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30節
理由很多,比如劉三吾不可能科場舞弊,因為這位爺當時主持科考的時候,已經八十五歲高齡了,沒錯,就是一老不死的正值之人。 史書稱其“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奇”。 對于一個沒幾年活頭的老人來說,舞弊圖啥去?沒利益可言啊,總不會是希望多結交幾個朋友,到時候奔喪用吧? 再比如劉三吾等牽涉藍玉、胡惟庸案,這明顯是朱元璋找不到黑鍋,隨手就扣了一個過去,畢竟這兩個黑鍋威力大,覆蓋廣,什么時候想用,都能扣住人。 最讓朱允炆相信這是一個偶然事件的,還是數據,統計洪武朝中所有進士籍貫,屬于南方籍的達百分之七十一,而越是在洪武后期,這個比例越高。 出來一次百分之百南方人中第,在概率學上并不突兀。 然而南北榜爭雖然是偶發引起的冤獄,但朱元璋絕不能允許這樣的偶發出現,就如朱允炆現在,不能允許國子監與州府縣學對立。 朱元璋不能不處置,是因為他必須考慮南北對立、地域矛盾的問題,哪怕是沒有理由,也必須給北方人一個交代,同時借機打壓江南抬頭的地主勢力。 否則人心的分裂,遠比地域的分裂更可怕。 但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朱元璋雖然解決了南北榜爭案,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他沒有考慮,也沒力氣考慮以后再出現這種情況如何是好。 歷史上,解決南北榜爭矛盾的是楊士奇,他在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當皇帝的時候,提出“南北分卷”。 朱允炆不打算搞什么南北分卷,這個政策雖然看似不錯,卻會帶來更厲害的“老鄉關系”,朝臣拉幫結派的后遺癥太厲害。 對于朱允炆而言,并不存在什么南北之爭的問題,原因也很簡單,就兩個字: 擴招。 洪武朝一次科舉才招幾十個人,出點極端情況也算不得意外,可朱允炆一招就是三百余人,北方舉子再怎么差,也不可能沒一個人。 朱允炆不擔心南北對立與南北之爭,卻擔心教育革新能否聯動,朝廷百官反對者眾,雖也有他們的道理,但立足長遠,教育革新勢在必行。 “皇上,欽天監傳來消息,北地寒風將至,不出兩日,京師溫度將驟降?!?/br> 雙喜稟告道。 馬恩慧秀眉微蹙,埋怨道:“這都什么時候了,還稟告天氣之事?” 朱允炆擺了擺手,道:“皇后,是朕讓他留意的,天要冷了,這對皇后來說是一件好事啊?!?/br> “好事?” 馬恩慧有些不解地看著朱允炆。 眼下九月中旬雖未過去,卻已是寒意如叢,尤是夜間,溫度更低,一旦到了十月,北地怕要冰封,京師也不好過,濕冷的令人骨頭疼。 不說個人冷暖,便是這后宮花銷也會大增,僅購置煤炭一項支出,便足夠讓人心疼。 煤炭? 馬恩慧突然意識到了什么,連忙問道:“皇上,到時候發賣新式爐子了?” 朱允炆坐了起來,活動了下脖頸,道:“沒錯,新式爐子將會成為京師冬季最熱銷之物,皇后便等著數錢吧?!?/br> “可是皇上,百姓不知道新式爐子,如何買賣?” 馬恩慧有些發愁。 雖然經過大半年的準備,御用監少監趙貴在京師中花費大代價,盤下了八個商鋪,分散于京師各處,然而,這些商鋪并沒有開門營業過,就是突然開了業,怕也是無人問津,購者寥寥。 朱允炆一掃陰郁的心情,自信道:“若是百官使用,京城的富紳商戶能不使用?若富紳商戶使用,那手頭稍有寬裕的百姓便會使用,到時,何愁賣不出去?” 馬恩慧眨了眨眼,問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可如何讓百官使用?” 朱允炆神秘地說道:“朕自有妙計?!?/br> “皇上,安全局剛傳來話,說曹國公李景隆等人已過了采石,明后日便會抵達京師?!?/br> 雙喜匯報道。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告訴光祿寺,曹國公歸來日朕要備宴犒賞?!?/br> 雙喜笑著答應,退了出去。 馬恩慧疑惑地問道:“皇上怎又改了主意?” 李景隆、李增枝擅自為廣州商人開后門,想引廣州商人隨鄭和水師下南洋,此事鄭和在離港之前已發來秘報。 當時朱允炆可是怒斥李景隆等人貪腐之心、猶如頑石,無法撼改,怎突然又改了主意,要犒賞以正其功? 朱允炆收起了笑意,嚴肅地說道:“皇后,李景隆雖有過,但掩不了其功勞,南海靖平,百姓安泰,陽江船廠,巨舟出海,協助鄭和,破除海賊,這都是其功,若不賞、不夸、不榮,那日后如何驅使此人?人心,可寒不得?!?/br> 第二百七十四章 大明商人vs國王 對于李景隆的所作所為,不能簡單地“功過相抵”,朱允炆不可能拿捏“予商人南洋之便”的罪名,摘了魏國公的招牌。 既然處置不了,就只能給予私底下的告誡,屬于他的光榮,還是應該公開給予的。 朱允炆為表示對李景隆等人回朝的重視,差遣內閣解縉、水師總兵李堅前往迎接,并安排禮部,以其功勞,安排官員、百姓于正陽門外盛迎。 兵部尚書茹瑺聽聞到消息后,癱坐在椅子里,嘆息道:“皇上意在武勛,賦其榮耀,加其威位,武臣朝堂恐會再現?!?/br> 一旁的黃觀默然點頭,目光中充滿隱憂。 洪武朝前期,可以說是武臣朝堂,武勛地位超然,都督府一家獨大,兵部給他們提鞋的資格都沒有,只能當個奴役,推個車,造個兵器,搬個糧。 后太祖改組都督府,形成了五軍都督府,兵部才在大明第一次擁有地位,與五軍都督府平起平坐,而隨藍玉案發生,有能力、有影響的武勛,基本上都被殺絕了,剩下的不過是武勛二代。 兵部正是抓住了藍玉案的契機,逐漸掌握了“領導權”,只需要再加一把力,五軍都督府將徹底成為兵部下屬,他們的命運,也只能是舞個棍,弄個棒,打個仗。 可這一把力使了出來,卻沒有達到目的。 武勛在徐輝祖、平安、宋晟與一干藩王的支撐下,依舊活躍,對軍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而隨著正、副三大營的改造,五軍都督府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如今曹國公自廣東回來,皇上如此重視,擺明了告訴文臣,武勛地位不容動搖。 “歷朝歷代,武勛掌權均無好事。武夫,就應該遠離朝堂,免得將暴戾帶至奉天殿?!?/br> 茹瑺嘆息道。 黃觀低下頭,沒有回答茹瑺,雖然他自己也不喜歡武夫,可大明終究還是離不開武夫,皇上在國子監對于軍士的論斷,說明皇上正在找尋一條平衡之道,即文武兼備。 可文武兼備,對個人還好說,但對于朝堂,太難。 文官不喜歡武官,這群人沒素質、沒文化,遇到問題就知道爆粗口、動拳頭,和這樣的人站在一起,感覺丟人。 但皇上想要這個結果,誰又能阻擋? 這一次反對百藝入科舉,文臣是必然妥協的,不妥協都不行,一旦皇上下令廢除科舉,那便會重新回到舉薦制,到時候私人關系太牢固,不容易拉幫結派。 若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還得去國子監修煉三年,那更麻煩,國子監一家獨大,誰是祭酒,司業,誰就是未來朝堂股肱,理由很簡單: 所有官員都是祭酒的學生。 校長的話,學生總還是要聽的吧? 現在的文官并未形成一個團體,根本無法抗衡強勢的朱允炆。 內閣解縉,都察院練子寧,工部、刑部等都保持沉默。而這里沉默,便說明他們是站在朱允炆一側的,只是礙于反對聲大,不好直接表態罷了。 用不了多久,便會有官員上書,稱贊百藝入科舉的偉大,隨后便是浩浩蕩蕩的州府縣學革新,革新教育的時代便會拉開序幕。 文官有文官的問題,還遠不到與武勛“對決”的時候,如此處處反對,掣肘政事,明顯是不合適的。 滿者伯夷國。 沈一元,黃發財兩人攜四個伙計,以大明商人的身份,拜見滿者伯夷國王維卡拉瑪瓦哈納。 維卡拉瑪瓦哈納接見沈一元,不是因為他的商人身份,而是因為他大明的身份。 對于大明,滿者伯夷國一直以來都是敬而遠之,即不怎么積極打交道,也不敵對,大概是井水不犯河水。 可讓滿者伯夷國感覺到憤怒的是,大明的出現,導致了滿者伯夷國在三佛齊的失敗。 這種失敗,是恥辱! 而洗刷恥辱的,只能是戰爭! 然而戰爭的發動,并非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敲定的。維卡拉瑪瓦哈納沒有下定決心,朝內官員也分為兩派: 主戰派力主出兵,為死去的大將烏璐、萬余將士報仇雪恨,重新奪回舊港與三佛齊。至于大明,他們不參戰也就罷了,若是參戰,就一起收拾。 主和派主張不宜再起戰事,認為眼下失去了最好的進攻時機,軍心不穩,又有大明強敵在側,一旦兵戈三佛齊,已經進入三佛齊的大明軍士必成為梁道明等人助力。且大明水師雄厚,若封鎖海域,以滿者伯夷國的海舟根本無力對戰。 紛吵持續數日,主戰派逐漸占據上風。就在維卡拉瑪瓦哈納打算征調五萬大軍,兵發三佛齊的時候,沈一元等人到了。 王城內,長矛如林,殺氣騰騰。 沈一元、黃發財等人雖是商人,卻也見過世面,大風大浪經過的多了,面對這種程度的下馬威,只有云淡風輕。 膽怯、畏懼的人,走不到這里,也無法走出這里。 維卡拉瑪瓦哈納驚訝于大明商人的氣度與膽識,沉聲問道:“你們如此鎮定,難道不怕我殺了你們?” 話音落,周圍便將士抽刀上前,圍住了沈一元等人。 寒芒陰冷,殺機森然。 沈一元見狀,臉色絲毫未變,泰然作揖道:“尊敬的國王,若是殺了我們能拯救滿者伯夷的話,那就請動手吧?!?/br> “你是何意?” 維卡拉瑪瓦哈納皺眉問道。 沈一元笑道:“我們是商人,殺我們無減于大明軍力,只會觸怒大明。大明的怒火,滿者伯夷國真的能承受嗎?” “有何不可承受,大明在海遙遠的另一側,就是殺了你們,他們又能如何,你們大明不是有句話,叫做鞭長莫及?” 滿者伯夷的重臣山德魯居厲聲問道。 沈一元看向瘦弱有神的山德魯居,施禮道:“敢問閣下是?” “山德魯居,滿者伯夷第五軍團的將軍,手握八千精銳,所向披靡?!?/br> 山德魯居彰顯著自己的威嚴與地位。 沈一元輕蔑地說道:“這位將軍,你聽到了鞭長莫及,可曾聽過,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大漢時期,上帝之鞭的匈奴侵犯華夏,被打得奄奄一息。眼下北元殘兵退至漠海,數千里之遙,大明猶然深入,以滅其精銳?!?/br> “遠,不意味著大明不為,但凡是觸怒大明的,都必須給大明一個交代。將軍莫以為八千精銳為多,須知大明人口六千余萬,久經沙場的軍士多達三百萬,舟船無數,若在大明,將軍所屬之人,不過是朝廷儀仗罷了……” 山德魯居臉色一變,大明竟有如此多的人口?如此多的戰力? 儀仗能有八千人? 這家伙一定是吹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