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軍閥 第466節
而太廟外面聚集的十幾萬百姓則是意猶未盡,當崇禎帝從太廟出來的時候,又是一陣山呼海嘯的歡呼聲,直到崇禎帝的鑾駕離開太廟,朝著北京城的方向漸行漸遠,歡呼聲才逐漸平息。 當晚,回到宮中的崇禎帝依然沒有睡意,心中既喜又愁,對于劉衍和數十萬將士的封賞事宜,始終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崇禎帝思索再三之后,便對身邊的王承恩說了自己的想法,問道:“大伴,你說朕應該怎么做?” 王承恩哪里敢多說什么,這樣的決斷就算是崇禎帝都沒有主意,更何況自己一個太監? 于是王承恩思索再三,說道:“陛下,此事是不是與內閣大臣們商議一下?” 崇禎帝嘆息一聲,內閣大臣?不過都是劉衍料理政務的幫手罷了,跟他們說又有什么用? “罷了!” 崇禎帝心中沒有主意,索性順其自然好了,大明能有今日的盛況,已經是幾年前的自己,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了,自己還能有什么奢望呢? 就在崇禎帝睡不著覺的同時,陳新甲、岳明、王文鎮等內閣大臣也沒有睡覺,而是聚集在內閣官署內議事。 “現在財政部可以從各地抽調部分錢糧,西北的流民隨著北上瀚海都護府,所需的賑濟也減少了許多,瀚海都護府那邊也可以進行以工代賑,又能節省部分錢糧......” 財政部尚書岳明正在給眾人一筆一筆的算賬,此時眾人的臉上都很凝重,畢竟剛過了幾年寬裕的日子,眼下又重新回到以前苦哈哈的時候了,眾人的心中都有些接受不了。 “另外各地的賦稅增長也很快,估計今年的整體賦稅將比去年增加兩成多,這些增長部分的錢糧,也暫時可以提前預備下?!?/br> 岳明一邊翻著手中的卷宗,一邊在旁邊的算盤上噼里啪啦的計算著,好像是地主家的賬房先生一般,過了一會兒便算出了一個數字來。 “......所以,以目前朝廷的財力狀況,閣老想要出兵拿下朝鮮,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最多三個月!” 國防部尚書田輝敘不滿的說動:“三個月?大軍從遼東走到朝鮮最南端,就要兩個月的時間,你讓閣老只用一個月去攻城拔寨?” 裝備部尚書荀景云也說道:“三個月之后,朝廷的賦稅也能再積累一些吧,到時候繼續供應前線就是了!” 岳明苦著臉說道:“現在已經是九月初了,馬上就要入冬了。朝廷還要給瀚海都護府和安東都護府的百姓、將士準備過冬的衣物、物資、糧食,這又是一筆額外的開支?!?/br> “所以閣老只有三個月的時間,這還是透支將來賦稅額度換來的時間。朝廷必須要兼顧民生,否則一旦今年冬天瀚海都護府和安東都護府的百姓出現餓死、凍死的情況,那誰還會響應朝廷的號召遷移過去?這可是關系到朝廷能否徹底占據草原、能否重新穩定奴兒干都司故地的關鍵,咱們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哪怕是閣老!” 此時誰都不說話了,因為岳明的話在理,眾人此時面色凝重,都看向了陳新甲。 只見陳新甲苦笑著說道:“好吧,這個惡人還是我來做,給閣老的回信也由我來寫吧?!?/br> 第六百六十八章 繼續打下去 九月中旬,沈陽城。 劉衍在部署完瀚海都護府和安東都護府的事情后,便開始將目光投放到朝鮮,準備率領明軍將士征討朝鮮,以懲罰朝鮮國背棄大明、助紂為虐的卑劣行徑。 此時的朝鮮國王名叫李倧,也就是朝鮮的所謂仁祖,是朝鮮國的第十六任君主,是朝鮮宣祖李昖之孫,定遠君(朝鮮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琿之侄。 這個李倧初封綾陽君,在光海君時期,其家族被光海君視為王位威脅,屢遭迫害。天啟三年,李倧與西人黨金瑬、李貴等人發動宮廷政變,也就是所謂的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繼承王位。 天啟五年,李倧獲大明冊封為朝鮮國王。在位期間內憂外患不斷,內部從李適之亂開始,各種叛亂或陰謀層出不窮;外部則處于歷史上明亡清興的東亞劇變期,朝鮮遭遇滿清的威脅與侵略,先后經歷了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兩次蹂躪,李倧被迫在崇禎十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并接受清朝冊封為朝鮮國王,使朝鮮的宗主國從明朝變成清朝。 歷史上在順治六年的時候,李倧薨逝,廟號仁祖(初定為烈祖),謚號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清朝賜謚莊穆,朝鮮內部不使用),葬于長陵。 可是在如今這個時候,劉衍估計李倧應該在平壤城內瑟瑟發抖,畢竟滿清從朝鮮強行征召的二十四萬精銳已經盡數覆滅,滿清也被大明攻滅,如此巨大的震蕩,朝鮮國上下恐怕早已經知曉,身為朝鮮國王的李倧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早在萬歷年間,日本進攻朝鮮,幾乎將朝鮮打得亡國滅種,是大明出兵朝鮮,以遼東精銳遭到重創為代價,擊敗了日本的舉國精銳,幫著朝鮮渡過了亡國危機,可謂是再造之恩。 也就是因為這一戰,讓李如松所部遼東精銳折損嚴重,此后由于大明財力不足,遼東的精銳就一直沒有重新補充到位,讓野豬皮努爾哈赤有了可乘之機。 可以說,當年的抗日援朝之戰,間接的造成了日后遼東局勢的敗壞! 而如今,朝鮮國在滿清的壓迫下,徹底導向了韃子,不但為滿清提供了大量的錢糧補給,甚至還赤膊上陣,提供了二十多萬精銳兵丁,完全就是找死的節奏。 劉衍可不管朝鮮國是不是被逼迫的,只看事實如何,只要朝鮮國王李倧干了絕戶事,就別怕斷子絕孫,而此番劉衍準備做的,就是徹底攻滅朝鮮! 此時國防軍第七軍被劉衍從奴兒干都司一帶調往了草原攻略,國防軍第八軍、第九軍、第十軍則依舊在奴兒干都司一帶,在安東都護府徹底穩定下來之前,估計短時間內是無法撤回來的。 而遼東各地也需要有兵馬駐守,劉衍準備留下國防軍第一軍、第二軍兩支兵馬,然后以國防軍第三軍到第六軍,國防軍第十一軍到第十六軍,組建入朝兵團,待到朝廷運來的錢糧補給到位之后,便揮師東進,向朝鮮王國開戰。 同時,劉衍還要征調北洋艦隊一同出戰,攻打朝鮮肯定會有海戰,到時候施大瑄、施瑯父子和其余眾將,必定會有一番用武之地。 此外還有就是鄭芝龍,劉衍在擬定了征討朝鮮的大致方略之后,便找機會與鄭芝龍長嘆了一番。 如今李定國已經被劉衍任命為安東都護府的都護,算是對李定國在收復遼東之戰的封賞了。 而對于鄭芝龍,劉衍并不準備將其外放,而是準備讓鄭芝龍返回朝中,繼續擔任海軍部尚書。 當然,鄭芝龍如今的官職已經算是到頂了,一部尚書、內閣重臣,官職上已經是升無可升,這一點鄭芝龍自己心中也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劉衍便承諾給鄭芝龍封爵,而且爵位也會比其他有功將士高一等。 鄭芝龍如今功名利祿都已經有了,自然不會在這些事情上面鬧情緒,當即大笑著說道:“閣老不必為此事煩心,屬下從離開福建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不在乎這些虛名了,只想跟著閣老一路走下去,看一看我大明究竟能強盛到何種地步,也算是此生無憾了!” 劉衍聞言大為欣慰,次日一早,鄭芝龍便辭別了劉衍,甚至沒有與兒子鄭成功,以及鄭芝虎、鄭芝豹等兄弟辭行,直接帶著一隊護衛離開了沈陽城,返回北京城去了。 此時劉衍已經處理好了遼東大部分的事務,時間也來到了九月十六日,這一天劉衍接到了內閣送來的回信。 “三個月?” 看到這個時間,劉衍也是非常吃驚,自己率軍出征兩、三個月了,對于朝廷的財政狀況并沒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所以此前劉衍一直以為朝廷至少可以供應大軍奮戰八個月到一年的時間。 畢竟朝鮮靠海,大軍的糧草轉運可以通過海路運輸,不但量大、節省人力,還可以節省吧大量的糧草消耗。 可是此時內閣的回信就擺在眼前,由不得劉衍不信。 只是三個月的時間,讓劉衍有些犯難,時間不夠用??! 朝鮮哪怕再積貧積弱,那也是人口千萬、兵甲數十萬的國家。雖然此時沒有什么“東亞怪物房”之類的說法,而且此時的西方戰力也已經超過東亞其余各國很多了,但是像朝鮮這樣的國家放在世界上,除了大明、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這樣的當世頂尖強國之外,朝鮮國也依然算是“地區性列強”。 對付這樣的敵國,哪怕明軍有數十萬精銳,三個月的時間也難以結束戰事。 此時劉衍也感到有些棘手,苦思冥想之后,也只想到了一個“以戰養戰”的辦法,才有可能延長一下明軍作戰的時間。當然,前提是朝鮮各地能夠搜刮出錢糧來,如果此時的朝鮮是真真正正的一窮二白,那劉衍也只能在三個月內結束戰事,不管此戰目標是否達到。 “先不管了,先將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好?!?/br> 此時劉衍打定主意,不管如何,朝鮮國都是必須要打的,至于打到哪個程度,劉衍經過深思熟慮,也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朝鮮國是一個深受華夏影響的國家,雖然人種與漢人無限的接近,可是其本身的文明程度也很高,對于這樣的國家滅掉很輕松,可是要消化其人口,卻是非常不容易的,明軍不可能像處置滿人、蒙古人那樣,直接殺了了事。 所以劉衍開始轉變想法,三個月的時間也許不足以讓明軍徹底吞并朝鮮,可是用來擊敗朝鮮,逼迫朝鮮簽訂城下之盟,在割地賠款之后,重新變成大明帝國的孝子賢孫,時間上還是足夠的! 而且這樣做的阻力也是最小的,畢竟被華夏國度擊敗,并且稱臣納貢,對于朝鮮、日本這樣的國家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并不被視為恥辱。 甚至劉衍在后世還曾看到過一段話,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別看后世的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等過處處跟中國作對,甚至一有機會,就要置中國于死地。 可如果有一天中國突然消失不見了,那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全都會跳出來,搖身一變成為華夏的孝子賢孫,爭相證明自己才是華夏的正統傳承者,恨不得給華夏殉葬以表達忠誠,來繼承華夏的千年遺產和榮耀! 這個道理對于如今這個時代的朝鮮王國也是說得通的,畢竟對于朝鮮國這樣習慣于“事大”的國家來說,給大明帝國當狗,總好過給滿清韃子當狗。 于是劉衍在調整好對朝鮮的攻略思路之后,便開始著手調整了自己擬定的出兵方略。 三天之后,也就是九月十九日,劉衍將自己擬定的出兵方略整理好,派快馬送往京城,交由內閣審議通過,并呈報崇禎帝朱批。 當然,這些也只是走流程而已,如今在大明帝國,內閣首輔劉衍已經是整個帝國的實際掌舵人,對于劉衍擬定的方略,不管是內閣還是崇禎帝,都不會加以批駁。 最多是內閣眾人會幫著劉衍查缺補漏,以便更好是運轉執行下去。 九月底,崇禎帝將劉衍出兵朝鮮的方略批紅準奏,同時,財政部岳明派出大批民夫,將出征朝鮮的大軍所需錢糧運抵天津衛港口。 此時在天津衛的港口內外已經聚集了大批的海船,還有北洋艦隊第四支隊的戰艦,參將鄭彩站在支隊的旗艦上,正朝著港口上眺望,手中的千里鏡已經舉著有一陣了。 “乖乖,這次護送的任務還真是重大啊,竟然要運送這么多的錢糧補給!” 鄭彩在接到護送任務的時候,已經聽北洋艦隊總兵官施大瑄說起過,運輸艦隊要運送的是征討朝鮮大軍的所有錢糧,讓鄭彩上心一些,千萬不能出任何差錯。 此時望著港口上堆積如山的各種物資,鄭彩心中的壓力也大了不少。 “朝鮮???” 當初鄭彩跟著鄭芝龍南征北戰,打下鄭家的一番基業的時候,也曾跟朝鮮人打過交道。 在鄭彩看來,朝鮮人心胸狹窄、立場動搖,用老百姓的俗話講,朝鮮人就是氣人有笑人無,而且見識淺薄,有一種迷之自信,本來就是“戰五渣”,卻要擺出一副誰都看不起的樣子,真要到了動手的時候,朝鮮人就一定是被暴打的一方! “對付朝鮮國,還需要閣老親自掛帥出征?” 鄭彩搖頭說道:“甚至不用調動國防軍各部,只需要我北洋艦隊出戰,就能將朝鮮國打得跪地求饒了!” 鄭彩這邊還在心里暗暗想著,前方的大批運輸船便已經裝載完畢,開始在港口人員的指揮下,有序的向外海方向航行。 同時,又有不少的空載運輸船依次進入港口,準備繼續裝載各種物資。 鄭彩見狀,便大聲說道:“第一、第二分隊起航,先護送這批運輸船到外海去等待!” “是!” 隨后旗艦上便升起了各色的號旗,號角聲也隨之響起。 直到當日的下午時分,所有的物資才全部裝載完畢,鄭彩率領北洋艦隊開始揚帆啟程,將大批的物資送往遼東。 第六百六十九章 入朝準備 “朝鮮”一詞本為東方古國的國名,高麗王朝開始將本國與“朝鮮”掛鉤,并成為其別稱。如高麗后期李承休所作《帝王韻紀》中如此介紹本國:“遼東別有一乾坤,斗與中朝區以分。洪濤萬頃圍三面,于北有陵連如線。中方千里是朝鮮,江山形勝名敷天。耕田鑿井禮義家,華人題作小中華?!?/br> 后明太祖朱元璋在賜高麗的詔書中寫道:“咨爾高麗國王王顓,世守朝鮮……”。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將所擬國號方案“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理由是:“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后嗣?!?/br> 李成桂遂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欽奉明朝圣旨,定國號為朝鮮。自此,只要是在莊重場合下,朝鮮小朝廷都會冠以上國名號作為全稱,如“有明朝鮮國”。自從李成桂建立朝鮮王國后,就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 朝鮮王朝的官職和官銜稱為兩班,等級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九品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 武將制度,大將為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 在朝鮮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為“領議政”,俗稱“領相”。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俗稱“左相”和“右相”,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正四品舍人、正五品檢詳、正八品司錄。議政府之下有六曹(吏、戶、禮、兵、刑、工),相當于同時期明朝的六部。 朝鮮的地方行政分八道,朝鮮八道轄境自永樂十五年以后基本穩定,僅局部有所變遷。道下為大都護府、牧、都護府、郡、縣。 朝鮮王朝實行文人治軍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 朝鮮建國前期軍備充足,規模最大時有軍隊近十五萬人,全都是職業兵卒,戰斗力很可觀。 朝鮮的軍事制度以五衛制為主,軍隊分為五衛:義興衛(中衛)、龍驤衛(左衛)、虎賁衛(右衛)、忠佐衛(前衛)和忠武衛(后衛)。 在中央設兵曹和五衛都總府統一掌管軍政和軍令,這一點基本上就是在仿效大明的五軍都督府制度了。平時,五衛輪流承擔宮禁警衛任務;戰時,五衛赴前線作戰。五衛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所屬人員平時為農民,戰時為士兵,士兵所需衣食兵器等物資全部自給自足,國家沒有養兵的財政負擔。 只不過到了后來壬辰倭亂之時,朝鮮國內承平日久,武備松弛,“人不知兵”。丙子虜亂時期,朝鮮君臣求和之切,軍隊更是毫無斗志,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 朝鮮中期已經到了軍備廢弛的地步,為了提高軍力,朝鮮君臣購得戚繼光《紀效新書》,成立訓練都監,訓練都監成為朝鮮王朝后期三百年最重要的軍隊建制,開啟了朝鮮軍隊職業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