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17節
宋禮見朱允炆不說話,便繼續講述:“其二,兌運法。這類法子需要朝廷多設倉庫,由百姓直接將漕糧就近運輸至附近倉庫,之后倉庫附近衛所轉運漕糧,但這種法子,需要將農民節省的里程,兌換為相應的費用支給官府?!?/br> “等等!節省掉的里程兌為費用,交給官府?” 朱允炆打住了宋禮,一臉疑惑。 宋禮連連點頭,見朱允炆眼神中有些憤怒,連忙解釋:“皇上,其他朝代大致都是如此,即便是支運法,漕運的所有成本,也都是由百姓承擔的?!?/br> “百姓承擔?承擔哪些費用?” 朱允炆握緊了拳頭。 宋禮面對朱允炆有些威嚴的目光有些膽怯,低頭道:“這里的費用,便是過河費、修船費、拉纖過閘費……” “放肆!” 朱允炆怒喝。 宋禮腿一軟,跪了下來。 朱允炆怒目而視:“讓百姓承擔漕運,耗時耗力,竟還需讓他們承擔費用,這是什么道理?修船的錢,憑什么要百姓出?拉纖過閘的錢,又憑什么讓百姓出?漕運漕糧乃是朝廷之物,又為何繳納過河費?即便需要繳納,也是朝廷來出,憑什么讓百姓出?” 宋禮有些哆嗦,無奈地說出了一個答案:“前朝莫不是如此??!” 夏元吉見宋禮如此,走了出來,幫著宋禮說:“皇上,宋侍郎所言并無錯誤,隋唐至今,漕運主力多是民工百姓,朝廷不愿意承擔這部分花銷與成本,只能以徭役的名義,強行攤派在百姓身上,讓其即出糧,又運糧,同時還承擔相應的費用,以此來換取其來年賦稅減免?!?/br> 朱允炆甩袖問:“若百姓一年只需納糧一石,朝廷強行攤派漕運,讓其出各種費用,其耗費竟比正糧還多出兩石、三石,是你們,你們愿意嗎?” 夏元吉沉默,宋禮低頭。 朱允炆心頭很是酸澀,這種事不是危言聳聽,歷史上曾一次次上演,有些百姓甚至因為漕運而破產,不得不賣兒賣女,最后淪落為一無所有的流民! 漕運吸血啊,尤其是漕運的組織者是里長,是保長,是士紳之流,誰跟他們不對付,他們就找誰家去漕運糧食,漕運糧食的吃喝用度,各類費用,包括船傷了,都需要這家來承擔,敢不去,抓官府不二話! 去吧,可能就意味著這家徹底完了! 比如知縣讓里長送一百石糧食去淮安,里長選擇了張三負責漕運,張三家里原本只需要繳納六斗糧的,可因為是負責漕運,那張三就必須管隨行的人吃飯。 張三你得記住了,吃飯隨便你吃,但要運輸的漕糧一百石是不能少一粒糧食,中途要過個閘門,要雇傭纖夫,你也得出錢,超期太久是需要問罪的…… 原本家里還能吃得起飯的,跑了一趟漕運回來,張三發現背負了一堆債,不得不改行,當了法外狂徒,流竄于江湖之中,卻沒辦法主持正義。 法外狂徒只有一個張三也就罷了,可若是一天冒出來幾十個張三,一年冒出幾百幾千幾萬個張三,那朝廷還有好日子過嗎? 這些流民失去一切,他們的出路只有兩個,要么淪為士紳附庸,成為無數個朱五四那樣的人物,一輩子吃不飽穿不暖,一旦有災害,死幾個孩子都屬正常,要么揭竿而起,直至哪一次朝廷清剿中被干掉。 朱允炆冷冷地看著宋禮,然后將目光轉移到河道之上,說:“說吧,你若只有這點能耐,就太對不起張顯宗了?!?/br> 張顯宗為百姓而死,宋禮推崇備至,這幾年雖忙于會通河事宜,但每逢張顯宗忌日,都會親自去河南拜謁,這些事朱允炆是知道的。 一個在乎百姓的人,不應該將壓力全部都轉嫁給百姓。 若真如此,那就證明他太過虛偽。 宋禮驚訝地抬起頭,看著認真的朱允炆,然后重重叩頭:“臣以為,漕運之事,不宜累民!當以衛所軍士為主力,全力承擔漕運事宜!” 朱允炆臉色好看一些,宋禮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并不是毫無準備,也不是沒有思考過漕運頑疾的弊病所在,只不過在試探自己是繼續前朝之路,還是以民為重,愿作改良。 “衛所承擔漕運,是否會導致衛所失去戰力?” 楊士奇問道。 宋禮在朱允炆許可后起身,凝重地對楊士奇等人說:“衛所承運漕糧,削弱其戰力怕是在所難免,然臣以為并無不可。漕運之地衛所多處內地,為地方都司所轄,平日中并無戰事之憂,非為我朝作戰主力,抽調其一部專司漕運,并無不可?!?/br> 朱允炆聽聞后沒有說話。 宋禮的話雖然不好聽,卻是不爭的事實。 大明最精銳的力量就是京師正副三大營,除此之外,便是北部邊關與重鎮將士,像是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等地衛所軍士,他們更多充當的是后備軍的角色,只有在主力死絕了的情況下,才可能會被當做主力來使用。 平日里,這些軍士是沒多少憂患意識,畢竟他們也清楚,小仗輪不到他們打,大仗還是輪不到他們打,除了訓練、屯田也沒事干…… 若按宋禮的想法,抽出一部分衛所軍士去運漕糧,對衛所本身的影響是有限的,對大明軍事布防與部署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朱允炆盤算著可行性,徐徐說道:“你的意思是,由衛所軍士承擔漕運,漕糧運輸,依舊通過縣府,以征調徭役的方式,發給民工相應費用,由民工解送至附近糧倉?” 宋禮肅然:“確實如此,這是臣能想到的最好辦法?!?/br> 朱允炆思索了下,點了點頭:“衛所軍士承運漕糧或許是可行的,但朕不打算臨時在衛所中臨時抽調,而是打算在衛所中永久抽出一部分人員,加入水師。在水師之中設一漕運水師,專司漕運,以防漕運傷民、害民?!?/br> 宋禮頓首。 夏元吉不由地有些郁悶,漕運水師一旦建起來,人數怕不會少,沒個三五萬人,根本不容易支撐起來向北運糧的任務,三五萬人的隊伍想養起來,可需要不少錢糧,而且這些人也需要船只,清江造船廠怕又要伸手要錢了…… 宋禮見朱允炆有所安排,便放下一樁心事,畢竟漕運水師自有其建制與運作方式,不需要自己去cao心,只要不大量征調民工就好說,而且是衛所軍士,出點問題彈劾起來也不用手軟。 “臣還有一事?!?/br> 宋禮對沉思中的朱允炆說。 朱允炆見宋禮很是認真,不由問:“何事?” 宋禮沒有停頓,坦言道:“大運河暢通在即,漕運將擔負起向北運糧使命。朝廷是否應考慮禁了海運,畢竟海道險遠,損人費財……” ps: 事情忙完了,明天開始補更,謝謝大家的諒解與支持。 第七百三十八章 漕運與海運并行(一更) 罷禁海運! 朱允炆心頭有些沉重,眼下大運河尚未貫通南北,尚未形成漕運利益集團,宋禮也只是工部侍郎,不是漕運體系的官員,用不著為漕運發聲,他提出這種主張,不是出于個人私利,而是從某種“客觀”事實出發,給出的“理性”諫言。 海道險遠,損人費財,這八個字確實說盡了海運弊病。 宋禮等待著朱允炆的回復,一臉的凝重。海運問題不小,最大的問題就是舟毀、糧損、人亡。 如洪武七年,朱元璋以海運方式,運輸四千七百余石糧食至北方,結果遭遇風浪,官軍溺亡七百一十七人,馬匹也損失了四十余匹,糧食損失過半。再如洪武二十三年,以海運方式運輸六十萬石糧食,抵達天津之后,只剩下了四十九萬石。 建文朝也不是沒出現過海運事故,只不過相對較少,損失不大,沒有引起太大關注。若罷禁海運轉行河運,這些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避免。 宋禮瞥向眼前的會通河,河道雖然寬有二十三丈多,卻沒有多少船只傾覆的危險,畢竟是內河,沒有大型風浪,即使有強風過境,也可從容靠岸泊船。 說句不好聽的,哪怕遭遇事故船沉了,只要人有些水性,也足以支撐到救援,或自己游至岸邊,在他人的幫助下脫險,不至于發生過于慘烈的整船溺水事件。 河運一百萬石,縱使有些意外,也不會折損多少糧食,相對于海運而言,河運風險低、安全性高,優勢很大。 既是如此,為何還要海運? 宋禮主張禁了海運,將節省下來的錢糧轉到河運即漕運之中。 朱允炆邁步向前走著,心思沉入歷史長河。 大明王朝的海運只持續了五十多年,開始于明太祖時期,結束于永樂十三年。五十年間,海運為大明王朝征戰沙漠,供養遼東,保障北直隸安穩等作出了巨大貢獻。 朱棣興海運,派遣鄭和幾下西洋,可謂是開創歷史,但也是在朱棣的手中,徹底罷禁了海運,讓漕運占據了主導,并影響了無數人。 歷史的抉擇不只能看結果,還需要考量當年的諸多因素與條件。 朱棣當年如此選擇的理由也很充分,比如會通河貫通,河運興盛,足以保障北平等地糧食所需,遼東軍屯取得成效,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加上官員主觀上認為海運成本高于漕運,不斷上書提議以漕運代替海運,以減少海難與損失。 問題到了朱允炆手中,是走歷史中永樂的老路,海運禁絕,將漕運作為主導,還是海河兼運,不分主次,這是一個關系重大的現實問題。 “你們怎么看?” 朱允炆停下腳步,看向楊士奇與夏元吉。 夏元吉略作沉思,言道:“海運風波較大,動輒船覆人亡,眼下雖肅清倭寇,但也難保倭寇不再來侵擾,權衡左右,臣以為海運應退讓給漕運?!?/br> 朱允炆沒有評價,抬頭看向遠處挑著擔子的老嫗,一步步走去:“楊士奇,你的看法呢?” 楊士奇微抬眉頭,心思急轉,在宋禮、夏元吉都進言海運不如漕運的情況下,朱允炆依舊詢問自己的看法,顯然是不太支持與認可禁絕海運的主張,但宋禮、夏元吉所言的又都是事實,海運的風險確實超出了漕運,一旦有所損失,必是慘重。 “臣以為,大運河貫通之后,漕運應占大頭,海運即便是不禁絕,也應該減少次數,一年一次,或一年兩次為宜?!?/br> 楊士奇說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法。 朱允炆依舊沒有作評價,一路沉默著,到了老嫗近前,看著擔子兩頭的遮蓋的籃子,不由上前問:“老人家,你這是挑的什么?” 老嫗見朱允炆等人多,便將擔子小心翼翼地放了下來,堆出皺紋:“蔬菜和雞蛋,要不要買點?新鮮的緊?!?/br> 說著,老嫗將彎腰將籃子上的布取下,雞蛋、蘿卜、白菜顯露出來。 “這都是你自家種的蔬菜嗎?” 朱允炆上前,拿起了一根白凈的蘿卜問。 “是啊,今日剛挖的蘿卜,買點吧?!?/br> 老嫗不太懂營銷,只會勸說。 夏元吉看了看左右兩個籃子,發現里面都有雞蛋,開口問:“為何不把雞蛋放在一起?” 老嫗揉了揉腰,笑呵呵地回:“看這位說的,老百姓誰不知道,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里,萬一失了手,至少還能保住半籃子雞蛋不是?” 朱允炆眼神一亮,站起身來,嚴肅地說:“看吧,連鄉間百姓都知道的道理,你們卻不知道?!?/br> 宋禮、夏元吉汗顏不已。 朱允炆的意思很明顯,運糧就是雞蛋,河運是一個籃子,海運也是一個籃子,挑著雞蛋走,就需要分河運與海運,而不是只選一個籃子。 “全買了吧?!?/br> 朱允炆吩咐劉長閣。 老嫗幫助了自己,幫她一把也是理所當然的事。老嫗高興地感激著,見劉長閣大氣,便將籃子也送給了劉長閣,扛著扁擔走了。 朱允炆瞥了一眼宋禮、夏元吉,一臉嚴肅地說:“海運是有諸多風險與問題,但諸位也要看清楚,鄭和一下南洋,一下西洋,縱橫萬里海波而歸!大明有能力征服大海,就沒能力走近海運糧嗎?” “海運風波多,風險大,這些是事實,但你們有沒有想過,漕運也有諸多問題,若朝廷全賴漕運,禁絕海運,他日黃河泛濫決堤或改道,大運河一時無法暢通,如何保障北面糧食安全?臨時啟用海運,又能補救多少?” “河運是重要,海運也絕不能荒廢。朕知道你們認為海運耗費大,勞民傷財,但海運成本幾多,河運成本幾多,兩者到底孰多,還需用數學計算之后方得結果。要知前元初期,全賴海運,如此多舟船往來南北,損失又有多少?因幾起事故而禁海運,這與因噎廢食有何區別?” 宋禮低頭表示:“皇上所慮深遠,是臣考慮不周?!?/br> 夏元吉聽聞沉思,也改了主張,附議:“慮及長遠,是應河海兼運為最佳?!?/br> 朱允炆背負雙手,仰頭看天,沉聲:“海運必須抓,不能放,大明還不習慣于海權,那就由朕開始吧!你們要記住,大明版圖可不只是陸地,大海也是!我們的大海,我們不用,別人就會來搶著用!當我們失去大海的時候,敵人也就到家門口了?!?/br> 夏元吉、楊士奇等人有些疑惑,不知道朱允炆所說的敵人是誰,但可以從他的話語中聽清楚,大海是大明的,自己家里的海,不能讓給別人! 那就用吧,海運持續了三十多年,雖然有過幾起事故,但確實也發揮了巨大作用,節省了不少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