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34節
所有的聲音,都來自于利益,也終究落在利益之上。 “大管事,不好了?!?/br> 管家跑了過來,遞來一份文書。 常百業不知出了什么變故,連忙拿起文書看去,頓時如五雷轟頂,面色蒼白:“這,這,曹叔糊涂??!” 侯淺淺微蹙眉頭,接過文書看了看,也不由地吃了一驚:“曹叔怎么會辦出這種事?這不是授朝廷以柄!” 常晉看清文書上的字: 曹有山、周大匠、梁文星等一干商人,出入遼王、珉王、代王府,游說三王反對遷都! 常晉擦了擦冷汗,這群人到底是不是瘋了,朝廷的事他們也敢直接參與其中? 常百業擦了擦冷汗,咬牙說道:“曹叔在英烈商會中掛了名,前段時間工部問詢京杭大運河相關事宜,他更是出盡風頭,認為這是晉商走上朝廷的大好機會,與工部侍郎黃福走得很近,又巴結三王,眼下剛將諸多買賣與生意遷至京師,他自然是不想朝廷遷都!” 侯淺淺跺了跺腳,心急如焚:“他不想遷都?他這是找死??!往日的聰明人,怎么就犯了如此大錯!” 曹有山想怎么死,侯淺淺并不擔心,但問題是曹有山是八大晉商之一,與常家、侯家關系非常,更是晉商商會的重要人物,他出了問題,必然會牽連到晉商商會,波及到所有晉商! 常晉也不敢想象,一介商人,現在竟想要妄圖影響國策,還去三王府邸游說,這簡直是不可想象!商人你就好好經商,朝廷的事是你能參與的嗎? 自己一個小小的掌柜都清楚這個道理,他作為大晉商,竟然不懂? 常百業走了幾步,又煩躁地走了回來:“晉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眼下最重要的是攔住他們,讓他們即刻收手!” 侯淺淺憂愁地看著常百業:“收手?還能收得住嗎?我們的伙計都能發現,朝廷安全局發現不了?御史發現不了?這事一旦捅到朝廷中,幾年新商之策都將化為烏有,我們商人也必會回到洪武朝??!” 常百業面色中帶著掙扎,侯淺淺說得是有道理的,朝廷松綁商人,是希望商人好好辦事,做買賣,調運物資的,而不是培植出商人力量來影響朝廷決策的! 想要影響朝廷決策,必須在朝廷中有自己的人,可三王不是自己的人啊,他們姓朱,是朱允炆的人! “該死!” 常百業從來沒有如此不安過。 若朝廷以此為借口,勒緊商人脖子上的繩索,那晉商還有得玩嗎?就說八大晉商,失去了出關權,生意還怎么做?失去了山西的礦產權,還怎么活? 第七百六十三章 商人干政(二更) 看著著急的常百業,侯淺淺突然想起了什么,連忙說:“周大匠、梁文星也參與其中?!?/br> 常百業不再踱步,慌亂的眼神變得安定下來。 對啊,參與游說三王的可不止是晉商曹有山,還有徽商周大匠,浙商梁文星。 天塌了,不是個高的人扛,是所有人抗?;丈膛c浙商不想被朝廷一棍子打回洪武時代,就應該和晉商一起想辦法才對。 沈家。 沈一元也聽聞到了這個消息,心態卻比常百業好許多。 說到底,周大匠與沈一元都只是徽商,兩家只有合作關系,并沒有形成一個整體,有著一定的安全距離,周大匠就是掉河里淹死了,也輪不到沈一元哭喪。不像是曹有山,他是八大晉商之一,又是晉商商會的高層,真要被拉到菜市口咔嚓了,常百業還得負責收尸。 但周大匠畢竟是徽商中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舉動很容易被朝廷與外界視為徽商集體的行動,繼而牽連到所有徽商,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 沈一元嚴肅地看著有些疑惑的沈修德,說:“周大匠只是匠人出身,缺乏遠見與危機,他崛起于徽商,靠的不是真正的本領,而是朝廷開放大海的契機。此番卷入遷都之事,怕是擔心朝廷遷都北平,南洋貿易會因此為停頓,他家的船生意做不起來?!?/br> “你要記住了,做生意也好,做學問也好,首先要先做一個有頭腦的人,要有看穿問題的智慧,看遠一點的目光,切不可貪戀眼前,失了分寸,更不能因利益進退失據,需權衡大勢,順勢而為,方可昌盛。周大匠造船,就自以為能逆水行舟,可他忘了,他身上可沒插著桅桿,也沒有風帆!” 沈修德認真地傾聽,并牢牢記在心中,之后說出了自己的擔憂:“父親,此事我們怕不能置身事外,可還有補救之法?” 沈一元沉吟許久,搖了搖頭:“難!” 潤娘眼神一亮,連忙說:“夫君說的是難,不是說沒有辦法?” 沈一元目光中有些陰翳,憂傷地說:“之前朝廷準許商人參與到大運河管理提議,這是洪武朝絕不敢想象之事,可見建文皇帝是有心提升商人地位,大力發展商業的。這才多久,大運河尚未貫通,商人就翹起了尾巴,朝臣中有不少人是瞧不起商賈的,這次怕會有大風波,商人不付出點代價,怕是無法自全?!?/br> 潤娘埋怨著咒罵:“他們惹了麻煩,讓所有商人倒霉,他們就不怕報應嗎?” 沈一元嘆息,報應之說也不過是過過嘴癮。 “母親,給父親準備一把傘吧?!?/br> 沈修德看了看外面的天,不知何時變得陰郁許多。 沈一元贊賞地看了一眼沈修德,接過潤娘遞過來的油紙傘,對孫掌柜說:“你也去準備下吧,請帖應該馬上就到?!?/br> 孫掌柜敬佩沈一元,他說得沒錯,常百業的請帖真的送到了沈家。 陽春酒樓。 常百業設盛宴,親至酒樓門外迎接沈一元。 看著正值壯年,沉穩自信,還略帶簡樸的沈一元,常百業不由地暗暗吃驚,早就聽聞徽商富貴者多,而奢靡者少,甚至有傳言,沈一元返回徽州婺源時,竟連牛車都不雇,直接帶著老婆孩子走路回去的。 沈一元也打量著常百業,雖說兩人曾有過幾面之緣,但都因為距離遠或場合不合適,并沒有結識,仔細看常百業,此人很是年輕,不到而立之年,卻已是名聲赫赫,cao持晉商中常、候兩家買賣,把控晉商商會會長,還曾做下買斷安南財富的驚天之舉,是個厲害人物。 “常會長,久仰久仰?!?/br> 沈一元沒有半點架子。 常百業連稱不敢:“沈叔,可不敢如此?!?/br> 論輩分,沈一元與常千里一個輩,兩人又曾有過一些交集,常百業稱其為叔也是情理之中。 沈一元與常百業客氣幾句,常百業拉著沈一元的手,熱情地請到了酒樓雅間,落座之后,酒菜滿香。 常百業沒有繞彎子,直奔主題:“相信沈叔也聽聞到消息,晉商中曹有山、徽商中周大匠、浙商中梁文星,游說三王反對遷都。遷都國事,我等商人議論兩句也是無妨,但千不該,萬不該以商人之身去游說三王,卷干預朝廷決策。他們三人如此作為,商人這幾年來努力獲得的朝廷官員好感怕會蕩然無存,甚至還會有禍事發生……” 沈一元連連點頭,常百業能坐在如此高的位置上,確實有他的本事,看得透徹,也察覺到了危機。 常百業喟然嘆息:“這事雖是三人所為,但事關所有商賈。一旦天威雷霆,商賈重回洪武,晉商沒了關外買賣,徽商沒了南洋貿易,浙商沒了買賣之便利,日后如何養活一大家子。事很棘手,今日請沈叔前來,便是希望尋個解決之策?!?/br> 沈一元明白常百業的心思,沉思一番,只反問了句:“你認為如何是好?” 常百業郁悶,自己如果知曉該怎么做,還用得著請你吃飯…… “侄兒不知如何是好,這才邀沈叔而來?!?/br> 常百業透著幾分無奈。 沈一元見常百業神態并不似作偽,又閑聊了一盞茶,方說出了自己的解決之法:“安全局環控京師,御史又盯著在京藩王,商賈干預朝政之事遮怕是遮不住了,上達天聽應是難免之事。眼下能幫我們的,只有一個人?!?/br> “誰?” 常百業急忙問。 “燕王!” 沈一元說出了答案。 常百業深吸一口氣,燕王朱棣,他怎么可能會幫商人,商人與燕王府可沒什么關系,突然有事上門,人家也未必理睬啊。再說了,燕王怎么能解決如此棘手問題? 沈一元解釋道:“歸根到底,曹、周、梁去三王府邸,是商賈試圖干預朝政,觸犯朝廷底線??扇羧跽境鰜頌槿俗髯C,沒有游說反對遷都之事,事情就能夠轉圜?!?/br> 常百業終于轉過來這個彎,三王改了口風,那曹、周、梁三人就沒了風險,而能讓三王改口風的人,除了建文帝之外,怕只有藩王之首的燕王朱棣了。 雖說晉商、徽商等沒和朱棣打過交道,也沒拜過碼頭,卻可以通過一個人建立起這個關系,而這個人,就是工部侍郎,英烈商會的重要人物姚廣孝。 沈一元看著捋清楚的常百業,提醒道:“這種事可以做,也可以瞞住朝廷,但不可能瞞住皇上,真正想要解決問題,消除后患,恐怕需要商人付出一些代價?!?/br> “什么代價?” 常百業皺眉問。 沈一元擺了擺手:“這就需要看皇上的意思了,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最遲明日,就會有御史上書?!?/br> 常百業當即決定,先與沈一元去求見姚廣孝。 武英殿。 朱允炆看著桌案上的四份文書,其中一份是安全局奏報,另外三份,則是遼王、珉王與代王所寫,商人想要卷入朝政,妄想借藩王之力反對遷都,這種事三王可不敢隱瞞,在送走三人之后,立馬就寫了折子,秘密上奏。 “傳郁新、茹瑺、夏元吉?!?/br> 朱允炆吩咐內侍。 解縉還在裝病,就不請他了。 沒過多久,郁新、茹瑺與夏元吉便進入武英殿。 朱允炆拿出奏折,交給三人看過。 郁新、茹瑺雖然反對遷都,但看到商人介入其中,甚至敢勾結藩王干預朝政,不由火冒三丈。 茹瑺憤然請旨:“皇上,商人如此干政,是為大不赦!朝廷這兩年對其太過寬松,以至于讓其放肆到如此地步,當恢復洪武時期之法,嚴格控制商人流動!” 郁新也陰森地表示:“朝政豈是商賈之人可干預的?當嚴懲,給他們一個教訓!” 夏元吉審視著奏折,又瞥了一眼朱允炆,語氣平和地說:“皇上,商人此舉僭越過甚,不嚴懲不足以警戒,臣以為,只懲這三家商賈還不夠,應該懲罰所有商賈!” 茹瑺與郁新看向夏元吉,反對遷都的時候不見你如此凌厲,這個時候你倒是厲害了,三個商賈的事,你直接擴大到所有商賈…… 朱允炆深深看了一眼夏元吉,嚴肅地說:“夏尚書所言是極,商賈如此僭越,是朕這兩年太過寬容,不嚴懲他日必犯!” 便在此時,內侍前來通報:“燕王與詹事府少詹事求見?!?/br> 朱允炆眉頭一抬,朱棣與姚廣孝在這個時候來是做什么? 又一內侍通報:“安全局指揮史劉長閣求見?!?/br> 朱允炆微微點頭,示意三人入殿。 朱棣見茹瑺、郁新與夏元吉都在,又看了看幾人手中握著奏折,就知道自己還是來晚了一些,看來想保住這三人已是不可能,只能退而求其次。 “皇上,臣有一言?!?/br> 朱棣問明情況之后,肅然道。 朱允炆看了一眼劉長閣,見他看向朱棣與姚廣孝,知其想要奏報的事就是這兩個人的事,便點了點頭:“燕王叔請講?!?/br> 朱棣肅然道:“眼下朝廷商稅節節攀升,若嚴懲所有商賈,怕會影響朝廷商稅。然有商人僭越在前,又不能不處置,臣請皇上重懲三人,抄沒其家產,流放安南,以儆效尤?!?/br> 第七百六十四章 革商:浮動稅率(三更) 朱棣可以感覺到朱允炆銳利的目光,話鋒一轉:“這是英烈商會與晉商商會的提議,臣不過是代為轉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