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13節
忻州知府衛勇輝聽聞黃家之人竟主動提出遷移,不由有些意外,當聽聞到黃家發現煤礦山之后,更是驚喜不已,連忙召來同知郭崇、通判李存進。 “黃家發現有大煤礦山,你們可知曉?” 衛勇輝詢問道。 郭崇與李存進連連點頭,此事已在忻州傳開,引得不少人羨慕。 衛勇輝敲了敲桌案,意味深長地說道:“今年乃是大朝覲之年,是百強縣、十優州府首次評定。這兩年中太原府雖是穩定,然人多地少,窮困百姓居多,想要依靠民稅參選十優州府,怕是不夠資格,唯一能依靠的,便是新商之策,取商稅以增國稅?!?/br> 郭崇清楚這一點,無論是太原府還是這忻州,純碎依靠土地來取得是十優州府是不太可能的,唯一的可能,就是繁榮商業,以商稅來增加國稅。 事實上,受新商之策刺激,忻州的商業已取得不錯成效,晉商可不只是常家那八家,忻州也有一些富商。 “大人,商稅是朝廷定死的,我們無權更改啊?!?/br> 通判李存進以為知府大人想要增加商稅,以提高稅收,不由提醒道。 衛勇輝呵呵笑了笑,道:“沒錯,朝廷定下了商稅與農稅,我們無權擅改。但若是忻州府衙手中握著一個煤礦,豈不是即可增加府庫,又可增加府稅?若所得利豐,上下官吏也是有好處的?!?/br> “大人的意思是?” 郭崇心頭一驚,不安地看著衛勇輝。 衛勇輝露出了jian詐的笑容,輕聲說道:“黃家的煤礦很不錯啊?!?/br> 郭崇瞳孔微微一凝,不敢看衛勇輝,而是將目光看向通判李存進,李存進只低著頭沉思稍許,便笑了起來,道:“大人說的是,屬下知曉該如何辦了?!?/br> 衛勇輝滿意地點了點頭,擺手道:“事成之后,榮華共享?!?/br> “多謝大人?!?/br> 李存進起身施禮,郭崇見狀,也只好行禮退出。 走出府衙,郭崇不安地對李存進道:“煤礦山現已歸屬黃家所有,忻州府衙已簽署了買賣地契,這一點是不爭事實。若我們強行索回煤礦山,黃家未必會答應?!?/br> 李存進嘴角掛著陰冷的笑意,瞇著三角眼,道:“同知大人,雖然府衙與黃家簽了買賣地契,但府衙想要收回來還不是一句話的事?自古以來,民不與官斗,他黃家算什么東西,還敢抗府衙的命不成?” 郭崇臉色微微一沉,道:“那地契如何處置?” 李存進干脆利索地說道:“這還不簡單,黃家不是用了一千八百兩買走的荒山,那忻州衙門就拿出一千八百兩重新買回來便是。當然,為平息黃家的不甘,府衙這邊多出五百兩,他們總會滿意吧?” 郭崇張了張嘴,不知道如何接話。 任誰都知道那一座煤礦山價值早已不是千兩級的存在,就算是十萬兩,也未必可以換得來那礦山。 眼下府衙這邊說討要回來,那就一定會討要回來。 至于黃家,螻蟻而已,踩一腳不死,是因為府衙沒有用力碾壓而已。若是螻蟻反抗,府衙未必不會用力。 第三百七十一章 色字頭上一把刀 對于知府衙門而言,黃家確實是螻蟻。 但對于大明朝廷而言,衍圣公府絕不是螻蟻,他們有自己龐大的能量與影響力。 衍圣公孔訥手持《論語》,緩步而行,時不時伸手捋下胡須,春風拂面,正是書生意氣,滿腹經綸涌動之時。 “父親大人?!?/br> 二十出頭,風華正茂的孔公鑑(jian)一襲書生裝,恭恭敬敬地給孔訥行禮。 孔訥將《論語》背負在身后,含笑道:“家廟修繕的如何了?” 孔公鑑肅然回道:“已征調了三百巧匠,定不會出問題,用不了兩個月便會修繕完畢?!?/br> 孔訥滿意地點了點頭,抬頭看天,道:“祖先庇佑了我們,我們可不能讓他們吹風淋雨。不要在意花銷,若錢不足,便找知府大人支取,他總會給的?!?/br> 孔公鑑聽聞此事,臉色有些難看,低頭道:“父親,我們拿捏鄭知府會不會不太合乎禮法?” 對于二十歲的年輕人而言,孔公鑑更憧憬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更希望以禮行事。 可自己的父親,似乎違背了先祖之言,“敲詐”地方,“索賄”錢財,并拿這筆錢財去修繕孔家家廟,若先祖泉下有知,怕也不會高興吧? 孔訥不以為意,淡然一笑道:“圣賢之道,在于教化、約束萬民,可不是用來教育與約束自己人的,你還年輕,看不穿這世界的真相?!?/br> “世界的真相?” 孔公鑑滿是疑惑。 難道說,圣賢之道只是對其他人有用,而對自己沒有任何作用的? 難道說圣賢之道就是個錘子,需要的時候拿出來捶下刺頭,不需要的時候就藏起來? 孔訥看著自己的兒子,深深教導著:“先祖孔丘曾言,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我們所學雖是圣賢之道,卻活在一個并非是滿是圣賢的世上,所以,學道,適道,也應權變,若不懂得變通,空談圣賢,人也好,家族也好,不可久活啊?!?/br> 孔公鑑似懂非懂地看著孔訥。 “莫要執,且要變。謹記于心?!?/br> 孔訥嚴肅地說道。 自己的兒子孔公鑑沒有見識過歷史的風云,他生活的時代沒有戰亂,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出生時,大明都已經建立十幾年了。 優渥與和平的環境,讓孔公鑑過于理想,過于書生化。 只是孔訥清楚,孔家依靠書生是永遠無法影響朝廷的,只有與百姓綁在一起,與地方綁在一起,與天下讀書人綁在一起,才能讓孔家萬世不朽! 元朝給了孔家無與倫比的尊崇,蒙古人咋啦?他們認可、尊重孔家,他們真正的信任孔家,給了孔家無數的好處! 當年孔家支持元朝打紅巾軍,打“叛賊”,那是出于“利益”的考慮。 只不過元朝天命不再,孔家才不得不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是尊崇孔子,推崇圣人教化,但對衍圣公府的態度與待遇,顯然不如元朝! 衍圣公府也有一大家子人,也需要吃飯,需要活下去,需要活得滋潤,活得瀟灑。讀書人種不了地,但只靠著朱元璋的俸祿,那大家活得還不如要飯的。 變通的衍圣公府擴大了田產,并借助自身的影響與“權威”,控制著曲阜,影響著兗州府,甚至對整個山東有著強大的話語權。 為了鞏固衍圣公府的地位,擴大衍圣公府在民間的影響,孔訥決定鋌而走險,為疲累已久的山東百姓請命,阻止朝廷疏浚會通河。 這是一個高尚的目標,為了百姓,為了蒼生,為了大明! 孔訥清楚百姓的畏懼,知曉他們害怕徭役,害怕官府,但弱小的他們,不能也不敢反抗朝廷。但若是有一個帶頭人,那他們的畏懼就會減弱。 百姓嘛,只要多說幾次,他們就會聽從,成為自己的力量。 這次冒險,孔訥曾估計過,風險并不會太大。 若朝廷聽從百姓的聲音,放棄疏浚會通河,那衍圣公府將獲得無與倫比的威望,徹底在百姓之中站穩腳跟。 若場面失控,百姓亂了,那也與衍圣公府沒多少關系,該背鍋的是兗州知府衙門。 孔訥正在思考下一步如何布置,下人匆匆來報:“朝廷派了天使,身負皇命而來?!?/br> “什么?” 孔訥驚訝不已。 自己這還沒多少動作,怎么皇上先派人來了? 行人司嚴許伯進入衍圣公府,手持圣旨而至,孔訥連忙帶家眷做好迎旨準備,跪在地上,不安地聽著圣旨的內容。 嚴許伯讀到一半時,深深看了一眼孔訥,繼續讀道:“朕深知衍圣公于民間威望不凡,體恤百姓至微,為免百姓受jian佞之臣禍害,免鞭笞百姓于堤壩,特命衍圣公為會通河監工,負責匠人、民工調度,監察疏浚會通河之事,以保萬民無憂……” 孔訥渾身顫抖,哆嗦地叩頭道:“謝皇上恩典,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br> 嚴許伯笑著說道:“監察會通河乃是朝廷大事,衍圣公得此皇命,可見朝廷尤重衍圣公府啊?!?/br> 孔訥臉色蒼白,干笑著安排管家送上些許銀兩,將嚴許伯打發走了。 夜幕降臨,孔公鑑端了些晚膳至書房。 只有四十余歲的孔訥在此時竟顯得有些蒼老,看著消沉與頹廢的父親,孔公鑑勸道:“父親,朝廷之命我們無法不從,不若從頭計劃?!?/br> 孔訥苦澀地看著孔公鑑,悲戚地說道:“為父安排了許多人,鼓動人心,讓百姓不要聽從朝廷征調,以免受盤削之苦??涩F在朝廷竟讓我轉而勸說百姓聽從征調,讓我親自將他們送入火海,這無異于要了我的命!” 孔公鑑微皺眉頭,并不認可父親的觀點,道:“兒研究過朝廷文書,此番征調匠人與民工,并非是往年徭役,而是發放有工錢。疏浚會通河或許對百姓并無害處,還能為其謀一條出路?!?/br> “你懂什么!朝廷說發放工錢就能發放工錢?官府貪污,腐敗橫行,縱朝廷撥款百萬貫,落入百姓手中不過幾文錢!吃不飽,住不暖,還要挨打,百姓就是太過心善,才讓朝廷如此盤削!” 孔訥厲聲喊道。 孔公鑑看著偏執的父親,心里難受地說道:“但圣旨已下,我們只能聽旨行事?!?/br> 孔訥瞇著眼,目光中閃爍出一絲寒意,道:“請兗州知府鄭剛來一趟?!?/br> “父親,有些事不可為!” 孔公鑑急切地說道。 孔訥呵呵一笑,道:“你還年輕,不懂朝廷的事,想要接衍圣公的招牌,你還得熬上幾年。去辦事吧?!?/br> 孔公鑑還想說什么,卻被孔訥擺手趕了出去。 對于孔訥的命令,孔公鑑不敢違背,只好安排人連夜出發,去請鄭剛。 身在任城的兗州知府鄭剛收到了衍圣公的邀請,并沒有急于前往曲阜,而是回到后院,推開一間繡房,看著里面身著紫衣的廣袖,一臉欲求。 廣袖并沒有如鄭剛的意,幾個躲閃便讓鄭剛更為急躁起來,跨步上前,一把將廣袖抱在懷里,便想要脫衣行事。 “鄭大人,何必如此急切?!?/br> 廣袖伸出手指,擋住了鄭剛湊過來的唇,輕盈一笑,道:“眼下朝廷文書已送達,民工征調已成定局,大人不考慮考慮如何應對嗎?” 鄭剛聽聞之后,邪火去了一半,推開廣袖走向桌邊,倒了一杯茶,道:“白蓮教的消息還是如此靈通嗎?你的背后到底是誰?” 廣袖咯咯一笑,道:“白蓮教教徒遍布天下,聽曉一些消息還不是容易之事?!?/br> 鄭剛深深看了一眼身前的女子,目光中有些憂慮。 朝廷文書尋常人絕不可能窺見,今日文書才送抵任城,這才幾個時辰,便傳入白蓮教耳目之中,這份情報能力可見一斑。 或許在自己的府衙之中,便有人與白蓮教存在勾連! “朝廷有命,知府衙門自然是聽命行事,還能如何應對?” 鄭剛沉聲道。 廣袖微微搖頭,柔身上前,道:“大人不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嗎?洪武朝殺戮無數,冤死多少官吏,幾次北伐,又戰死多少軍士,連年徭役,又累死了多少百姓!” “眼下建文朝又將屠刀對準了士紳,奪人田產,納其賦稅,士紳怨恨不淺。而此時朝廷又要動用數十萬民力疏浚會通河。官吏盤削之下,必會民怨沸騰,若有人振臂高呼,起事反明,大業可期……” 鄭剛看著湊過來的廣袖,那雙令人著迷的眼睛里,透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