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63節
胡元澄看著陶增光,有些懷疑他此時的狀態。 封善也疑惑不已,現在情況已經擺明了,若是發展鉻鐵船只,那二炮局想要用到鉻礦,沒有個八年、十年,想都別想。 如此奇異的金屬,二炮局還沒有研究透徹,全給了龍江船廠豈不是虧大了。 陶增光嚴肅地說:“我就問一句,純鐵船在海上能飄幾年不被銹穿?” “五年,也可能是三年?!?/br> 封善有些不確定。 陶增光微微點頭:“那你們還記得鄭和嗎?” 胡元澄、封善自是記得鄭和,如此人物,誰不知曉。 陶增光踢了踢一旁的鐵板:“鄭和是建文五年九月離開的,眼下是建文八年四月,近三年時間,他們依舊沒有返航。若日后水師使用鐵船遠航在外,漂泊三年五年無法返航,茫茫大海,陌生大陸,他們又如何尋找船塢,如何-維護船只,如何確保安全?一旦鐵船銹穿,水師將士又將如何?” “神機炮、火銃現在我們還可以用,不急著使用鉻。但水師卻急著使用,而且事關生死,事關大局。我們二炮局所作所為,不就應該服從大局,不就應該講究個輕重緩急?依我看,水師最重,最急,而我們二炮局可以等?!?/br> 胡元澄、封善對視了一眼,都有些不忍。但事實擺在眼前,水師一次遠航的時間可能超過三年,可能會更久,木船可以承受這么久,可鐵船未必。 總不可能大明制造出了鐵船,卻無法確保鐵船具備遠航能力吧,整天擱在近海里狗刨也沒用啊,它需要開出去,需要跑遠,需要展示出大明的強大與不可戰勝,這也就需要鐵船必須擁有良好的耐腐蝕性。 “好吧,我贊同?!?/br> 胡元澄只好忍痛說。 封善無奈,也只好同意。 就在幾人商議出結果的時候,匠學院的公輸巧優哉游哉地走來,臉上的笑更是停一下擠一下。 胡元澄正不高興,見公輸巧老頭子這么嘚瑟,不由說:“公輸老頭,你不在匠學院打你的蒸汽機,跑這里來作甚?” 公輸巧與胡元澄等人關系密切,一起共事時間頗長,并不在意多少禮節,依舊笑著說:“我來這里自然是來討要鉻金屬的,你也知道,蒸汽機改良正需要這種材料,尤其是傳動齒輪,這里問題不少,自大琉球島回來的蒸汽機船,有十二條齒輪都存在磨損、齒輪斷裂,險些讓這些船回不來,這里還有多少鉻,撥給國子監一萬斤用用?!?/br> 胡元澄直跳起來:“一萬斤?把你賣了,還是把我賣了?沒有!” 公輸巧擺了擺手:“你有?!?/br> 胡元澄翻白眼,二炮局要是有這么多,還至于如此拮據,不敢用這里,不能用那里的。 公輸巧見胡元澄不答應,露出了狐貍的笑:“如果二炮局有很多鉻礦,能提取個十幾萬斤乃至更多,是不是就能給國子監個一萬斤?” 胡元澄打個了激靈,陶增光眼神放光,封善更是急不可耐:“公輸院長,可是哪里發現了鉻礦?” 公輸巧收斂笑意,哀嘆一聲:“各地勘探許久,也沒有找到第二個鉻礦?!?/br> 胡元澄有些失望,表示道:“那你說這些,你若是真的能給我弄來幾十萬斤鉻礦,我給你一萬斤鉻又如何?” “君子一言!” 公輸巧等的就是這句話。 胡元澄不解地看著公輸巧,只見他從袖子里拿出了一份文書,搖晃了下,然后遞了過來,還在那說著:“說話算數啊,匠學院就等你們提煉了,到時候記得早點送過來?!?/br> 陶增光、封善靠到胡元澄一旁,仔細看了看文書,不由地激動起來。 胡元澄心頭火熱,連連追問:“這,這是真的嗎?鄭和的水師當真抵達了非洲,挖到了鉻礦,他們當真回來了嗎?” 公輸巧糾正道:“消息應該可靠,畢竟是愛州港發來的急報文書。不過,鄭和的主力船隊并沒有回來,只有留守在非洲的李素船隊回來了?!?/br> “那鄭和的船隊呢?” 陶增光連忙問。 公輸巧沉默了下,說:“文書中沒有提,想來還是沒有消息。我想,他們應該肩負了更重要的使命吧?!?/br> 陶增光、胡元澄等人心頭沉甸甸的,鄭和帶了龐大的水師船隊離開大明,這一走近三年,杳無音信,就連古里、柯枝的商人也沒有帶來任何音訊。如今只有李素帶人回來,鄭和到底是出了什么意外,還是真的另有使命。 無論如何,二炮局將得到大量的鉻礦,到時候足夠支撐起二炮局、國子監、船廠方面的需要。 公輸巧見幾人擔憂,安慰道:“放心吧,用不了一個月,李素便會抵達京師,到時候鄭和船隊的消息也應該帶回來了。倒是二炮局這邊,我聽說你們正在研究新的工具,可有進展?” 陶增光知擔憂也無意義,便帶著公輸巧走入一旁的房屋,拿出了一個巴掌長的鐵棍,鐵棍前端加工有螺紋,后端則成六角邊形。 “這是?” 公輸巧有些疑惑。 陶增光指了指一旁的蒸汽機,拿起另一根鐵棍,將后端安裝在一個接口內,然后拿出一塊鐵板,放在鐵棍前端的下面,解釋道:“二炮局制作了這類工具,皇上命名為銑刀。通過蒸汽機施加動力,用銑刀可以將鐵板銑出孔洞來,速度較之以往快了許多。你們蒸汽機里面,許多地方也需要開孔、加固,這種工具少不得?!?/br> 公輸巧看著一旁加工好的鐵板,又看了看地上的碎鐵屑,不由地驚嘆:“還可以如此用?” 封善在一旁說:“這工具可是鈦鐵制作的,開尋常鐵板相當輕松?!?/br> 公輸巧連連點頭,轉頭看到一個金黃色的長條狀空殼子,不由地拿起端詳,詢問:“這是何物?” 陶增光如同寶貝一樣,從公輸巧手中奪走了空殼,說:“這是二炮局的機密,你還是不知道的好?!?/br> 公輸巧白了一眼陶增光,匠學院對你們可沒啥秘密,現在倒給我說起秘密來了。 胡元澄見公輸巧胡子吹動,連忙勸:“這件事關系重大,被皇上列為最高機密,目前也只是在秘密研制,還沒有成功。公輸院長只要知道,一旦它研究成功,那殺敵于千米之外,不再話下?!?/br> “哦,新式火器嗎?我沒興趣,倒是這些銑刀和這蒸汽機機架,要仔細說清楚了,匠學院要用?!?/br> 陶增光沒有拒絕,拿出幾份圖紙,交給公輸巧,不忘揶揄一句:“這次匠學院拿了我們的工具,我希望下一次,我們可以有求于匠學院,拿到你們的新式工具。公輸院長,二炮局在進步,匠學院、工程機械院也要進步,不能只盯著蒸汽機本身,還要有其他的配套啊……”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雄心,初級工業(二更) 配套? 這是朱允炆發明的詞匯。 公輸巧離開二炮局,在馬車里陷入深思,直至到了國子監,才走出思緒,看著國子監的大門,公輸巧沒有下馬車,而是對車夫說:“去,讓人把周昌、張舉、王黔三人喊來?!?/br> 沒用多久,周昌、張舉、王黔三人便匆匆而來。 公輸巧將三人喚入馬車,直奔皇宮而去。 朱允炆正在武英殿處理政務。 茹瑺在西疆省遭遇了不少困難,當地百姓對大明有著很強的戒心,雖是臣服,卻沒有認同。 不牢固的基礎,導致大明官員想要獲取當地百姓的配合、支持是很難的。雖說有伊瑪目、郭三省等人幫助,整體局面還算穩定,但誰也不清楚這種穩定會持續多久。 在過去的半年里,西疆省各地造反作亂的,發生了十三起,雖然規模都很小,最多一次也才五百余人,但因此而被害的朝廷官員、軍士,就有七十二。對于這些作亂之人,袁岳奉都司命,直接踏平,大舉屠殺。 茹瑺支持屠殺,尤其是在西疆省三番五次發出告示,明確告訴這些人: 做大明順民,你好他好我也好,大家好好過日子,吃嘛嘛香。 做大明敵人,那只能是你死他死,你們都去死,大明一家獨大。 茹瑺自然是不希望西域荒蕪沒有人煙,但有些人不老實,說服不了,那就只能挖個坑,送他們一段路。 殺戮,解決掉不聽話的。安撫,招攬聽話的。 但歸根到底,想要讓西疆省長治久安,必須讓當地人感覺到,大明來了,他們的日子好過了,而不能是大明來了,他們的日子反而不如亦力把里時期。 絲綢之路正在進行之中,茹瑺也沒有奏報詳細情況,他這段時間恐怕一直都忙于構建環控整個西疆省的府縣班子吧。 朱允炆尋思著應該給茹瑺發個提醒,讓他將西疆省的經濟搞上來,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消除回回人的抵觸情緒。 此時,內侍來報,公輸巧等人求見。 朱允炆有些意外,國子監的事通常都是文書遞送來的,跑到武英殿親自找自己的并不多,莫不是匠學院遇到了什么麻煩? 公輸巧、張舉等入殿行禮。 朱允炆抬手,示意幾人起身,半開玩笑地說:“公輸院長,可是李-志剛克扣了匠學院的錢鈔,捂著不給,找朕來告狀了?” 公輸巧連連搖頭,平和地說:“我等求見,只是有些茫然,還請皇上指點迷津?!?/br> “指點迷津,讓朕?” 朱允炆有些意外,自己雖然懂得一些理論性、淺顯的東西,但具體到生產、制造、維護,可并不懂,能指點你一個大匠什么。 公輸巧嘆了一口氣,緩緩說起:“今日去二炮局,陶增光一席話讓臣汗顏,匠學院、工程機械院可謂集大明最優秀的匠人與學生為一體,可偏偏匠學院、工程機械院在效率上、創造上遠遠不如二炮局?!?/br> 朱允炆微微點頭,單論創新一項,還真是如此。 公輸巧有些悲傷,自己掌控著無數匠人向往的匠學院、工程機械院,可除了蒸汽機之外,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少之又少,而蒸汽機從根本上來說還不是匠學院的獨立創造,而是朱允炆立項攻關的結果。 如何讓匠學院、工程機械院真正擁有創造力,自主研究出來一些實用性的工具,輔助于所需所用,這才是終極的使命,而不只是改良與發展蒸汽機一項。 若是如此的話,那匠學院還不如改名為蒸汽機學院。 公輸巧自我剖析,自認為國子監的獎勵機制雖然比不上二炮局,但相對其他學院也絲毫不差,可監生們為啥就缺乏創新力? 朱允炆明白了公輸巧的意思,他是迷茫了,他最初以為的教育,就是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可現在,他的想法變了,他認為教育不應該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該擁有創造力。 沒有創造,不懂創新,循舊困舊的學生,難成大器,更不可能扛起匠學院、工程機械院的未來。 二炮局為何可以蒸蒸日上,地位越發重要,是因為他們的改良、創新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機制,二炮局內部的流水化生產、分工協作,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地步。 而匠學院、工程機械院卻沒有實現完全的流水化作業,他們采取的流水化,只不過是正常工序的一個次序,先干完這個再干完那個,對接起來,而不是你干這個,我去干那個,他去做另一個,最后在一個流水線上組裝。 朱允炆走向公輸巧,欣慰地說:“朕原以為匠學院、工程機械院的基礎還薄弱,不是談論這些的時候??晒斣洪L能認識到這些,朕也就說上一說吧。只不過,只你們幾人還不夠啊?!?/br> 公輸巧驚呆了。 朱允炆擺出的架勢太大了,內閣,六部九卿,尤其是工部,更是來了三十幾號人,不僅如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的人也來了,甚至連龍江船廠的人也來了,匠學院、工程機械院的副院長、博士等也紛紛到來。 人太多了,少說也有三百人,武英殿里戰的滿滿當當,后面的都擠在門板位置了。公輸巧很是不理解,自己不過是問個事,咋鬧這么大動靜。 解縉、楊士奇、鄭賜等人面面相覷,不明所以,這人數,都夠開個大朝會了……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眾人,清了下嗓子,沉聲說:“公輸院長今日找朕問心,為何匠學院、工程機械院的監生缺乏創造,這個問題,由公輸院長提出來,合適,挺好,但工部尚書鄭賜,兵仗局、科技局的人,你們應該感覺到羞愧,匠學院在覺醒,你們卻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br> “創造,創新,不止是我大明前進的力量,更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力量。先人創文字,百家爭鳴,設歷法,農耕依時而為,養蠶繅絲,才有華衣霓裳,制司南,行萬里而知方向,發明與改良造紙術、印刷術,文教大興,成火藥,才有火器之威!” “沒有發明、創造、創新與改良,百業如何存在,如何興旺?若百業不興,那大明又將如何繁榮?朕說這些,是希望你們都認識到一點,大明要走向盛世,走向小康,諸番臣服,萬國來邦,就必須重視創造,重視發明與改良?!?/br> 公輸巧、鄭賜、陶增光等一干人聽得連連點頭。而一些六部官員聽得是迷茫不已,朱允炆說這些就說這些,干嘛把我們禮部的、戶部的、刑部的也拉過來聽,這和我們沒關系啊…… 朱允炆目光嚴厲地掃過眾人:“為了大明長遠考慮,為了推動發明與創造,也為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朕決定啟動一項五年科技規劃,花費五年的時間,打造起大明的初級工業,形成一個穩固的產業鏈?!?/br> 解縉、楊士奇、蹇義等有些發懵,就連公輸巧等人也有些不解。 五年科技規劃,這個聽得懂,也明白,畢竟朝廷已經在推動第二個五年基建計劃。 可什么是初級工業,什么是產業鏈? 朱允炆高屋建瓴,統攬全局,指點江山一般講述著初級工業的規劃,要求朝廷各部發力配合,五年之后,大明鐵產量較之建文七年翻兩倍,煤炭開采量翻三倍,石油產量翻十倍(基數低的緣故)…… 材料學取得突破,鋼材耐腐蝕、耐磨性、耐疲勞得到有效提升,格物學在力學、能量學方面取得突破,培養化學人才,初步搭建起基礎的化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