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江璟這個位置處理的很好,那種無力的悔恨無聲的壓抑,隔著屏幕傳遞給楚溪。 鏡頭給他幾分鐘的特寫。明明是無聲的哭泣,卻讓人滿心震撼。 楚溪感嘆這一段的表演可以載進教科書。 其他小隊隊員打算處死這個俘虜,吳瓊打算放掉他。 其中一個隊員因為吳瓊的決定退出這項任務,甚至險些產生沖突,這一切都被吳瓊巧妙的化解。 這一塊江璟完全像個能夠處理任何問題,強大的指揮官,看不到一絲江璟的影子。 臺詞,語氣,眼神,都處理的非常好。 小隊再次出發,繼續踏上尋找汪洋的行程。 命運最終還是站在了他們這邊。他們在一場遭遇戰之后終于找到了汪洋。 吳瓊將他幾位兄弟陣亡的事情以及他們奉命帶他回去的任務告訴了他。 汪洋聽見這一消息首先表現出來的是無與倫比的傷心。 汪洋和吳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軍人。 他現在的任務是守護這座橋梁。 讓他回家這個命令是由陸軍參謀長親自下的命令。汪洋拒絕執行。 他們守護的這座橋梁戰略位置特別重要。 整條河流上只剩下兩座橋,如果這里被敵軍拿下,另一處就會遭到巨大的壓力,他選擇與戰友在一起,一直到戰爭勝利后然后一起回家。 吳瓊怎么也沒有想到,汪洋會如此堅定的告訴他這個答案。 他本來以為可以順利的帶汪洋回去。帶著手下的兄弟們早點回到家鄉。 吳瓊被汪洋的決心感動,通過小隊一致決定,他們決定和汪洋一起死守這座橋梁。 也許他們能夠締造一個奇跡。畢竟讓汪洋活下來才是這次目的的真正使命。 在吳瓊和營救小隊的幫助下,他們橋梁進行重新布防。 接下來的戰斗異常慘烈。 楚溪心里一凜,不禁想“七個人救一個值得嗎?” 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楚溪的心里。 被救的汪洋沒有任何背景才能,就是一個普通再普通不過的大頭兵。 他的命,值得用七條生命去交換嗎? 生命的價值到底如何衡量? 楚溪凝神繼續往下看。 影片是有鋪墊的。原來……歷史上有一段悲劇的發生,一母同胞的兄弟不能在一個陣營服兵役,這也是影片最開始的鋪墊。 陸軍上校之所以要拯救汪洋,是因為這位同時失去五個孩子的母親的一封信。 如果連一個母親唯一幸存的兒子的生命都無法拯救。 那么這場戰爭還有什么意義? 這場戰爭是為了拯救世界 上千千萬萬陷入苦難的生命。 這種含義是普通士兵無法理解的,營救小隊的隊員對這次的救援任務充滿牢sao。 當小隊來到汪洋所在部隊集合點時。 一個飛行員告訴了小隊成員一個答案。 這里這個飛行成員說了一件小事,為了保護在飛機上的一名將軍,軍方在機腹部位裝了一塊加厚鐵板,這也導致整個飛機過重最終墜毀。 機上二十二名士兵和將軍全體陣亡。 楚溪一愣……二十二人為一人而死和七人為一人而死有什么區別呢? 是將軍的生命比士兵的生命更加金貴嗎? 這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但是如果注定要有鮮活的生命要消失。 那么就讓一個人的犧牲換取更多人的重生。而這也是拯救任務的真正含義。 小隊的幾個成員也是個性鮮明。他們圍繞在吳瓊身邊,每個人的經歷,性格迥然不同。 因為飛行員講述的故事重新理解這個任務的意義。 吳瓊本來是一名剛畢業的老師,是真正意義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戰爭讓他變成一個殺人機器,變成一名合格的指揮官。 他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他知道這次行動不是為了拯救一個人,而是為了拯救所有人。 鏡頭一晃多次出現吳瓊右手發抖的畫面,導演的鏡頭給的非常直白。 非常的難演。 這就很考驗江璟的演技。 江璟交了一個完美的答卷。 每一次的感覺都不同,痛苦,悔恨,麻木,堅定。 楚溪在這些畫面看到了清晰的情緒。 直到最后吳瓊戰死在橋上時,他的手才停止顫抖,而且沒有一絲血色。 最后拯救小隊盡全力守護了橋梁保護了汪洋,全部身亡。 身亡的七人同樣尸骨無存。 而不辜負他們的希望,他們圓滿的完成任務。 汪洋活了下來。 影片的最后是年邁的汪洋帶領著自己的子孫后代站在烈士陵園中,祭奠死去的英雄。 影片到這里全部結束。 楚溪沉浸在影片中出不來。 腦海中一直閃過吳瓊臨死的畫面。內心震動。 他的眼睛盯著屏幕。聲音低沉:“哥們……吳瓊為什么會手抖?” 江璟沉默一下:“我拿到劇本后,研讀了很多次,查閱了很多資料,我認為所有的行為都原因?!?/br> “吳瓊,他應該患有ptsd,這是一種目睹或者遭遇自身其他人實際死亡而產生的精神障礙。所以他的手不停地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