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11節
周孟簡笑著說:“那豈不是到手的功勞,有什么可小心的?!?/br> 周述剛想說什么,就聽到一陣銅鑼聲從遠處傳來,隨后便是五位騎兵如雷的喊聲:“皇上諭令,萬民免禮。閱兵重典,不可隨意走動?!?/br> 騎兵自西面而來,奔向東面,走過閱兵大道,聲音傳開。 李老三摘下腰間的水囊,喝了一口,對一旁和歡歡聊天的李晟有些不滿,責怪道:“你好歹也是戶部的官,為何不去觀禮臺要個位置?!?/br> 李晟差點暈過去,自己只不過是從六品的官,在京師啥也不算,想上觀禮臺,至少正三品,你沒看多少從三品、四品的官都在下面人群里藏著呢,看到沒,那個死胖子是朱高熾,他現在是官,就在前面三排,他旁邊是朱允熥。 李老三白了一眼李晟,問:“那左邊那個穿著大紅衣服,人高馬大,擋了我看前面的人是誰?” 李晟連忙拉著李老三,小聲說:“噓,爹啊,那個是曹國公。你也真是,安檢不讓你帶酒,你非要全喝了,這不是誤事!” 李老三確實有些醉意,見了鬼,自己不是沒和皇帝吃過飯,可沒一次說不讓喝酒啊,這閱兵閱兵的,非不讓帶酒,自己都帶來了,還要給收走,那哪成。 這可是好酒,自己慶賀大閱兵用的,既然不讓帶,索性先喝為慶。只不過,喝酒有點快,加上酒烈,多少有些搖晃人。 李老三聽聞是曹國公,打了個哆嗦,大官啊,惹不起,不過,他是國公,干嘛也在人群里,觀禮臺上有他的位置吧。 李晟聽著李老三的疑惑,心頭也有些不理解。 曹國公李景隆近半年來有些不太正常,確切地說,是有些反常。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曹國公府變得極度低調,低調了京師百姓茶余飯后談論時,都想不到曹國公。哪怕是混朝堂的李晟,也有很長時間沒聽人說起過曹國公。 可就在半年前,朝廷中發生不少變故,先是朱文奎在揚州遇刺,指揮史紀綱被通緝,隨后是欽天監劉伯完、大理右丞彭與明被抄家,之后天界寺被圍,高僧自焚,聽聞安全局參與其中。 一連串的變故,令人疑惑不解,好在后來沒了多少動作,京師人心漸定。 但在這之后半個月,一向不出門的曹國公李景隆走出了府邸,先是入宮拜見了皇上,隨后就開始活躍起來,先是捐了一筆錢給英烈商會,之后便張羅起伙計,準備下南洋做點買賣,還公然去水師都督府租借海船。 聽說李堅最后還將船租借給了曹國公,還是兩艘大福船,當然,拆了所有武器。就連李增枝也一改過去的玩世不恭、花花公子面目,成為了一個謙謙公子,溫潤有禮的樣子讓人很不舒坦,但他卻憑著自己的“魅力”,讓幾個國子監商學院始終無法結業的監生拜入其門下,在京師開起了布行。 李晟很不理解這種突然的轉變,原本一直隱藏在重重幕墻之內的人,一下子就活躍在了陽光下,有些扎眼。 眨眼無所謂,時間長了自然也就習慣了??刹車罹奥‰m然失去了左軍都督府的官職,可他并沒有失去曹國公的爵位,完全是有資格進入觀禮臺的,你待在下面,這是為何? 好吧,你想低調,那為何穿大紅袍,想不讓人注意到都難,你這是故意給皇上看的,還是給其他人看的,打算告訴天下人,你曹國公遭遇了不公,受了委屈? 鳳陽守備李芳英回京述職,恰逢大閱兵盛典,自然不愿錯過,跟著李景隆、李增枝站在了人群之中。 李芳英不是李景隆那樣的草包,也不是李增枝那樣的色鬼,人品與德行都是不錯,朱高熾、朱允熥也樂得與其交流。 朱允熥看著觀禮臺,那里已經出現了禮官,用不了多久,建文皇帝便會登上觀禮臺,看向李景隆,勸道:“曹國公,按禮制,你應該上觀禮臺,停在此處恐怕不妥吧?!?/br> 李景隆苦笑推說:“有何不妥,曹國公不過是虛名罷了,我現在只不過是一介商人。若不是爵位乃父親拼下來留給李家后代的,我李景隆舍了又如何?!?/br> 朱高熾看著有些性情大變的李景隆,往年給他一萬個膽量也說不出如此話,不由地皺了皺眉:“曹國公還是慎言,事關朝廷禮制,豈容摻雜私情,若出了岔子,丟了國體,怕會給曹國公府招來厄運?!?/br> 李景隆看了一樣臉凍得發紅的朱高熾,鎮定自若地說:“這話有些危言聳聽了?!?/br> 就在此時,一隊禮官急匆匆走了過來,為首的是禮部主事陳定,匆匆見禮之后,勸說李景?。骸斑€請曹國公移步觀禮臺內廣場?!?/br> “不去?!?/br> 李景隆當即拒絕。 陳定至國子監出身,見李景隆拒絕,也不惱怒,只是心平氣和,繼續重復:“還請曹國公移步觀禮臺內廣場?!?/br> 李景隆再次拒絕。 陳定問至第三次,見李景隆還想拒絕,就補充了一句:“曹國公,大庭廣眾,萬民所矚,可不能讓下官下不了臺啊……” 李景隆聽出了陳定的威脅,也清楚再僵持下去,恐怕下不了臺的是自己,這才大搖大擺,在無數人的關注之下,走出了人群,跟著禮官前往觀禮臺內廣場。 朱高熾看著這一幕,凝眸沉思。 朱允熥側過頭看向一旁的李芳英,低聲問:“曹國公性情似乎變了頗多?!?/br> 李芳英淡然一笑:“整日關在府邸之內修心養性,改過自新,如今有些變化,也屬正常?!?/br> 朱允熥沒有多想,點了點頭說:“若能改過從善,自是好的。大明天下,還是需要仰仗你們這些武勛世家子弟的?!?/br> 李芳英咧嘴,見朱高熾看了過來,說:“兩位在戶部,總算是能做點實事??晌揖峪P陽,主守備,實在是無事可做,若能回京,我倒也愿去國子監修習課業兩年,學點本領,長長見識?!?/br> 朱高熾深深看著李芳英,笑道:“你想要回京,這還不好辦?只要你遞上一份奏折,皇上定會準許?!?/br> “當真?” 李芳英有些驚喜。 朱高熾、朱允熥連連點頭,皇上最喜歡看到的就是積極求上進的世家子弟了。 就在幾人說笑時,只聽一聲沉悶的鼓聲從觀禮臺上傳出,隨后是一排排軍士,吹起雄渾的號角,原本喧嘩的廣場被鼓聲、號角聲掃過,霎時間,變得鴉雀無聲。 數十萬人,如空無一人。 內侍登上觀禮臺,扯著嗓子,尖聲喊道:“皇上駕到!”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好酒與神機炮論 “皇上駕到”的聲音此起彼伏,隨著內侍一聲接一聲傳遞,自觀禮臺中央,響徹東西,傳遍南北。 余音尚在時,一身袞服的朱允炆已出現在觀禮臺上,威嚴地看著廣場上數十萬子民,目光中滿是驕傲與自豪。 百姓見朱允炆到,想要習慣性行禮,可人擠人,根本無法行禮,加上先前有傳話免禮,跟著不知誰起地頭,扯著嗓子喊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br> 朱允炆一揮手,高聲喊道:“開國四十年,閱兵大典,朕與萬民同觀禮,告慰大明先烈、英雄?!?/br> 話音落,鼓聲大作。 鼓聲停,內侍喊:“請太子登觀禮臺?!?/br> 朱文奎在萬民矚目之下,走上觀禮臺,隨后對朱允炆行禮,道:“兒臣愿父皇龍體金安,愿大明國祚萬年?!?/br> “免禮?!?/br> 朱允炆含笑抬手。 朱文奎起身站在朱允炆一側。 禮樂起停,內侍:“請諸藩王入觀禮臺?!?/br> 朱棣、朱楨、朱榑、朱椿、朱柏等藩王從內廣場登上觀禮臺,朱棣帶諸藩王拜賀:“臣等恭賀皇上,恭賀大明,愿軍強馬壯,兵威八荒,百姓安泰,國運隆昌?!?/br> “免禮?!?/br> 朱允炆威嚴地說。 藩王起身,站在朱允炆兩側。 禮樂再起,聲消之后,內侍繼續喊:“請諸國國王、王子、首領、使臣登觀禮臺?!?/br> 李芳遠、占巴地賴、把禿孛羅、庫雷山、艾哈邁德等紛紛登上觀禮臺,李芳遠作為藩屬國代表,恭賀:“愿天朝大皇帝福壽萬年,愿大明友邦四海,繁榮昌盛,萬國仰望大明,共享太平之福?!?/br> 藩屬國使臣之后,是土司、宣慰使、地方首領,如女真首領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烏斯藏的哈立麻尚師、札巴堅贊第悉,朵顏衛地脫魯忽察兒,舊港宣慰使施進卿、思明州土官岑瑞等,這些被大明朝廷視為自己人,一大家子。 值得一提地是,朵顏衛、福余衛地安排有些棘手,說他們是大明的吧,他們還自成勢力。說他們是獨立在大明之外的吧,他們臣服大明的程度遠遠比瓦剌深得多。兵部經慎重考慮之后,依舊將朵顏衛、福余衛作為一家,以表示對脫魯忽察兒等人的信任與器重。 之后是內閣、六部九卿、重臣武勛、佛僧道人、國子監各大院長等等,又是一番恭賀,直至觀禮臺中央至兩側百步站滿人。 威嚴的規矩,振奮人心的禮樂,高昂的恭賀,繁瑣的禮儀,讓皇室的威嚴展示得淋漓盡致,無數百姓看到這一幕,神色肅穆。 朱允炆不喜歡太多禮儀,卻不得不尊重與使用這些禮儀。 在禮儀結束后,朱允炆將目光看向朱棣,微微點了點頭。 朱棣是諸藩王之首,大明王朝的上柱國大元帥,身負軍功,威望巨大,主持四十年開國大閱兵是最合適的人選。 在得到朱允炆的示意后,朱棣走出,從內侍托盤中介過圣旨,然后站在觀禮臺低矮的垛口處,環顧寂寂無聲的數十萬百姓,展開圣旨,低頭看去,氣沉丹田,聲若洪鐘: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太祖開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君明臣良,綱維天下。胡虜北遁,中原氣盛。洪武三十一載,太祖任賢惕厲,宵衣旰食,決斷國事,于萬民謀福祉……” “太祖即崩,朕承繼大統,年號建文,登基十年,革故鼎新,力主新政。農推一條鞭法,抑田產兼并;商主浮動稅率,貿易乃興;軍入新軍之策,兵強器利;廣推社學,興盛文教……” “大明開國至今四十年,國泰民安,萬民泰寧。國力昌盛,四方來賀。朕開大閱兵之先河,旨在威服四方,不戰而屈人之兵!彰顯軍魂,開萬世太平之基?!?/br> “朕告吾七千萬子民,你們是朕的子民,這里是朕的江山,也是你們的家園,大明有強大的武力,可捍衛大明疆土。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神機炮。大明天威,不容侵犯!你等可安于行屬,專攻術業,與朕、百官一道,共鑄大明九鼎,永固中華!” 威嚴的聲音,傳蕩在萬民廣場之上。 無數百姓聽到了朱允炆的圣旨,聽懂了朱允炆的旨意。 這一次,朱允炆將百姓、官員與自己放在了一起,視為共建大明、永固中華的力量。 百姓不再是草民,不再是賤民,不再是毫無意義、無人在意、沒有任何存在感的螻蟻,他們是大明九鼎的鑄造者,是建設大明的力量! 有些醉意的李老三聽過之后,忍不住垂淚?;盍艘惠呑?,從來沒聽誰將百姓與官員、皇帝放在一起的,建文皇帝是頭一個。 李晟眼有些發紅,自己出身可不是什么寒門,而是貧民,真正的貧民??涩F在,自己成為了官員,有了官員的尊嚴,也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噬险f得對,各行各業,就應該做好自己的事,天下太平,好好干活才是發展的硬道理。 朱高熾看著觀禮臺上的老爹,聽著震徹人心的話語,連連點頭,這一番言辭,無異于宣告萬民,大明江山的好壞,是大家共同締造的結果,大明即是皇室的,也是大家的,齊心協力,才能讓大明變得更為強大。 朱允熥將目光從朱棣身上,移向威嚴不語的朱允炆,這是自己的哥哥,他有著令人難以捉摸的強大與智慧。 仔細想想,父親朱標還在的時候,朱允炆只是一個柔弱、沒有主見、談古忘今、儒雅有余,果敢不足的少年??勺詮牡腔?,他就成為了一個睿智、強大、富有遠見、卓絕不凡的天子,大明在他的手中,變得蒸蒸日上,朝中即有解縉這樣的大才子,楊士奇、楊榮這樣的智謀之人,也有朱棣、徐輝祖、張輔、袁岳等善于征戰的武將。 文治武功,朱允炆沒有丟父親的臉,也沒有辜負太祖的期望!他是好樣的,當真是好樣的,這一番言語,足以振奮民心,足以讓萬民自豪。 宣青書、高忠光等人混在人群中,一個個眼冒金光,高忠光咧嘴笑,什么文縐縐的不順耳,但“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神機炮”可謂是極是順耳。這話應該作為至理名言,掛在軍營里,讓所有新兵蛋子都清楚這一點,大明就需要這樣,一手拿酒,一手拍神機炮,是朋友,敬你一杯,是敵人,吃我一炮。 觀禮臺上,瓦剌的把禿孛羅在聽聞到“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神機炮”時,臉色不由地一變。 神機炮,傳聞帖木兒就是輸給了大明的神機營!這次閱兵,大明會展示這種強大的火器嗎? 南洋諸國倒是對什么好酒、神機炮無感,畢竟小國不會主動招惹大明去,蘇門答臘國王蘇丹罕阿必鎮,你臉色似乎不太好看,是在和瓦剌一樣,對號入座嗎? 不,不是,我只是有點,有點冷。 蘇門答臘國王搖頭。 對于大明在南洋的擴張,壓力最大的還真不是渤泥國,因為自從黃森屏一家臣服大明,將土地都獻給大明之后,渤泥國就小的可憐,就那么一丟丟地盤,擔心不擔心都一樣過,大明真要收拾,不過是一天的事,索性好好過日子。 但蘇門答臘不一樣,它擁有島上的大部分土地,舊港只是蘇門答臘島的南端部分,占據整個島不到三成的土地,剩下的七成多,可都是蘇門答臘國的。 但舊港那個位置太南面,根本無法遏制東西海道這個戰略位置,罕阿必鎮不是傻子,知道海道的重要性,只要看看明軍最喜歡逛的區域就知道,他們渴望擁有這一條至關重要的海道。 舊港挨著蘇門答臘國,一旦大明將水師船隊上的神機炮給搬到岸上去,那蘇門答臘國覆滅只不過是早上和晚上的問題。 但畏懼也沒有辦法,想讓大明舊港的駐軍搬家,恐怕朱允炆會先讓自己的腦袋搬家。 哈立麻聽著這令人震驚的宣言,不由地吞咽口水,壓制自己的畏懼與不安。建文皇帝他治國不同于洪武皇帝,洪武皇帝懷柔,羈縻,只要臣服,他就滿意,可建文皇帝,只彎腰低頭一次是不夠的,他希望控制著整個土地。 他的好酒與神機炮論,恐怕會在很長的時間里主導大明的對外政策。烏斯藏是外,還是內,是朋友,還是敵人,這是個要人命的問題。 萬人聽,萬人各有感觸與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