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51節
冉忠帶人上前,還禮道:“我等不敢稱先生?!?/br> 方孝孺哈哈大笑,目光掃過眾人,敬仰不已:“諸位可是賢人之后,若不敢自稱先生,那天底下誰人還敢稱先生?請?!?/br> 冉忠淡然一笑,抬頭看去,只見朱允炆已抬腳邁出大善殿的門檻,連忙上前行禮。 朱允炆快速走至,托住冉忠的手,笑道:“古有七十二賢人,今有七十二先生,是朕之榮耀,大明之文福。諸位,請進?!?/br> “草民等愧不敢當!” 冉忠等人感動不已。 “當得!” 朱允炆拉著冉忠,帶人進入大善殿。 大善殿,皇上讀書之地,這里藏書無數。平時朱允炆看書都是在武英殿或后宮,很少來大善殿,但接待這一群人,武英殿不合適,奉天殿不合適,想來想去,最好的地方,也就是這大善殿,因為這些人來的目的,就是兩個字: 大善! 冉忠入殿,聽聞耳邊傳出禮樂之聲,看向兩側編鐘,不要贊嘆朱允炆的用心,側身介紹道:“皇上,臣不負所托,在安全局、各地官府的支持下,找尋到七十二賢人中直系或旁系,合計三十家,七十二儒?!?/br> 一三十歲左右,溫謙儒生上前:“草民顏寶,顏回五十四代?!?/br> “顏回之后?” 朱允炆連忙起身,顏回在孔子七十二賢人中,位列第一,其后人能出山,對于朱允炆的計劃大有裨益! “先生請入座?!?/br> 朱允炆親自安排。 顏寶還禮,寒暄兩句方入座。 “草民閔行,閔子旁系,第五十二代?!?/br> 一四十余歲的先生行禮。 朱允炆笑道:“孔夫子說,孝哉,閔子騫!朕看你閔行,也是一仁孝之人?!?/br> “任不才,任不齊旁系,第五十二代?!?/br> “《忠孝》、《言行》、《治道》、《進賢》、《刑賞》、《禮教》,可都是任子留給我們的財富啊??煺堊??!?/br> 朱允炆十分有耐心,一一見過,無論其是哪一家賢人之后,都如數家珍,將其祖先夸贊一番,然后安排入座。 冉忠、顏寶、閔行、任不才等七十二人被朱允炆如此禮賢下士的態度所感動。 朱允炆看著眾人,示意方孝孺等人也一起入座,方說道:“疏浚會通河,河尚未挖通,倒讓朕先挖出賢人之后,當真是可喜可賀?!?/br> 冉忠笑得有些勉強。 本來冉家到這一脈早已沒落,自己只不過教導下孩子家學,心甘情愿當一百姓,哪怕是征調前往挖河,也沒有亮出自己的身份,否則不說換一官半職,但憑冉子的名頭,也足以讓自己免于徭役,說不得還會被請到縣學、府學當訓導或教諭。 可洪武朝的風風雨雨,讓冉忠沒有半點出山的心思,但會通河疏浚中朝廷的改變,績效法的施行,新奇的混凝土石板,寬松的政治風氣,都讓冉忠感覺到了朱允炆不是一個簡單的帝王。 即便如此,冉忠也不想出來為官,可人在大明,身不由己,衍圣公孔訥的死、青州事變,并沒有泄露自己的身份,結果去年夏天來了三個家伙,一個胖瘸子、兩個瘦猴子,圍著自己問東問西,還寫什么實訓報告,估計就是他們搗得鬼,把自己調查了個底朝天,結果被舉薦到朱允炆這里。 皇上下旨要見,冉忠想推也推不掉。在大朝覲之后趕至京師,之后就是秘密使命,出京師,找人,經過大半年,回京師。 這不是挖河挖出來的,是被人刨出來的…… 朱允炆寒暄一番,嚴肅起來:“朕命冉忠尋你們而來,是有一件天大之事想要你們幫朕完成,雖然冉忠說服你們出山,定是說出了這個理由,朕還是要親口說,大明需要你們這些賢人之后,為家,為國,為大明江山,天下太平!” 顏寶側身拱手:“皇上,我等雖家族沒落,聲名不顯,然身上流淌著祖先的血液,家國之義,江山之本,我等不敢忘卻?!?/br> “我等不敢忘卻!” 眾人齊聲。 朱允炆凝重地點了點頭,道:“眼下安南胡氏父子弒君奪位不說,還詐降大明,殺掉了應該繼承王位的陳天平,南下攻打占城國,又對我廣西、云南等地發動進攻,朕已下令征伐安南,張輔掛帥,已是出征?!?/br> 冉忠、顏寶等人安靜地聽著。 朝廷出兵安南的事,他們是知道的,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早已傳遍了大江南北。 朱允炆目光深邃:“這里沒有外人,朕就直說了,安南陳氏已無后人,胡氏父子又是必死無疑,考慮到安南原本就屬中國領土,朕打算徹底收回安南!雖然安南與我大明同一文字,同一習俗,同一節日,然其畢竟獨立出去日久,想要完全讓其歸化大明,教化必不可少?!?/br> 朱允炆清楚朱棣時期張輔打下了安南,但也清楚,安南之后屢屢叛亂,張輔先后出征數次,屠殺無數,可張輔之后,大明逐漸失去了對安南的控制權,之后安南再次獨立。 大明沒有守住安南的因素有很多,在朱允炆看來主要有三點: 其一,缺乏一個鐵腕人物鎮守; 其二,官吏不把越人當人; 其三,在教化上沒有下功夫,沒有讓越人認同歸根。 前面兩個相對而言,朱允炆可以想辦法來治理,只要任人得當,問題不會太大。但教化絕非是官員的問題,也不是軍隊的問題,而是日積月累的教育問題。 畢竟,欲滅其國,必先從其文化與精神上入手,只打下地盤,人家不認自己是中國人,那遲早會生亂的。 朱允炆決定在安南地盤上,建立一座座大明學堂,準許當地的學子參與科舉考試,準其進入朝廷當官,并大肆傳播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憑借著建文盛世,讓其徹底認同于大明,認為自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明子民! 朱允炆需要這些賢人,需要他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自己的學識與責任,去守護大明的領地,真正將那一片土地握在手中! “安南將成為大明的一個郡,重建安南,安撫民心,教化歸順,都需要你們參與其中,朕知此行路途遙遠,也知此行危險重重,你們但有所需,盡管講來?!?/br> 朱允炆將心中的打算告訴眾人之后,等待他們的條件。 眾人先是沉默,后齊刷刷起身。 顏寶帶眾人喊道:“我等愿為儒家學問的殉道者,前往安南,并無任何所求?!?/br> 朱允炆動容,這群人的道德水平不是自己可以想象的,就像是一些偉大的支教人員,他們所求的不是名譽,不是利益,而是道義,是信仰,是改變他人與地方苦難命運的偉大人格! 這世上,不都是利益往來! 這世上,真的有圣賢! 朱允炆看著眾人,起身作揖,深深一禮,方孝孺、楊士奇、黃觀、陳迪同樣起身作揖。 這些人的偉大,足以當得起這一禮! 冉忠、顏寶等人回禮。 這些人沒有提要求,提待遇,是他們的偉大,但朱允炆不希望寒了人心,當即下旨將七十二人提拔為國子監國子學博士,正五品,下旨對其家人免除徭役十年,免除稅賦十年,各賞銀五十兩,綢緞五匹等…… 這些舉措,只是為了告訴他們,不用擔心家人,好好在安南辦事,哪怕是自己出了問題,他們的家人朝廷也會管的。 顏寶、冉忠等人很是滿意,在國子監與楊士奇等人商議兩日之后,帶著一大批教材,乘坐著朝廷準備好的舒適馬車上路的了。 他們的教材,沒有數學,沒有雜學,只有儒學,除了四書五經外,最多的就是思政教材。日后越人想要學習數學與其他學問,就需要進入國子監深造。 解縉回京了,對于沒見到賢人之后深感惋惜。 鳳陽旱災終于還是挺過去了,接連幾場大雨,讓淮河再次水漲船高,朝廷運糧變得更為便捷,為抗旱,抗澇,解縉組織一批人趁著旱災時,修建了大量水渠、水塘,順便還將淮河某些地段拓寬了…… 畢竟一群人吃了就躺在城里等著下一頓也不是個事,只要干活就有工錢,就有飯吃,為了肚子,為了存點錢,打點底子,災民并沒有抵觸。 災情救援及時,整體上并沒有鬧出大的問題,除了渦陽慘案外。 至于太湖一帶,趁著水災退去,百姓正是對其害深感痛苦時,工部抓緊時間勘驗了夏元吉等人的疏浚方案,眼下正在準備征調十萬民工,爭取在冬日之前,完成吳淞江的疏浚,以解決太湖水流不暢,動不動就澇災的問題。 太湖一帶雖遭遇了澇災,但并沒有造成大面積絕收,水稻雖然被淹了幾天,有些還頑強地活著,朝廷估計會減收四成,多少算是保住不少糧食,不需自其他地方調糧食。 災情很大,損失也不小,但朝廷抗住了,百姓也抗住了,這讓朱允炆很是欣慰。 雖然金川門外的糧倉空了四分之三,但這不要緊,蘇湖與鳳陽兩地有災,并不是整個大明有災,隨著其他地區夏糧入庫,缺少的糧食會慢慢補充回來。 隨后不久,茹瑺、郁新等先后回朝,稟告了救災狀況,與解縉一起,聯名上疏《救災策》,直言:“軍民一體,成效斐然?!?/br> 內閣解縉等三人一致認為,朝廷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局面,減少損失,最關鍵的在于投入了軍隊,讓軍士負責運糧、救災、維護秩序、保障百姓生活。 若循規蹈矩,按往日縣衙或府衙為主的做派,怕會力有不逮,難獲如此成效,主張日后災情發生時,可委派朝廷官員,調動衛所之力,全力救災,以成慣例。 第六百五十二章 馬哈木的機會(三更) 朱允炆答應了內閣的請求,但加了一條,需取得自己、五軍都督府、兵部同意。 京軍中抽調一部分投入救災,內閣大臣或中軍都督府武將直接帶領好控制,距離南京近,很難發生軍擾民的問題,也不會演變為兵災。 可在地方上,比如陜西、云南等地,遠離京師,若有人借災情擅調衛所軍士,那就亂套了。萬一衛所將領貪污有問題,很可能會讓災情雪上加霜,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會被逼上梁上。 看似合情合理的背后,隱藏著不少問題。 如果再深挖一點,就是文官看到張輔帶兵出征安南,武將的榮耀將蓋過文官,心里不舒服,想要掌握更多的權力。 朱允炆答應了,又沒答應,附加條件的結果,意味著到時候再商量。 在張輔大軍了連綿數十里奔赴廣西,商人、儒士隨后追趕的時候,北元內部的斗爭越發激烈。 杭愛山,密塔爾河。 哈什哈擦拭著帶血的馬刀,冷冷的目光看向遠處的杭愛山,身后是額日和木、卓力格圖等人,草原上,到處都躺著尸體,瑟瑟發抖的孩子與女人排著隊,緩緩走向不同的營帳。 她們是勝利者的戰利品,一堆貨物而已。 卓力格圖興奮地對哈什哈說:“丞相勇猛,再一次擊敗了馬哈木,并俘虜其族人四千余?!?/br> 額日和木微微皺眉,看了看那些婦人,對卓力格圖說:“這些人并不是綽羅斯部落的人,只不過是歸附馬哈木的小部落而已。他們的死活,馬哈木并沒有放在眼里?!?/br> 卓力格圖不樂意了,你額日和木怎么回事,沒看到丞相都在享受勝利的喜悅,這個時候潑冷水合適嗎? 哈什哈收刀歸鞘,指了指杭愛山的方向:“馬哈木不過是一條癩皮狗罷了,一遇我大軍,便會敗退,不堪一擊,這次讓他僥幸跑了,下次我一定要他的命!” 額日和木連忙勸:“丞相,自馬哈木對我們出手以來,他七敗二勝,他勝時,我們損失慘重,他敗時,卻沒多少損失,其主力尚在,不可大意啊?!?/br> “夠了!” 哈什哈憤怒了,就不想聽到,就不愿回想的就是被馬哈木打敗的事,偏偏額日和木一而再,再而三提起! 額日和木臉色一白,看著一臉怒容的哈什哈,凄然地說:“身為丞相的臣子,當時刻警醒丞相,不可輕敵。若丞相認為臣有罪,那就讓我離開吧!” “你以為我離不開你?!” 哈什哈怒吼。 額日和木對自己是有些用處,但他是不是太高估自己了?一個動腦袋的人,身體又弱,連人都殺不了幾個,也配在這里整天叨叨自己? “額日和木辦事不力,撤去大司農一職,你好好返反省反省吧!” 哈什哈絕對讓耳邊清凈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