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52節
她就差直接說“誰想奪你的皇后,該殺就殺”的話了。 仁慈是辯證的。 翌日一早,朱棣、朱桂、朱耿等人的奏折便遞了上來,幾人的觀點是一樣的,周王罪不可恕,愿饒其家人。 朱允炆下了決斷,親自擬旨,寫下了“王爺一人活,百姓十萬死”、“以血昭日月,化灰伏鬼魂”之言。 梅殷于宗人府宣旨: 周王,斬,焚身。 消息一出,滿朝皆驚。 藩王之死不比尋常官員,這說明朱允炆沒有徇私,縱是王爺,該殺的時候,也毫不手軟。 刑部尚書暴昭拿捏著一份奏折,喚來了主事蕭順,冷著臉說道:“你這封奏折若是遞上去,恐會不得人心?;噬蠈捜?,沒有追究周王家眷,你又何必再上書,追問他們的罪過?” 蕭順正氣凜然地說道:“大人,按大明律,謀反之罪當屠三族!” 暴昭感覺牙齒有些疼,道:“三族你全家啊,難道你還想將所有藩王,包括皇上一起給……多少動動你的豬腦子!朝廷對這個結果很滿意,你就不要再生事端!” 蕭順不服,道:“最少也應廢掉朱有燉、朱有爋等人的郡王,而不應再讓其享受國祿!皇上存私,大人不言,我自當言之!” 說完,蕭順拱了拱手,便走了出去。 暴昭氣得直接將桌案上的東西掃落在地,這個混蛋,就是給自己添堵啊。 周王已經死了,還是挫骨揚灰,這就是朱允炆最大的交代! 現在燕王、代王、珉王等人,都在暗中保護周王的家眷,現在誰要讓這些人去死的話,一定會被這些人視為敵人,日后但凡有點問題,都會被拿出來攻訐。 頭疼的不止是暴昭,其他尚書也一樣,誰底下沒幾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第三百零一章 官員也要上學校 周王雖死,風波未停。 都察院御史、朝廷六部主事、給事中等紛紛上書,要求朱允炆嚴懲謀逆臣子,遷罪周王家眷,用族刑以昭天下。 族刑,即全家族,乃至整個宗族的死刑制度。 夷其三族,誅滅九族,都屬于族刑的范疇。 當然,這些官員提出族刑并不是打算干掉老朱家所有人,而是想讓周王府付出更大的代價,以懲罰他們不可饒恕的罪行。 朱允炆看到這些奏折,只冷冷地丟到了一旁,一句話都沒說。 族刑起源于上古時期,本就是沒人性的時代,當時贏了殺掉對方全家,是為了省一口飯吃。 到了周朝,法制觀念的水平是相當高了,提出了“明德慎罰”的理念,反對“罪人以族”的株連,主張“罪止其身”。 這與后世法律幾乎是沒啥差了。 只是后來禮崩樂壞,春秋爭霸,滅族、滅國都成習慣了,“三族刑”才變得司空見慣,便一直流傳下來。 很多人認為族刑就是全滅,什么老弱婦孺,雞鴨狗兔,一個不留。 其實這種認識不完全對,比如在隋朝時期,其《開皇律》規定:“謀反,反逆者,本人與父子兄弟斬首,家口沒官”。 就是說,如果誰謀反了,只殺掉他本人與父子兄弟,他的母女妻妾姐妹與旁系男性親屬,那都是可以活著的,不過淪為官府的奴婢罷了。 《唐律疏議》規定: 凡謀反,謀大逆者,無論首從,皆斬,其父與年十六歲以上子絞,年十六歲以下子以及母女妻妾,兄弟姐妹沒為官奴婢,家產沒收。 所以在唐代誰想要造反,最好是趁孩子還沒滿十六歲的時候去干。 說來滑稽,元朝是唯一一個沒有族刑制度的朝代…… 別不相信,雖然元朝不咋滴,加上不是漢族人,但元朝的刑罰卻是很寬松的,原因很簡單: 他們不太懂法,也不重視用法律解決問題…… 元朝解決問題的方式很簡單,族刑神馬的,太低級了,他們用的是屠殺…… 朱元璋認為元朝是“寬失天下”,在大明律法上用“重典”,什么剝皮、宮刑、三族刑都冒了出來。 朱允炆打心底不認可族刑,這種不人道的酷刑太過黑暗,再說了,干掉周王的影響已經夠大了,再把朱有燉、朱有爋這些根給除了,保不齊燕王、代王等人為了避免哪一天自己不被“族刑”,到處鬧騰。 但朝臣有理有據,總這樣三番五次上奏折,朱允炆也煩了,加上朱有燉、周王妃存在包庇屬實,便將其貶為庶人,留置京師,同時下旨收回周王封地,將其田地發賣,這才止住了風波。 至于朱有爋等王府其他人,則悉數安置在了京師周王府,禁足一年。 這一日,大明迎來了一場特殊朝會。 朱允炆并沒有處理朝政,也沒有讓官員奏稟具體事宜,而是讓所有官員思考一個問題,貪腐為何屢禁不止? “大明開朝以來,貪污橫行,刑獄盈滿,太祖治理三十年,未治根本。如今朕欲行清明之治,禁絕貪腐,爾等悉心思慮,貪腐由何而生,為何而存,又如何防范未然?!?/br> 朱允炆面向百官詢策。 對于貪污、腐敗問題的治理,朱允炆也是很頭疼,在有電話、有網絡、有高鐵、飛機的時代,這個問題從來都沒解決過,在這落后的大明,該如何治貪、治腐? 高薪-養廉? 算了吧,看看大宋朝的那些文官,一個個肥的流油,結果呢,該貪的還是貪,該拿的還是拿。 低薪養廉也被洪武朝證明是行不通。 只靠個人自覺,朱允炆又覺得不太現實,幾百兩就能收走一個知縣,三千兩就能搞定一個知府,他們的自覺哪去了? 可不治理貪污腐敗又是不行的,所有的州縣都是大明的基石,開封府官場塌陷已經夠嚴重了,再繼續塌下去,大明這座宮殿就該歸入高危建筑了。 “各抒己見,誰若是沒有奏對,就不必下朝了,朕有的是時間等!” 朱允炆見眾人不說話,便定下了基調。 百官聽聞,頓時竊竊私語起來。 禮部侍郎黃觀出班,道:“皇上,貪污腐敗之根本,在于本性不堅,沒有謹記圣人教誨,食百姓民脂民膏,肥一己之欲。善治之策,應強圣人教誨,修身以報效朝廷……” 朱允炆皺眉,問道:“圣人教誨誰給他們去說?難不成每日登堂入室,先對孔孟行禮,再修身半晌,后行政務?” 黃觀語塞。 董倫站了出來,道:“黃侍郎所言貪腐之人,是食百姓民脂民膏,肥一己之欲,臣以為極是,縱觀所有貪腐,皆是因欲而起,因欲而狂。故此,應大興理學,存天理,滅人欲,以重塑朝廷風氣?!?/br> “程朱理學當真能治貪腐嗎?” 姚廣孝站了出來,反駁道:“程朱理學說到底是一門學問,并不是防貪治腐之要義。臣以為,貪污所起義貪念,但要切斷貪念,卻需要兩把刀,一把刀是朝廷法令,以法明可為與不可為,以令別有罪無罪,另一把刀則是監察,監察缺失,過于輕信一二人之言,是極大漏洞……” 討論一開,朝堂便熱鬧起來。 朱允炆在群臣言語之中,找尋著治理貪腐之道,以確保讓皇權不僅能出京,還能抵達各地城邑鄉野,不天真的奢求貪腐完全杜絕,但希望底層貪腐能少一些。 “皇上,國家之敗,由官邪也。治官邪,當重監察,而監察地方之責又在都察院,臣請旨擴增都察院,增加十二道御史人員?!?/br> 新上任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肅然道。 朱允炆看著戴德彝,問道:“都察院想要增置監察御史,打算增置多少人?” 戴德彝道:“皇上,監察御史過少,是都察院失職之因。就以河南來論,其有開封府、河南府、衛輝府、懷慶府、歸德府、彰德府、汝寧府、南陽府、汝州直隸州九府,而一府之地,又有多縣,開封府下轄祥符縣、陳留縣、杞縣、原武縣等十七個縣?!?/br> “而都察院設十二道監察御史,每一道最多者五人,最少者三人。河南為要地,也只有區區五名監察御史,五人如何能窺見一州全貌,如何能明察一省全貌?臣請每一道監察御史,以府州為準,分設監察御史,以監察之制,遏貪腐之根?!?/br> 朱允炆沒有說話。 戴德彝的話是有道理的,加大監察力度是防治貪腐的方法。 可是他一張嘴,就要讓一百多人的都察院,成為三百余人的大班子。 驟增兩百多人,這有點過了。 黃子澄出班,反對道:“臣雖認為監察御史增置可行,然不宜按府州來設,額外增加兩百余人,恐會帶來不少耗費,且監察御史并非地方官員,而是京師官員,無需長期停駐某地,只其使命完成便可回京?!?/br> 戴德彝堅持道:“黃大人,監察御史不過是正七品官,增加兩百人朝廷能多支出俸祿幾何?若這些御史在地方抓到貪污腐敗官員,其所得與家產抄沒入了國庫,難不成還發不起來二百人俸祿?” 黃子澄領戶部,自是知道查處貪污所得之大,開封府中查處所得,就足夠養二百監察御史二十年了。 吏部尚書蹇義出班,道:“臣附議戴大人,欲治地方,當行監察,而人員過少,根本無法監察地方,若都察院增置人員,盤查地方問題,臣認為可行?!?/br> 朱允炆見蹇義與戴德彝站在了一條戰線上,不由點了點頭。 從眼下來看,增加二百余正七品官,增加了朝廷支出,可從長遠與大局來看,若他們在地方政治清明上有所為,降低府州縣貪污腐敗,這將是一筆劃算的安排。 再說了,戶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都是新上任的,他們打算做點事出來,作皇上的應給予支持。 “既如此,那就依你們所言,按府州來設置監察御史,朕只提一點,監察御史不可常駐一地,一年或半年則需要輪換至其他府州,若無政績,或勾結地方,欺瞞朝廷,絕不輕饒!” 朱允炆肅然道。 戴德彝拜言道:“臣定管好都察院,不負監察之職?!?/br> 眼看已至中午,百官肚子開始鬧騰起來,朱允炆才聽聞過所有人的奏論,道:“朕細思你們所言,皆有幾點相通之處,律法,監察,朕都給你們解決了,但如何堅定初心,為民請命,志在盛世,而非貪圖享受,滿足一己之私,卻無人可說出對策?!?/br> “朕認為,地方官員是否貪腐,很大一部分順了民間一句諺語,上梁不正下梁歪,歸根到底,還是京師朝廷不作為,官員忘了青云之志!要解決此問題,還應抓思想,抓意志,抓本心!由此,朕希望由內閣為首,以翰林院為輔,打造京師官員思想與政治學府!” 解縉、郁新等人面面相覷,不明所以。 “皇上,何為官員思想與政治學府?” 解縉皺眉問道。 朱允炆解釋道:“所謂官員思想與政治學府,便是官員的國子監!只不過在這里,你們修習的將不再是四書五經,而是如何成為一名清廉、優秀、賢能的官員!” 第三百零二章 思政學院,橫渠四句 開封府官場的塌陷,給了朱允炆太多的震驚,原以為太平乾坤,自己可以依仗皇權御極天下,將大明打造成一個空前盛世。 可開封府的事,猶如一個巴掌打在了朱允炆臉上,還在那大聲嘲笑著: 醒醒,別做夢了。 于是,朱允炆疼醒了,開始反思如何讓皇權的光照在朱橚、任毅等人的墳頭上。 都察院增置人員,有利監察地方,朱允炆準了。 可只靠外部監督,解決不了根本,真正治根的,還在于自我監督,自我意志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