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42節
早在秦漢時期,甚至更為久遠,沿海軍民已經開始與鄰海之地有過往來,當然,這種來往十分有限,次數也不多,跑的路也不遠,往往也就在海上飄那么三兩天。 直至三國時期,公元230年,孫權派遣了一萬官兵抵達“夷洲”,也就是現在的中國臺灣省。隋煬帝時期,以“訪察異俗”、“慰撫”名義,派了三撥人去“流求”公費旅游,好吃好喝好玩,然后回去了。 唐宋五六百年之間,沿海一代,尤其是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居民,為躲避時不時出現的戰亂、兵禍,不得不從陸地跑到海上,這一跑,就去了澎湖、流求。 但人跑了出去,在其他地方安了家,落了戶,并不意味著與華夏發生了商貿關系。 在商貿關系之前,這些地方與華夏王朝軍民,也得碰個面,吃頓飯,認識一下,熟悉了之后,才好拉個手,逛個街,買個禮物什么的。 培養了幾百年的感情,終于在南宋后期,確定了“異地戀”關系,你在這頭,我在那頭,這個月我帶禮物去你那住幾天,下個月你帶禮物來我這里玩幾天。 通商貿易,是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規模的。 元朝時期對于通商貿易問題是相對開明的,不反對異地戀,但也不允許你們到處沾花惹草,四處風流,于是,在廣東廣州、福建泉州、浙江明州設置了三處市舶司,派駐官吏,專門負責舟楫往來、通商稅務。 明太祖朱元璋很早就意識到海外通商是有利可圖的,畢竟,也就弄一塊地,安排幾個官員就能收取商稅,何樂而不為? 在大明朝還沒建立起來的時候,老朱頂著吳王的頭盔,已經在太倉州黃渡鎮的施工現場干活了。 市舶司建起來了,老朱大筆一揮,題了個字: 通華夷之情,遷有無之貨。 市舶司這個海關部門,當時管理的外貿,分為兩個板塊,一個是通商,一個是通貢。 通商,就是平常貿易,帶東西來看看,說個媒,找個對象,把貨物賣出去。 市舶司官員對這部分人,也就上船看看,調查下你賣的貨是什么,價值多少,然后按照比例,抽取稅金,之后你就能拿去自由賣貨了。 至于你中午吃什么,喝什么,晚上打地鋪還是睡船上,沒人管你。 當然,你賣完貨物還想搞點進口,也是一樣的規矩,按貨價值抽取稅金,交完錢你就可以回去了。 這種方式,在當時被稱之為“報官抽分”。 通貢那就不一樣了,雖然它也有著貿易的性質。但它的對象,不是這個大亨,那個富農,而是朝廷。 既然是給朝廷送禮的,自然不能怠慢了。 市舶司官員需要檢查船只與貨物,如果這群人覺得船上睡覺不好,那需要把他們送到驛館里住,想吃點地方特色,也需要買給他們,如果他們還請去京師溜達一圈,那你也得給人家安排好。 通貢所帶來的貨物,稱之為獻納。 如果這群海外使臣獻納的是豆蔻、蘇木、沉香、犀角、孔雀尾、象牙,或者直接把獅子、大象給拉了過來,那到時候朝廷需要估計這些東西的價值,然后“回賜”貨物。 當然,泱泱大國都好面子。人家明明獻納了一千兩的貨物,這邊“回賜”的時候,多數都會回個一千五百兩,兩千兩,有時候甚至翻幾倍…… 對了,人家好不容易來看看大明,多少得給點賞賜吧,每個人給個三十兩不多吧? 吃喝玩樂,記在官府的賬本上,沒問題吧? 就算是人家獻納的不是稀罕玩意,就是帶一堆大米、海螺、烏龜王八過來,你也得笑呵呵地接收,然后告訴他:這次我們就收下了,下次,王八這東西就不要帶了…… 不管人家帶啥,只要來一趟,總會有大好處。 老朱享受了幾次風光,但沒過幾年,覺得不對味了。 這外國使臣,咋就閑著沒事干,天天往大明跑啊,昨天還十個人,今天你就來了五百人,占我便宜也不能這樣占吧? 老朱郁悶的后果就是,限制通商入貢的次數,所謂的“入貢既頻,勞費太甚,朕不欲也。令遵古典而行,不必頻煩,其移文使諸國知之?!?/br> 當然,通商入貢,也很容易出現糾紛,人家帶的王八是千年的,至少也值一千兩,大明出價二百兩,合適嗎? 因為價格問題,還打過架。 比如安南,幾次不滿,sao擾明朝南部邊境,連帶著和明朝相對較好的占城也一起欺負。 再比如土木堡之變,一開始打架的導火索,也是因為馬匹價格沒談攏,人家韃靼說這匹馬值三百兩,大明說只值一百兩。 談不攏就打,然后“戰神”朱祁鎮橫空出世,一戰創下了三大營全滅的神話。 朝貢,是外國使臣來大明送禮,中國買下來,然后開個集貿市場,讓其把剩下的貨物賣掉。 如果大明覺得這個國家的孔雀不錯,但人家使臣偏偏幾年不來一趟,家里的孔雀有死了,咋辦? 這也不怕,大明有智慧,開創了“頒賜貿易”。 就是不等他們主動來大明,大明找個官員,手持敕書,背著賜物,直接去人家國家,然后在敕書上寫清楚,我大明需要孔雀,希望你積極配合,抓幾只讓我的官員帶回去。 明代建立之初,并不存在多明顯的海禁政策。 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偶爾打個小報告,有誰出海了,還和倭寇勾結在了一起,發生了很多悲劇。 還有人說方國珍的殘余部隊都在海外諸島好好活著呢,再不管管,很可能會里應外合,反攻大明。 于是只過了三年,朱元璋就把太倉州黃渡鎮的工程給撤了,理由是,這地方挨著南京太近了,萬一有jian人混進來,那我老朱豈不是很危險? 沒了黃渡鎮,還有廣州、泉州、明州,生意還是可以做的。 但是老朱很貪心,真的很貪,他一看民間海上商貿那么賺錢,加上人經常跑出去不太安全,那好了,把民間海上商貿廢掉,禁了,我自己做買賣,不就賺錢了? 一句話: 我老朱要全部的利潤。 ps: 對于我國臺灣省,漢朝和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與唐朝時稱“流求”;宋朝時稱“流求”或“琉求”;元朝時稱“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間稱“小琉球”或“琉球”,文中并非筆誤。 第一百八十三章 海禁,已無意義(二更) 禁止商人出海,政府搞壟斷經營,獨攬番香番貨與珠寶奇珍利潤,老朱認為這樣,自己就能賺大錢了。 可是,朱元璋雖然捆住了商人的手腳,但商人還是會蹦跶的,今天找個隱蔽的海灣,明天找個不為人知的水道,偷偷做點買賣。 俗稱:走私。 大明海岸線很長,也沒設置查私緝毒機構,你老朱說禁,就禁得了嗎? 朱元璋禁了幾年,卻發現自己的市舶司越來越沒生意了,最讓朱元璋憤怒的是,自己還沒買到番香番貨,結果市場上竟然有大量番香番貨。 這就有些過分了,你們好歹是走私過來的東西,沒辦-證,沒交稅,偷偷摸摸地交易下也就是了,可滿街都是,四處不缺,公然發賣,就有點過分了。 這不是打朱元璋的臉嗎? 老朱的臉是什么樣子的? 是你們這些走私犯能打的嗎? 于是在洪武七年,朱元璋暴跳如雷,厲聲喊道:“給老子撤銷了所有市舶司,日后,寸板不得下海!” 寸板不得下海的政策出現,很可能是老朱沒吃到貿易紅利,結果得了紅眼癥的結果,他當時的心態應該是這樣的: 老子不做生意,也不讓你們做! “寸板不得下?!钡囊幎ㄇ逦鞔_,沒暗箱cao作空間,查起來就容易了。 到海上看,只要是大明的人,大明的船,那好說了,抓起來辦就是了。 需要聲明一下的是,“寸板不得下?!敝皇轻槍Υ竺?,外國使臣乘船而來,是不會被干掉的。 但這條禁令,并沒有澆滅走私商人的熱情,香料、珠寶、蘇木等番貨,一樣會出現在市場上。畢竟外國使臣也賣這些東西,我從他手里買走,又拿出去賣,你朱元璋總不能殺我的頭吧? 你說我走私,講話要有證據啊…… 朱元璋怎么處置,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直至洪武十三年,這一年,胡惟庸被干掉了,連帶著干掉了很多人。 很多官員害怕,這整天掉腦袋跟切西瓜似的,幾百個幾百個的切,誰能受得了? 一些官員想跑路,結果被朱元璋給咔嚓了。 朱元璋擔心這些人跑到海外去,對于海禁查得更嚴,封鎖得更密,處置的也更為嚴苛。 三佛齊那個地方,人家就靠這點番貨番物改善生活了,朱元璋海禁,但他們也要過日子,于是派遣了很多人,去尋找新的走私路線。 開辟新路線是有風險的,很多人都被抓了,就是在這一年,出現了震驚大明與南洋的“三佛齊乃生間諜”案。 老朱把這些間諜都給干掉了,死了一幫兄弟的三佛齊自然是不干了,無論是原來的三佛齊國王,還是后來的走私商人梁道明,亦或是海賊王陳祖義,他們都很生氣,封鎖了東西海道,以報復大明。 好人生意難做,海賊行情看漲。 陳祖義能成長為大海賊王,估計也與老朱禁海太嚴有關。 禁止走私,管控太嚴,導致大明國內香料供應數量極少,價格自然也就貴比黃金。受利益驅動,很多牟利之徒,不怕犧牲,千難萬險,也要將走私進行到底…… 到這個時候,朱元璋所堅持的朝貢之利,已經不夠他吃一頓飯的飯錢了,于是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再次下令: 禁止民間使用番香番貨。 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如果想鹵個菜,放點香料,做個紅燒rou什么的,那是要犯法的。想要弄個熏香,如果是進口來的,那你要倒霉了…… 從洪武三年開始,到建文元年,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大明禁絕了通商,入貢基本上也就區區幾個陸上國家而已。 理性地來說,朱元璋的禁海政策是失敗的,他想賺錢,最后錢沒賺到,他想禁走私,走私依舊存在,他想靖海,海賊更猖獗了…… 現在,輪到朱允炆了。 朱允炆很清楚,寸板不得下海的政策不得民心。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家沿海那么多人,除了打漁之外,做點進出口買賣,改善下生活,招誰惹誰了? 何況現在封禁了大海,把門鎖起來,過上幾百年,人家會幫你打開大門,到時候,你只能如一個弱女子,強忍著痛苦,屈辱地簽訂接客契約,一簽就是幾十年上百年。 朱允炆不愿意接客,更不愿意華夏子民接客,所以,大海必須打開,通貢什么的無所謂,但通商,必須恢復起來。 梁道明的請求,是推動大海解禁的極好契機。 朱允炆看著茹瑺,肅然道:“三佛齊與南洋諸國,物產富饒是不爭事實。太祖禁絕近三十年,于朝廷并無利益,反而坐大私商。再如此延續下去,已無意義?!?/br> “既然三佛齊請求并入我大明版圖,那朕便答應了。解縉,你來擬旨。大明水師興師動眾前往三佛齊,便不能只耗國孥而無收益。這樣吧,水師船隊與商人船隊同往三佛齊,水師船隊護航左右,保其周全,商隊售賣得利,大明水師取三成,你們看如何?” “商人船隊?” 解縉等人懵了。 哪里來的商人船隊? 就算是有商人想去三佛齊做買賣,那也得有船啊,這年頭,除了朝廷,誰有海船…… 不久之后,朱植、朱耿、朱桂三王被召入宮。 當日晚間,三王便在輕煙樓設了晚宴,邀請京師內外商人前來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