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03節
戴思恭,字原禮,他是丹溪親傳弟子,醫術高明,曾用精湛的醫術救過朱元璋。 洪武朝時多少太醫受難,唯有他安然無恙。 朱允炆欣賞與敬佩這個七十六歲的醫者,單論醫術,在當下的太醫院中,無人出其右。朱允炆記得史書中,戴原禮曾給永樂朱棣看過病,換句話說,他至少還能多活三四年。 但現在,他走了。 安全局的文書寫得很詳細,甚至還附帶了楊士奇的文書,戴原禮的死,并不是“古今”關聯陰謀的封口,而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燃盡生機的結果! 他通過國子監醫學院看清楚了醫學發展的方向,找到了教育學子的康莊大道,他將余生的壽元,都耗費在了《醫學初典》、《醫學中典》與《醫學大典》這三本教材中! 為了醫學的未來,戴原禮押上了自己的生命! 朱允炆眼睛有些濕潤,仿佛看到了深夜之中,挑燈著作、勘正的老人,他面容枯槁,卻神態自然,他手枯如筆,卻書寫不輟,他咳嗦不止,卻頑強堅持。 一筆,一畫! 一字,一錢! 無私的如同一片海,包羅盡致,萬象自然! 嚴謹的如同一座山,棱角分明,傲骨天成! 大明朝有的是為國為民的人才,有的是燃燒自己,點亮他人的英雄! “取紙筆?!?/br> 朱允炆默然望北,而后揮毫寫下: “戴原禮,披太醫院,戴醫學院,肱骨干臣,丹溪子弟,精研醫術數十載。著書《證治類方》、校補《金匾鉤玄》、《推求師意》,又作《復庵方書》,可謂大成之才……” “其行醫奇效,觀癥論斷,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推測病源,著奇見于理趣之極,觀其隨病加減之妙,不獨藥之咸精,是謂大明之神醫……” “古稀高齡,許身布道,三尺之臺,桃李于堂,嘔血《醫學》巨典,皓首殫精,終有所成。然生機耗去,撒手遠行,留天下扼腕,痛呼天命不予,圣魂長在……” 朱允炆停頓下來,思索片刻,又加了幾句:“當譽大明圣醫,尊其遺志,葬于國子監太醫院,另命匠工雕鑄人像,為后來者瞻仰……” 收筆之后,朱允炆看向薛夏:“即刻安排人,送至京師,越快越好?!?/br> 薛夏了然,封好之后,便交給羅顯,讓他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遞出去。 “走吧,我們去杭州城?!?/br> 朱允炆沒了游覽的興致。 文書中介紹的內容并非只是戴原禮去世這一件事,還有顧三審、雙喜拿出了最底層的批條,解縉的解讀,內閣的安排,京軍調動與城防,水師動靜,齊王規模與路線等等。 當看到二炮局加快進度,提前完工一批新式神機炮,并將多余部分劃撥寶船之后,朱允炆徹底安心了。 京師。 一艘快船停泊到岸,岸邊早有人牽馬等候,八名軍士身披鎧甲,手按腰刀,背插紅纓,翻身上馬,甩了一鞭子,對急切詢問狀況的衙役喊道:“白水洋大捷,齊王溺死!” 話音落地,八匹駿馬已飛奔而出。 “白水洋大捷,齊王溺死!” 雄壯的聲音響徹天地。 八個八馬,自長江邊,至清涼門、石城門、三山門、聚寶門、通濟門,再至正陽門,穿正陽門而過,馬不停蹄,高聲斷喝:“白水洋大捷,齊王溺死!” 兵部尚書鐵鉉正在辦理公務,就聽到外面吵吵嚷嚷,連忙起身準備出門查看,劉儁、盧淵匆匆走來,面露喜色,連忙喊道:“鐵尚書,大捷,大捷??!” 鐵鉉眼睛一熱,緊繃了幾日的神經終于放松下來。 “戰果如何?” 鐵鉉急忙問道。 盧淵滿臉笑意,激動地說道:“詳細文書還沒送到,但齊王之亂已然平定!” 鐵鉉皺眉:“在沒有擒拿齊王之前莫要下定論。輕敵致敗之事,絕不可發生于我朝!” 劉儁擺了擺手,道:“大人,齊王溺死于范公堤外,齊王已死,這齊王之亂又如何能亂得下去?眼下最緊要的,是去內閣看一看水師奏報?!?/br> “什么,齊王死了?” 鐵鉉吃了一驚,難以相信地看著劉儁、盧淵。 皇上給了一個沒有批文的批條,內閣三人對齊王的生死沒有作任何交代,這水師船隊奉命出擊,只打了一仗,就把齊王給打死了? 這齊王是不是也太弱了,他這段時間在干什么,只是忙著跑來跑去,游來游去,最后體驗下海葬? “去內閣?!?/br> 鐵鉉立即出門,還沒走多久,就遇到了徐輝祖、宋晟。 內閣。 黃子澄笑意盈盈,自認為這一仗的勝利,有自己指點江山,運籌帷幄的功勞。 郁新老成莊重,目光熠熠,卻一副皮不笑,rou也不笑的老狐貍樣,端著個茶碗已經吹了十八次了,就為了擺一個好看的姿態。 解縉悠然自得,即不品茗,也不審閱文書,就呆著個臉看房梁,這是在醞釀詩詞大作呢。 鐵鉉、徐輝祖等人一進屋,看到三位這個模樣,不由郁悶至極,感情前幾日緊張的不是你們,這會兒裝什么瀟灑…… “來了?!?/br> 黃子澄感覺良好,一介文官,能統籌水師迎敵,還能做到戰而勝之,這說明自己還是有軍事天賦的。見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來人,目光從前些日子的平視,轉為俯視。 鐵鉉、徐輝祖等人雖然感覺有些異樣,但心里惦記的是詳細軍情,都沒在乎黃子澄高高在上的語氣。 “三位閣佬,水師軍報可送來了?” 鐵鉉急忙詢問。 按照正常情況,鄭和軍報需要先傳給五軍都督府,然后傳遞兵部,由兵部轉呈內閣,內閣交給皇上,由下而上。 可那是正常情況,現在這種情況屬于異常、特殊情況,軍情軍報自然是直接送給皇上,或遞送內閣,由上而下。 郁新將茶碗放在桌案上,鎮定自若地說道:“軍報已送過來了,此戰大捷,齊王不幸溺死?!?/br> “不幸?” 鐵鉉嘴角一咧,看你們三位閣老的表情,可不像是“不幸”溺死,深表同情啊,倒像是死了活該,我心大快,估計晚上回去之后就會請個戲班子。 軍報在桌案上,鐵鉉也沒有客氣,取來看過,不由贊嘆:“大明水師威武!” 徐輝祖、宋晟等人松了一口氣。 齊王也是一個沒腦子的人,他的封地是在山東青州,那個地方就不是成大業的地方,向東有魯王府,還有耿炳文守護的濟南,即便是出了山東,到了黃河、淮河、長江,他也飛不過來啊。 走海路明顯也是找死,大明水師追著不要命的倭寇跑了那么久,都快將倭寇殺得絕跡了,就他手里的那點家當,也好意思出兵? 解縉說得對,對付齊王這種人,根本就不需要動用京軍三大營,只靠著水師船隊就足夠了。 從這一點上來看,解縉對水師的力量有著充分的認識,而郁新、黃子澄卻有些過于謹慎,謹慎到不愿意聽從兵部、五軍都督府的意見。 不過現在都結束了,齊王死了。 死了就死了吧,反正又不是在座大臣的親人,不需要傷心,連假哭的程序都省了。 “幾位大人都在?!?/br> 內侍雙喜笑著走入內閣,解縉、郁新、黃子澄誰都沒起身笑迎,也沒說給雙喜讓個座,鐵鉉、徐輝祖也只是淡然地笑了笑,算是見過了。 可見此時的內閣與朝臣,對于皇宮內侍并沒有多少在意。 雖然內閣此時已經擁有了“票擬權”,但內宮宦官還沒有“批紅權”,朱允炆也不可能將這一項權利交給太監,即使是自己外出,也是提前寫好對策,安排好相應事宜。 雙喜與安全局所能做的,也只不過是在朱允炆給出的甲乙丙丁幾個選項里面,按照樸素的認識來抽出批條罷了。 比如三次支持解縉,兩次支持郁新、黃子澄,比如“善”,比如“重新擬寫”…… 這一次雙喜拿出的批條,也很簡短,只有一個字: 賞。 解縉、郁新等人都清楚,這一個字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百p”,即肯定了水師戰功,也意味著皇上對于齊王的死沒有任何意見,至少心情是舒暢的…… 第四百七十八章 青州白蓮教起義 山東。 幾股煙塵撲至青州城外,耿炳文率一萬三千軍士,分三路圍住了青州城。雖然齊王帶兵南下,但畢竟青州城還在齊王手中。 耿炳文知曉齊王早年間從軍作戰,頗有戰力,想他經營青州城多年,想來拿下青州并不容易,故調動精銳,整頓齊備,才發動大軍抵達青州城。 安全局鎮撫司湯不平就在軍中,見耿炳文安排妥當,便拿出單筒望遠鏡看向青州城的城墻,對耿炳文說道:“齊王南下,想來是精銳盡出。這青州城墻之上,軍士寥寥,不似有重兵把守,耿都司不妨發動大軍,試探一下?!?/br> 耿炳文冷冷地看了一眼湯不平,不屑一顧地說道:“湯不平你記住了,你只是安全局的鎮撫司,不是軍中參將、裨將!如何行軍打仗,如何攻城拔寨,與安全局沒有關系,只與我與眾將有關!” 湯不平面色陰沉,沒想到這個耿炳文脾氣這么大。 想想也是,洪武初期的名將基本上都死絕了,那么多公爵、侯爵都風吹雨打而去,這位長興侯還奮斗在一線,也是夠資格囂張。 大佬死絕了,耿炳文就成了大佬。 自負心高的耿炳文下了軍令:“圍而不打,靜候虛實?!?/br> 湯不平氣得直跺腳,圍而不打沒問題,但是你現在是“圍三闕一”,不是四個城門都給堵了啊,萬一有殘兵跑路出城,豈不是連累更多百姓? 耿炳文不這樣認為,兵法有云,圍城必闕,總要給人家一點盼頭,不能讓他們陷入絕境,這樣打起來,他們也不至于死戰不退,打到不要命的地步。 有活下去的希望,他們就無法置之死地。 再說了,城中什么情況誰都不知道,這若是冒然進攻,遭遇滾木雷石弓弩,損失不小,豈不是有損自己的威名?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總需要派人調查下虛實吧。 湯不平那個渾小子,就知道猛打猛沖,要不是朱允炆抬舉,他估計還是個大頭兵,現在敢在自己面前大放厥詞,摘掉安全局的腰牌,自己就敢砍掉他的腦袋! 湯不平終沒有爭執,耿炳文不是一個沖鋒陷陣型的將領,而是一個防御型的將領,他善于穩扎穩打,讓他一到地方就沖鋒,如常遇春、李文忠那樣鋒芒畢露,是不太可能的。 而且安全局確實沒有左右都司、將領行動的權利,湯不平之所以待在軍營里,是為了好給朱允炆寫奏報,將軍中情報、作戰過程等傳至京師。 “既然都司想要虛實,那就由安全局負責吧?!?/br> 湯不平主動請令。 這一次耿炳文沒有反對,安全局就是專門負責刺探情報,打聽消息的人,他們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用他們,可比動用自己的軍士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