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31節
李茂探得消息,連忙回報。 李芳遠、李裪終于放心下來,剛想準備過河,誠妃元氏的侍女跑來稟報:“不好,無上王病倒了?!?/br> 李芳遠心頭一急,連忙帶李裪等人去看。 在一處人家中,李成桂躺在床榻之上,奄奄一息,誠妃元氏、貞慶宮主柳氏、和義翁主金氏等在一旁哭泣 李芳遠到近前,見李成桂面如死灰,人已有些昏昏不醒,連忙呼喊官醫,官醫看過之后,微微搖頭。 油盡燈枯,已是回天乏術。 李芳遠悲痛至極,對于父親李成桂,李芳遠又有敬重,又有怨恨。 敬重的是,李成桂憑借著勇氣與智慧,cao控大局,開創了李氏王朝,在任期間,多有作為,結交大明便是其最大功業之一。 怨恨的是,李成桂老來昏聵,為美色所困,寵溺妃嬪,任由妃嬪及其子cao控王朝命運,甚至有意將世子之位給一個不起眼的小弟! 兩次王子之亂,從根源上來說,就是父親李成桂過于寵愛妃嬪所引起的,是因美色所起! 沒有這些事,就不可能有兩次王子之亂,最多一次夠了! 他沒有給自己想要的王位,自己爭取到了,以兄弟的頭顱! “父親!” 李芳遠抓著李成桂枯老的手,沉聲喊著。 此時,沒有國王,沒有太上王,沒有無上王,只有父子、爺孫。 李裪跪在一旁,忍不住哭泣。 李成桂似乎聽到了什么,緩緩睜開眼,看清旁邊的人是李芳遠、李裪,又看了看破舊的幔帳,轉頭看向門口,輕輕說了句:“你們等我一等,我交代幾句話,就跟著你們走?!?/br> 李芳遠、李裪轉過身看向門口,空蕩蕩不見一人。 渾身打了個哆嗦。 李芳遠不明白李成桂看到的是誰,又在和誰說話,只感覺一股陰森之氣蔓延而至。 李成桂側頭看向李芳遠,嘴角浮現出一抹笑意,緩緩說:“斗了十多年了,該讓一切都結束了。死的人夠多了,日后,少死一些人吧?!?/br> 李芳遠低著頭,道:“父親說的是極?!?/br> 李成桂轉而嘆息:“這些年來,你做得不錯,算是一個合格的國主,拋開你的手段不說,你至少給了朝鮮人一段安定的日子,只不過,現在太平結束了,你打算怎么做,丟棄你的百姓與子民,去投靠大明嗎?” 李芳遠無奈地點頭:“這是保全王族的唯一辦法?!?/br> 李成桂呵呵笑了笑,確實,這不是保全朝鮮百姓的唯一辦法,卻是保全李氏王族的唯一辦法。 百姓死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族的人還活著。 百姓人多,死不絕,總還可以有。 王族人少,死絕了,李氏王朝就不存在了。 李成桂深深吸了一口氣,說了一句莫名的話:“李芳遠,李裪,你們記住了,寧愿當大明的狗,也莫要當大明的敵人。搖尾乞憐,也要將李氏王朝延續下去。這世上,沒有什么比延續再重要的?!?/br> 當大明的狗? 李裪臉上掛滿不甘心。 李成桂似乎感覺到了李裪的情緒,呵呵笑了笑:“當大明的狗,未必是一種恥辱。這些年來,我雖沒有出宮,但也聽聞過不少大明消息,我知道,大明有會飛出數里的火器,有不需要人力就動的船只,而我們什么都沒有。你們只要記住,大明招惹不得,李家世代當以大明為尊?!?/br> 李芳遠、李裪低頭稱是。 李成桂再次將目光投向空蕩蕩的門口方向,喊了聲:“來了,來了,死,何嘗不是一種團聚,呵呵,吾兒,吾孫,記住了,王族不滅,朝鮮不滅……” 說罷,人已氣絕。 李芳遠、李裪與眾人見狀,痛哭出聲。 李成桂死了,這個開創了李氏王朝的人,死在了義州,朝鮮的土地之上。 李芳遠擦了擦眼淚,沒時間等頭七,也沒時間選風水絕佳的地,只好命人找個棺材,簡單盛放,暫時擱在房里。 守孝的事,李芳遠交給了兄長李芳干、兒子李褆等人,自己則帶李裪,經過船橋,進入大明境內。 張輔見到了李芳遠、李裪。 經過一番介紹,張輔等人才明白,此時李裪已是朝鮮國王,李芳遠成了太上王。 不是大明的情報落后,而是這群人動作實在是太快,禮儀太過簡單,到了個小院事就成了,成了之后就跑路,消息都沒散開。 至于李芳遠等人送來的通知,張輔沒看到,真沒看到,是楊文看的。 李裪拿出一份文書,遞給張輔:“無上王走了,還請將軍代轉天朝大皇帝,賜給謚號?!?/br> 張輔雖有些意外,但也理解。 就李成桂那個老色批,這些年早就被掏空了身體,能挨到現在,已經算是不錯了。 死就死了吧,又不是我爹,沒啥值得傷心的。 李芳遠看著張輔,沉聲說:“按照天朝大皇帝的旨意,只要我讓位給李裪,大明便發兵援朝,助我等復國?!?/br> 張輔看了看楊文、盛庸等人,幾人都微微點頭。 等待了這么長時間,是時候出兵入朝作戰了,再說了,李芳遠說的沒錯,這確實是皇帝的旨意。人家都做到了,咱們也不能違抗旨意不是。 張輔一拍桌案,咬牙切齒,這群倭寇不是很能跑,干嘛就沒跑過來,沒追過來,沒殺了這群人! 娘的,不會辦事啊。 既然這樣,那就不能怪大明了。 張輔將怒氣撒到了倭寇身上,下達軍令:“前有朝鮮太上王、朝鮮王屢次請求出兵,言辭懇切,后有皇帝旨意,悲憫萬民。我等當興王師,出征踏平倭賊,還這山河太平!諸將聽命!” —— 感謝長夢冷打賞,驚雪謝過。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雄赳赳,氣昂昂 鎮江堡位于鴨綠江下游,江水相對舒緩,兩岸林木郁郁蔥蔥,遠處山丘抬眼可見。 李芳遠、李裪站在大明的土地上,看著鴨綠江水,一臉擔憂。 李裪踢飛一顆石頭,對李芳遠說:“父王,大明到底是不是真心幫我們,他們為何不允許我們的軍隊、家人渡過鴨綠江到大明的領土上避難,倭軍先鋒已經抵達了龜城,距離此處不過百余里!” 百余里,一日,最多兩日時間便可追至! 李芳遠頭疼不已,哀嘆一聲:“張輔說不需要咱們的人一并進入大明境內,大明的軍隊將開入朝鮮境內,迎接倭軍?!?/br> 李裪指了指江面上的船橋,悲傷地說:“可是父親你看,僅僅只是這一座船橋,一日又能走過多少明軍?何況現在明軍在用船橋運送糧食、物資,根本就沒運兵!這樣下去,等倭軍到了義州,物資全歸入倭人之手,我們的人也將成為俘虜!” 李芳遠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可著急也無濟于事,李芳遠不敢帶著李裪返回朝鮮境內,張輔雖說答應了出兵,軍令也下達了,可直到現在,明軍都沒有過江的動靜,一個個都在綁扎木筏。 就算是靠著木筏過江,你們好歹先過去一批人,保住李氏王朝的最后力量,保住對岸的朝鮮百姓啊。 不過去一批人,等倭軍追上來,那朝鮮百姓、軍士、文武兩班、王族,都得跳到這鴨綠江中! 江如此寬闊,江水又有暗涌,根本就沒幾個人可以活下來! “讓開!” 指揮使周學沒給李芳遠、李裪面子,大聲喊著。 李芳遠、李裪回頭看去,只見五六名軍士推來一個神機炮,粗大的炮筒架在木車之上,一旁還有軍士拿著一個鐵石,鐵石一端連著細繩,而盤起的細繩尾端,又連接著一盤粗繩。在遠處,則有數十個軍士推著板車而至,板車之上,全是黑色的鋼鐵鎖鏈。 “周將軍,這是?” 李芳遠疑惑地問。 周學擺了擺手,軍士將神機炮推至岸邊,穩固之后,神機炮手開始調整角度。 李芳遠聽到動靜看去,只見神機炮出現在岸邊的數量越來越多,轉眼之間,已有十二門。 阿哈出、猛哥帖木兒、喚弟、西陽哈等人走了過來,同樣不解。 “他們這是做什么?” 猛哥帖木兒詢問。 阿哈出面色凝重,分析道:“這黑色的鐵筒是傳聞中的神機炮,張大將軍命令軍隊調神機炮在岸邊,該不會是想在西岸隔鴨綠江阻擊倭軍吧?” 喚弟聽聞,呵呵一笑:“有神機炮在,倭軍想要過了這鴨綠江怕是不可能。只不過這樣一來,是不是太寒人心了,你們看,那邊站著的不就是朝鮮太上王、朝鮮王嗎?” 猛哥帖木兒抬頭看去,果是李芳遠與李裪:“一句話,就廢了朝鮮世子,逼迫李芳遠退位,這就是大明皇帝啊?!?/br> 西陽哈搖了搖頭:“不是皇帝,這就是大明!無論是誰坐在那個位置上,他的一句話足以改變一切!我們應該慶幸臣服得早,要不然我們的部落早就成了尸骨?!?/br> 阿哈出爽朗地笑了出來:“大明皇帝對自己人很是寬仁,這些年來你們都體會到了,但他對外敵卻十分冷酷。知道這一點,就可以確定,大明絕不會陳兵在此,坐等倭軍抵達鴨綠江邊。依著我對皇帝的了解,他一定會讓倭軍化作白骨!” 猛哥帖木兒而看向阿哈出,整個女真部落中,他算是見朱允炆最多的人,他的話定有依據。再說了,這些年來,猛哥帖木兒就沒聽說過朱允炆被動防守過,他擅長的是主動出擊,張輔帶兵在這里不是一天兩天了,他是滅過安南國的人,被派到此處,怎么都不可能是防守鴨綠江一線。 “父王,他們填充的是火藥嗎?” 李裪見軍士將一些黑色的東西倒入神機炮的藥室,連忙問。 李芳遠看去。 軍士在通報之后,周學拿起望遠鏡看了看對岸,隨后舉起小日月旗,猛地揮下。 十二門神機炮齊發! 如雷的響動傳出,黑色的鐵石從炮筒之中飛出,牽扯著的細繩瞬間而動,原本盤起的細繩被拉至半空,隨著鐵石飛向對岸。 李芳遠看著鐵石輕松過了鴨綠江,心頭充滿震驚之色。 朝鮮,何時可以擁有如此大威力的火器! 事實上,朝鮮并非完全沒有火器,早在三十年前,高麗崔茂宣就從大明客商口中問出了火藥之法,高麗由此設置了火?都監,崔茂宣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火器,如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六花石炮、火箭等等,并在鎮浦抗倭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父親李成桂開創朝鮮之后,崔茂宣已是年邁,十三年前,崔茂宣死去,將制造火藥之法給了其子崔海山,而當時的崔海山還很小,是老頭子霍霍小姑娘才生下來的。 因為崔氏掌控著火藥之法,拒絕外傳,而崔海山還年幼,等到李芳遠登上王位時,朝鮮的火器基本也荒廢了。 李芳遠幾次命崔家送出火藥制作之法,可都被拒絕,這種事又不能強來,李芳遠只好等崔海山慢慢長大。 只不過崔海山還沒到二十,倭寇先打來了,朝鮮軍隊拿出十幾年前的火器,早已是銹跡斑斑,而少量的火藥也已發潮無法使用,所以在作戰之中,根本不見朝鮮火器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李芳遠在逃命的時候,還不忘帶走了崔海山,為的就是保住朝鮮火器的種子。只不過此時此刻,看著大明粗大的神機炮,想想十幾年前朝鮮所謂的大將軍炮不過爾爾,李芳遠就一陣后怕。 等到崔海山研制火藥,他能打造出如大明神機炮一樣厲害的火器嗎? 答案有些令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