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28節
郭嘉樂認為,閃電之所以明亮在于將炙熱的熱能轉化為了光能,火把如此,蠟燭也是如此,這些都是通過一定介質,將熱能轉化為光能。 在這種想法的引導之下,郭嘉樂對電燈的研究進入到了新階段,開始找尋各種可以承載電能,并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材料…… 宋斷斷在研究中發現了聲音由震動產生,并通過錫紙,成功制作了大明第一臺留聲機,被朱文奎命人送至臺灣。 祐華元年八月,朱文奎下旨將于謙從山西召回,并在請示朱允炆之后,冊立朱遵錚為太子,命于謙為太子少保。 武英殿。 朱文奎背負雙手,看著墻壁上掛著的輿圖,對身后的于謙道:“父皇說過,留白的地方,交給我朕來開疆拓土!袋鼠之地該拿下來了,于少保,這次用南海艦隊如何?” —— 嗚,嗚嗚—— 蒸汽機的氣鳴聲響起,天津港內一艘艘鐵船林立,將一艘寶船護衛在中間。 鄭和走至朱允炆身旁,道:“太上皇,可以啟程了?!?/br> 朱允炆抬頭看了看桅桿上飄揚的日月旗,淡然一笑:“鄭和啊,你應該留在京師?!?/br> 鄭和微微搖頭:“臣老了,還是跟著太上皇吧?!?/br> 朱允炆哈哈大笑,看向有些蒼老的劉長閣:“你又為何跟來?” 劉長閣捶了捶胸膛,拍了拍腰間的佩刀:“自然是守護我的帝王?!?/br> “這樣說可不好?!?/br> 朱允炆擺了擺手,然后說道:“既然要出航了,就將藏在船上的人請出來吧,總躲躲藏藏算什么事?!?/br> 劉長閣憨笑:“還是瞞不過陛下?!?/br> “嗯?” “是,太上皇?!?/br> 劉長閣不情愿地改口。 船艙口,徐輝祖、李堅、段云、譚淵等人魚貫而出。 朱允炆看著走過來行禮的徐輝祖等人,搖了搖頭:“你們不應該來啊?!?/br> 徐輝祖坦然道:“太上皇,他們為何而來我不清楚,但我知道,魏國公算是做到頭了,反正在京師也無事,索性陪著太上皇去海上釣魚,過過休閑日子?!?/br> 李堅連連點頭:“我魚竿都備好了?!?/br> 朱允炆看向段云。 段云嘆道:“老了,陌刀揮舞不動了,與其留在京軍里丟人,還不如在太上皇這里提提魚簍?!?/br> 譚淵是個直腸子:“咱過來,就是想跟著太上皇,沒其他心思?!?/br> 朱允炆起身,走了兩步,回過身看著這群人,笑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罷了,既然你們想跟我這個老頭子去釣魚,過過清閑日子,那就出海吧。鄭和,揚帆!” “揚帆!” 鄭和聲若洪鐘。 船帆象征性地升起,汽鳴聲連成一串,寶船在一群鐵船眾星拱月之下,駛入大海。 十日后。 船隊抵達釣魚臺島,朱允炆從北面地勢相對平坦的地方登陸,站在釣魚臺島的高處,朱允炆下令:“在這一座島上,雕下大明的文字,立下大明的碑,另外告訴東南水師,此處安排駐軍,永久駐軍!” 李堅有些不理解:“太上皇,這里算不得什么戰略要地,也無常住民……” 朱允炆擺了擺手,肅然道:“駐軍并非一定是戰略要地,而是要告訴世人,包括后世人,釣魚臺這里歸屬大明,無可爭議,誰都別想覬覦!” 李堅點了點頭,記錄下來。 登船。 鄭和詢問:“我們下一站去哪里?” 朱允炆看向茫茫大海,笑道:“哪里?自然是臺灣島,朕在那里的行宮修好多年,也該去住一住了。有生之年,不踏上那一片土地,朕心不安……” “轉舵,朝著臺北行宮前進!” “要不,先去基隆釣個魚?” “朝著基隆前進!” 朱允炆終于踏上了臺灣這一片土地,牽著馬恩慧的手,看著茫茫大海,輕聲道:“這就是朕魂牽夢縈的地方?!?/br> 馬恩慧不理解朱允炆,臺灣以前叫小琉球島,被大明占領有些年了,不知朱允炆為何對這里如此惦記。 朱允炆坐在沙灘上,享受著暖風,聽著海浪的聲音,輕聲道:“它在朕心中,就是一個調皮離家出走的孩子。當爹的不打一頓,它不會回家……不過話說回來,它不曾離開過……” —— 全書完! 「當打下“大結局”的時候,驚雪很有一種不舍。 對待歷史,我心懷虔誠與敬畏,對待先輩,我心懷感激與紀念。 所以在寫作《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的時候,驚雪盡量尊重歷史,不毫無邏輯地超越時代本身,竭盡全力在歷史的基石之上,雕刻我心中的大明,刻畫我心中的大明夢。 這本書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說還有不少遺憾。 因為是第一次涉足歷史題材,哪怕自己是個歷史迷,翻閱過不少歷史典籍,找了不少歷史材料,可依舊有不足,一些稱謂,一些禮儀,一些制度,一些細節,尚不夠好。 但無論如何,這對于驚雪來說,這本書最彌足珍貴的地方,是你們,每一個陪伴了我兩年多的讀者。 感激每一位讀者,感激每一筆打賞,感激每一次提議,感激每一個圖紙,感激每一條評論,感激每一天的陪伴、催更。 愿以我筆書大明,寫盡蒼生,千面悲喜。 愿以我心照日月,譜出風物,萬里山河。 朱允炆的故事結束了,但《大明:寒門輔臣》顧正臣的故事已是開始,鋪開了洪武朝的風風雨雨。愿每一位讀者朋友們,可以繼續支持驚雪的新書《大明:寒門輔臣》,讓大明的故事,越走越遠,謝謝你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