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43節
這家伙惜命,但也不能玩人家的命啊,原本跟著他的十幾個人,到現在跑得就剩下三個了。 還有個想要整天待在天上的胡其儀,這家伙就不在金陵城內,看今天這風向,他飄到大琉球那里也很正常。 陶增光哀嘆一聲,看向胡元澄:“時代在進步,后生可畏,我們遲早會被他們取代。還有你兒子叔林,今年夏考可也是出色的很,想來用不了三年,他也可以進入二炮局了?!?/br> 胡元澄欣慰不已,自己的兒子確實是個好樣的,雖然比不上郭嘉樂、宋斷斷等人,但在匠學院里面也算是排到二十名以內的人物,何況他最專的還是火器,而在匠學院里并不涉及火器制造方面的內容。 “公輸老院長來了?!?/br> 趙源喊了聲,陶增光、武原等人連忙整理了下衣襟,站好之后上前迎接行禮。 公輸巧坐在椅子上并沒起身,面容慈祥地說:“老了,起一次耗太多氣力,就不給你們行禮了,人都到了吧?” 張舉看了看眾人,又看了看二院的人,低頭對公輸巧說:“郭嘉樂不在?!?/br> 陶增光上前解釋道,還不忘告一狀:“他方才來過,說完成了檢查,已無問題,然后便回去了。公輸老院長,你這弟子狂傲得很啊,竟敢直說我們是蠢貨?!?/br> 公輸巧看著陶增光,明著是告狀,可臉上一點怒氣都沒,不由笑道:“郭嘉樂此人就像那劍仙李白,有時候不給人面子,狂放不羈慣了,你們可都是響當當的大人物,犯不著和他慪氣?!?/br> 趙源嘖嘖兩聲:“老院長,若說我們是蠢貨的不是郭嘉樂,而是周昌,你會如何?” 公輸巧一瞪眼:“那就把他的腿打斷!” 給公輸巧推車的周昌委屈不已,俯身道:“先生實在是太偏心,緣何他無事,我卻要搭進去一條腿?!?/br> 周昌算得上是公輸巧的大弟子,蒸汽機初期研制時,此人出了大力氣,解決了諸多問題,也是每一代蒸汽機優化與改良的重要參與者,蒸汽機第一次用于船只之上,他是公輸巧的副手。 可以說,周昌在匠學院雖然還只是個沒有結業的監生,可其本事早已超過了一些教授,同時也負責著匠學院監生的培養,是匠學院公認的公輸巧之后的接班人。 公輸巧側臉看向周昌,解釋道:“郭嘉樂本性狂傲,說幾句不羈之言是性情流露,無心之言,無傷大雅,大可寬恕。而你知書達理,為人忠厚,做事穩重,敢說出如此話,定是心思壞了,不懂得尊師重教,理當打斷腿?!?/br> 周昌含笑道:“那先生可要多照管我們十年二十年,免得這群人出現幾個不尊師之人,到時候我遞先生竹棍如何?” “竹棍不夠,要大杖?!?/br> 公輸巧回了一句,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只是陶增光、趙源等人笑得有些心酸,畢竟公輸巧年紀太大了,之前重病也沒好好休養,誰都不知道他還能熬多久。 公輸巧有些喘息,抬了抬手:“郭嘉樂不在便不在,安排測試吧,這樣的測試要安排三十輪,只有完全沒問題了,才能讓朝廷觀禮,請陛下觀禮?!?/br> 周昌推著公輸巧,帶眾人走向蒸汽機機車庫房,大門緩緩向兩側收去,露出了里面寬闊的庫房。 庫房之中,擺放著八臺蒸汽機車頭,其中四臺已完成所有裝配,剩下四臺尚還沒有完工。屋頂處,垂著巨大的鐵鉤子,鉤子則通過絞合成的鋼絲繩,連接到吊臺之上,那里設置有大型蒸汽機,足以支撐起蒸汽機車頭的吊運,整個過程雖然很是繁瑣,需要諸多人工輔助,但確實實現了大物件的搬運。 在庫房的東面,一輛長長的蒸汽機車已落在了軌道之上,被擦拭得發亮的一排排大鐵輪如同一只只腳,穩穩地支撐著上面的蒸汽機車。 陶增光、胡元澄、趙源等人上前查看,無不為眼前之物感覺到震撼與驕傲。 這可以說是集合了國子監,不,是大明最優秀的匠人智慧,是國子監革新十余年的巨大成果,是朝廷與皇上極力支持才出現的龐然大物! 周昌忍不住自豪地說:“此火車在兩端都設置了蒸汽機車作為牽引之源,蒸汽機車全都是最新式,動力強,性能出色,故障率低且容易維護。中間配置了五節車廂,其中三個車廂封閉,均兩道門,可通過梯子上下,每個車廂內有固定座椅六十,若拆除座椅,至少可容納二百余人?!?/br> “剩下兩個車廂并沒封頂,但配置了雨氈等遮蔽物,可以裝載各類貨物,糧食、煤炭、鐵礦、甚至是蒸汽機車頭!車廂的數量可以隨需要增減,至于最多能帶動多少貨物,多少人,速度多少,雖有初步盤算,可總還需要拿到實際數據?!?/br> “測試與檢驗,距離設置為三百步,首先空載測試,觀察蒸汽機動力是否充分,機車車輪與軌道是否存在脫軌,觀察拐彎是否正常,調頭是否存在問題,停車過程中,車廂與車廂之間是否會發生不良碰撞,還有金屬材料、軌道……” 陶增光、趙源等人連連點頭。 空載測試先行是對的,而且第一次將蒸汽機車搬運到軌道之上,會不會出現問題誰也說不準。 武原看向外面的軌道,見一百步外軌道出現了弧度,不由問道:“你們是如何解決的轉彎問題?十年大閱兵時,皇上乘坐蒸汽機車只能筆直行進,如今搬到了鐵軌之上,這蒸汽機車也沒個方向舵盤,如何實現轉彎?” 公輸巧呵呵笑了笑,瞇著眼說:“轉彎確實是一個極難的問題,匠學院為此研究了半年都沒任何進展,皇上得知之后,只是命人仔細觀察馬車如何轉彎的,后來匠人發現,馬車轉彎時,兩個車輪運動的距離與軌跡是不同的,一個運動的多,一個運動的少?!?/br> 周昌見公輸巧說話疲憊,便接過話:“后來匠人基于此,對軌道進行了改進,在轉彎范圍內,車輪與鐵軌之間接觸并不一樣,一面車輪運轉的多一點,一面運轉的少了一些,哪怕是同樣轉動一樣的圈數,只要內側的車輪滾動長度小于外側,便可以實現轉彎?!?/br> 武原驚嘆:“學問在民間,果是不虛。許多我們常見之事,竟也蘊含著解決問題的智慧?!?/br> 張舉在一旁也跟著說:“不僅是轉彎問題,前面還設置了道岔,只要扳動道岔,整機機車便可以進入聚寶門外的起始站點?!?/br> 陶增光等人看了看,見日頭已不早,便喊道:“既都準備好,那就各自就位,準備第一次軌上空載測試吧?!?/br> 公輸巧微微點頭,揮了揮手,匠學院四十余人分散開來,有人爬上蒸汽機車,有人走向車廂,有人蹲在蒸汽機一旁觀察著車輪與軌道,還有人跑遠,沿途做準備。 張舉拿出了銅鑼,交給陶增光、胡元澄等人,匠學院的人使用的是口哨,用于表示發現問題,陶增光等人則負責判斷問題的嚴重性程度,以決定是不是通過敲鑼來中止測試,停下機車。 “預熱吧?!?/br> 公輸巧靠在椅子背上,目光看著緩緩冒出白色霧氣的蒸汽機車頭,緩緩地說:“戴神醫,看吧,活久一點,是件多幸福的事……” 「今日有事耽誤,只一更,明日恢復兩更,多謝理解?!?/br> 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不設陪都,不留班子 遷都的籌備正在展開,而反對遷都的聲音驟然增多。 朱允炆理解這些人為何反對遷都,擱著自己是官員也可能會反對。 朝廷中南方官員居多,一旦遷都北平,那就意味著想回趟家都不容易,縱是朝廷封印一個月,這路上來回耽誤的時間至少二十日,回到家還沒好好照顧下父母,和鄉鄰打招呼,這就要返京了。 這還不說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問題。 一些官員上書,言說兀良哈沒了,韃靼也被打敗了,北方邊疆的威脅已是很弱,朝廷已用不著遷都在北。 這種說法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實則是短視。 且不說南方定都的王朝國運很短,就沒長壽的先例,就說草原上的威脅小了,那草原要不要控制,要不要管理? 身在南京去管理草原,多少有點鞭長莫及。而在北平就不一樣了,朝廷能夠最大程度上管控草原,將那里轉化為大明的天然牧場。 況且南方出了問題,多數都是折騰不起來,而草原上的敵人,就如同野火燒不盡的草,若不照管,不出二十年,那里又將會出現敵人,這里的敵人可能是瓦剌、韃靼的族人,也可能是更北方潛在的敵人。 草原之大,大明消滅不了所有,如今之策,便是以北平為依托,向北、西北、東北發力。 況且未來大明是需要鋪筑鐵路的,一日夜行個八百里還是可以實現,這又保障了北平對外輻射的速度與能力。若待在金陵,縱有火車晝夜行進,也容易錯失戰機。 在朱允炆看來,未來大明對外的戰略重心除了草原之外,只有兩個: 其一,大海,航海。 其二,陸地,絲路。 航海需要造船廠,需要一定的產業作為支撐,南京這里已形成完備的體系,又處在長江邊,各種條件極是便利。 造船廠不需要北遷,以南京為中心,發展造船業,支撐遠航足夠了。 但絲路開拓,向西進入中亞、歐洲,將大明的威名、物產、資源傾瀉到西方,需要一個更北面的國都,需要一個更能泵送大明國力的國都。 從長遠來看,從整體戰略,未來布局來看,北平更適合做大明帝國的國都。如果將大明比作一個巨人,金陵是巨人的腹部,而北平才是心臟。 遷都! 誰反對都不行! 花費了無數人力,無數財力,這些年為北平營造的匠人、民力超出了二百萬,眼下這馬上完全竣工了,還敢跳出來反對遷都? 自己不是太祖,北平也不是鳳陽,自己絕不允許北平成為爛尾樓。 朝會。 朱允炆拿起一封封奏折,目光冷厲地看著眾官員,冷冷地說:“遷都乃是國策,多年前已是定下!眼下遷都籌備剛起,你們就站出來反對,一個個說得冠冕堂皇,理由充分,渾然不將國之根本、國之大利放在眼中,滿是個人私心!” “朕不管你們上多少反對遷都的文書,也不管之前是誰反對,自今日起,誰反對遷都,那就留在金陵,留在南方!朕意已決,遷都勢在必行!一應籌備加速,各部遣官分批先行,國子監、二炮局、兵仗局、科技局等,也分批前往。明年入秋,朕入北平!” 不容反對,不容商議。 面對強勢的建文皇帝,百官實在無法反駁。 隨著四方戰事接近尾聲,一場又一場大勝利,一個又一個強敵被打敗,建文皇帝的威望已是如日中天,這讓他也更多了幾分武斷與果決。 反對遷都,留在金陵,那就意味著從京官變成了地方官,遠離了權力中心,這對一干官員來說是不可能接受的。 武英殿。 太子朱文奎,內閣大臣解縉、楊士奇,戶部尚書夏元吉都在。 楊士奇面對有些慍怒的朱允炆,表態道:“皇上,朝中支持遷都者畢竟是多數,反對者更多的是一些御史、給事中與主事等,難登大雅之堂。據臣所知,六部與內閣態度一致,堅定支持遷都?!?/br> 朱允炆微微搖頭,目光冷厲:“御史偶爾站出來一兩個反對正常,可站出來二三十人一起反對,那就說明有人授意,想通過這種聯合上書的方式改變朕的意志!” 解縉與楊士奇對視了一眼,解縉走出來說:“遷都勢在必行,順之者榮?;噬习l了話,想來他們不會再反對。只是臣有一事,還需皇上定奪?!?/br> “講?!?/br> 朱允炆沉聲。 解縉直言:“遷都北平,對南京損傷必是不小。先前雖有彌補之策,以造船產業為支撐,并保留南京國子監,然這些舉措依舊不夠。臣懇請將南京定為陪都,并留太子居于此,一來安穩民心,二來有個皇室之人照料南京,三來告知天下南京僅次于北平,地位仍在,四來南京位置極是重要,是太祖開國之地,當保留一定文武官員、軍士照管皇城……” 朱允炆擺了擺手:“大明不需要陪都,太子也不需要居留南京。南京皇城只需留守一些年老宦官、宮人,一批親衛便是,至于六部、大理寺、刑部等衙署,則摘去門匾。南京中事,交應天府府尹負責?!?/br> 解縉有些驚愕,楊士奇也有些震驚。 朱允炆明白他們的用意,也清楚他們的考量。 設南京為陪都,好處是有的,這就像是一個冗余備份,若是有朝一日北平待不住了,或因為某些緣故待不了了,還能撤回南京來。 保留機構和人員,進退都方便。 事實上,在歷史中朱棣遷都之后,他的兒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也一樣想回南京,并不想待在北平。 只不過朱高熾遷都回南京的準備還沒做好,自己先去找朱棣說明情況,解釋原因去了。 而朱瞻基考慮到自己年紀還小,不怎么想去陪爺爺,加上那段時間南京頻頻地震,想著回去之后睡不安穩,索性也就擱置下來。 大明遷都北平的過程并不是堅定的,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波折,再波折。 朱允炆不允許這種波折繼續存在,什么陪都,什么行在,南京沒六部,不留一套班子,大明唯一的政治中心就是北平,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與它相提并論! 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南京不會衰落 不留后路,方能一往無前。 若留著一個陪都,保留著一套完整的班子,這不利于朝廷的治理,也容易給人一種還能回去的念想,若后世子孫之中經不起官員游說,轉而再遷都回去,那朱允炆恐怕要從棺材板里跳出來。 再說了,金陵若保留一套班子,那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虛職,只有兵部有些權,但這實在是浪費錢財。養著一堆沒用的官員,一養就是二百多年,實在是得不償失…… 至于禮儀事,老朱埋在孝陵,走不了,但禮官還是可以走路的,一年出差幾次就行了,反正天津港船只也快,實在不行可以走京杭大運河。 解縉見朱允炆態度堅決,不好再勸說。 夏元吉上前,詢問道:“皇上,那南京產業上,是否應該多加布置?此番遷都,必會抽走南京太多氣血,若不及早做安排,恐怕這里想要再次恢復繁華,需要數年乃至十年之久?!?/br> 遷都帶走的不止是皇室,還有官員,還有不少富戶也會跟著去,這些人大部分又都是消費主力,一旦遷都,許多人家很可能因為賣不掉貨物而倒閉,許多靠金陵過活的百姓很可能連做工都做不了。 比如南京眾多碼頭,那里每日都有數以千計的農夫搬運貨物。若貨物賣不掉,那商人自然不會再進新的貨,碼頭上出勞力的百姓自然就沒了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