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81節
湯不平大喜,連忙謝恩。 朱允炆看向顧三審,打量了下,問:“休息了幾個月,怎么還瘦了?” 顧三審一臉苦澀:“皇上,帶孩子難啊……” 有了長假,顧三審自然是高興,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可幾個女兒纏著,想休息好都難,加上顧三審又是個女兒奴,寵得厲害,到處跑,到處逛。 時間一長,顧三審發現自己的腳力還不如女兒…… 朱允炆哈哈大笑,孩子是不好帶的,朱文奎現在已經知道事了,還好一些,哪怕是哭了也有韓夏雨在一旁安慰,不怕,可朱文垣還是個嬰孩,哭鬧起來一樣折騰人。 “說吧,有什么事?!?/br> 朱允炆問道。 顧三審看了一眼劉長閣,劉長閣沒有客氣,從懷中拿出一封信,道:“皇上,這是二炮局陶增光的信?!?/br> “陶增光?” 朱允炆有些意外。 二炮局不存在壓制言論,每個月都會有兩次交流會,每一份對話都會被記錄下來送到武英殿,朱允炆雖然不在二炮局,但對其內部動態還是頗為了解。 二炮局有什么事,只需主事向侍衛遞一句話給安全局,安全局自然會第一時間處理,哪怕是寫,也是寫文書,而不是寫信。 以信的方式對外傳遞消息,有些不正規,或者說,只是代表陶增光一個人的想法,而不是代表二炮局的想法。 朱允炆接過信,打開看去,臉色不由一變:“陶增光想要朕放了胡元澄?” 劉長閣點了點頭:“看他的意思,確實如此?!?/br> 朱允炆眼簾有些抖動,胡元澄不是一般人,他是胡季犛的親兒子,還是長子,胡季犛、胡漢蒼、胡元澄都是注定要被殺掉的人,不殺了他們,那戰死在安南的軍士如何安息? 要知道胡季犛不是正統的王室可以羈押到死,是弒君篡位,來路不正,這種人死是沒商量的,他的兒子也罷,孫子也罷,該死都得死。 可現在出了點意外,陶增光想要胡元澄。 湯不平猶豫了下,說:“皇上,臣有幾句話?!?/br> 朱允炆沉聲:“講?!?/br> 湯不平嚴肅起來,開口道:“胡元澄雖然是胡季犛長子,但因為其出身緣故,并不受胡季犛重視,從胡季犛立胡漢蒼為皇便可窺知。而且胡季犛此人還想借明軍之手除掉胡元澄,當初護送陳天平進入安南時,胡季犛便安排胡元澄為質子?!?/br> “最初廣西都司認為胡元澄是假冒的,但隨著張輔率軍進入安南,直至結束戰爭,可以確定的是,當初充當質子的胡元澄確實是胡季犛的長子,身份并無作假。由此可見,胡季犛對胡元澄并不重視,甚至還動了殺機?!?/br> “臣在安南時,曾不止一次聽聞胡元澄之名,其被當地人稱之為火器之神,安南諸多火器能在射程、威力上不凡,其中胡元澄貢獻極大。二炮局的新式神機炮,便是通過仿制胡元澄的神機炮而具備了更大殺傷力。臣以為,陶增光很可能是惺惺相惜,想要借此人之才,為大明火器做點事?!?/br> 朱允炆沉思起來,胡元澄在火器上的造詣是不容質疑的,若沒有二炮局的出現,安南火器壓過大明是不爭的事實。 可讓胡元澄進入大明最核心的火器基地二炮局,是不是太過冒險了? 第六百八十八章 用或不用 二炮局。 火藥司掌印陸安,火炮司掌印鄧德、火銃司掌印唐甲齊聚一堂,二炮局教匠陸源、封善、張九、胡冬、陶增光等十余人都來了。 陸安陰沉著臉,第一個發了話:“陶增光寫信提請皇上釋放安南胡季犛之子胡元澄,并將其收入二炮局。諸位怎么看?” 胡冬有些顧慮,站出來對掌印行了禮,又對陶增光拱了拱手:“胡元澄畢竟是胡季犛之子,而朝廷必殺胡季犛,殺其父而用其子,是不是有些危險,一旦其有異心,尋到破綻毀了二炮局,我們沒辦法給朝廷交差啊……” 一人毀掉二炮局可不是什么夸張的話,要知道火藥司儲備了大量的顆?;鹚?,一旦點了,整個火藥司都可能不見了。 胡元澄是敵人,他來了,不就相當于引狼入室? 張九也表示擔憂:“胡元澄是敵人,不應該放入二炮局,即便他來了,誰又敢信他、用他?” “我!” 陶增光站了出來。 眾人看著陶增光,教匠們都不再說話。 現在陶增光是二炮局的重要人物,虎蹲炮的出現,讓其身份與地位都變得極是重要,雖然他推辭了升官,不想搭理什么文書、后勤,一心鉆研火器,但他的話還是很有分量的。 陶增光看向三位掌印,認真地說:“二炮局的新式神機炮是如何出現的,諸位比我更清楚不過。胡元澄是一個火器天才,如此天才若能為二炮局所用,對火器鉆研大有好處?!?/br> 鄧德深深看著陶增光,動了動嘴:“問題就出在這里,他能不能為二炮局所用?大明毀了他的一切,也必將殺了他的親人,你認為他還能為我們大明效力嗎?” 陶增光點了點頭:“沒錯,他必然心懷仇恨,但我們沒有殺他,反而給他一次成就自己的機會,給他施展才華的舞臺,難道他不珍惜嗎?” “我們擔心的是他進入二炮局之后,會對二炮局造成破壞?!?/br> 唐甲表態。 陸安見這樣爭論下去也沒個結果,便打了圓場:“好了,這件事我們就不要再討論了,既然消息遞給了皇上,咱們就聽皇上的安排便是?!?/br> 眾人紛紛點頭,確實,在這里爭論也沒有半點用處,真正決定胡元澄生死的,還是朱允炆。 就在陸安準備讓大家各自忙碌的時候,宮里的內侍傳來口諭:“皇上傳召三位掌印與陶增光入武英殿?!?/br> 武英殿。 朱允炆將最終的封賞文書發給內閣,由內閣確定并無不妥之后,則會據此擬寫詔書,這一次封賞的力度遠超洪武時期,戶部為此要撥出一百六十萬兩。 三十萬將士,一百六十萬兩賞賜,平攤下來也就五兩銀子多一點,當然,真正落在大頭兵腦袋上的,平均也只有三兩多,好在這只是賞賜部分,戶部還會在商人支付的錢財中抽出二百萬兩,完全補貼給底層將校與軍士。 即便是如此,一名軍士折合下來也只有十二兩的賞賜,看似很低,豁出命去打了一仗,朝廷才給這么一點點銀兩。 但如果對照下洪武時期的獎勵,就會發現朱允炆已經是天恩浩蕩了。 比如朱元璋曾賞賜大勝軍士,大將徐達一級的就不說了,只看底層,總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三錢,小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二錢,尋常軍人米三石。 三石米啊,折算銀兩,還不到二兩銀子。 朱允炆給出的賞賜,已經超出老朱時期六倍之多…… 至于戰死沙場的軍士,自會按照新軍之策進行撫恤,朝廷在這方面管得很嚴苛,甚至在軍人中達成了一個共識,誰敢貪墨撫恤費用,誰就是所有人的死敵,早晚弄死的那一種。 加上英烈商會也會出一筆撫恤費,不定期拜訪軍人家屬,一旦發現缺了撫恤,那事情會直接鬧到遼王、珉王那里去,鬧到二王身上,自然會鬧到朱允炆身上。 即便沒有這些,這兩年估計也沒有人會對撫恤費動手的,五軍都督府匯總了一批貪墨撫恤費、強占軍士屯田的軍官,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全給處理了,哪怕是洪武時期的一些世襲將官也沒有留半點情面,一律處理,發到遼東屯田去了,數量多達一千六百余人。 這種事辦得很大,卻沒引起多少人的注意,等朝廷官員反應過來的時候,那些人已經到了關外了。 衛所內動作,與其他官員無關。 朱允炆想要完全廢除軍屯,但以現在的物質基礎與財富,還不足以做到這一步,只好將手伸向了將校,確保軍士有屯田,而不是將校有屯田,這是延緩衛所制崩潰的必要手段。 處理了一大批蛀蟲,新蟲子就算是想長出來,也需要點時間。 內侍通報二炮局的人到了,陸安、陶增光等人入殿行禮。 朱允炆讓四人起身,拿出了陶增光的那一封信,問:“陶增光想要胡元澄,你們怎么想?” 陸安、鄧德、唐甲三人相互看了看,最終陸安走了出來:“皇上,臣等商議過此事,胡元澄此人確實負有大火器大才,若殺掉實屬可惜,一旦其能為二炮局所用,定會助力火器迭代,只不過臣等也憂慮其心懷仇恨,損害二炮局?!?/br>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如此說來,陶增光,你連二炮局的人都沒有說服啊?!?/br> 陶增光無奈地搖了搖頭:“人心最是難測,臣只是惜其才?!?/br> 朱允炆起身走向陶增光等人,嚴肅地說:“既然你們都認為胡元澄是個人才,那朕就給你們一次機會。他現在就在宗人府,能不能說服他真心為二炮局辦事,就看你們的了。至于他會不會危害二炮局,呵呵,朕以為有你們在,他還不至于會掀出多大風浪,再不濟,給他一座小島,專司火器研究?!?/br> “臣等遵命?!?/br> 陸安、陶增光等人松了一口氣。 既然朱允炆有了定論,那剩下的就是說服胡元澄了。 宗人府,特制囚牢。 胡季犛、胡漢蒼等人已經自己的死期,即朝廷封賞下達后的兩日,也就是說,還有三日可活。 等死,是一種什么體驗? 胡季犛整天以淚洗面,胡漢蒼似乎生了病,身體時不時顫抖。 誰都不想死,每呼吸一次,每睜眼一次,都更接近死亡,這是一種極致的煎熬。 胡季犛想起自己在安南時的風華歲月,想想多少人都倒在了自己面前,可現在呢,什么都沒有了,沒有了一切,還要迎接死亡。 堅強都是偽裝,沒有幾個人在面對死亡時能云淡風輕。胡季犛曾經也算是英雄,可此時此刻,他只是一個想要活下去的人,僅此而已。 只不過,朱允炆是不會給他活下去的機會了。 陶增光沒有理睬胡季犛,也沒有在意胡漢蒼,徑直走了過去,看著囚牢里平靜的胡元澄,吩咐人將牢門打開,并送來酒菜。 胡元澄抬頭看著走進來的陶增光,沒有官服,也沒有官員的氣勢,不由微微皺眉。 陶增光沒有說話,直至簡單的酒菜布置好了,才讓人退開,開口道:“你就是胡元澄吧,久仰大名,不介意的話,我們可以喝一杯?!?/br> 胡元澄起身走了過來,毫不畏懼地坐下,倒了一杯酒,一飲而盡,嘆道:“好酒!” “你就不怕酒里有毒?” 陶增光有些好奇。 胡元澄鄙視地看了一眼陶增光:“如果來的是官員,絕不會問出如此愚蠢的問題,你是誰?為何來這里?” 陶增光想了想也是,反正這些人是要殺頭的,誰會提前多此一舉,下毒弄死…… “我是一名匠人,二炮局的匠人?!?/br> 陶增光認真地說。 胡元澄瞇起眼睛,仔細打量了下陶增光:“我親眼見識了大明火器的威力,用毀天滅地來形容都不足為過。你們的軍士告訴我,多邦城有近十萬人死傷于火器之下,這都是真的,對嗎?” 陶增光點了點頭:“據我所知,是真的?!?/br> 胡元澄有些難過,悲傷地說:“他們都是精銳的士兵,如此死在火器之下,實在是……” “我不這樣認為!” 陶增光打斷了胡元澄的話,然后嚴肅地說:“為了狩獵與生存,人們最開始用石頭,后來有了弓箭,兵器,鎧甲,再后來有了火器。在我看來,人死在火器之下和死在刀劍之下沒有什么區別,戰爭不擇手段,只要是能贏,就是用牙齒咬,也沒有什么可以批評的!” 胡元澄知道這個道理,喝了一口酒,問:“我就要死了,但一直有個疑惑得不到解答?!?/br> 陶增光沒說話,他知道胡元澄接下來的話。 胡元澄說了出來:“我很想知道大明火器的秘密是什么,為何會擁有如此強大的殺傷力。你是二炮局的人,知道這一切,對嗎?” 陶增光點了點頭,舉起酒杯:“你想知道大明火器的秘密,我可以告訴你。但作為交換,我需要你付出一些代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