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49節
許穆只是一個土財主,根本就不是什么官員,實在是不值一提,但問題是許穆家是黃觀的娘家,不,應該說是黃觀的爹家。 黃觀,這個大明朝連中三元的人物,他爹雖然也姓黃,但因為入贅的緣故,失去了黃姓,到了兒子這一代,自然也不是黃觀,而是許觀。 哪怕是他連中三元,躋身朝廷,也找不到黃觀的名字,只有許觀這個人。直至洪武二十九年,黃觀升任禮部右侍郎時,經朱元璋恩準才恢復了原姓,成為黃觀。 黃觀的親生父母早就走了,但許家依舊與黃觀有著關系,徐家出了事,欺負了百姓,御史自然而然會將這件事與黃觀聯系在一起,比如“憑黃尚書之權,欺壓鄉里,橫向一方”等。 解縉敲了敲桌案,目光中滿是憂慮:“這事若是處理不好,怕會影響很大?!?/br> 郁新沉默了會,終搖了搖頭:“對方彈劾的是尚書銜,哪怕是將奏折送到東廠,他們也會直接轉送給皇上。哎,看來,該來的還是要來……” 解縉與郁新的預感沒有錯,當朱允炆看到御史彈劾黃觀的時候,果斷地讓黃觀停職,等待調查,并正式調楊士奇暫充禮部尚書,領禮部事宜。 經過了五年時間,楊士奇真正進入到了大明帝國的政治核心圈,而解縉、郁新也敏銳地感覺到了,楊士奇距離內閣越來越近。 朱允炆也沒有虧待黃觀,在黃觀被證明與許家事毫無關系后,便提拔其為文華殿大學士,并任四川巡撫,代天子巡查四川。 黃觀除了沒有進入內閣外,幾乎享受了內閣的待遇,加上巡撫是真正的地方封疆大吏,實在是談不上貶官,甚至還引來諸多官員羨慕。 可內閣與其他六部官員卻很清楚,黃觀的離開,只是為了給楊士奇騰位置,僅此而已。 事實證明,朱允炆騰位置的本事是很厲害的,在楊士奇正式成為禮部尚書之后,李-志剛接替了楊士奇成為國子監祭酒,而接任李-志剛成為國子監司業的,是詹事府的胡濙。而楊溥也因為進言有功,進入刑部充任郎中,金幼孜兼入都察院。 一系列的動作雷厲風行,讓人震驚。 朱允炆自從心魔中走出,在辦事上就多了一些果決,甚至可以說是獨斷,受到敲打的內閣解縉、郁新也不敢反對過多,只要處置沒有多少問題,也就不再阻攔,畢竟朱允炆的態度很明顯: 你們再不配合,我就拉人進內閣。 茹瑺巡撫山西,陳迪直接就住在了北平,內閣里就剩下兩個人了,隨時可以拉人進來。 在這個時期,朱允炆提拔了一干新人,其中多為國子監監生,如王華順、趙士忠、郭銘等,這些人經過國子監的新學熏陶,對事情的分析更為敏銳,往往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而非只糾結于表面。 九月七日。 朱允炆收到了朱權的詳細奏報,對劉長閣、湯不平等人笑談:“陳祖義一定是衰弱不少,否則也不會被龐煥說服,真得去找了寧王結盟?!?/br> 劉長閣輕松地說:“龐煥善于攻心,也頗有手段,他在陳祖義身邊掌管文書,可真是絕了?!?/br> 湯不平呵呵笑著,一想到龐煥這個血手閻羅如同一個小弟站在陳祖義身后,就為陳祖義感覺到悲哀,一個南洋王,竟然被滲透到了這個地步,也不知道他將來會是個怎么樣的死法…… 朱允炆攤開海圖,盯著看了看,說:“按照朱權提供的情報,陳祖義這是盯上了陽江船廠啊,這倒是一個大膽的計劃?!?/br> “他敢去陽江船廠,那是找死!” 劉長閣清楚陽江船廠的防衛力量,且不說外圍海域有大福船游弋,就說岸上的十尊新式神機炮,就夠陳祖義去大海里游泳了。 朱允炆看著陽江船廠,又看了看大小琉球的方向,思慮良久,才開口道:“陳祖義不能死在陽江?!?/br> 劉長閣與湯不平震驚起來。 朱允炆嚴肅地說:“撤掉陽江船廠的新式神機炮,轉為舊式神機炮,衛所換防時間拉長一些,給他們一個機會?!?/br> “皇上,使不得,那里可是有七八百匠人,還有不少大福船……” 湯不平連忙勸道。 朱允炆擺了擺手:“大福船給他一些又如何?我們真正的目的不是陳祖義?!?/br> “可是匠人……” 湯不平繼續說。 “匠人你不需要擔憂,陳祖義偷襲陽江的目的,就不是大福船,而是匠人,即便是掠走匠人,他也不會殺人,而是強迫他們造船?!?/br> 朱允炆指了指南洋的海島,繼續說:“造船需要木頭,需要港口,需要一個足夠大的島嶼。你們說,陳祖義會帶匠人去哪里?” “南洋島嶼眾多,又是陳祖義熟悉之地,他應該會重返南洋?!?/br> 劉長閣分析道。 朱允炆微微搖頭:“南洋,他未必有這個膽量,我們可以推想,在陳祖義掠奪陽江匠人之后,他也清楚朝廷不會善罷甘休,定會出動主力前往南洋追擊于他,留在南洋哪里都未必能確保安全?!?/br> “那他能去哪里?” 湯不平皺眉。 朱允炆指了指海圖:“他只有兩個選擇,其一,去日本,但這樣做很容易被足利義滿所控制,到時候他將再無立身之處。其二,大琉球與小琉球。這里大明水師很少進入,相對他來說是安全之所,而且小琉球島上有諸多樹木適合造船,朕相信他會選擇這里?!?/br> 劉長閣與湯不平對視了一眼,不太相信朱允炆的分析,畢竟陳祖義是一個狡猾的狐貍,縱橫南洋多年,怎么會放棄老巢而選擇陌生的琉球? 況且琉球也是大明的藩屬國,他們又怎么會允許陳祖義在那里大辦船廠? 朱允炆沒有再解釋,指示道:“給寧王傳話,就說,顧全大局?!?/br> “沒了?” 劉長閣有些郁悶,傳一次話很費事,皇上你就不多說幾句? 朱允炆笑道:“寧王是一個聰明人,四個字足夠他明白了,說多了反而容易約束他?!?/br> 高明的棋手,不需要太多棋盤外的指點。 第七百八十三章 張玉教子 九月雨,天漸寒。 三匹駿馬踏在混凝土道路上,蹄鐵踏碎不多的積水,發出清脆得聲響。接近京城時,下馬牽行,守城軍士檢查其腰牌后,恭恭敬敬地喊了一聲:“侯爺”。 一座府邸,后院。 兩個十幾歲的少年握著長刀,在雨中揮舞,一招一式,有模有樣。雨水打濕了衣衫,依舊沒有收刀。 身后不遠處的亭子里,端坐著一位威嚴的老將。 “刀乃是剛猛利刃,你們二人是沒吃飯嗎?拿出氣力,再來一遍!” 老將沉聲喝道。 兩個少年不敢反抗,收刀而立,任憑雨水從臉上滑過,然后右手握緊長刀,腰跨一動,長刀驟起,一刀斜劈,接連三刀,隨后猛地快速縮身,身體下墜,刀以低搏高,伴隨一聲低沉地吼聲,刀鋒似乎斬開了一片雨幕! 老將看得連連點頭,手撫胡須,剛想夸贊兩句,卻發現兩人氣力又弱了下去,不再是人帶刀,反成了刀帶人,刀法凌亂而無氣勢,不由地站起來走出雨中:“夠了!” 兩個少年看著老將走來,收刀之后,氣喘吁吁地喊了聲:“父親?!?/br> “把刀給我!” 老將聲音渾厚。 一個少年將刀遞了過去,老將接住長刀,手腕一動,刀面就對照了自己,看著刀身上不太真切的面容,張玉道:“你們記住了,欲成刀法,必修刀之步勢!做到身、手、步、刀合一,步勢之動,即能快、亦能慢,要能突發,亦能突止,要能飄忽變幻,亦能踐踏沖撞……” 說著,一套刀法便舞動起來,步勢徐動、突止時,刀光浮動,疾時,如驟殺雷霆,緩時,如山岳四海,一套精湛刀法劈出一道寒芒,令人驚嘆。 “啪啪!” 掌聲從亭子處傳出,伴隨著感嘆:“多年不見父親揮刀,越發威猛難擋了?!?/br> 張玉抬頭看去,身旁的張輗(ni)、張軏(yue)連忙跑了過去,齊聲喊道:“大哥?!?/br> “你不是在廣西,怎么跑回來了?擅自返京,乃是大罪!” 張玉心中驚喜,但臉上卻沒有表露出來。 張輔拍了拍張輗、張軏的腦袋,然后對張玉說:“沒有君令,孩兒也不敢返京。放心吧,是皇上親自下旨,將我召回來的?!?/br> “為的是西北?” 張玉走入亭中,接過下人遞過來的毛巾。 張輔微微搖頭,說:“不,是為了給父親送行?!?/br> “什么?” 張玉驚訝地看著張輔。朱允炆把張輔從廣西那么遠的地方召回來,就只是為了給自己送行?這是不是太任性了? 但不得不承認,這個舉動很暖心。 張輔也想不通,揣測道:“或許皇上還有其他考慮吧,畢竟父親遠航兩次,皇上可沒一次召孩兒回來的?!?/br> 張玉呵呵笑了。 以前兩次遠航沒讓你們送,是因為在朱允炆眼里遠航危險程度不算大,可這一次遠航與上兩次遠航完全不一樣,將過走一趟完全陌生且浩瀚無邊的大海,去一座神秘而危險的新大陸。 這段時間中,水師中人除了籌備遠航事宜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好好陪伴家人”,甚至從上至下還梳理了一遍,凡獨生子的不準參與此番航行,不是獨生子還沒兒子的也不準參與此番航行。 因為這些規定,水師還出現了一些麻煩,一些老兵只有女兒,都參加兩次遠航了,經驗豐富的緊,說什么都要參加第三次遠航,可按照朝廷規定,不符合條件。 水師的軍士嘛,都驕傲的很。不讓遠航不是要人命,一群人直接找上了鄭和,將刀子一亮,撂下話:要么準了遠航,要么就拉出去砍了。 聽說這事都鬧到了朱允炆那里,通過特許才解決。 這些事無一不再告訴所有人,這一次遠航不同尋常,那些尚不知情的軍士也能感覺到這一份緊張與凝重,珍惜著與家人在一起不多的日子。 張玉這些天住在家里,悉心培養著兩個小兒子,看著張輔回來,自是快意,吩咐人準備酒菜,給張輔接風洗塵。 酒桌上,張玉瞪了兩眼沒規矩先夾菜的張軏,然后問張輔:“聽說交趾那邊安穩了,流寇都消滅了個干凈,可是真的?” 張輔敬酒,而后道:“是真的,三百偵察兵,做到了兩萬軍士沒做到的事,這讓韓觀很是難受,這段時間正在鉆山溝研究叢林作戰呢?!?/br> 張玉想象著韓觀趴在草叢里的樣子,哈哈大笑起來,末了說:“韓觀比對錯了對象啊,這并不是說三百偵察兵強過兩萬軍士,而是所擅不同。偵察兵百里挑一,又是經過叢林、山林特訓,這才有了如此奇效?!?/br> 張輔認可張玉的分析,道:“確實如此,軍陣對沖時,偵察兵的優勢就很難顯現出來??杉幢闳绱?,偵察兵依舊是強橫的,兒在廣西也特訓了一支軍隊,不知道和偵察兵相差多少?!?/br> 張玉是知道張輔手中的“特種兵”的,是一支以漢、苗,朝廷與土司軍隊結合的軍隊,即憑祥衛,這是朝廷特許的,只不過最初憑祥衛野蠻擴張,人數遠超衛的編制,后來安南戰爭結束后,張輔將憑祥衛一分為三,一部分駐扎交趾雞陵關,一部分駐守憑祥關,還有一部分,則被張輔調至桂林,成立了狼兵所。 狼兵所的編制也超出了尋常所,多達三千人,特訓的內容就是山林與叢林作戰,經過長時間的整訓,張輔認為這支軍隊有了不錯的戰斗力。 “想知道還不容易,以你的身份,只要找皇上說說,皇上定會安排偵察兵與廣西狼兵切磋一二?!?/br> 張玉喝了一杯酒,哈著酒氣說。 張輔微微點頭:“此番回京,兒確實有這個想法。對了,在來路上,我聽聞前段時間皇上病重,眼下如何?” 張玉看著倒酒的張輔,凝重地點了點頭:“說起此事,確實讓人心有余悸,好在天佑大明,皇上已是無礙,你今日就少喝點酒,明日一早入宮拜見吧?!?/br> 張輔看張玉的神情,也不由后怕。 建文朝至今雖然只有短短五年,但卻是大明開國以來最好的歲月,朝堂之上沒有腥風血雨,民間也是一片祥和,說是百業興隆,國力蒸蒸,毫不為過。 而這一切都是朱允炆一力支撐的結果,如果他突然出了意外,這大明朝走向哪里,如何走,將是一個巨大的疑問,太子朱文奎還小,根本無力主政,即便是他接班,也免不了成為傀儡,到時候朝政混亂,大明未來不可想象。 “京師沒事吧?畢竟皇上生病,可算是機密之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