在憧憬著:閣老會如何安排自己? 兩天后,劉衍率領大軍將士繼續出發,朝著山海關的方向進發。 此時總兵官施大瑄已經按照劉衍的命令,率領北洋艦隊返回天津衛待命。 同時,劉衍也給李定國下令,命其麾下的國防軍第八軍、第九軍南下返回北京城,留下國防軍第十軍繼續駐守嶺北都護府各地。 隨著朝廷財力的逐漸枯竭,劉衍已經開始收縮北方各地的精銳兵馬,以節省朝廷的軍費開支。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大明要開始收縮防御,因為以目前明軍的強悍戰力,一支國防軍將近五萬精銳、大量火炮的強悍戰力,足以相當以往的十幾萬大軍,兵力上依然是充足的。 九月三十日,北京城德勝門外。 這一日,劉衍率領國防軍第一軍、第三軍、第四軍、第五軍、第十一軍到第十六軍,以及在薊州與主力匯合的國防軍第八軍、第九軍五十余萬將士抵達北京城外,一時間北京城內外萬人空巷。 崇禎帝聞訊命太子朱慈烺率內閣眾臣,以及朝中文武大臣、京城內外的勛貴和皇親國戚全部聚集在德勝門外,迎接遠征將士們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