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96節
遼東運糧是個大問題,若不是這幾年水師壯大,走海路運過去不少糧食,每年都需要在北直隸等地召集數萬民工運輸一次糧食,勞民傷財,現在遼東軍屯取得好的效果,自是令人鼓舞。 夏元吉看著皺眉的朱允炆,心思急轉,思忖一番,開口道:“皇上,遼東軍屯大有可為,臣以為,不如趁招撫女真各部落的契機,遷移女真部落至遼東適合農墾之地,將其從游牧、漁獵中轉為農耕?!?/br> 解縉看了夏元吉一眼,頓時明白過來,朱允炆要的是大家的看法,不是要的稱贊,連忙調整情緒:“臣附議。女真部落總待在草原與森林之中,不好控制,令其轉入農耕,耕作于沃土,將漁獵、游牧轉為副業,于朝廷控制東北大有裨益?!?/br> 郁新有些擔憂:“女真各部落習俗已成,想要從游牧轉為農耕,怕會有諸多困難,一個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發矛盾,到時傳開,反而會讓女真各部落不安。臣以為,在尚未控制各部女真之前,不宜倉促動此心思?!?/br> 朱允炆收回文書,沉吟道:“郁閣的擔憂是有道理的,但東北有著一塊巨大的黑土地,若一直擱置不開墾,反而是一種浪費。眼下東北人口稀少,是否可以遷移一部分人前往東北墾荒?” “這個……” 解縉三人都猶豫起來。 不等三人回話,朱允炆坐了下來,長長嘆息,道:“你們回去之后要做一件事,這件事不解決,大明難興盛啊?!?/br> 解縉有些謹慎:“還請皇上示明、” 朱允炆手指敲打著桌案,一臉認真地說:“生孩子啊……” “???” 解縉、郁新與夏元吉迷糊了。 啥東東,生孩子? 這不是議論東北墾荒嘛,咋跑生孩子上去了? 朱允炆沒有開玩笑的意思,自建文五年開始推行照身帖,至今已有一年又三個月,與此同時,黃冊再造,各地都在進行更為徹底的人口普查,雖然這一項工作還沒有完成,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大明的人口數量很可能并沒有出現很顯著的增長。 洪武十四年,人口普查戶數為1065.4362萬戶,人口5987.3305萬,洪武二十四年,人口數量是5677.4561萬。 朱允炆不相信十年之間少了三百萬人口,哪怕是這之間發生了一些大案,打了一點戰爭,死了不少人,但怎么算,也不會砍掉三百萬的腦袋,新老對抵之后,也對不上數字。 數字是嚴謹的,會說實話的。 無論怎么看,洪武十四年與二十四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絕對有一個存在問題,甚至兩個都有問題。 朱允炆需要一個真實的數據,需要一次徹徹底底的人口普查,想要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少人,也好為人口分配,人口遷移,稅賦,田地開墾等做準備。 大明國土廣袤,人口卻不足,這讓朱允炆很是頭疼,大明又不需要你們“付三貸”,也沒有就業壓力,不存在亂七八糟的雙標、三標、國標、地方標的東西,你們倒是生孩子啊。 朱五四一個吃不起飯的家伙都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雖說當年年景不好,天災人禍都趕一起去了,實在是沒辦法都養活,可現在年景過得去了,是不是多造點娃出來? 生啊…… 朱允炆憂愁,后世計劃生育,那是國情,現在鼓勵生育,也是國情。 解縉、郁新等人總算是明白過來了,可面對這種問題也有些為難啊,這種黑燈瞎火的事,不適合說啊,況且,大明百姓生娃的積極性也不差,至于人口為啥一直沒增加起來,這個,我們也不知道啊。 黑戶,一定是黑戶! 朱允炆咬著牙,看來照身帖還挖不出來黑戶啊,好,那就嚴厲處理吧:“讓各地嚴查黑戶,就盯著里長、耆老,由他們出面找黑戶,找出一個黑戶,朝廷給他們嘉獎。沒有配合朝廷尋找黑戶,被朝廷調查坐實存在黑戶的,加大里長、耆老所在家族賦稅?!?/br> “皇上,這是不是有些不妥?!毕脑櫭?,連忙說:“若有地方以此勒索里長、耆老,反而會造成諸多麻煩……” 朱允炆嚴肅地說:“勒索,那就在文書中告訴當地里長、耆老安全局分部所在,御史所在,有勒索,直接去找他們?!?/br> 夏元吉見朱允炆下定了決心,便只好答應。 朱允炆指示道:“人口,是地方官吏考核重中之重,地方上人口增長率不能低于百分之三,低于這個指標,視為地方府縣治理存在問題。每兩年一次統算,不合格,主官免職?!?/br> 解縉、郁新深吸了一口氣,朱允炆這是動真格的啊。 百分之三,高嗎? 不高! 甚至可以說是低的,最少也應該保持百分之四的增長幅度,才是一個和平時代王朝應有的發展速度。 便在此時,安全局劉長閣求見。 朱允炆讓其入殿,劉長閣腳步匆匆,快速說道:“皇上,匠學院來消息了?!?/br> “當真?” 朱允炆驚喜地問。 劉長閣拿出文書,遞了上去:“四人都已簽了驗收文書,只等皇上親至?!?/br> 朱允炆看了看解縉等人:“你們先去處理政務,朕要去國子監?!?/br> 解縉、郁新與夏元吉面面相覷,很少見朱允炆有如此激動的時候。 夏元吉皺著眉頭:“匠學院?皇上為何會對那里感興趣?” 郁新沉默,他也不知道。 解縉也不清楚,卻很輕松地說:“皇上不讓我們打聽,可以確定這是一件大事,要不然皇上也不會調諸多匠人進入匠學院,還如此保密了?!?/br> 國子監。 朱允炆剛到匠學院的門口,就被人給堵住了,仔細一看,都是熟人,醫學院院長王賓、兵學院院長古樸,數學院院長馬哈麻,商學院、兵學院、儒學院……自然也有匠學院院長公輸巧。 “好了,禮就免了,既然都在,那就進去吧?!?/br> 朱允炆笑道。 公輸巧連忙暗示朱允炆:“皇上,人多眼雜,是不是……” “老公輸,你說啥呢?” 王賓不高興了。 皇上都發話讓進去看看你們捯飭的到底是啥了,你還裝糊涂。 朱允炆笑著說:“無妨,他們是不會泄密的,再說了,即便是今日流傳出去也無妨,朕有你,有匠學院與諸多優秀的匠人,不出半年,你們將會打造出更先進的機器,到時候,可不是誰看一眼就能偷師的,哈哈,走吧?!?/br> “機器?何為機器?” 眾院長疑惑,但也不便詢問,只好跟著朱允炆進入了匠學院。 匠學院后院,單獨開出了一片進深達五丈的房間,蒸汽機就是在這個獨立的“工廠”里完成研制與組裝的,房間左右兩側最深處,是床鋪。 為了蒸汽機的研制,這些頂尖匠人吃住都在廠房之中,旁邊還有一堆的破銅爛鐵,角邊廢料,還有制作的器具、工具,包括第二套的蒸汽機材料,只不過并沒有組裝,這種安排也是為了保證材料質量,采取的一種冗余與備份方案。 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幾乎兩人高的鋼鐵之物。 朱允炆看著眼前的蒸汽機,目光中透著欣喜與渴望,大明的匠人是極優秀的,他們解決了理論上的問題,也解決了實踐上的問題,面對各種制造困難,他們都一一找到了解決辦法。 比如密封問題,朱允炆原以為這個問題會卡住研制,可他們用銅墊圈,以精巧的手工,真正解決了密封難題。比如螺絲卡扣問題,他們沒有專業的車床,無法車銑螺紋,卻憑借著一把銼刀,硬生生造出了合格的螺絲與螺絲帽。 這一群匠人,實在是太可愛,太偉大。 他們清楚蒸汽機的作用有很多,但他們未必清楚,自己在開創一個全新的時代,大明也將以蒸汽機為標志,真正開始工業進程。 或許這個速度會很緩慢,或許等自己垂垂老矣的時候也未必能看到電的應用,但朱允炆相信,工業的發展,將賦予大明超越時代的強大,游牧民族也好,海外西方也好,將沒有任何人能抵抗大明,他們只有一個選擇: 臣服! 朱允炆伸出手,觸摸著鋼鐵,觸摸著蒸汽機,感知著這一份冰冷與厚重,而當它啟動之后,它將變得炙熱,變得生氣勃勃! “好,好!” 朱允炆輕輕拍打著蒸汽機,圍繞著蒸汽機看了一圈,連連稱贊,然后看向公輸巧,走了過去,鄭重地說:“老先生為此嘔心瀝血,日夜辛勞,朕代這新時代,謝先生?!?/br> “不敢,不敢,折煞老夫了?!?/br> 公輸巧連忙避開,不敢受禮。 朱允炆凝眸看向公輸巧身后的匠人,微微點頭,道:“你們都是好樣的,朕說過,大明匠人是偉大的,這句話,就寫到匠學院的門墻上吧!” “皇上!” 陶增光、周昌等感動不已。 此時此刻,沒有什么比這種肯定更令人動容的。 第八百四十三章 脆弱的接受能力(三更) 公輸巧抬起頭,想要忍住眼淚。 匠學院的出路在哪里,公輸巧原以為只是掌握與傳承古法,將匠人的學問、技巧、經驗編纂成冊,世世代代傳下去。 可有一天,朱允炆來到自己身邊,告訴自己錯了,匠學院的出路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重復的傳承,而是創新,是開辟未來,是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荒唐! 前輩們什么路沒走過,什么沒研究過? 可最終證明,荒唐的是自己。 朱允炆說,匠人該研究的,不是簡單的器具,而是能量。 弓箭,以力拉弓弦,以弓弦催箭,是動能釋放出的能量,射箭于百步之外?;鹚?,以爆炸帶來的沖擊作為動能,殺敵于千步之外。 人抬腳是能量,落足也是能量,一切運動都存在著能量。能量,蘊含著神秘的規律,是匠人應該窮盡一生研究的終極秘密。 公輸巧嘴角動了動,當初的自己不信這些啊,看不見,摸不著,你就給我說能量?還說什么守恒不守恒,有證據嗎? 證據,這就是證據啊。 蒸汽機! 朱允炆講解過蒸汽機的原理,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動能,不需要人一直控制,它可以自己運動,完成上下的亦或是左右的往復動作,以代替人力。 從不理解,到理解,自己的認識似乎被徹底打開了,這個世界不是自己最初想的那么簡單,它本身就有著無盡的秘密。 公輸巧為能參與蒸汽機制造而驕傲,為自我的改變而驕傲! 王賓不理解,眼前不就是一個古怪的鐵架子,這算什么,又不能救死扶傷,值得保密? 古樸也看不懂,這玩意似乎很重啊,純鋼鐵打造,怎么看也不像是盔甲,應該不是兵器吧?莫不是火器?可這里似乎也沒有發射火藥的炮筒啊,哪里是藥室,哪里點火,哪里…… 數學院的馬哈麻忍不住測算了下高度,又測算了下寬度,正準備仔細量量,內部體積幾多,用料多少,成本多少時,接替方孝孺成為儒學院長的董倫發問:“皇上,這是何物?” 朱允炆看了看董倫與其他院長,退后兩步,道:“公輸院長,可準備妥當,給他們展示一二?” 公輸巧肅然答應:“只等皇命!” “那就開始吧?!?/br> 朱允炆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