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60節
何文淵知道葉耕已看穿生死,只不過還有遺憾,遺憾看不到更好更強盛的大明。 葉耕突然說:“你送賀表的時候,給老頭子帶句話過去,告訴皇上,因螺母有酬蠶節,因屈原有端午節,因介子推有寒食節,因鄭和與水師將士,是不是應設個什么節,以永世銘記,不忘其功勛?” 何文淵與葉靈兒同時贊嘆:“好主意!” 京師。 自番薯豐收之后,朱允炆就開始被禮部折磨,先是被拉去大祀壇,祭祀天地,告訴老天爺,你的兒子(天子)感謝你送來高產糧食,恩賜大明,愿你繼續保佑大明,風調雨順,那什么,把番薯都擺上…… 祭祀天地忙完了,又被送到太廟,這是祭奠祖先的家廟,有了如此大豐收,你這當孫子的不得給你上面的人說說? 給朱五四他們說完了之后,你是不是還得去鐘山孝陵找爺爺、老爹匯報匯報? 不知道禮官是不是故意折磨人,說個話的事,非要搞幾個時辰的禮儀,不讓吃飯,也不讓去跑廁所,你知不知道老子嘴唇都干了,為了這禮儀,差點缺水掛掉。 如果老朱真的看到,估計還以為大明旱情嚴重呢! 禮儀結束之后,朱允炆趕走了禮官,一個人坐在朱元璋的孝陵之前,毫不顧忌地拿起不久之前送給老朱的酒,倒了一杯,輕聲說:“爺爺,番薯豐收了,一畝二十三石呢,不錯吧。其實今年栽種得有點晚了,減產了,我估計明年能有三十石……” 一杯酒。 “大海深處,有無盡的財富,你當初禁海有你的苦衷,但沒關系,我把你丟下的澎湖島拿回來了,你也別想著中山國、山南、山北國了,那里已經是大明的島了,歸福建布政使司和東南水師管轄。對了,小琉球的野人也被馴服了,雖然過程有點血腥,但沒辦法,文明的火種是鉆出來的……” 一杯酒。 “渤泥國還在,但渤泥島大部分都是大明的了,你別怪我野心大,南洋是戰略要地,想要維持海洋利益,就不能少了海外基地,等咱大明的船隊也能往來四大洋的時候,你就知道大海能帶給大明的有多少好處了……” 一杯酒。 “日本國當年對你也不是很尊敬啊,這群人現在又不老實了,準備進攻朝鮮,入侵咱們大東北。你不能忍吧?我是不打算忍了,這塊土地不納入大明,我睡覺都不舒坦……” 朱允炆已經很久沒有和朱元璋好好嘮嗑了,借著這次機會,將多年來的事說了個遍,直至黃昏時,才在安全局的護衛下回宮。 刑部。 侍郎劉季箎將文書遞給暴昭,猶豫了下,說:“番薯產量驚人,鄭和水師的功勞已完全坐實,沒有人再質疑他們,一些官員甚至提出要給鄭和、張玉等人立祠?,F在這個時候動他,是不是不合適?” 暴昭接過文書,打開掃了幾眼,一臉憂愁地看著劉季箎:“我縱想饒他,可律法饒不了他,皇上也不會饒他?!?/br> 劉季箎哀嘆連連。 禮部陳性善等官員認為大豐收的功勞足以抵消王真的罪過,甚至為了拖延時間,特意將禮儀折騰的又臭又長,讓朱允炆無暇顧及,也為水師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兵部走關系爭取時間。 可面對求情的文書,朱允炆不為所動。 暴昭將文書壓下,沉聲說:“再等三日,三日沒有結果,將王真押赴刑場!” 劉季箎無奈點頭。 文官中為王真求情者有所增多,畢竟畝產二十多石的農作物就擺在面前,王真勞苦功高,雖然犯了錯,大不了拿功勞抵去,饒了他的性命。 輪番勸說,一封封文書擺上武英殿。 朱允炆每一封奏折都看了,每一封奏折都看得很仔細,尤其是駱冠英、朱能、鄭和等人的求情文書,言辭切切,讓人動容。 但! 朱允炆還是抽出了勾決名單,重重勾決:“為了死去的百姓,為了大明不再有王真,朕不得不殺你!”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王真死,天下哭 九月十六日,陰。 王真驗明正身,押赴刑場。 這一日,無數百姓蜂擁太平門外,就連僧人、道人也現身刑場外。在京的鄭和水師將士無一遺漏,都來到了刑場外。 暴昭、劉季箎監斬。 李老三站在人群里,看著跪在刑場上的王真,一臉悲傷,拉著李晟的胳膊問:“你就不能求求情,好歹是帶來良種的功臣!” 李晟面對蠻不講理的父親很是無奈,自己算什么官,鄭和、徐輝祖、鐵鉉、李堅,這些軍方高層誰沒出面求情? 燕王朱棣也入宮勸,說什么豐收之下,不宜殺人,可建文皇帝不聽啊。 陳木、崔娘見到這場景,也忍不住流淚。 崔娘看向陳余:“好好的功臣,當真要殺嗎?” 陳余抿著嘴不說話。 黃二月不知道該怎么解釋了,王真犯的錯,殺頭是理所當然的事,只不過此人身份特殊,加上番薯大豐收,讓鄭和水師將士的功勞深入民心,百姓不忍心這種功臣死。 駱冠英看著自己的老部將,雙眼泛紅。 姐夫鐵了心要殺王真,正法紀,肅人心,想要用王真的腦袋告訴所有將士,別以為升了官,有了權勢,就能踐踏國法,胡作非為。 駱冠英理解姐夫,作為帝王,他不能不以江山為重,不能不以規則為重!當年太祖喊出“寧可胡大海負我,不可使我法不行”,不就是為了推律令入軍心? 只是,理解是一回事,心塞是另一回事。 駱冠英與王真同吃同住,一起在大海里生死相依,在雨林里更是彼此照顧,過命的交情,看著他落得這個地步,如何能不痛苦? 沈偉凝重地捏了捏駱冠英的肩膀,一句話也沒說出口。 鄭和、朱能等人也前來給王真送行,心情沉重到無人愿意說話。 劉長閣提著一個食盒走來,交給了鄭和,低聲說:“皇上不來了,讓你將這些東西給王真,算是送他最后一程?!?/br> 鄭和接過食盒,默然地走向行刑臺。 軍士不敢阻攔。 鄭和登上行刑臺,看著被綁著跪在地上的王真,抬了抬頭,看向天空,強忍著痛苦,低聲喊道:“王真!” 無顏面對眾人的王真始終都低著頭,聽到鄭和的聲音,這才抬起頭來。 鄭和將食盒放在王真面前,悲傷地說:“這是皇上為你準備的,吃飽了——再上路吧?!?/br> 食盒打開。 一個烤紅薯,一碟紅薯丸子,一疊炸紅薯餅,還有一碗紅薯粥。 王真哭泣不已,看著眼前的菜,后悔不已。 鄭和盤坐下來,拿起烤紅薯,掰開了,里面依舊是熱的,對哭泣的王真說:“下輩子,我們還是兄弟,只是你要記住,可不能再欺辱百姓,不可再亂法殘民!” 王真仰頭看天:“我對不起皇上,對不起你們,我丟了水師的臉?!?/br> 鄭和知道說這些已經晚了,若道歉有用的話,那誰都能踐踏國法,世人對律令也將再無敬畏之心。 “來,吃吧?!?/br> 鄭和喂給王真。 王真吃了一口烤紅薯,淚水不斷涌出。 鄭和又夾了一個紅薯丸子,輕輕地說:“你也知道了,番薯豐收,二十多石。想來土豆、玉米也和預期之中差不多,你的夙愿不就是盛世無饑荒,我會幫你看著,到了那一天,我告訴你?!?/br> 王真悲痛地點頭。 暴昭、劉季箎看著鄭和與王真,有些不忍直視,暴昭看著天空,太陽沒有冒出來,似乎是在有意拖延時間。 王真一個不剩,全都吃了個精光。 鄭和收起碟碗,起身提起食盒,對王真說出了最后的話:“你放心吧,水師將士上下,都會捍衛你的名字,讓它留在英烈碑上?!?/br> 王真閉上眼,聽著鄭和遠去的腳步,握緊拳頭,高聲喊道:“我錯了,水師的兄弟們,你們記住,永遠不要學我,不要觸犯律令,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好男兒,莫要被繁華亂了分寸……” 水師將士聽聞,一個個心如刀絞。 “時辰已到?!?/br> 暴昭抬起手,抽出令簽,看向場外,等著有人喊一嗓子“刀下留人”的話,可惜,沒有人喊。 令簽落地! 王真看著鄭和、駱冠英等人,輕輕說了句:“保重,我的兄弟們?!?/br> 血光灑! 萬民悲痛。 武英殿。 劉長閣匆匆進入,稟告:“王真已被正法?!?/br> 朱允炆揮了揮手:“告訴內閣,罷朝七日?!?/br> 劉長閣領命離開。 朱允炆沒有回后宮,在武英殿住了七日,憑吊死去的王真。 王真的死,讓武勛變得更節制,更懂得分寸,清楚國法是一條不容越過的紅線,一旦越過,建文皇帝決不輕饒,哪怕是有再高的功勞也沒用。 人死了,事卻沒有結束。 按照最初規定,鄭和水師將士的名字,已經犧牲的,全都雕刻在英烈碑之上,還活著的,死一個,寫一個名字,一個不遺漏。 現在,王真死了,他的名字到底該不該登上英烈碑,成為了一個爭議事件。 不少官員認為,王真之所以死,完全是觸犯國法,他殺過百姓,害過百姓,罪不容誅,是一個污點很重的人,這樣的人不配留名英烈碑。 但水師將士全體,從鄭和至小兵,態度堅決,一致請求將王真的名字留在英烈碑之上。 鄭和、朱能沒什么口才,說不過御史,駱冠英看不慣,直接拿出拳頭,打碎了御史的一口牙,結果被朱允炆下令拖出去打二十棍子。 站不起來的駱冠英,依舊堅持為王真發聲,痛罵御史不是東西,錯誤是錯誤,功勞是功勞,他為了功勞拼了命,他因為錯誤丟了命,憑什么取消他的名字? 都察院的官員群情激奮,不僅將王真的破事翻來覆去地說,還把句容駱家石灰石礦場的事給挖了出來,看那架勢,不把駱冠英整下去他們是不會罷休了。 但沒用,這群人罵著罵著,沒辦法罵了。 因為駱冠英直接被朱允炆給發配到了東海水師,去濟州島釣魚去了。 眼看著駱冠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鄭和、朱能、沈偉、趙世瑜一干人與都察院徹底開戰,結果自然而然,業余罵人的,怎么可能比得上專業罵人的,朱允炆一怒之下,將鄭和、朱能所有參與的人,全都趕出了京師,去大琉球看海的看海,去琴島抓螃蟹的抓螃蟹,去天津港看日出的看日出。 沈偉、趙世瑜等人因為罵得太兇,被發到了濟州島,一路上時不時敲打著駱冠英重創未愈的屁股,在駱冠英的慘叫聲中,再一次進入大海。 武勛收拾完了,御史沒辦法罵人了。 徐輝祖出來說話:“王真死了,也得有個定論。其功七分,過三分。況人已死,再抓著其過錯不放,實在失人心,當留其名于英烈碑?!?/br> 御史們還沒來得及反駁徐輝祖,朱允炆已經同意了,等御史整理好文稿,大報恩寺里面的英烈碑上已經連夜刻上了王真的名字。 木已成舟,還爭論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