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21節
當李自成騎著馬進入城內時,他有沒有想過,這是一座“鬼城”,是一場災難幫助了他?無論如何,“十室九空,戶丁盡絕”這種慘烈的一幕,朱允炆可不敢讓它出現在人口密集的南京城! 哪怕是動用武力,也必須將問題封鎖在福建。 郁新明白,人口若是不流動,尚且好控制一些,說句不好聽的話,患病的都死絕了,事情也就結束了。 可最壞的情況就是人口會流動,為了活下去,百姓成了流民,流,自然是哪里都能去,擴大了范圍,也害了其他人,必須雷霆手段,才能控制大局。 郁新堅定地回道:“臣定不會讓此疫流出福建一步!” 朱允炆凝重地點頭,揮了揮手:“都去準備吧,需要什么,呈報上來,后續朕會給你們派送一些其他物資?!?/br> 郁新猶豫了下,詢問:“若福建布政使當真存在瞞報、拖延不報、治疫不力,當如何處置?” 一方大員,郁新也不敢擅專。 朱允炆冷厲地說:“按律法處置,該摘帽子的摘帽子,該摘腦袋的摘腦袋!” 郁新凝重地點了點頭,行禮離開。 朱允炆沒有追罪都察院失職的問題,目前疫災情況不明,福建地方上到底怎么了還不確定,現在最緊要的,就是人員、物資盡快趕往福建。 郁新調動吏部、工部、戶部等三十六名官員。太醫院王昌、醫學院的劉素、林旭等七百醫官,在國子監的協調與支持下,一日之內就已準備妥當,并羅列出了各項所需物資,包括醫療紗布、酒精、石灰、硫磺、桃仁、紅花、當歸、柴胡等一干物資。 王昌很是著急,如何多的物資想要運至福建,可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的,而且醫官多數并不會騎馬,走水路又不通,走陸路,還得翻山越嶺,一座武夷山在那里橫著呢,總不可能飛過去。 可每耽誤一日,事態就嚴重幾分。 郁新也著急,哪怕是請求朱允炆動用京軍來幫忙,抵達福建也需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在郁新、王昌等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水師總兵李堅找到了兩人:“將一切人員,物資,全部搬至船上,由水師來轉運?!?/br> 李堅的話讓王昌幾乎暴走,大喊著說:“總兵大人,你就不要再開玩笑了,眼下盛行的是東南風,走船到福建,你打算用多久,我們寧愿翻山,也不想耽誤這個時間啊?!?/br> 郁新深深看著李堅,沉聲問:“水師可以嗎?” 李堅重重點頭:“這是最快抵達福建的辦法,而且在抵達福州之后,可以沿著建江向西,直接進入延平府、邵武府,省去了來回搬運的麻煩,事不宜遲,還請速速登船?!?/br> 郁新揮手:“所有官員,醫官,全部登船!還請水師幫忙搬運物資?!?/br> 李堅奉命而來,自是準備充分,兩千水師幫忙裝載物資,轉運至渡口,之后全搬上了長江邊的二十艘大福船之上。 郁新帶人登船,王昌、劉素、林旭等人看著連桅桿都沒有的大福船,不由地直發憷,這是船嗎? 沒桅桿,沒帆。 當汽笛聲響起,船只噴薄出黑色煙柱,順長江而下的時候,王昌等人才明白,這個世界已經大不同了。 蒸汽機改良取得了巨大進展,并制造出適配大福船、大寶船的蒸汽機,為此開展了一次次海航,證明了蒸汽機的可靠性。 二十艘蒸汽機大福船,是水師中全部改造完成的蒸汽機船只,為了搶時間,一口氣全拿了出來。這是蒸汽機船首次執行朝廷任務,標志著蒸汽機船只的初步成熟。 第一千零二章 制口罩,復澎湖 坤寧宮。 馬恩慧看著走來的朱允炆,憂心忡忡的沉重感撲面而來,上前行禮問:“皇上,可是遇到了什么煩憂事?” 朱允炆點了點頭,坐下來,端起一杯涼茶:“皇后,福建出現了鼠-疫,朕需要將醫用紗布停一停?!?/br> 馬恩慧先是一驚,后是不解。 驚的是地方出現了疫災,不解的是疫災和醫用紗布有什么關系,為何出現了疫災,就要停下醫用紗布? 眼下兵部催的緊,畢竟征西作戰耗費的醫用紗布超出五萬箱,京師庫存耗去了一半,西北地方庫存更是幾乎見底,總需要補充。 雖說朱允炆已經下定主意,準備在西疆省設置新的醫用紗布織造廠,利用那里豐富的石油資源、棉花資源,可以實現天下衛所醫用紗布的供應,但這是需要時間的,沒個兩年時間,想要大量供應衛所與京師是不太現實的。 兩年,兵部等不了這么久。 馬恩慧憂慮地進言:“疫災不容擴散,一旦散開,將會影響到更多地方?;噬线€應及早安排對策,以護百姓?!?/br> 朱允炆喝盡茶水,放下茶碗:“朕已命郁新為福建巡撫,同時調了七百醫官前往福建。眼下還缺一樣重要物資,需要醫用紗布的女工來趕制?!?/br> 馬恩慧明白過來,剛安排侍女去傳喚女工,卻被朱允炆擺手阻止:“朕和皇后一起去吧?!?/br> 隨醫用紗布與羊毛紡織規模的擴大,宮內的織造已轉移至宮外,朱允炆與馬恩慧親臨醫用紗布作坊,讓眾人驚喜不已。 馬恩慧召集了最優秀的二十名女工,朱允炆畫了一份圖紙,嚴肅地說:“朕需要你們制造出這種形式的物件,此物名為口罩,可以防止沙塵吸入口鼻?!?/br> 看著圖紙,馬恩慧眼神充滿渴望,白了一眼朱允炆,這么好的東西為何不早點拿出來,西域不是風沙大嗎? 聽說還有一個總是吹沙子的山口,軍士們防守站崗只能戴面罩。弄出來,無論是賣給商人還是賣給兵部,這都是一筆財富啊…… 朱允炆詳細講解著,希望女工可以將醫用紗布改良,疊為三、六層,裁剪之后試試效果。 看著女工去趕制,朱允炆有些犯難。 這個時代還沒有辦法制造出無紡布,用醫用紗布這種紡織布料來制作口罩,防一防沙塵或還可能,對疫災的預防效果又能有幾分? 這次災難來得有些迅猛,從掌握的情報來說,有人咳的極是厲害,說明空氣傳播是可能的。醫官一旦近距離接觸病患,很可能會因空氣傳播而感染,到時損失將是不小。 無論口罩有沒有用處,哪怕其只有百分之一的作用,朱允炆也必須弄出來! 醫用紗布通過增加密度、簾籠處理,形成了基本的口罩,鐵絲嵌入其中簡單,掛上耳朵也容易,朱允炆嘗試幾次之后,確定了疊四層的方案,并暫停醫用紗布,轉而大量制造口罩。 口罩小,很輕,一個小木匣就能裝五百個,在完成三千口罩的制備之后,朱允炆命令安全局軍士,快馬加鞭趕赴福建。 少量騎兵的速度,加上混凝土道路,要快于走船,但不可避免,過了江浙還是需要翻山越嶺。 朝廷對于福建疫災極是重視,任誰都清楚,疫災一旦擴散開來,那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無數人都將死去,不分貴賤,無關身份! 在郁新尚未抵達福建之間,江浙、江西與廣東已得到允許,調動衛所軍士,嚴密封鎖道路,不準福建百姓外流,并深入調查鄉野,一旦發現有疫災,則封鎖十里,并調醫官處置。 朱允炆盯著輿圖,深深看著福建方向,目光從福建之上轉移到大海,進而轉至大琉球島。 接安全局與密探奏報,大琉球島此時相當混亂,中山王武寧對內殘暴,對外跋扈,山南國蠢蠢欲動,甚至派遣船隊想要討伐中山國,卻被中山王的船隊給打了個全軍覆沒,導致山南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山南國汪應祖曾在國子監讀過書,與大明關系密切,曾派使臣請求朱允炆派遣水師,解救中山國受難的百姓,卻被朱允炆拒絕。 拒絕的理由也很正當:大明不能輕易干涉藩屬國與國之間的事。 事做不做且不說,但態度必須亮出來,也好告訴南洋諸國,大明雖然強大,并沒有侵吞你們與干涉你們內政的意圖,避免南洋出現反明。 朱允炆拒絕汪應祖的真正原因是,汪應祖給出的理由不夠充分,大明不可能因為中山王殘暴這個理由去攻取中山國,若此例一開,下次就能以各種借口直接軍事介入任何藩屬國,那誰還有安全感可言? 汪應祖不開竅啊,朱允炆都等了他一年了,也沒見到他找出一個讓大明無法拒絕出兵的理由,既然如此,那就需要給他們一點壓力了。 至于小琉球島,已經逐步在控制之中。 今年三月份,朱允炆曾下達過一份不起眼的文書,那就是恢復澎湖寨巡檢司。這份文書放在浩繁的朝政文書中,絲毫不起眼。 畢竟,廢除的東西,恢復了而已,沒什么大驚小怪的。 但這個舉動,正是朱允炆籌劃控制小琉球島的第一步。 說起澎湖寨巡檢司,不得不提一句元廷。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元朝就在澎湖設置了澎湖寨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管轄。 值得一提的是,澎湖是先于山水灣灣收入中國版圖的,而在歷史上先于的時間是四百零三年。在元順帝還沒有因為老朱的緣故搬家之前,一個名為陳信惠的家伙成為了澎湖寨巡檢司的巡檢,這是第一位漢人巡檢。 在老朱開國之后,老朱一度要發展航海,尋求海利,但因為經營不善,加上走私泛濫,海賊倭賊也不少,老朱先后關閉了全部市舶司,并在洪武十四年推行海禁。 大海都不要了,海之外的澎湖寨巡檢司還要來干嘛,俸祿都不好發,索性在洪武十七年,廢掉了澎湖寨巡檢司。 自洪武十七年澎湖寨巡檢司被廢,至建文七年,已有二十一年! 朱元璋關了市舶司,朱允炆重開了。 朱元璋封禁大海,朱允炆重開了。 朱元璋廢了澎湖寨巡檢司,朱允炆重開也是情理之中,順理成章的事。 畢竟那里是大明的領土,只不過因為前段時間家里有事沒來管理,但不意味著這里就被割出去了,是大明的,那就得拿回來。 朱允炆拿回了澎湖寨巡檢司,控制了澎湖列島,為進入小琉球島打下了基礎。 澎湖寨巡檢司,并不是一個小小的巡檢司,水師受命駐扎澎湖島,將其打造為一個大型水師據點,常駐扎兵力已達三千,大福船二十艘。 這就是打著巡檢司的幌子設的一個衛所,好在當地有糧食,且漁產豐富,不愁吃,物資供應容易,水師也樂意在那里落腳。 此時的澎湖,基本是沒有土著了的,都是福建、廣東等地移民。不過現在的小琉球島,還處在土著時代。 不好說那里的土著到底是什么人種,是百越后裔,還是原馬來人等,朱允炆沒挖過灣里的墳,也沒考察過人頭骨,不好分辨。但基本分為兩個大的土著族類,一個是平埔族,主要居住在平原地帶,如西部、東部等,一個則是高山族,顧名思義,住在山里面,以狩獵為主。 朱允炆不想知道平埔族里面到底有個叫雅美的還是叫雅美蝶的,也不關心高山族里面道卡、馬卡,什么都卡的小族類,只想知道大明要完全占據這一塊土地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此時此刻,應該有一群海賊進入了小琉球島內部,探查情況吧,也不知道他們面對言語不通的土著,到底會如何溝通,是用手勢,還是用手里的刀? 朱允炆不知道自己的命令會不會給那里的土著帶來災難性的滅亡,但沒有辦法,大明需要那一個島嶼,作為永不沉沒的寶船,以控制南北海道。 “皇上,國子監兵學院院長古樸求見?!?/br> 內侍上前稟報。 朱允炆的目光從輿圖上收回,宣古樸入殿,在其行禮后問:“兵學院應該正在配合軍制、兵法革新,你此時來求見,可是遇到了什么困難?” 古樸正色道:“軍制、兵法革新都在穩步推進,兵學院也據此雕版了新的教材。臣來求見,是想恩求皇上,恩準兵學院可以租借小教場部分場地,同時允許兵學院監生可以接觸火器,掌握火器,兵學院不能只一味紙上談兵?!?/br> 朱允炆凝眸看著古樸,兵學院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紙上談兵,有后世的話說就是理論性太強,實踐性太差,亦或是眼高手低。 但是,醫學院引入實cao,去看病就是了。農學院引入實cao,去種田就是了??杀鴮W院引入實cao,這個怎么個cao作法,一群監生打個架,拉到山里面野訓?cao作火銃,cao作神機炮? 火銃這玩意真進入了兵學院,萬一出點安全事故?;疸|還好說,神機炮你想在國子監實際cao作,也不合適啊,這玩意一發炮彈直接打出國子監之外…… 讓兵學院與京軍小校場對接,這倒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第一千零三章 建文朝人口七千萬 兵學院想要對接小教場,朱允炆自然是沒有意見,寬泛的理論,無法代替實際的cao作,真正的人才,從來都是知行合一。 古樸走后,朱允炆再一次將目光投向了教育領域,戶部為支持教育,投入財政已不下三百萬兩,這一筆費用足以支撐大型戰爭,可投入到教育里面,卻顯得捉襟見肘。 禮部屢屢伸手要錢,不是因為貪婪,而是教育就是個無底洞,丟進去十萬兩,沒響聲,丟進去一百萬兩,依舊沒響聲。 隨著社學的快速鋪建,文教興盛的苗頭越來越旺,民間先生更是踴躍加入其中,加之接連幾年國子監結業監生大部也被分流到府、縣、社學之中,初步解決了先生不足的問題。 社學興建,需要先生,更需要建筑,而這些都要以大量的財政為支撐,以建文六年來論,全年新開社學數量為三千二百座,其中超過兩千座是完全新建的,而每一座新的社學學堂,耗費的錢糧就不下五百兩,這還是壓低成本之后的結果。 現在禮部已經開始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縣學、府學上,尤其是擴大縣學成為了最緊迫的問題。 一個縣里面,存在的社學是數十、上百,但縣學卻只有一個。 想要讓縣學接納自社學升上來的學子,就必須擴大縣學的屋舍數量,從三十幾間房,弄到三百多間,大通鋪一開,容納個一兩千人沒問題。 縣學要擴張,錢呢…… 問題又來了,縣學擴張了,府學難道就不需要擴張,府學擴張了,國子監難道不需要擴張? 大明的文教與唐宋時期是不一樣的,唐宋時期的文教更集中在讀書人一個集群上,而大明的文教戰略,則是面向全民,所有大明子民的孩子都應該上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