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23節
朱允炆嚴肅地拒絕了董倫,道:“此事無需再議,為一謀逆叛臣,無需耗費國孥。至于齊王余黨,為首者一律斬,脅從者發回戶籍地,一律更改為農戶,不再追究其罪責?!?/br> 不等董倫再爭執,黃子澄便站出來贊同朱允炆的裁決,道:“青州戰事一旦結束,定會滿目瘡痍,皇上能如此仁慈寬宏,乃是萬民之福?!?/br> 朱允炆深深看了一眼黃子澄,這個家伙什么時候學會奉承之言了? “既無異議,那就照此辦吧。兵部,五軍都督府,說說吧,青州戰事可有最新戰報,戰況如何?” 朱允炆詢問道。 鐵鉉與徐輝祖出班,徐輝祖先言道:“接最新戰報,長興侯耿炳文已圍困青州三門,修筑營寨,以作固守。青州城中白蓮教徒糧食難以為繼,相信決戰即將打響或已是結束,新的戰報,應在最近兩日?!?/br> 朱允炆點了點頭,道:“朕聽聞指揮劉遂作戰不力,導致明軍損傷不少,可有此事?” 徐輝祖沒有說話,看向鐵鉉。 鐵鉉不得已,只好道:“確有此事,長興侯曾嚴懲劉遂,并命其戴罪立功。兵部認為對劉遂處置過輕,不利軍心?!?/br> 朱允炆看向解縉等人,問道:“內閣如何看待此事?” 解縉剛出班想要說話,不料黃子澄搶了先:“皇上,劉遂殺不得?!?/br> 解縉緊鎖眉頭,看向黃子澄,他的表現欲也太強了吧。 “為何殺不得?” 朱允炆皺眉。 黃子澄拿出了郁新給自己的解釋,洋洋自得,高聲道:“此事要論罪,應追罪長興侯御下無方,治軍不嚴,而不宜追罪劉遂……” 朱允炆審視著黃子澄,意味深長地說道:“如此說來,部將不聽命而臨陣脫逃,損兵折將,事后朝廷還不能處置了?” 黃子澄感覺有些不妙,道:“那劉遂戴罪立功,現在若要殺他,怕會有損朝廷威嚴,落一個折殺功臣之名……” 朱允炆冷笑兩聲,道:“戴罪立功,那死去的將士誰來負責,難道說他們都白死了不成?身為將領,臨陣對敵,不求殺敵致勝,反而驚慌失措,脫離陣地,以圖保存實力,如此之人如何統軍,這樣的軍隊如何有戰斗力?” 黃子澄冷汗直冒,這事情和解縉、郁新說的不一樣啊,莫不是這兩人坑自己? 看嘛,自己就說該殺劉遂! 解縉審時度勢,言道:“皇上,劉遂作戰不利,損兵折將,耿炳文多加袒護,都應嚴懲。然考慮青州戰事未果,還應等待幾日,再行定奪?!?/br> 朱允炆沉思了下,最終搖了搖頭,肅然道:“無論戰果如何,無將令擅自脫離指揮位置,都是難恕死罪,劉遂不死,無以對死去的將士有個交代!他若有功,那就將他的功勞萌蔭到他的子孫后代身上吧!兵部傳令耿炳文,旨意到達之日,立斬劉遂,廣告全軍與各地衛所,戰事起時軍令無情,誰若消極怠戰,便如劉遂!” “皇上,劉遂乃是耿炳文心腹大將,若斬劉遂,怕會……” 黃子澄連忙喊道。 解縉、郁新等人暗罵黃子澄白癡,這個時候還拿私人關系來說事,不是擺明了火上澆油,還打算拖耿炳文下水。 果然,朱允炆聽聞后,當即怒斥:“那劉遂是他耿炳文的私兵嗎?朕要管還管不了?” 黃子澄當即不再言語,再說下去,就不止是一條人命了。 朱允炆看向鐵鉉與徐輝祖,厲聲道:“若你等掌軍,劉遂當斬不當斬?” 鐵鉉與徐輝祖重重地點了點頭,道:“當斬?!?/br> 雖然兩人也知道,現在殺掉劉遂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甚至還可能引起負面作用,但皇上明顯不在乎耿炳文的臉面,也不認可耿炳文的判決,準備重寫判詞。 既然如此,那就以皇上為準吧,反正那劉遂也不是個好東西,這樣的害群之馬繼續留在軍伍之中,鬼知道他日還會不會害死一堆人。 “既兵部與五軍都督府都沒有異議,又有什么可顧忌的?沒了他劉遂,我大明將士就打不了仗了?” 朱允炆狠狠地瞪了一眼黃子澄。 黃子澄有些難過,原本想贏得皇上的夸獎,在百官面前打造自己睿智的形象,現在好了,被訓斥了一頓不說,還稀里糊涂得罪了耿炳文。 耿炳文畢竟是侯爺,武勛中的厲害人物,能量也不小,一旦鬧騰自己怕也會有麻煩,既然得罪了,那就往死里得罪吧。 “皇上!” 黃子澄肅然喊道。 朱允炆瞇著眼看著黃子澄,有些不耐煩地問道:“還有何事?” 黃子澄嚴肅地說道:“臣彈劾長興侯耿炳文,治軍不嚴,獎罰不公,致使大明將士損傷頗大,應革去其山東都司一職?!?/br> “前方戰事未休,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解縉連忙走出來,斥責過黃子澄后,看向朱允炆,道:“長興侯主持青州戰事,雖有用人不當,懲治不嚴,但其功勞是不容抹殺,臣以為可下旨警告,不可額外加罰,更不宜臨陣換將?!?/br> 徐輝祖支持解縉,道:“白蓮教眾雖非胡虜韃子,但畢竟人數眾多,耿炳文能穩住局勢,封鎖青州,可謂是能臣干將,不宜加罪?!?/br> 朱允炆也清楚這一點,耿炳文的能力還是可以肯定的,他雖不如洪武時期傳奇將領,但畢竟也打了一輩子仗,不止一次擔任一方將領,整體上還是不錯。 “那就給耿炳文一次警告吧,若再有徇私枉法之事,決不輕饒?!?/br> 朱允炆并沒有動耿炳文,他雖然老了,但還是一堵墻,有他在的地方,防御往往是極強的,就是歷史中的靖難之役,朱棣也沒有打下他防守的城,只能尋機在野外擊敗耿炳文。 鐵鉉、徐輝祖等人松了一口氣。 耿炳文的存在,更像是洪武朝殺戮功臣的遮羞布,如果他也被清算了,那洪武老將,可就真的絕滅了。 朱允炆看向百官,詢問道:“除齊王、青州之事,還有何事奏稟?” 郁新出班,道:“皇上,臣有兩件要事奏陳?!?/br> “講?!?/br> 朱允炆微抬手。 郁新整理好思緒,開口說:“其一,廣西都司屢屢要求增加軍餉,更換武備。張輔再次提議于憑祥設置衛所,并駐守大軍。然今年戶部可支取額度有限,實屬兩難,還請皇上定奪?!?/br> 朱允炆有些意外,看了一眼雙喜,雙喜有些緊張,連連擦汗。 張輔上書請求更新武備,增加衛所,這種事不是一次兩次了,之前皇上只同意了給廣西都司撥付一批二炮局新式火炮,并沒有同意張輔設置新衛所的請求。 所以當張輔再次上書的時候,這種事就直接歸類到了“無關緊要”的文書堆里,并沒有轉呈朱允炆。 朱允炆對郁新問道:“廣西都司想要追要多少軍餉?” 郁新面色有些苦澀,沉聲道:“三十萬貫?!?/br>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問詢了句:“戶部還能支取多少銀兩?” 夏元吉嚴肅地盤算道:“皇上,今年已無銀兩可支廣西。戶部雖尚有些銀兩,卻是些備災賑濟款項,眼下秋汛即將到來,若戶部將銀兩給了廣西,地方受災將無銀可用!” 朱允炆贊同夏元吉,道:“備災賑濟銀兩不可擅動,但廣西都司的請求也不能不管不顧,這樣吧,傳旨廣西都司,新設憑祥衛,但不享新軍之策,不給軍餉?!?/br> “這?” 夏元吉呆住了,鐵鉉、徐輝祖等愣住了。 設置一個衛,那可是五六千人,后面還跟著一大家子,這就是兩三萬人。一群人都要吃飯,不給軍餉,不給新軍之策,那誰愿意加入憑祥衛? 第五百零二章 都是皇上的錯(二更) 朱允炆沒有開玩笑,憑祥衛自己想要,但朝廷不給錢。 話說,沒錢真的不能辦成事嗎? 這可是軍隊啊,世界上最暴力的機器,沒錢可以賺錢嘛,只要手里有人有武器,還怕沒糧餉? 對于張輔,朝廷只需要給他一條政策就足夠了…… 郁新深深看著朱允炆,不在糾結于廣西衛所之事,轉而說道:“其二,大朝覲雖在十二月,但留給朝廷厘清過去兩年,各地府縣狀況的時間已然不多,臣提議提前安排官員,專司核對各地財政、人口、田地、開荒等,以評出百強縣與十優州府?!?/br> 朱允炆深以為然,距離大朝覲還有四個多月,但百強縣與十優州府評選的數據處理是需要大量時間的,即要檢查各地報給戶部的數據準不準,又要與各地監察御史核對狀況,若有些地方存在虛報、錯報,還需要安排人二次核查,這樣一算,四個多月的準備時間,確實不多。 “這件事確實應提前準備,然戶部此時正忙于夏稅統算,兼此繁雜之事怕分不開身,郁閣可有合適人選?” 朱允炆問道。 郁新思索了下,道:“臣以為百強縣與十優州府評選,需核對數目龐雜,且應對比洪武朝時數目,查其增減,耗時耗力,若抽調戶部人員核算,定會影響夏稅核計,不若將此事交付國子監數學院?!?/br> 朱允炆眼前一亮,點頭贊同:“準了?!?/br> 國子監數學院在欽天監馬哈麻等人的執教下,雖不說培養出了什么高精尖數學天才,但基本的加減乘除還是做得來的,尤其是數學院的監生都已普遍使用了阿拉伯數字,借此機會,也可以給參與大朝覲的官員看看阿拉伯數字計算的優勢。 最主要的是,國子監人多,加上這些監生又不是真正的朝廷官員,政治背景簡單,與地方政治關系不緊密,偏袒、作假的可能性更低。 郁新施了一禮,便退了回去。 朱允炆欣賞地看了看郁新,此人雖在朝廷混了多年,老謀深算,頗有城府,但辦事能力確實很強,而且能著眼于未來,未雨綢繆。 “繼續奏事吧,解縉,你也說說?!?/br> 朱允炆見解縉有些猶豫,便出聲喊道。 解縉出班,沉聲道:“臣想懇請皇上,免去今年青州府農稅與商稅?!?/br> 朱允炆沒有回應。 解縉解釋道:“接監察御史宋正臣文書,青州府近十余年來,備受齊王朱榑欺壓、勞役,加上地方官府依附齊王,沆瀣一氣,欺上瞞下,搜刮百姓,強征民工營造府邸,死傷百姓已成三里亂墳崗!” “齊王之亂,折損百姓與軍士無數,停留在青州的百姓,又為白蓮教徒蠱惑,想來這一戰之下,百姓必是損傷不小,若想要恢復青州生機,則需給其喘息機會,再行賦稅之重,民將崩潰?!?/br> 朱允炆有些心酸,目光中帶著幾分痛苦,道:“朕的百姓,朕都不知他們受苦多年!安全局,都察院,吏部,山東布政使,竟都沒有陳言此事!如此禍事上演多年,誰應為此負責?” 解縉張了張嘴,不敢說。 總不能說,罪魁禍首就是你爺爺朱元璋,是他將朱榑安置到青州的,也是他給朱榑征調民工的權利,還是他下令地方官員要逢年過節給藩王走動走動。 這走動多了,不就出問題了。 洪武時期官員彈劾朱榑的不少,可朱元璋不以為然,最多訓斥幾句。這兩年朱榑膽大包天,監察御史、安全局的人都敢黑,朝廷能知道才怪…… 楊榮沉默了許久,見朝廷寂然,無人敢言,便出班道:“皇上,臣有話說?!?/br> 雖然在這種場合,楊榮只是一個不起眼的人物,但憑借著兵部對他的重視,加上解縉、茹瑺都極欣賞楊榮,朝臣也不敢輕視楊榮。 朱允炆看著站在稍遠位置的楊榮,道:“講吧?!?/br> 楊榮面色變得嚴肅起來,道:“開封禍亂,無數百姓遭難,是周王之罪乎?青州禍亂,數十萬百姓被奴役,是齊王之罪乎?在臣看來,非也!歸罪至因,在于皇上!” 開篇一席話,震驚滿朝。 解縉、郁新、鐵鉉等人猛地看向楊榮,目光中有些擔憂。 大家知道你有才華,有能力,有大局觀,可你小子也不能沒有分寸啊,這是朝會,滿朝文武,皇上還在那聽著,你把周王朱橚、齊王朱榑的罪過,都按在皇上頭上,這算怎么回事? 一些官員暗暗惋惜,好好的一顆朝廷新秀,其仕途將到此為止。 罵皇上,能有啥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