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13節
無論是有人對大小琉球出手,還是琉球內部亂了,大明都有充分的理由出兵,至于趕走敵人與戡平地方之后,要不要蓋房子駐軍,這些小事可以慢慢商量,談判個幾十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朱允炆知道琉球遲早會內亂,雖然這些人未必會向大明求援,但大明可以當一次好人,主動幫助他們少死一些人…… 問題就出在“遲早”兩個字上,到底是多遲,多早,朱允炆根本不清楚,后世學習歷史的時候,琉球歷史都是一筆帶過,僅有的文字還都是大家啥時候過去的…… 等日本出手就有些不靠譜了,現在的足利義滿估計狗刨都沒學會,爬不了那么遠的地方,他真想動手,也會先打朝-鮮。至于足利義滿的他兒子,那就是個膽小的封閉主義者,估計到死都不會出島一步,再輪下去,自己都要老死了。 現在最合適的外力,就是這個陳祖義了。只不過這個人雖然是一顆好的棋子,但不好cao控,加上被鄭和打得太慘,估計是沒膽量直接進攻大小琉球,以免被堵在陸地上被包了餃子。 朱允炆沉思良久,終于在過了黃河上岸之后,對楊士奇等人說:“待鄭和返回之后,朕會安排應對之策?!?/br> 楊士奇與夏元吉見朱允炆已有決斷,并沒有再說什么,雖然陳祖義是個危險人物,但對大明來說,他現在就是個小毛賊,再怎么折騰,也不會帶來無法承受的損失。 過了黃河,向北十余里就是微山湖,過微山湖向北,便是藤縣、鄒縣,再繼續向北,便是兗州與任城。 朱允炆抵達任城時,已是十月初五,北風凜冽。 在這里,朱允炆收到了一個好消息: 鄭和的船隊終于抵達太倉州。 看著這一條消息,朱允炆不由暗暗慶幸,這次歸航的時間點選得有些冒險,北風之下,船隊能順利回來算是好樣的了。 雖然朱允炆沒有親自去迎接鄭和,但為了表達對鄭和船隊與軍士的重視,下旨讓朱文奎帶文武官員親至長江邊,代天子嘉獎將士。 朱文奎還小,不會辦事,但陳迪是老江湖,這點場面還是駕馭得住的,有他和詹事府的官員幫忙,想來是沒問題。 鄭和的回歸,讓朱允炆放下了一樁心事,朝廷中官員催促朱允炆返回的奏折越來越多,無外乎是:外國使臣來了許多,你當皇帝的不回來主持是不是太不給他們面子了?咱們泱泱大國,要懂得禮儀,主人是要露臉的。 但朱允炆深思熟慮之后,決定暫不回南京,反正使臣一時半會也回不去,下次出航最快也是明年九月份,這群人需要住在大明近一年,不著急馬上就見面。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必須去一趟北平,在那里提出遷都的設想,商討遷都的可行性。已經走了一多半路了,現在讓自己回頭,不合適。 京師有啥事,先讓兒子頂著…… 朱允炆傳了旨意,大致意思是北巡尚未結束,回京需要時間,你們都候著吧。 距離十月二十日于濟寧會合的時間還早,朱允炆決定暫緩去濟寧,轉而去了曲阜,新一代的衍圣公孔公鑑曾上書朝廷,想要發動孔氏家族的力量,參與到社學、縣學之中,朱允炆一直壓著沒批,就是想要親自見一見這個年輕人。 在朱允炆看來,衍圣公府的名聲可不好,用不用需要慎重…… ps:真誠感謝v臭不要臉v讀者打賞上盟主,謝謝兄弟的支持。等我忙完婚事,一定好好更新。有票的兄弟可以支持下,驚雪謝過。 第七百三十二章 衍圣公的志向 朱允炆學習的是辯證思想,多個角度看問題,對于衍圣公府和孔子,從來是分開看的。 沒錯,衍圣公府在古代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說他們是漢jian、垃圾并不為過,這也是鐵證如山的事實。 但這一切都和孔子本身是沒多少關系的,不能因為孔子的子孫太喜歡當孫子,就把臟水潑到孔子身上。 事實上,自漢至明,歷朝歷代祭祀的是孔子,推崇的也是孔子,至于衍圣公府或孔府的人,說好聽點給他們官位、地位是為了招攬民心,說不好聽點,就是讓他們好好給祖宗看墳守廟,順便學一學孔子的學問,只可惜,這群人沒出去周游過,只沉淪在享受中,誰給他享受,他就把頭低給誰。 用后世的話就是,有奶就是娘,有錢就是爹,至于什么名聲,氣節,骨氣,道德,通通都是排放物。這些評價對歷史中的孔府人家來說,絕不是朱允炆感性的發泄,而是理性的現實。 朱元璋是打心里鄙視衍圣公府的,尤其是一想到衍圣公府曾經建議元朝早點把紅巾軍干掉的事,更是討厭衍圣公府,所以在招降衍圣公的時候,根本沒給對方面子。 但朱元璋也十分清楚,衍圣公的面子可以不給,但孔子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相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盡禮,修其祀事?!?/br> “孔子之言,誠萬世之師?!?/br> “孔子明帝王之道,以教后世,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綱常以正,彝倫攸序,其功參于天地?!?/br> 這是朱元璋的原話。 衍圣公沒什么用處,可孔子的教化之力,倫理綱常,對于大明的統治是必須的,朱元璋大祭孔子,甚至在洪武十七年下旨天下所有讀書人通祭孔子,出發點就是維護王朝統治。 既然要祭祀,就不能不提孔家,衍圣公府。 朱元璋在南京祭祀孔子好多次,但還真沒跑曲阜祭祀過,至于原因嘛,不好說,但朱元璋確實派遣官員至曲阜祭祀孔子,甚至為了表明朝廷對孔子的尊重,不僅花錢修了曲阜城墻,還給老孔家修了衍圣公府,沒錯,衍圣公府是老朱在洪武十年下旨修的。 但這些行為,只是為了收買人心,并不意味著朱元璋真正的器重衍圣公府,一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朱元璋雖然承認了衍圣公,但不給其官職,除了曲阜知縣…… 要知道衍圣公在元代可是世襲公爵,官至秩二品,有禮部尚書和侍御史等實職,到了明洪武朝,也就只剩下了虛職公爵和七品知縣。 夏元吉讓衍圣公府的看護通報京師有客前來,然后對朱允炆介紹著:“在孔夫子走后,其子孫世代都居住在廟旁守廟,看管孔子遺物,只不過之前孔府錯落無章,太祖爺下旨營造衍圣公府,這才有了眼下的九進庭院,前為官衙,三堂六廳,后為內宅?!?/br> 朱允炆平和地點了點頭,這里雖然與后世差別不小,但整體布局并沒有太大改變,隨仆人引入,迎面就是二門,平時人只走腋門,正門不開,以示莊嚴,多數只有帝王來的時候才開。 衍圣公府大堂,這里是衍圣公日常辦公,宣讀圣旨,接見官員,審理案件,申明家規族規的地方,也是重要節日舉辦禮儀的地方。 此時的孔公鑑正奮筆疾書,筆端流轉,揮毫之間,字跡已生: 敦禮明倫。 低頭審視著字跡,孔公鑑滿意地點了點頭,此時下人來報:“衍圣公,客人已到?!?/br> “請?!?/br> 孔公鑑雖然不清楚具體是誰,但不敢有絲毫怠慢。這倒不是孔公鑑有多好客或多禮遇他人,而是因為宋正臣作為僉都御史,一直在山東、北直隸晃悠,這個家伙就是個刺猬,遇到不平事、不平人,就湊上去扎一下,所過之處,總會慘叫一片。 魯王府現在老實得跟個鵪鶉似的,現在都被宋正臣三天兩頭拜訪給搞的閉門謝客,再也不出門了??坠a擔心如果怠慢客人,消息傳入宋正臣耳朵里,給自己一個“不知禮儀,枉談孔孟”的帽子,那這衍圣公府就糟糕了…… 孔公鑑看著走進來的朱允炆、夏元吉與楊士奇等人,雖是陌生的緊,但還是很有禮貌地安排落座,奉茶,然后問:“不知幾位來衍圣公府,所為何事?” 朱允炆打量著孔公鑑,此人年紀與自己相仿,倒是一表人才,頗有書生意氣,開口道:“衍圣公自去年十月起,就屢屢上書朝廷,希望孔府中人能為朝廷分憂,愿出先生,入社學、縣學、府學,授業解惑?!?/br> 孔公鑑正了正心神,看著年紀輕輕的朱允炆,能說出公文內容,說明此人是朝廷中人,但朝廷中如此年輕的官員可不多啊,莫不是行人司里面的進士? “還未請教……” 孔公鑑態度更謙恭了。 朱允炆擺了擺手,并沒有回答,而是問:“身份就不需要問了,直說吧,衍圣公如此上書,當真是為了教化百姓,弘揚孔道,還是另有所圖?” 孔公鑑面色凜然,嚴肅地反駁:“我身為衍圣公,孔子之后,自有教化之職,開智百姓,大興文道,有何可圖?” 朱允炆向后靠在椅子背上,姿勢多少有些“大爺”,手指敲了敲桌子,慢悠悠地說:“朝廷大興文教而不用衍圣公府之人,你難道不擔心三十年之后,衍圣公府被徹底邊緣化,世人只知孔子,而不知衍圣公府?” 孔公鑑臉色一白。 朱允炆繼續說:“朝廷打下安南,改為交趾,啟用了孔子七十二賢后人,唯獨沒有用衍圣公府的人,難道你沒有感覺到危機?” 孔公鑑冷汗直冒,自己在那雙眼睛下就如同赤裸,什么心思都沒有逃出他的窺視。 沒錯,孔公鑑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他不甘心衍圣公府被朝廷困在曲阜,只是一個小小的七品知縣,雖然在這里影響力很大,但終歸是沒有多少權利,治下也只有這曲阜人家! 孔公鑑看到了朱允炆大興教育,原以為他會啟動孔府中人,畢竟曲阜人家識文斷字的頗多,而且孔姓先生眾多,只要朱允炆開口,一口氣拿出三百先生不成問題。 但朱允炆沒有開口,他耗費大力氣在江南征招先生,又在江西拉來不少先生,從頭到尾都沒看曲阜一眼。哪怕是去交趾傳道授業的人,也只是選擇孔子七十二賢之后,比如顏寶、冉忠等,唯獨沒有孔府中人,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信號,也預示著衍圣公府可能就此衰落。 論教化正宗,自然是孔孟之道。而身為孔子嫡系子孫的衍圣公府及曲阜孔氏人家,卻沒有門路也沒有機會投身于建文教育大戰略之中,這對于存在志向、不甘平庸的孔公鑑而言是一種折磨! 孔公鑑不希望衍圣公府被邊緣化,不希望在大明王朝中占不了幾筆,渴望出現在世人面前,渴望通過孔氏家族的努力,重新讓世人看到孔家,匡扶教化之道,執天下學問之牛耳! 這些心思很深,可在眼前人面前卻暴露無疑。 孔公鑑的手微微有些顫抖,連忙背在身后,盯著朱允炆說:“大興文教,乃是天子之策。作為曲阜孔氏,衍圣公府,責無旁貸。交趾之事與孔某人無關,我等只想效忠朝廷,為文教興,啟明智,傳圣人之道略盡綿薄之力!” 朱允炆目光中透著玩味,孔公鑑說得冠冕堂皇,只不過是想以教育為跳板,重新讓衍圣公府、孔家人登上政治舞臺罷了。 孔家再牛,什么華夏第一家,這都是朝廷支持的結果,若沒有人在朝廷里給他們說話,衰落是可以預期的事。 大家學習孔孟之道,祭祀孔子,也不一定去曲阜啊,要知道元代與明代的學堂里面是設置有孔廟的,遛個彎就能瞻仰孔子,衍圣公,衍圣公府,誰在乎,若不是朝廷給他們鮮花,他們插在哪里都不一定…… “你們怎么看?”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與夏元吉。 夏元吉并沒有表態,楊士奇掌管國子監,可以說是大明文教最高負責人,他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楊士奇承壓兩年了,見朱允炆問,便進言道:“圣上有言,教育乃國之根本,大興教道,啟智百姓,儒師先生先行。眼下衍圣公與曲阜孔氏中先生眾,應委以職務以用之,傳道授業解惑,踐行教道?!?/br> 雖然楊士奇也清楚孔公鑑的意圖,但此時不得不支持孔家出一把力。國子監現在承受的壓力實在太大,先生不夠用,連一批優秀的舉人監生都被下放到地方,這讓楊士奇不得不滴血。 文教之路離不開先生教導,社學、縣學、府學的快速擴張,讓熟讀四書五經的先生變得稀缺起來,加上吏部考核、十優州府百強縣考核都加大了教育考核力度,各地都在要先生要儒師,楊士奇是真的有些扛不住了,擱置孔府力量的目的已經達成,是時候拿出來用用了。 第七百三十三章 帝王心思,遼東敵人 朱允炆聽完楊士奇的話,略入沉思。 孔公鑑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讓孔氏家族中出現一些政治人物,以維持衍圣公府的影響、地位。楊士奇的觀點也很明確,孔氏家族的人可以拉過來,為大教育戰略發光發熱。 權衡再三,朱允炆終于點了頭,考慮到孔家的黑歷史,便說道:“既然衍圣公府有心效忠朝廷,踐行教化之道,朝廷總不答應,也是不合情理?!?/br> 孔公鑑緊繃的臉色放松下來。 “只不過……”朱允炆語氣一變,讓孔公鑑變得緊張起來:“孔氏之后,可愿意吃苦?” “吃苦?” 孔公鑑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教書育人,有多少苦可以吃? “自然不怕!” 孔公鑑堅定地說。 “果真不怕?” “果真!” “你不去問問他們?” “我乃是衍圣公,孔氏一族的族長,所決之事,自是算數?!?/br> 朱允炆看著篤定的孔公鑑,微微點了點頭,起身說:“不錯,既然如此,那就由衍圣公召集三百先生,前往遼東吧?!?/br> “遼,遼東?” 孔公鑑打了個哆嗦,遼東天寒地凍,又不是在關內,挨著騎馬來騎馬去的朵顏衛等蒙古人,這去了那里,還能活著回來嗎? “怎么,怕吃苦?”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孔公鑑。 孔公鑑張合著嘴,一時之間竟不知如何反駁,剛說不怕苦,現在如果反悔,豈不是食言而肥,可如果不反悔,真的被送到遼東,那搞什么東東,不是把人往死里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