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60節
鄭和與楊榮被這個突然的消息給震住了,面面相覷,有點不清楚朱允炆的盤算。難道說英明神武的建文皇帝也害怕功高震主,害怕燕王會威脅到皇室? 想想朱桂、朱允熥,朱允炆這樣做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法子,至少他沒有殺掉朱棣。不過,將一個戰神“流放”幾萬里之外的美洲,會不會寒了人心? 朱允炆看出了兩人心思,笑道:“燕王功在社稷,朝廷本不應再設封國,只是朝廷再無可封賞之處。北美洲給了燕王,至于他去還是不去,自有他決斷,朕還不至于為難一個功臣?!?/br> 楊榮松了一口氣。 只要皇上沒有為難燕王,無論燕王怎么選擇都好說,哪怕他要去美洲開辟一塊新的飛地,那也是他自己選的,不至于寒了人心。 不過仔細想想也是,朱允炆春秋鼎盛,是老朱的孫子,朱棣是老朱的兒子,都已經知天命了,朱允炆畢竟不是當初年邁的朱元璋,有點威脅都要清除掉,熬壽命也能熬過朱棣,犯不著逼迫朱棣離開。 鄭和對王景弘充任朱棣大船長并無意見:“臣會積極籌備遠航事宜,只是,此番遠航是自金陵出航,還是自天津港出航?” 出航的日期是九月,乘風而行,一是節省資源,二是好兆頭。 但朝廷入秋就要遷都了,九月份的時候,朱允炆已經在北平奉天殿開朝會了。 朱允炆略一沉思,并沒改變計劃:“雖說在天津港出航朕送水師將士更便利些,然金陵畢竟是遠航的起點之地,榮耀之城,也是造船業的中心之地,自然需要從金陵揚帆。如此規模浩大的遠航,朕會親自送你們,也會來這里,迎接你們回家!” 京杭大運河暢通,輔以蒸汽機船,北平至金陵也就是四五日,耽誤不了多少事。 鄭和沒了問題。 朱允炆看向楊榮:“你主兵部,既然回來了,好好休息幾日至兵部做事吧,衛所合并與裁軍之事需要早點拿出方案?!?/br> 楊榮領命。 在楊榮、鄭和等人離開之后,朱允炆看著一臉諂笑的李堅:“還有事?” 李堅笑道:“皇上,第一次大航海我沒機會,這第二次更是載入史冊的環球航行,能否給一次機會……” “不能?!?/br> 朱允炆斷然拒絕了李堅。 李堅是一個靠得住的人,這些年來打理水師井然有序,他雖然沒有多少出海的經驗,卻是一個辦理水師政務的好手。 這樣的人走了,水師都督府找誰來辦事。好好干你的活去,沒事不要總想著往外跑…… 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航海院,全員要航海 鄭和歸來,意味著大航?;I備開始提速。 大寶船需要進行空間改造,增加煤炭儲倉數量,將大寶船兩千人直接削減至八百人,以騰出更大空間用于物資儲備。 武器的配置大量減少,神機炮直接從大寶船上消失,轉而配置大量弓、弩、火銃等輕型武器,連八牛弩都被取消了。 在鄭和的強行力推之下,大寶船從戰艦直接轉為了后勤補給艦。至于警備、戰斗等事,則完全交給了鐵質大福船,它們才是整個戰艦的作戰主力,神機炮、八牛弩都有。 大航海的危險主要來自大海,而不是敵人。 縱然水師船隊不帶半點武器,面對任何進犯的海賊也不用緊張,只需要提升動力,撞過去便是。純鐵船本身就是武器,碾碎木船輕而易舉,尤其是大明匠人在鐵船之上還保留了“撞角”,一塊外凸的塔尖式鐵塊。 當下的時代里,大明水師是當之無愧的霸主級的存在。 船只改進與優化只是籌備工作的一個部分,還有人員的召集與準備,沿途物資的保障,尤其是渤固那里,需要準備大量的煤炭、大量的遠航物資以確保一次遠航成功! 大航海提上日程,國子監航海院的監生更是抓住難得的“實踐”機會,紛紛請求隨同一起出海,這可就難壞了胡濙。 航海院總共就四百人,想要出海請求名錄竟有七百人。 多出來的三百人,都是航海院監生自己找的,有其他學院的監生,也有沒有進入國子監卻向往大海的親朋。 胡濙郁悶至極,全都去航海了,那航海院還怎么運轉,你們的教授、訓導、博士還怎么教導,怎么上課業,他們總不能一天天面對空蕩蕩的教室發呆吧? 航海院的博士站了出來,那不能,堅決不能,怎么能對著空蕩蕩的教室發呆,我們不答應。 那什么,我們也要航海,跟著監生一起去,這樣不就結了? 先生,先生,這個先,是達者為先,是先天下而行的先,監生都用勇氣出航,我們怎么能留在原處? 這樣吧,航海院全體都去遠航。 面對這個結果,胡濙目瞪口呆,找到鄭和商議對策。 鄭和哈哈大笑著,豪爽地答應下來:“男兒有志航四海,揚帆直行搏水天!胡司業,這是他們的意志,是鍛煉航海人才最好的方法,何苦阻攔?” 胡濙瞪眼:“航海那么危險,若是他們折損在外,國子監航海院多年積累的人才可就全沒了……” 鄭和擺了擺手,一臉嚴肅地說:“活下來的人將會重新點燃航海院的薪火,燃出更熱烈的火焰。是鳥總要飛天,是野獸總要獵食,是航海院的人——早晚是要出海。讓他們參與到這史無前例的大航海之中,打開他們的眼界,不是航海院的宗旨嗎?” 胡濙張了張嘴,不知如何反駁。 航海院宗旨是如此,可也不能一下子全跑光了啊。 眼看鄭和這家伙津津有味地翻看請求出海名錄,胡濙知道找他是找錯人了,匆匆入宮找朱允炆訴苦。 朱允炆聽聞之后,對不安的胡濙說:“航海院的人若沒有航海的意志與勇氣,那國子監設航海院所為何求?無論是航海院的,還是其他學院的,依朕看,想去遠航的,都可準許。不要怕折損,戰爭沒有不死人的,航海也沒有不犧牲的,但這種犧牲是榮耀的?!?/br> 胡濙沒了法子,只好答應下來,但拒絕了非國子監人員的參與。 國子監監生一個個都有留檔,身世清楚明白,調查得一清二楚,可外面的人誰能保證不出現幾個搗亂的,萬一混入幾個不懷好意的,很可能會危害到整個遠航的安全。 “皇上,西疆都司派人送來急報?!?/br> 徐輝祖入殿,行禮之后送上文書。 朱允炆接過文書,平和地說:“瓦剌消停了,西疆都司那里應該派人去了帖木兒國,這文書,應該與帖木兒國有關吧?!?/br> 徐輝祖恭謹地回道:“與帖木兒國有關,但不盡然。西疆都司帶來了寧王的消息?!?/br> “寧王!” 朱允炆眼神一亮,連忙打開文書。 雖說朝廷有一支水師在非洲,每年都會運來大批鉻礦,但鉻礦附近的水師在非洲南部,而寧王朱權早就帶人跑到了非洲北面,以至于運礦的船隊也不清楚朱權到底做了什么,身在何處,加上那些船隊依舊是木船,需要等風等洋流,來一趟一年半以上了,消息也沒了價值。 文書打開,里面夾著的信落了出來。 文書的內容是西疆都司寫的,講述的是周忱、黃本固前往撒馬爾罕見到寧王派遣的拉提卜,繼而帶來了這封信,并說了哈里打算和親大明的打算。 朱允炆擱下文書,取出信看了幾眼,里面全是拼音,里面的內容令人驚喜。 “馬穆魯克的國王想要偷襲寧王,被寧王以八百人滅殺三千騎兵,而后答應大明的請求,將征調民力開挖連通地中海與紅海的河道,威尼斯國想要以運河河稅、壟斷大明貿易品等方式,全力調糧食、物資等支持河道開挖事宜?!?/br> 朱允炆起身,目光中滿是驚喜,繼續看信,沉聲說:“寧王還在信中說。西方雖有大國然其領土皆由眾多小領主管理,形如唐時藩鎮,他希望扶持威尼斯、帖木兒國,引導帖木兒國西征,并壯大威尼斯,讓威尼斯吞并地中海以北的諸多小國?!?/br> 徐輝祖嘴角含笑:“寧王不愧是才勇雙全之人,他的謀劃與皇上有著驚人的相似?!?/br> 朱允炆將信看完,也不由得感嘆。 論智謀,老朱的這些兒子里面,也就寧王、朱棣寥寥幾人出色。 歷史上朱棣打仗一流,謀略上有時候還得靠姚廣孝、三楊等人。但寧王的謀略并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他本身就是謀局之人。 “扶持帖木兒國是對的,只不過威尼斯國小,戰力多水軍,未必能成大事?!敝煸蕿烧f完之后,搖了搖頭,笑道:“不過那又如何,只要河道挖通,西方的氣運將會一步步衰竭,那里的文明,將不會再有璀璨的光……”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決定國運的河道 連通地中海與紅海的河道,對于威尼斯而言,這是一條可以帶來大明豐富貿易品的黃金海道,是壯大威尼斯商品經濟,積累財富的河道。但對于世界而言,這是一條決定東西方氣運的河道。 朱允炆凝視著輿圖,一旦“蘇伊士運河”挖通,大明水師將進駐這里,成為這一條河道的真正控制者。 這里是歐洲、中亞、非洲的咽喉,控制了這里,向西可以控制非洲,向東可以影響中亞的霸主帖木兒國,向北面可以威脅所有國家。 鎖喉之地,不可不爭。 朱允炆握著寧王的信,沉聲道:“既然馬穆魯克、威尼斯都答應了挖通河道,這件事就不能再出意外。告訴鄭和,向西的船隊增加五艘,專門攜帶貿易品前往紅海,將最珍貴的禮物送給馬穆魯克、威尼斯的貴族們,示人以和,示人以德?!?/br> 徐輝祖看著朱允炆,嘴角暗暗動了動。 皇上可從來都不是一個做虧本買賣的人,現在一口氣給人送出去五艘船的貿易品,可是要求回報的。 這個回報,自然是全力推動并保障運河開挖進度。 什么和,什么德,都是服務于未來大明占領河道的利益罷了。 徐輝祖開口道:“皇上,帖木兒國使臣的到來,定會再次開口請求火器,我們倒是可以借此機會達成協議。推脫數次,也該給他們個態度了。哈里連和親這種方式都用了出來,若再不答應,怕是會挫傷了他征戰的雄心?!?/br> 朱允炆微微點頭:“寧王的想法與朕不謀而合,扶持帖木兒國并引導其西征,是大明對外的一大戰略,也是削弱西方,摧毀其文明,熄滅其薪火的關鍵,為了大明千秋萬代,這件事還需要去做。告訴禮部,以高規格接待哈里的和親使團?!?/br> 徐輝祖領命而去。 揚州城,春花燦爛。 只是待在館驛之中的薩賓娜如何都欣賞不來這春光,暖暖的太陽照在身上,依舊無法驅除內心的冰寒。 最敬愛的哥哥哈里,將自己送給了大明。 和親! 薩賓娜憧憬過自己的未來,暢享過一個威武的漢子成為自己的夫君,然后縱馬馳騁,走遍山川河流,吟唱著詩歌,在日出中張開雙臂,在日落里揮舞馬鞭。 可現在,一切都破滅了。 山上的雪是冰冷的,山下的河是憂傷的。 起伏的山巒是痛苦,一望無盡的平原鋪滿了哀愁。 自己曾想過反抗,想要回去問問自己的哈里哥哥,為何要這樣,為何會是自己,曾想過死去,一了百了! 可是丘說,和親的文書已經告知了大明,若是自己死了,失蹤了,那大明將會以大不敬的罪名征討帖木兒國,到那時,撒馬爾罕將淪為廢墟,哈里會死,所有人沒活路! 薩賓娜并不懷疑丘的話,征戰天下罕有敗績的爺爺帖木兒,帶著最精銳的軍隊想要征服大明,結果昌都剌之戰后,帖木兒國的國力瞬間衰退二十年,無數精銳消失,就連爺爺也死了。 大明的城墻高大,大明的火器令人膽寒。 這里有無數的商人往來奔波,有無數的百姓勤勞耕作,有好學的孩子天不亮就開始背書…… 這是一個繁榮、安定且強大的國度。 薩賓娜清楚,只有犧牲自己才能成全哈里,成全帖木兒國,自己的命運,相對國家而言已經不重要了。 “孫恩,你見到過大明皇帝,那是個怎么樣的人?” 薩賓娜擦去眼角的淚,勉強笑了起來。 若苦著臉去見大明皇帝,會不會惹他不高興,給帖木兒國招來災禍。 孫恩見薩賓娜終于想開,松了一口氣,認真地說:“美麗聰敏的薩賓娜公主,這一路走來,看到了大明的繁茂與強盛,很大程度上是建文皇帝施政帶來的,我曾幾次出使而來,見過這一位偉大的帝王?!?/br> “公主,不要懷疑他的偉大,對于大明來說,他是無數百姓心中的神明,是這天上撒出光明的太陽。因為有了他的存在,大明才有了今日的盛世繁華。運河之上往來的船隊,是他推動商業的結果,朗朗讀書聲,是他大推文教,強行命令孩子必須讀書。二炮局是他一手創建的,大明軍隊火器越來越多,越來越厲害,也是他……” 薩賓娜難以想象,一個帝王,竟然在十二年時間里做出了如此多的事,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孫恩臉上浮現出崇敬,肅然道:“建文皇帝是我平生所見最偉大的帝王,這并不是否認帖木兒的偉大,而是因為建文皇帝,他不僅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還贏得了民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