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4節
畢竟京師可是有四十萬兵馬,而北平府周圍還有四十萬兵馬,這還沒算其他地方衛所與大明水師。 “臣愿為皇上分憂!” 朱權咬牙。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哥,對不住了,兄弟我也是被逼無奈,要怪,你就怪李景隆那個無恥的叛徒吧。 朱允炆看著朱權,哈哈笑了起來,說道:“分憂什么的,且免了吧,我們來推演下未來的北平情勢,如何?” “推演?” 朱權疑惑。 這玩意還能推演? 皇上大人,你以為你是諸葛亮,一個破茅草屋可以推演天下三分,您這里可是大明皇宮…… 朱允炆走至桌案旁,將卷軸展開,大明輿圖顯露了出來,朱允炆拿起一旁的竹棍,指了指輿圖中北平府的位置,對朱權說道:“燕王叔有雄才,心思頗重。朕顧及親情,屢屢戒備,布兵北平,所圖不過是燕王叔忠誠二字?!?/br> “然,人之野心,如烈火烹油,炙熱難消。朕心憂不已,如今只有你我二人,朕便直言,若燕王叔真有二心,他會如何行動?!?/br> 朱權看著輿圖,聽著朱允炆的話,幾乎想為燕王祈福了。這造反還沒開始,皇上都已經斷定你要反了,還打算推演下你如何反。 四哥,你活得也太悲慘了…… “皇上認為四哥,不,燕王如何行動?” 朱權沒辦法,只好配合。 朱允炆點了點北平府,說道:“燕王想要謀事,可不是說說那么簡單,他首先會準備兵器糧草,cao練兵馬,士兵、糧草還好說,但兵器打造,卻是需要動靜的。所以,他會在燕王府中,安排人挖出地洞,用以打造兵器,然后上面飼養家禽,以掩蓋動靜……” 朱權嘴角微微一抽,這樣的方法,皇上也能想得出來? 朱允炆繼續說道:“為了爭取時間,加上減輕朕對他的顧慮,他會使用一招極狠的手段……” “呃?什么手段?” 朱權吃驚地看著朱允炆。 朱允炆呵呵笑道:“不放棄兵權,如何讓朕消除顧慮?無外乎,他病得很厲害,或傷得很厲害,亦或者是,他瘋了?!?/br> “瘋?瘋了?” 朱權瞪大眼,像是在聽故事。 不過皇上講故事的水平,是不是也太爛了一點。 要知道朱棣勇猛過人,騎馬奔襲百里還是輕松的事,這樣的壯漢,會瘋? 朱允炆淡然一笑,說道:“當然,裝瘋避禍的人有很多,比如孫臏、司馬懿、唐伯虎……” “等等,皇上,孫臏臣知道,司馬懿臣也知道,這唐伯虎是何人?” 朱權自認為是個讀書人,知之甚多,可也沒聽說過歷史上有號名為唐伯虎的人。 朱允炆郁悶了。 唐伯虎是誰你不知道,但你玄孫朱宸濠知道。 不過,如果自己改變了歷史,朱權應該不會去南昌了,那他玄孫也沒機會造反,唐伯虎也沒機會裝瘋了。 朱允炆不知道自己這只蝴蝶一直煽動翅膀,未來的大明朝會出現多少自己難以預料的事……歷史中的那些驚才絕艷的人物,還會出現嗎? 我為帝王,大明將往何方? 自己真的可以駕馭好這千萬鈞巨輪嗎? 朱允炆眼神逐漸變得堅定起來,瞪了一眼朱權,繼續說道:“燕王會爭取時間,尋找機會。而他最大的機會,不是拿下北平府,而是你!” 朱權悚然,驚呼道:“我?” 朱允炆笑了笑,指向大寧的方向,說道:“朕在北平布置無數,唯一的漏洞,便是你啊?!?/br> 朱權幾乎被嚇飛了魂魄,連忙跪下,喊道:“皇上,臣一心歸順朝廷,絕無二心,還請皇上恩準臣易藩江南,尋一處地,安老終生?!?/br> 朱允炆看著輿圖,沒有理睬跪著的朱權,繼續說道:“燕王會暗中派人尋你,或親自找你,然后以計謀將你的朵顏三衛收走,你被迫與他一起南下。由此,可破北平之圍,也可得北平大部?!?/br> “之后,朕與你們大戰,朕若是贏了,那你們便會死去。若朕輸了,燕王篡位,至于你?呵呵,最好的結果,與只是發配一方,當個囚徒王爺?!?/br> 朱權渾身顫抖,朱允炆的這些話,可謂是字字誅心! 朱允炆將輿圖收了起來,看著瑟瑟發抖的朱權,平靜地說道:“寧王叔,朕告訴你這些,只是希望你能站好隊。朕需要你看著燕王,一旦他有二心,希望你能好好表現?!?/br> 朱權從來沒有如此恐懼過,縱面對千軍萬馬,也沒有如此恐懼過。 朱允炆的話,毫無遮攔,直要人命! “起來吧,朕相信你,也相信你的能力,所以,替朕分憂,日后你老了,想要回來的時候,紹興府,我給你?!?/br> 朱允炆俯身拉起朱權,嚴肅地說道。 “紹興府?!” 朱權震驚。 紹興府可是繁華之地,領山陰、會稽、上虞、蕭山、嵊縣、新昌、諸暨、余姚八縣,距離杭州府很近。 這地方,比松江府還好! 如此之地,皇上竟然允諾給自己?! 朱權也清楚,作為藩王一直領重兵,早晚會被收拾掉。 以前老爹朱元璋在的時候,完全信任自己,統兵在外,沒什么顧忌。 可現在的皇上是朱允炆,他未必信任自己,不妨早點處理好,回到南方,學習下遼王朱植,做個太平藩王,也好為子孫后代,留條活路。 “臣,一切皆聽皇上的?!?/br> 朱權打定主意,就站在朱允炆的身旁。至于四哥朱棣,安安穩穩過日子也就罷了,若是真如皇上所說,那自己也不是不可以“大義滅親”的! 朱允炆看著離去的朱權,嘴角帶著淺淺的笑意,坐在桌案上,拿起了一份奏章,展開一看,旋即笑了出來,安排雙喜:“召國子監王紳?!?/br> “李志剛、郭璉……” 蘇幕遮念著名單上的名字,又看了看王紳寫的推薦理由,不由笑了出來,王紳雖是儒學出身,但行事風格,卻毫不拘泥傳統。 他所推薦的人才,不是找出來的,而是試出來的。 第二十七章 用蟒蛇來選才…… 國子監。 王紳博士結束了率性堂《大學》課業,便走出課堂,對路過的監生微微頷首。 相對于翰林院的清凈,王紳更喜歡國子監的熱鬧,雖然進入國子監,多少含有“被貶”成分,但王紳清楚,這是自己的機會。 翰林院是皇上的“智囊”或“先生”,未來可期。 然而此時的翰林院有方孝孺管著,加上皇上在聽取意見上,明顯更傾向于“內閣”,此時繼續待在翰林院,未必能有出頭之日。 自己進入國子監,不是因為有錯,而是肩負著為皇上挑選“人才”的重要使命,這件事辦好了,定能在皇上心中留下好印象,站在朝堂定不久遠。 可如何選擇人才,這件事讓王紳一度陷入困境,遲遲找不到方向。 論學問,論經義,國子監可謂是人才濟濟,可那一堆老頭子,都能喊他們爺爺了,推薦上去,萬一被委以重任,一激動掛了,那自己豈不是也完了? 不能讓這群爺爺拖后腿。 國子監也有不少三十不立,四十還惑的人,可推薦這些人上去也不成。這些人腦子不開竅,若是天天給皇上立牌坊、解惑,哪天雷霆之怒…… 那些勛貴的兒子們、孫子們倒有些能力,只是他們的能力好像都沒有向朝廷發展,而是朝著秦淮河發展,舉薦他們,皇上天天去秦淮河找這群人,也是不合適的…… 王紳幾乎抑郁了,自己好歹也是飽學之士,竟然在人才選擇上遇到了大困難。 唯經義不行,唯能力不通,唯關系不能。 那還有什么辦法? 直到有一天,王紳突然之間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是人才。 一直苦苦尋找人才,竟連人才是什么都忘記了。 《論衡·累害》有云:人才高下,不能鈞同。 《抱樸子·逸民》記載:褒賢貴德,樂育人才; 《史通·敘事》云,故知人才有殊,相去若是,校其優劣,詎可同年? 人才,是兼備才學、才能、品德之人。 能進入國子監修習的,才學還是有的。話說回來,縱覽朝堂,哪個沒有才學? 可問題是,有才學,是否有才能,是否可以辦成事。 事情擺在那里,能找出問題在哪里,能想辦法解決,能規避問題再次發生的人,便是人才。 面對問題,滿嘴三皇五帝,仁義道德,卻提不出任何方法的,那是庸才,偽才! 皇上的要求時“機辯、銳新、富學”,只靠著尋常之法找尋人才,那是斷然不可行的。 所以王紳上了奏折,希望朱允炆能容許自己“胡來”一下,現在人才名單已經送了上去,是也不知皇上是否認可。 祭酒程師周看到王紳,臉色鐵青,招呼都沒打,轉身就繞路走了,這個家伙就是魔鬼,早晚要將他趕出去…… 王紳被召,懷著忐忑的心情進入了武英殿。 朱允炆看著不安的王紳,拿著那一份舉薦人才的奏章,道:“很不錯,一個月便選出了十個人,說說,他們哪里打動了你?” 王紳肅然回道:“皇上,李志剛善謀奇思,郭璉人際通達,王淮膽大勇猛……這些人皆是有所長,有所能,他日定能有所作為?!?/br> 朱允炆思索了下,仔細審視著名單上的人,沉聲道:“朕相信你,就按這份名錄,讓李志剛入翰林院做個編修,郭璉入吏部考功司主事,王淮入兵部武選司……” 看著雷厲風行,干脆利落的朱允炆,王紳也吃了一驚。 信任! 皇上對自己竟是如此的信任! 王紳有些感動。 “前段時間,你言說用些特殊之法選才,朕很好奇,你是如何選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