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軍閥 第286節
于是洪承疇想了一下,抱拳說道:“陛下,臣以為山東總督的人選事關重大,還是謹慎選拔為好。臣肯定陛下寬限時日,臣等定當尋遍朝野,為陛下選出合適人選?!?/br> 陳新甲與李待問紛紛附和著,崇禎帝見三人態度如此,感到了深深的無力,朝政剛見好轉,卻陡然惡化,自己身為帝王卻根本無力控制,難道大明真的要在自己的手中敗亡? “退下吧!” 崇禎帝靠在椅子上,有氣無力的說著,然后閉上了眼睛。 洪承疇三人恭敬的行禮,然后退出了御書房。 宮門外,三人的轎子都在街邊等著,李待問招呼一聲先走了一步,洪承疇卻叫住了陳新甲,說道:“本兵,山東之事,你有何想法,咱們還要交個底啊?!?/br> 陳新甲看了看左右,說道:“那,咱們去閣老府上?” “呵呵,好?!?/br> 很快二人來到洪承疇府上,在正堂上,洪承疇說道:“本兵啊,山東之事不好辦,雖說那些賊寇兵馬不成氣候,只要劉衍出兵,轉瞬可平。只是之后呢?劉衍現在已經是封無可封了,本兵應該能看出來,陛下是不想用劉衍的?!?/br> 陳新甲說道:“我看出來了。只是不用劉衍,就只能從北直隸各處調兵,陛下又不愿意,那還能怎樣,難道從南直隸、徐州等地調兵嗎?” “不可?!?/br> 洪承疇說道:“李自成所部死灰復燃,不管是北直隸還是南直隸,駐軍都不能輕易調動。你我還是想一想,讓誰去總督山東為好,有了合適的人選,陛下也就能松口,你這個兵部尚書也可以名正言順的征調劉衍出兵了?!?/br> “難啊,朝中重臣,除了閣老之外,還有誰夠這個資格?” 隨后陳新甲說道:“不如這樣,密云鎮唐通、山海關鎮馬科,或是曹變蛟、楊國柱、王樸等人,都可以出兵啊,讓他們出兵支援河南或是山東,如何?” 洪承疇說道:“不可!密云鎮、山海關鎮,以及楊國柱、王樸、曹變蛟都不能動,奴賊雖然撤軍了,但是隨時都可能南下,這些人的兵馬堪稱精銳,要以防備奴賊為第一要務?!?/br> “那我就沒辦法了?!?/br> 陳新甲兩手一攤,說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實在沒辦法,不如將此事放到朝上,來個朝野大議好了?!?/br> 洪承疇思索許久,說道:“如果陛下再不松口,也只好如此了?!?/br> 兩日后,崇禎帝在乾清宮舉行朝議,洪承疇直接將奏本上報,要求崇禎帝欽定山東總督人選,盡快調集兵馬平定賊寇。 此前洪承疇與陳新甲都沒有崇禎帝通氣,此時崇禎帝咬著牙讓群臣討論,然后瞪著洪承疇,洪承疇只好低頭,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可是滿朝文武議論了足足一個時辰,卻一個人選也沒選出來。 張三提議李四當山東總督,李四隨即舉薦王五,王五索性推舉張三出任,眾人都在打羅圈架,就是沒人愿意當這個總督,哪怕崇禎帝表明愿意超格提拔,也是無濟于事。 甚至最后吏部尚書腦子一抽,直接提議讓山東巡撫顏繼祖兼任總督一職,氣得崇禎帝當場發火,怒斥吏部尚書“才德不配”,然后黑著臉拂袖而去。 朝議草草收場,眾人紛紛走出大殿,陳新甲快步跟上洪承疇,低聲說道:“閣老,眼下怎么辦?” “再議,只能再議?!?/br> “那山東賊寇可等不了??!” “再議,再議吧?!?/br> 看著大步走開的洪承疇,陳新甲只覺得眼前滿是金星,這個兵部尚書一個踉蹌,差一點就摔倒在地。 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見老農 數日之后,青州府城。 一大早上,王炆鎮滿臉焦急的站在幕府衙門門口,朝著大街兩頭觀望著,不時對身邊的部下問道:“說好了嗎,是今天到嗎?” “大人放心,已經派人問過了,今天到,估計現在已經進城了?!?/br> “那就好?!?/br> 王炆鎮轉頭對身邊的農部部長張耒說道:“張部啊,你是不知道,這個杜峰,哦,就是咱們等的這個老農,可是總鎮日思夜想的人,早先接了總鎮的任務,泛舟出海去了南洋,現在可算是活著回來了?!?/br> 張耒略顯不滿的說道:“弄了半天把我交到這里,就是等一個老農?他有什么本事,能點石成金???” “呵呵,張部你別不信,總鎮派杜峰去南洋找一樣寶貝,此番他要是找到,并且帶回來了,你農部的事情就好辦了,也許此番各地的旱災可以平穩渡過去?!?/br> 張耒頓時雙眼冒光,這段時間為了抗旱救災,張耒幾乎跑遍了青州府城周邊,農部的人也全部撒到各府賑災去了,可以說要不是俸祿足額,農部的官吏早就被累得跑光了。 “王大人此話可是真的?我張耒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 “放心,放心!” 說話間,一輛馬車駛來,王炆鎮一眼就看到是政務部的公務馬車,笑著說道:“你看,這不就來了!” 馬車穩穩停下,一個衣著破舊、面容憔悴的老農下了車,隨后還有三個漢子陸續走下來。 王炆鎮認得出,那三人就是當初杜峰帶走的十幾個隨從里面的。 “哎呀!杜老漢啊,你總算是回來了!” 杜峰見到王炆鎮,頓時嚎啕大哭,身后的三個漢子也是抹起了眼淚,四人直接跪在地上,似乎要將這段時間起來的所有委屈都哭出來。 “大人啊,我這一路可不容易啊,那海上巨浪滔天不說,南洋上到處都是鄭一官的船隊,我們乘坐的海船就像做賊一般,差一點就被打沉了!” “好不容易到了小呂宋,那邊的佛郎機人又扣押了我們的海船,隨行的十幾人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幾經輾轉,就剩下我們幾個,最后還是上了一艘前往福建的販私船,才九死一生的回來……” 王炆鎮先是安慰了杜峰幾人,如今的杜峰經歷這一連串的變故和危險,原本就不高的身材更加佝僂,臉上的風霜加上黝黑的皮膚,足像是六、七十歲的老者。 “唉!不容易啊?!?/br> 王炆鎮隨即問道:“那總鎮大人讓你辦的事,辦成了嗎?” “總、總鎮是誰?” 王炆鎮一愣,然后笑呵呵的說道:“就是當初的靈山衛指揮使劉衍大人,如今已經是青萊鎮的總兵官了?!?/br> “??!” 杜峰吃驚的張大了嘴,隨即便被王炆鎮拉著又問了一遍:“到底找到了沒有?” 張耒也好奇的湊了過來,想知道是找什么東西。 “找到了,總、總鎮大人讓我找的番薯秧苗,我給帶回來了?!?/br> 說著,杜峰便掀開上衣,露出了一根麻繩狀的腰帶,另外三人也是如此。 “大人看,這就是番薯秧苗?!?/br> 一邊說著,杜峰一邊小心翼翼的將“腰帶”拆開,從麻繩中抽出了好幾根植物莖稈來,說道:“大人,這番薯秧苗隨栽隨活,只要沒有枯死就好?!?/br> “現在小呂宋的那些佛郎機人非常狡猾,嚴禁番薯被帶出去,小老等人沒辦法,只能將番薯秧苗截取出一些莖葉,然后切成小段,把這樣小段的番薯藤編到麻繩中,這才有驚無險的帶了回來?!?/br> “好啊,你可算是立下大功了!” 王炆鎮隨后拉著杜峰等人,叫上張耒,一同前往總兵府。 當帶回來的番薯秧擺在劉衍面前的時候,杜峰和三個隨從正在總兵府正堂上大快朵頤,幾人已經許久沒有吃到正經的飯菜了,出海這段時間,每日能吃到臭魚爛蝦就燒高香了,很多時候都要挨餓。 此時看著幾人狼吞虎咽的樣子,王炆鎮直接讓仆人再去弄些飯菜過來。 劉衍非常高興,大聲說道:“杜峰此番功不可沒,本鎮決定,任命杜峰為農部屯墾司顧問,按照司丞等級發放俸祿,其余三位一并編入農部中?!?/br> “另外,獎賞杜峰銀幣三百枚,三位隨從每人賞賜銀幣一百枚!” 此時杜峰等人在來的路上聽聞了青萊鎮銀幣的事情,知道三百、一百枚銀幣,其實就是三百兩銀子、一百兩銀子,杜峰四人激動的放下碗筷,不斷的磕頭感謝。 劉衍笑著讓幾人起來,說道:“你們四位先下去休息幾天,住處王部長已經安排好了。三天后,你們便到農部報到,協助張部長推廣番薯?!?/br> “遵命!” 劉衍又對王炆鎮說道:“王部長舉薦有功,也獎賞一百銀幣,另外今年你在政務部的俸祿,也提高一成?!?/br> “哈哈,謝總鎮!” 王炆鎮笑呵呵的帶著杜峰等人下去安頓,劉衍則留下了張耒。 番薯又名山芋、地瓜、紅薯等,這個東西的葉莖都可以吃,在后世幾乎國人無人不識,可是在此時的明末,知道這個東西的人卻寥寥無幾。 劉衍記得,歷史上把番薯引進中國來的人,名叫陳振龍。這個陳振龍是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年未二十就中了秀才,后來鄉試卻沒考上,于是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 陳振龍見當地種有朱薯,也就是番薯,見這種東西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很想把它帶回祖國,便不顧盤踞在呂宋島的佛郎機人禁令,將番薯藏起來帶著出境,沒想到被海關查收到,受到了嚴厲的拷打,幾乎喪命。 隨后陳振龍用了類似于杜峰的辦法,把番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再涂上污泥,終于瞞天過海帶回福州,趕快上報當時的巡撫金學曾,慶幸的是巡撫金學曾非常重視,下令著重培植。 番薯在廣東福建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民的喜歡,一畝地番薯可以產出數十石,產量相當于稻谷的二十多倍,而且食用的方法多樣,貧瘠的土地也照樣能豐產。番薯的大名很快在大江南北家喻戶曉。明朝末年,江南地區水患嚴重,糧食產量大減,徐光啟于是從福建把甘薯帶回到上海,并推廣到江蘇種植,取得了很好的賑災效果。 只是到了如今明末時期,陳振龍的子孫早不知道去了哪里,福建那邊種植番薯的農戶也沒剩下多少,又被鄭芝龍把持,其他地方甚至連番薯這兩個字都沒聽說過,劉衍才不得已將目光重新放在呂宋那邊。 幸好杜峰不辱使命,真的帶回了番薯秧苗! “大人,這就是番薯?這個東西真的能代替糧食?” 劉衍肯定的說道:“沒錯,這是一種比稻麥產量更高的糧食作物,而且非常耐旱,眼下大旱之年,也依然可以種植、收獲。不過要防備蝗災,要多準備一些雞鴨在農田四周喂養,并且想辦法防治?!?/br> 張耒好奇的拿起一段秧苗,說道:“這秧苗都是一節一節的,真的能種活?” 見張耒半信半疑的樣子,劉衍說道:“相信我,具體的種植技術,讓那個杜峰教給農部的技術人員,要盡快部署下去?!?/br> “青州府城這邊基本上見不到蝗蟲的蹤跡,現在府城周邊劃定一處農田,作為試驗田,將這些秧苗盡快種植下去,以免這些秧苗死掉?!?/br> “本鎮會從親衛營中抽調兵馬,日夜駐守在試驗田周邊,你也暫時將賑災的事情交給手下人去干,你帶著杜峰就釘在試驗田里,這頭一茬番薯,必須種植成功,這可關系到青萊鎮,乃至山東、天下億萬百姓的口糧問題,多重視都不為過!” “總鎮放心,屬下看,杜峰他們也別休息三天了,明天我們就出城尋找合適農田,先干起來?!?/br> “也好?!?/br> 劉衍說道:“你告訴杜峰他們幾人,只要番薯順利種植下去,并且成功存活了,本鎮給杜峰賞賜一百銀幣,另外三人每人賞賜五十銀幣。等到收獲的時候,每十石番薯,獎勵他們五十銀幣,上不封頂!” “另外農部參與的所有人,也都有賞賜,每十石二十銀幣!” 張耒聽著這么高的賞格,也是嚇了一跳,說道:“總鎮放心,他們聽到這些賞格之后,估計會比照顧親爹都要上心的,只要秧苗沒問題,收獲就一定沒問題?!?/br> “嗯,那就好?!?/br> “另外,跟隨杜峰一起出海遇難的兄弟,你讓杜峰擬定各名單,與幕府的存檔核對無誤之后,立即發下撫恤,從優從重從快!” “是?!?/br> 隨后張耒將所有的番薯秧苗小心收好,急匆匆的帶人去找杜峰等。 劉衍則看著外面發黃的天際,這樣的天色與此時干旱、蝗災的年景非常匹配,讓劉衍心中非常沉重。 按照后世的經驗,番薯需要在每年三月左右種下,三到四個月左右便可以收獲。山東這邊可以做到一年一熟,而南方條件好,可以做到一年兩熟。 劉衍估算著帶回來的番薯秧苗,四個人大概帶回來幾十段,種下去也沒多少,估計今年的收獲,都要作為來年的種子使用。 “希望番薯的收獲季節能趕的上,希望在幾年之內可以推廣到整個青萊鎮各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