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00節
宋晟抬頭看著碧藍的天空,嗅到了戰爭的味道,用不了多久,戰爭將會徹底打響。 三日后,一批批軍隊自嘉峪關內,肅州等地開出,駱駝連綿數十里,踏著戈壁沙漠的黃沙與古道,朝著哈密的方向前進,無數的軍用物資,神機炮,火藥彈,火藥材料、帳篷、糧草,開始輸送哈密。 楊榮在得到宋晟軍令之后,也不再懷柔,cao控脫脫,干凈利索地清理了不臣服大明的頭目,扶持、安插親明的哈密人,徹底切斷了哈密王祖母的手,為徹底控制哈密,楊榮讓脫脫下命,調駐扎于哈拉木提的明軍入哈密城,充當王城護衛。 脫脫很是不耐煩,直接將印信都給了楊榮,讓他自己寫命令自己上印,沒事別總來打擾自己和阿依姑娘卿卿我我。 有這么一個不愿管事,沉迷酒色的哈密王,楊榮cao控哈密大局更是得心應手,大明軍隊控制王城,隔絕了哈密王祖母、其他王室與哈密頭目之間的聯系,杜絕了王祖母等人的其他心思。 為了穩住哈密頭目,楊榮拿著朱允炆便宜行事的旨意、宋晟“隨機應變”的囑托,將哈密主力軍隊六千人整合在一起,名義上組建了哈密衛,擬寫文書,向朝廷請求正式設置哈密衛,加封馬哈麻火者為指揮史,辜思誠為千戶等。 朝廷的文書處理很慢,畢竟路途遙遠,但賞賜來得很快,楊榮通過賞下物資、錢財拉攏哈密頭目,讓其死心塌地為大明辦事。 哈密城容納不了宋晟的大軍,也裝不下如此龐大的后勤物資,楊榮選擇哈密以西二十里作為大軍駐扎之地,命軍士砍伐樹木,搭建營寨,以迎接宋晟大軍。 宋瑄作為先鋒,先一步帶三千騎兵進入哈密,并配合楊榮張貼告示,安撫哈密百姓,嚴格約束軍紀,不準軍士欺民霸市,搶掠百姓,將哈密人當做大明百姓一樣看待,并宣稱大明軍隊前來,是為了迎戰帖木兒,保護哈密百姓,贏得了哈密當地人的支持。 風塵仆仆的宋瑄沒有客套,安置好軍隊后,便與楊榮、蔡熊英、陳茂、鄭大成等人商議軍務,主張在伊吾哈密各打造一座混凝土城關,為物資儲備,后續部署做準備。 楊榮盤算再三,認為可行,但考慮到人員與物資供應,提議道:“伊吾城本就破舊,又是東西要沖之地,應先一步設置城關。至于哈密西面一線,可以先砍伐樹木,以柵欄城為主?!?/br> 宋瑄也知物資不足,很難兩頭兼顧,只好點頭答應。 四月中旬,哈密以西出現了三座大型柵欄城,柵欄城以倒置的“品”字形設置,兩座柵欄城向外凸,占據東西兩翼,中間一座柵欄城居后,是為中軍大本營。 宋晟調回宋瑄,將防守嘉峪關的重任托付給他,并命其在嘉峪關等候朱棣的大軍,做好大軍接待事宜,之后下令袁岳調動騎兵隨軍前往哈密。 袁岳在山丹衛已經待了兩年多了,自建文四年征安南凱旋,袁岳就請旨到西北歷練,被朱允炆任命為山丹衛指揮史。 當時,五軍都督府與兵部頗為袁岳鳴不平,認為朱允炆有些苛責功臣了。畢竟袁岳在征安南之戰中立有大功,完全有資格留在京軍,委以重任,直接將人丟大西北,實在是寒人心,埋沒人才。 朱允炆沒有收回命令,袁岳到了山丹,然后如許多人預料中一樣,被“埋沒”了。 宋晟似乎并沒有預想中的重視與重用袁岳,而只是讓其管理山丹衛及山丹軍馬場,按照一些御史與官員的看法,袁岳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還沒閃爍幾次光芒,就被打成了一個養馬官,這輩子算是沒機會出頭了。 可事實和表面上看上去的并不一樣,袁岳在山丹衛得到了宋晟的全力支持,在養馬中熟悉了戰馬的習性,掌握了御馭馬之術,從一個步戰將軍逐漸蛻變為馬上將軍,跟著騎兵將士學習騎兵作戰之術,掌握騎兵要義,多次跟隨宋晟出關,在沙漠與草原中屢次接觸韃靼小股軍隊,全勝而歸。 袁岳端坐在馬背上,原本光滑的臉龐變得粗糙起來,風沙里的磨礪在臉上留下了點點凹痕,卻也鍛煉了一身精湛的本領。 劉啟夏看著騎術精良的袁岳,不由感嘆:“京軍中多少人想要成為騎兵指揮,可最后都被淘汰,只能作個百戶,像你這種人才,倒是少見?!?/br> 袁岳側頭看了看劉啟夏,目光中也帶著敬佩:“劉同知說的哪里話,論騎兵指揮,騎兵作戰,你才是真正的行家。京軍正三千營的蒙古騎兵精銳,都被你組建的重騎兵碾壓,威名赫赫?!?/br> 劉啟夏哈哈大笑,擺了擺手:“重騎兵不過是皮厚抗揍罷了,可你對付重騎兵也有一套啊,幾次演練,我可都沒討到好處?!?/br> 袁岳笑道:“唯手長、力大而已?!?/br> 劉啟夏重重點頭,確實,袁岳克制重騎兵的方法很單純,就是手長、力大,這兩者結合在一起,那就占了先手,別管重騎兵穿多厚,往腦袋上丟一大鐵球,誰也扛不住啊。 何況袁岳這個人有點心里陰暗,鐵球可以丟,大錘可以砸,斧頭可以劈,專門對付重騎兵時,馬上的裝備好幾樣,六七十斤重,非悍馬不可用…… 劉啟夏認為袁岳是個人才,此人即追求騎兵個體能力的提升,也追求騎兵的高度配合與服從,有著極強的練兵能力,他將《孫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作為騎兵訓練的綱領,如今他的身后,已經匯聚了一萬騎兵! 第八百四十八章 臨松薤谷,儒士出山(二) 騎兵,冷兵器時代中最強大的兵種,中原王朝每一次存亡危機與更迭,幾乎都與騎兵有關。 可有些令人悲嘆的是,許多時候中原王朝并沒有成規模的精銳騎兵,只能以步兵為主,以血rou之軀來直面騎兵的沖擊。 應對騎兵的方法不少,但真正具備機動的辦法并不多,而最直接的一個辦法,那就是以騎兵克制騎兵,以騎兵對沖騎兵,誰強誰弱,騎上馬干一架就是。 這是最簡單的辦法,但對大明來說,卻是很難實現的。 洪武時期,老朱為了一點馬,坑蒙拐騙、搶劫、互市、讓人入貢,重金求馬都用了,可幾場戰爭下來,戰馬的數量依舊是少得可憐兮兮。 老朱給朱允炆留下了豐厚的家底,除了戰馬。 朱允炆深知戰馬數量不足,這才設置了一座座馬場,尤其是山丹軍馬場,更成為了大明最重要的養馬地。大明從朵顏三衛、朝-鮮、云南茶馬古道中取得的優良戰馬,超過八成都送到了山丹馬場,加上宋晟控制甘肅諸地,遏守河西走廊,與哈密、瓦剌、亦力把里大開互市,收攏戰馬,打下了馬場底蘊。 自建文三年初開始設置山丹馬場,至今已近三年半的時間,但西北之戰來得早了一些,第一批出生在山丹馬場的馬駒尚未三歲,還無法投入戰場。大明想要從馬場中源源不斷獲得戰馬,至少還需要半年。 迎戰帖木兒,不是這些小馬駒的命運,而是它們的父輩。 袁岳清楚,山丹馬場中的戰馬數量已經超出了兩萬,但一萬成年壯馬已經是馬場的極限,再抽下去,馬場難以保證后續養馬。 “出發!” 袁岳抬起握著馬鞭的手,下達了軍令。 萬騎雷動,出山丹,直奔嘉峪關方向而去。 袁岳目光堅毅,看著前方充滿了渴望。 起于微寒,就不應該終于微寒,原地踏步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于封侯都非是自己心意,自己想要做的,只是戰場殺敵,立功報國! 現在,帖木兒要來了,聽說會有數十萬之眾,野心很大,想要一口吞掉大明。呵,就是不知道他有沒有這個本事! 帖木兒! 你以為征戰幾十年,橫掃諸多小國就能欺負大明了嗎? 你以為傾國之力,賭上自己的一切,大明就會顫抖嗎? 你以為大明只會防守,任憑你侵略而無動于衷嗎? 不! 你錯了! 你不知道大明有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不知道他多年努力經營的成果,國富民強,豈能容你蠻夷來犯! 你不知道大明軍士已煥然一新,都有著殺敵報國,戰死沙場而不后退一步的意志! 你更不知道大明的匠人有多可怕,他們制造出了足夠讓你驚喜的禮物! 來! 來吧! 讓我們在戰場上對決,看看是我們慘敗退回關內,還是你在此折戟,讓黃沙證明你不過如此! 袁岳心潮澎湃,縱馬長嘯:“斬得敵酋首,作杯頭顱酒!送我兄弟醉,就在這個秋!架,走!” “哈哈,斬得敵酋首,作杯頭顱酒!好詩好詩啊……” 一旁的大頭兵梁關稱贊。 袁岳很舒坦,看了一眼差點掉下馬的劉啟夏,嗯,這個家伙也是識貨的,聽懂了,不愧是京師來的。 劉啟夏差點吐血,自己不是欣賞,是鄙視,鄙視啊。 河西走廊,張掖。 臨松薤(xie)谷內,一位年過五旬的儒士盤坐在高處的山石之上,屏氣凝神,四方云靄似在頭頂飄過,清風幽谷,碧峰清泉。 遠處是冰雪覆蓋的祁連山,純潔無瑕,宛如安靜的仙子正在凝眸。右手邊是如龍吟的瀑布,一股股激流從懸崖峭壁奔涌而下,落入龍潭。龍潭內水霧升騰,如極樂仙境,令人沉醉。 “先生?!?/br> 弟子陳征喊了一聲。 郭三省緩緩吐息,看著走到近前的弟子,問:“有消息了?” 陳征凝重地點了點頭,從懷中拿出兩封信,恭恭敬敬地遞了上去,道:“顏回之后顏寶、冉求之后冉忠,兩位大儒都已回了信?!?/br> 郭三省接過信,看著有些猶豫的陳征,開口問:“有何事瞞著為師?” 陳征行了個禮,認真地說:“弟子不敢,只是弟子出山之后,聽聞了許多事,不知當不當告訴先生?!?/br> 郭三省笑了笑:“你是我的弟子,有什么不能說的?” 陳征看著頭發有些花白的郭三省,說:“先生曾給弟子們講述過,在大明極西有個厲害的人物,名為帖木兒,因他的征戰、殺戮、殘暴,佛法遭遇諸多劫難,西傳佛法也因此中斷?!?/br> 郭三省凝重地點了點頭:“沒錯,若不是因為此人,馬蹄寺最后一層修建也不至于耽誤至如今。如今佛法高僧不入河西,以我等之力,之心思,之才能,很難完成。對了,你為何要提起此人?” 陳征喉結微微一動:“先生,我聽聞消息,帖木兒將傾盡全國之力,意吞大明?!?/br> “什么?”郭三省震驚不已,連忙追問:“消息可真?” 陳征可以理解自己先生的不安,他是真的不希望世間再有戰亂之事,可有些話,還是要說:“應該為真,聽說建文皇帝已派遣燕王朱棣率十萬京軍趕往嘉峪關,此時應該過了關山,正朝著河西走廊而來?!?/br> 郭三省連忙拆開兩封信。 顏寶與冉忠在信中說起了世間變化,說起了中原大定,建文大興文教,社學遍設諸地,說起了國子監新學,同時在信的最后,請求郭三省放下執念,離開臨松薤谷,帶弟子出山,參與到文教盛世之中。 郭三省抬起頭,凝視著眼前的臨松薤谷,這里,不止是一座山谷,更是一座豐碑! 煙云歲月,戰火燃燒。 西晉王朝,八王之亂,國已破敗。五胡亂華,中原文明薪火幾乎被滅,史書記載:“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長安沒了,洛陽沒了,中原沒了…… 那是多黑暗的歲月! 為了活下去,為了傳承,為薪火,為了族群存亡,無數人不得不選擇南遷與西遷。而在西遷的家族中,就有郭家一脈,為首之人,名為郭荷。 郭荷西遷,最終選擇停留在這臨松薤谷,此人明究群籍,特善史書,河西子弟紛紛慕名而來,而他的弟子郭瑀更是佼佼者,郭荷去后,郭瑀依舊秉持郭荷的理念,教書育人,傳播儒家文化,其弟子兼女婿劉昞更是成為了當時的河西士林領袖。 北魏時期,臨松薤谷燃燒的儒家燈火,如同諾亞方舟,為北魏政權的漢化、官制、儒家學院的興辦、文化的薪火傳承貢獻了極大的力量。 郭三省清楚,河西走廊里走出的學者、儒士,成為了中原儒家文化薪火再燃的中堅力量,而在這些中堅力量中,許多人都出自臨松薤谷! 德冠前世,蔚為儒宗的劉昞就沉睡在這里,他沒有返回自己的故鄉敦煌,而是永遠沉睡在了這里。 郭三省的祖上是郭荷一脈,洪武年間的腥風血雨讓他選擇了隱居于此,專心學問??扇寮易罡叩男袨闇蕜t,最高的境界,是治國平天下,儒家的傳統是“學而優則仕”。 每一個學問人的深處,都隱藏著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都想努力參與到風云之中,努力留下自己存在過的證據,著書立說也好,投身仕途也好,皆是如此。 郭三省起身,目光憂慮地看著遠處的祁連山,沉聲說:“建文皇帝新政,廣納賢才,孔子七十二賢之后紛紛出世,衍圣公府也參與到了女真野人的教化之中,國子監革新學問,天下文教薪火炙熱!可偏偏在此時,強敵又至,這是中原王朝注定的劫難嗎?” “先生……” 陳征有些緊張。 郭三省轉過身去,看向遠處的馬蹄寺石窟,那里沒有森嚴的大雄寶殿,沒有華麗的瓊樓玉宇,沒有茂盛的古木參天,只是在陡直平整的紅色崖壁上,開鑿出了上下六層有如迷宮般的洞窟。洞窟層層疊疊,每層之間都有隧道相通,只剩下第七層了! “想要修成這第七層,就要度過一次厄難。帖木兒東征,便是我該去經歷之事。把所有弟子召集起來,我要給你們上最后一課?!?/br> 郭三省清楚,臨松薤谷的靈魂在于家國,在于傳承,在于文教,它不是一座封閉的山谷,從來都不是。顏寶說對,作為儒士,就應該兼濟天下,為國效力。 帖木兒要打大明,身為教導弟子的先生,若連擔當都沒了,連明倫二字都不顧了,那還有什么資格再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