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11節
朱棣臉色有些凝重:“這個哈里不是狡猾,是大膽??!如此冒險的軍事行動,誰敢相信這是一支軍隊的統帥所為?” 若不是雷克原在場,楊榮幾乎要夸下天才的哈里,這個家伙實在是太過厲害,劍走偏鋒,出其不意,直接打了亦力把里一個措手不及,并借此消滅了亦力把里大部分騎兵精銳! 這是一個膽子奇大,又極具冒險精神與指揮藝術的將領! 帖木兒的這個孫子,不簡單??! 楊榮止不住地想,若是朱棣、徐輝祖、宋晟帶兵,他們會怎么選? 哦,不用想了,他們一定會用火器將山口守著的人給炸沒了…… 朱棣知道事態緊急,也明白事情到了危險的境地,再不幫沙米查干一把,他就要逃跑了,大明不允許他跑,他跑了,西域想要恢復平定可不容易,畢竟是亦力把里的國王,號召力太強…… “前些日子,我部出現了諸多問題,始終沒有辦法克服,如今軍士已適應了這里的環境,自然可以出兵幫助沙米查干國王?!?/br> 朱棣答應了雷克原。 雷克原感動至極,連忙商議進軍事宜。 朱棣指了指輿圖:“大明準備發兵兩萬支援亦力把里城,可你也知道,大明的主力軍隊都集中在哈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亦力把里,最快的路線就是向西進入吐魯番,于吐魯番西北方向,即博格達山、博羅科努山之間的山口,進入委魯母(烏魯-木齊),自委魯母一路向西,經晶河,向南翻過博羅科努山,抵達亦力把里城?!?/br> 雷克原重重點頭,這是最快的路了。如果讓明軍向東繞過天山,從伊吾出兵,反而會浪費很多時間。明軍也沒有翅膀,也不太可能直接從吐魯番攀登高大巍峨的天山,最合適的路,只能是從吐魯番、委魯母、晶河。 朱棣一臉憂愁:“為了保證明軍順利通過這些地方,還請將軍通知吐魯番與委魯母等地守軍,務必不能與明軍起了沖突,還需竭力保證大明軍隊的后勤。只有這樣,明軍才能盡早抵達亦力把里城!” “沒問題!” 雷克原一口答應。 朱棣起身,對雷克原道:“還請你告訴沙米查干國王,大明是不會放棄他的,請他務必堅守亦力把里城,援軍很快就會到?!?/br> 雷克原沒有被朱棣忽悠,而是問:“很快,是多久?” 朱棣哀嘆了一口氣:“路途太過遙遠,即便是明軍全力趕路,也需要兩個月?!?/br> 雷克原幾乎想要破口大罵,這算什么? 兩個月? 兩個月之后沙米查干的腦袋還在不在他肩膀上都難說! 朱棣也很為難,亦力把里城又不住在哈密隔壁,這一路走下去,可是有兩千五百多里路,你指望大明軍士十天半個月就過去嗎? 廣袤的西域,成為了援助的最大難點。 雷克原快馬加鞭,日夜兼程,不吃不喝,日行五百里沒問題,可明朝的大軍不可能跑出八百里加急的氣勢啊,一旦那樣,遭遇了敵人,馬累壞了,人也沒力氣了,仗還怎么打? “一個月,務必一個月內趕至!”雷克原眼睛有些通紅,喊道:“若大明軍隊一個月內不能救援亦力把里城,國王很可能會棄城而走!希望大明能踐行約定,幫助亦力把里到底!” 朱棣思慮再三,答應雷克原:“一個月內,大明的軍隊一定會到!” 雷克原帶著朱棣的承諾走了。 朱棣召集將領,進行軍事集議。 看著一群文臣武將,朱棣指向西域輿圖,威嚴地說:“帖木兒的先鋒很是厲害,憑借著手中的五萬騎兵,硬生生將亦力把里的主力打殘,如今亦力把里城被圍,沙米查干再次派人求援,我們不能再停在哈密,需要向西,向北前進了?!?/br> 眾人聽聞,一臉肅然。 朱棣看向楊榮,沉聲道:“楊參軍,是時候拿出來了?!?/br> 楊榮走出,從袖子里取出了一份圣旨,眾人紛紛行禮。 楊榮展開圣旨,心情激蕩,鏗鏘有力地讀道:“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漢唐稱盛世,威名遠播,流芳萬世,右制東海,左控西域,疆土廣袤!朕繼承大統,治國整軍,意在恢復中華之漢唐舊地,重塑赫赫天威,扶大明于天地之間,傲然于瀚宇之林!” “古人云,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今朕派燕王朱棣為大將軍,以徐輝祖、宋晟為副將軍,十萬京軍,數萬邊軍,大舉西征。國孥無數,民力無數,若不能收西域,則河西不固,河西不固,則秦隴不保,秦隴若失,則關中危矣!” “立足長遠,著眼社稷之根本。思慮萬世,植根江山之本脈!流浪數百年的西域,將由偉大的你們,偉大的大明將士一舉收回!大明將士聽差,朕命你等,出長刀,發炮弩,縱精騎,動萬軍,盤控西域,擊潰帖木兒,保我大明西北百姓再無游牧騎兵之擾!大明威武,軍士威武!” 袁岳、劉啟夏、陳茂、譚淵、華聚、唐云等一干將領,宣青書、霍鄰等一干智囊,聽得熱血沸騰! 霍鄰目露精光,緊握著拳頭! 這才是大明君主應有的氣魄! 建文皇帝的眼光比自己更為長遠!他一直都在謀劃西域,一開始就想著奪取西域!自己窺見的,所看到的,根本無法與他相提并論! 郭三省雖然早就知道了朱棣的盤算,但也沒有想到朱允炆的圣旨早已經抵達了軍中,郭三省甚至懷疑楊榮是不是很早之前就收到了朱允炆的圣旨! 大明要這一片土地啊,這里是該回去了。 袁岳也是期待,怪不得朱棣一直按兵不動,一直坐等亦力把里與帖木兒交戰,原來是在消耗西域的有生力量,好為大明掌控這一片土地掃清障礙! 朱允炆終究還是沒讓自己失望,他的野心很大,他想要這廣袤的西域,想要恢復漢唐時的風采! 哈! 這真是武將最好的時代,超越徐達、常遇春,成為新一代名將的機會到了! 譚淵看了看瞿陶、瞿郁,果然,他們也是第一次聽說此事。不過看瞿能的樣子,他應該是早就知道的,看來朝廷為了圖謀整個西域,做足了準備,連如此事都封鎖在了有限的高層將領上,中層將領竟沒有聽到過任何風聲。 這樣也好,一個帖木兒怎么能夠所有人的功勞?加上西域,自己未必不能混個侯爺! 楊榮收起圣旨,看了看眾人,道:“事關戰略,圖謀西域的事一直保密。然此時我軍將兵指吐魯番與委魯母,已經沒必要再隱瞞下去?!?/br> 袁岳心頭一驚,楊榮說的是兵指吐魯番與委魯母,而不是兵出吐魯番與委魯母,莫不是說朱棣根本就沒打算真的派兵援救亦力把里城,而是要借援救之名,踏出收回西域的第一步?! 第八百六十二章 無聲的警告(一更) 塔拉茲城! 白色旗幟前移,插在沙盤之上。 朱允炆手中握著一份軍情文書,對一旁的解縉、鐵鉉、楊士奇、梅殷、王綏說:“征西大軍傳報,六月二十一日,帖木兒先鋒軍哈里率五萬騎兵與亦力把里王弟馬哈麻在天山以南草原決戰。馬哈麻先勝而后敗,退守天山。一旦亦力把里失去阿拉木圖,將被封在伊犁河谷之內?!?/br> 鐵鉉看著沙盤上的白、黑與日月旗三方旗幟,白與黑已形成對峙之勢,而日月旗巋然不動,守在天山東段的南北兩端。 情報中所說的戰斗,位于天山西段!這可真是一座太長的山,連綿五千余里,西面打得你死我活,血流成河,東面還能穩坐魚臺,坐觀其變。 鐵鉉分析道:“皇上,臣以為帖木兒的前鋒氣勢兇猛,連克塔什干、外拉套山與塔拉茲城,又在平原地帶打敗了馬哈麻的精銳騎兵,戰勢已起,亦力把里恐怕很難防住哈里的前鋒軍?!?/br> 梅殷走了兩步,雙手支撐在沙盤桌子的邊緣上,嚴肅地說:“若馬哈麻守住天山隘口,哈里前鋒軍未必有能耐進入伊犁河谷,即便他向西而行,也難?!?/br> 楊士奇與解縉贊同兩人看法。 朱允炆看向沉默不語的王綏,笑道:“說說你的看法?!?/br> 解縉等人看向王綏,此人原在遼東,因出使朝-鮮,以一番精彩的論斷,促成了朝-鮮與大明之間無條件的軍事合作,朱允炆認為此人有大局觀,洞察力很強,便將其調回兵部,充職方司主事。 梅殷有些不喜歡王綏,此人雖有些本事,但太過自負與冒險,拿著大明與朝-鮮之間的關系作個人前途的賭注,結果是一鳴驚人,得以升遷。 換言之,此人是一個投機者。 朱允炆不這樣認為,一個能從船匠被陳祖義掠走,聯想到倭國意圖出兵朝-鮮的人,簡直是個天才,條理清晰,動機明確,為人雖然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但還是有真材實料。 因其才,用其人,不拘一格。 王綏看著沙盤,嚴肅地說:“臣在遼東時,曾屢屢翻山越嶺,山勢陡峭,道路難行,可即便如此,通過長白山進入朝-鮮的道路,也不是只有一條。同樣的道理,哈里若想要進入伊犁河谷,并不一定要打下天山隘口,也不一定折西而行,可以沿著外伊犁山,通過伊塞克湖,轉而向北,直接進入伊犁河上游,即可以威脅亦力把里城,還可以將駐防在天山以北與阿拉木圖城中的軍隊調出來?!?/br> 眾人看向沙盤,鐵鉉不禁搖頭:“按照情報,伊塞克湖周圍都是山,并沒有開出道路,不利大軍行進。哈里的軍隊不是一兩千人,而是幾萬兵馬,想要走這里,太過冒險,一旦被困在山中,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br> 梅殷贊同鐵鉉的看法,誰會冒險到將軍隊拉到絕境之中去,那里可是天山,高大巍峨,聽說上面常年積雪不化,走這一條路簡直是找死。 朱允炆深深看了看王綏,點了點頭,道:“兵出險招,未必沒有可能。不管哈里要走哪里,他此時此刻,很可能已經控制了阿拉木圖。眼下我們需要商議的事,不是正在發生的,而是未來一兩個月可能發生的事?!?/br> 解縉、鐵鉉等人面色凝重,這種超前的思考與推演,是很耗人精神的。但沒有辦法,哈密距離南京實在是太遠太遠,遠到一個消息傳遞過來需要一個月,送回去消息又需要一個月…… 隔著如此遙遠的距離,收到的全是延后一個月的情報,若朝廷不把目光放遠一點,只盯著已經發生的事來推演,那恐怕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前線變化太快,京師情報跟不上,只能從戰略層面去推演,提醒與引導征西大軍。 正如五月二十六日,欽天監觀測星象突然異變,言極西有變故,朱允炆連夜召集大臣商議,認為很可能帖木兒東征已是開始,于此推演帖木兒會安排先鋒取亦力把里,然后進兵別失八里等地,才有了朱允炆當夜的文書。 至于朱允炆為何一口確定帖木兒的先鋒主將是哈里,為何說傅安還活著,解縉等人問過,朱允炆沒說,卻很篤定,事實再一次證明,朱允炆是對的。 這種天才的預判與驚人的洞察,幾乎先知的能力,讓解縉、鐵鉉等人佩服的五體投地,甚至于在內心深處多了一種說不出來的敬畏與崇拜。 朱允炆看著商議軍策的幾人,也猜測著朱棣收到文書時的表情,自己再一次地拿歷史“作弊”,要的就是敲打下帶重兵出征的朱棣,姓趙的在陳橋驛換過衣服,朱允炆是絕不允許朱棣在哈密換衣服的。 雖說有諸多布置,有新軍之策,有安全局、偵察兵、徐輝祖、宋晟等等,可朱棣畢竟在軍中威望高,又曾雷厲風行地調換了許多將領,而這些將領大部分都是他的老部下,若說朱允炆沒一點點擔憂,那心也太大了一些。 別人看不穿朱允炆的預知,可以認為是某種巧合或揣測概率問題,但朱棣肯定可以看穿,誰讓他熟悉這些,當初裝瘋賣傻,當初開辦養殖場,當初準備去大寧找朱權結伴同行…… 對朱棣而言,五月二十六日的文書就是一種無聲的警告,那意思是:朕隔著八千里就知道帖木兒的先鋒主將是哈里,你距離南京,也只有六千里啊…… 眾人商議之后,解縉對朱允炆提議:“皇上,臣以為,無論西域戰事如何變化,朝廷都應該重視當地農墾,為日后牢固控制西域打下基礎。眼下河西大儒郭三省說服了哈密伊斯-蘭教的教長伊瑪目,可以讓伊瑪目調動回回人,幫助大軍穩定后方,尤其是應引導回回人轉入農耕,選適宜之地種植小麥、棉花等物?!?/br> 鐵鉉附議:“征西大軍奏報,哈密、伊吾、吐魯番等地,有著足夠的水源,而且當地坎兒井數量較多,適宜農墾,大軍應提前準備,安排部分軍士屯田,農時不等人?!?/br> 梅殷有些擔憂:“一兩個月之后,戰爭應沒有分出勝負,我們就急忙考慮戰后恢復與農墾,是不是太急切了一些?” 來人的畢竟是帖木兒,給他點面子行不行…… 朱允炆看向梅殷:“按照推測,朱棣此時很可能已經兵進亦力把里,八月會與哈里的先鋒交手,九月帖木兒的大軍也該來了,最后的決戰應該在九月與十月,而主戰場可能會比預期的向西移動,在吐魯番、別失八里、甚至是晶河一帶?!?/br> “哈密、伊吾等地作為后方,并不需要參與戰事,可以趁此機會擴大屯田,做好農墾。關內運輸西域只能是暫時之法,不宜持續太久。到時冬日也已不遠,在最后一批糧草運輸結束后,可安排百姓農墾,自十月陸續返回關內?!?/br> 梅殷思索一番,點頭道:“既如此,那此事不宜交給燕王負責,而應交給楊榮、郭三省、宣青書等人負責,讓燕王等專司軍務?!?/br> 朱允炆很是贊同,看向沙盤上的陜西,目光陰翳:“陜西都司出了如此大問題,不能沒有人挑起大梁。你們可有合適人選?” 梅殷進言:“山西都指揮僉事劉貞為人清廉,馭下嚴格,是洪武時期宿將,頗知兵事,善防守。臣以為可以升調至陜西,擔任都指揮史一職?!?/br> 朱允炆知道此人,茹瑺在山西當巡撫,曾屢屢談起過這個人,認為其才能、品性俱佳。 鐵鉉走出,對朱允炆舉薦道:“皇上,劉貞任都指揮史是足夠的,臣還想舉薦光祿寺的張泌、仲謙。此二人在光祿寺盡職盡責,曾為太祖器重,兩次免死,他們最初是國子監監生,曾進入兵部,對兵事頗有見地,雖是文臣,卻能謀略,能治下,可充為陜西都司的同知、指揮僉事?!?/br> 楊士奇則舉薦國子監兵學院監生,進入陜西都司歷練。 朱允炆應許,命內閣擬寫任命文書。 陜西都司的問題給了朱允炆重重一擊,為了徹底清查,朱允炆對武將動了刀子,而這一把刀子名為:文官。 給予地方文官深入衛所,稽查賬務,盤問衛所長官的權利。 這對于文官集團而言,確實是一件幸事,文官的勢力得以進入衛所一級,對節制武官有著很大幫助。但這也伴隨著很大的風險,一旦衛所出了問題而文官卻當了聾子與瞎子,則會連同一起處罰。 地方文官并不是凌駕于衛所指揮史、千戶之上,而是擁有了調查衛所的權限,類似于在御史之外,又加了地方文官作為第二道“御史”進行監察。 “琴島水師準備如何了?” 朱允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