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戀愛腦的世界做女帝 第223節
“父皇,沒想到皇叔竟然是這么一個表里不一的人,他騙了天下人,更辜負了父皇對他的兄長慈愛之心,如此傷天害理之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皇帝本來憤怒歸憤怒,卻還有一絲清醒,事情發生的這么突然,他不能僅聽一人之詞,就給所有人定下罪罰,天幕看似是上天的旨意,實則后面也不過是一個凡人,有所偏愛的意見。 但是太子這么一說,皇帝是真忍不住了。 他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怒斥道:“你還有臉說敬王,你做的事現在天下皆知!是左州百姓沒有民憤,還是你覺得,你做的那點兒事,和敬王違背祖宗之法比,算不得什么!” 還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還要平民憤,第一個該殺的就是太子! 太子聞言,面上一白,趕忙低下頭,不敢多言。 申王見此,控制不住的露出一絲笑,他現在畢竟年輕,城府不夠深,演技不夠精湛。 這一笑就將皇帝的怒火引到了他身上一些,畢竟天幕說,太子的事情很可能和申王有關,所有人聽的清清楚楚。 “申王,你若是想笑,不如直接笑出聲來,遮遮掩掩的做什么!” 其實申王在天幕口中的罪,皇帝并不覺得如何,只是申王這個人,讓皇帝很不滿意。 明明現在太子和敬王都要倒臺,是大好時機,這個時候站出來,平息sao亂的人,一定能收獲不小的名聲威望。 結果申王就知道躲在旁邊偷笑,完全不知道這個時候該站出來了。 見兩個皇子先后挨了罵,而皇帝的憤怒神情并未褪去半分,沈玉耀站了出來。 “父皇息怒,天幕所說畢竟只是一人之言,成王敗寇,史書乃是人寫,不可盡信,所以即使有后世史書定論,也不足以當做證據,不如讓人去查一查吧?!?/br> 女兒的話讓皇帝的憤怒的情緒稍稍減少了些。 他的孩子們里,還是有個冷靜,能看得懂大局的人的。 坐擁天下的是沈氏,又不是什么天幕,哪兒能事事都聽信天幕所言,大莊可不像前朝,那么相信所謂的神授皇權。 “你說的對,命令大理寺卿細查天幕所言,務必要查出證據,有理有據方可定罪?!?/br> “是?!?/br> 禁軍得令出宮,皇帝好似剛剛什么事都沒發生過一樣,恢復了之前冷靜的模樣。 只是他不時就要看沈玉耀兩眼,像是第一天認識這個女兒。 怪不得后來,他會選玉陽為太女,比起她的兩個兄長,玉陽確實更加優秀。 奇怪,為什么之前完全沒有察覺到過? 皇帝想不明白這一點,干脆就將原因歸為沈玉耀之前年幼,又和太子關系好,所以不曾表現過。 現在不一樣了,天幕直接挑明了之后兩人會反目成仇,所以沈玉耀就開始嶄露鋒芒,為自己日后與太子黨的交鋒提前做準備。 還有她那個上不了臺面的兄長。 同為曲貴妃所出,兩人的性情和格局,真是天壤之別。 皇帝想到這兒,才想起此處還有皇后和貴妃,奇怪了,他剛剛呵斥太子的時候,皇后怎么一言不發? 以前他一怒火沖心,呵斥太子,皇后都要攔一攔,盡力維護他和太子只見的父子情,今日卻一反常態的安靜。 還能是為什么,皇后到現在還沉浸在他們最后的結局里,傷心不已,無法釋懷。 努力半生,最后得到的是家族分崩離析,夷三族的結果,誰都不會好受,更不要說她還死的那樣早。 讓她日夜難眠,無比難受的頭痛之癥,最后要了她的命,也帶走了鄭氏一族。 命運無常,讓人難以接受。 最后只能怔然出神,什么話都說不出口。 而另一頭思前想后,遲遲不肯動身,以至于被后來到府上的禁軍押走的敬王,根本沒有見到他皇兄,直接被扔到了大理寺的牢獄里。 第161章 敬王這次下獄,恐怕就出不來了。 別看皇帝表面上似乎并不覺得天幕說的對,還認為天幕一家之言不能盡信,實際上,天幕說的是不是真的,他比誰都清楚。 敬王究竟會不會做出那些事情,他心里也有數。 這些年敬王私底下的小動作,皇帝是看在眼里的,他只是覺得那是他最后一個弟弟,殺了的話,就坐實了他上位是殺光兄弟的殘暴流言。 好吧,不能說是流言,根本就是現實。 “父皇息怒,天幕雖然還未講完,但已經給了我們結局,若他皇叔真的做了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父皇也已經給了他懲罰了?!?/br> 沈玉耀怕皇帝給氣出個好歹,現在她的處境因為天幕的出現變得有些危險,如果皇帝現在倒下,她絕對擋不住來自太子和其他人的報復。 皇帝明白,他確實不能出事,壓下心頭的惱怒,他重新坐了下來。 天幕還在繼續說。 “這些洗腦包,都是用真實和虛幻結合在一起編造的,就好像后世一直流傳,說大帝殘暴,對宗親和當時的大臣皆是下手毫不留情,猶如嗜殺的機器,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對于大帝來說,她真的會在下決策的時候,夾帶個人感情,對當時阻擋她登基的宗族與大臣痛下殺手嗎?” “答案顯而易見,不可能的!大帝是個心懷天下的人,她做的所有事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于國于民是否有利?!?/br> 沈崇聽著這段話,面上露出沉思的表情,他低著頭,突然想起了先帝。 先帝選擇他登基,不光是因為他是太子,還因為他是最合適的繼任者。 剛建立的帝國還不夠強大,要受制于多方,而體內流著鄭氏血脈的太子,在登基后能更好的安撫那些野心勃勃的大族。 能讓那些大族,心甘情愿的為朝廷所用。 就好比當初他娶鄭婉婉,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鄭婉婉出身鄭家。 現在輪到他娶選擇繼任者了,他必須在孩子里選出最合適的那個人。 太子是絕對不可能的,其實就算太子什么都不做,有鄭家為母家,他都不可能在皇帝手里接過執掌天下的神器。所以皇帝一開始的選擇就只有他其他孩子。 而在其他孩子里,太小的孩子入不了他的眼,大一些的又大多比較廢。 矮子里面拔高個,皇帝會選擇申王。 因為申王的母妃曲貴妃身后曲家并不是老牌士族,以軍功立身的曲家,能穩定江山社稷,而曲貴妃同樣是后宮里除皇后外身份最高的妃嬪。 申王個人能力也不錯。 但同時,沈玉耀和申王的特性,幾乎全部吻合。 這對親兄妹,出身完全相同,差異之處,就只有一個是公主,一個是皇子。 如果沈玉耀比申王強太多,皇帝還真拿不準,自己會不會選擇棄用申王,而立沈玉耀為太女,繼承大統。 “優秀的孩子,往往有優秀的父母,太宗皇帝和曲太后在這上面做的非常好,或許后世人會爭論太宗皇帝的功過,但每每論起,都會默認太宗皇帝非同一般,因為在那個未曾出現過公主繼位先例的年代,是太宗皇帝慧眼識珠,一力推舉大帝繼位?!?/br> “這份功績,足以吹個千百年?!?/br> 天幕最后給皇帝吃了顆定心丸,沈玉耀能繼位,多虧了他在其中相助。 并不讓人意外,又讓人很意外。 皇帝覺得自己會這樣做,其他人則一臉不理解,完全不知道皇帝在想什么,才越過優秀的皇子,將皇位傳給一個公主。 即便這個公主做的很好,那也不代表其他皇子會做的不好啊,試都不試試嗎? “帝王功績,多指對后世影響大的事情,除了前期的廣開言路,提拔女官,開疆拓土,主持科學改革以外,大帝還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事,那就是設立女醫大學?!?/br> “古代的衛生條件比較差,醫療資源同時也很緊缺,這件事其實一直到現代也沒有被很好的處理,但是古代更加嚴重?!?/br> “無法得到治療的百姓中,以女子更為艱難,因為衛生條件差,女子更容易得婦科疾病,而大多數行醫的大夫都是男子,種種原因的桎梏下,女子的身心健康,成了心頭大患?!?/br> “古代也有女醫,但是因為一些陳舊的思想,女醫無法完全獲得來自師長的教導,她們的醫術水平不足以支撐她們去解決天下一半人的病痛。女醫大學,成了這個問題的優先解決方案?!?/br> 女醫培養出來,不是只能治療女子,而是可以更好的治療女子,比起男子行醫,女醫的存在能更好的治療天下人。 皇帝頗有所動,不過他并沒有現在就著手去辦的想法,這件事也就只有女帝能辦成。 女帝想要辦女學,沒人會覺得有什么問題,畢竟沈玉耀一開始的態度就擺在那里,她剛上位就提拔女官,儼然是想讓女子立起來,其他大臣連自己的命都不一定能保住,哪兒有心思跟女帝折騰。 況且女帝扶持女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可現在的皇帝不行,很多事情他都做不了,比如開疆拓土,他如果想打仗,滿朝文武都會阻止他。 因為朝廷沒錢,沒兵,沒武器,沒有一定能贏的信心。 皇帝想到這兒,又看了眼他的七女兒,或許有些人天生就該為帝王,聽天幕的說法,他女兒想做的事情,最后都做到的。 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共創盛世,這種場景只在傳說中出現過,那些圣人明君才能做到。 “在新陽年間門,還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大帝的功績,是說也說不完,寫也寫不盡,后世人去議論,有時候會因為太多,丟三落四,無論怎么提及都不夠全面?!?/br> “所以我拉了一張表,上面寫著每一年大莊發生的巨大改變?!?/br> 天幕說著,改變了呈現出的畫面,變成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字被簡化過,但還留有大致的形態,聯系上下文,連蒙帶猜也能明白上面是什么意思。 剛開始看的時候,所有人的表情都還算尋常,前期出現的事情,天幕幾乎都已經說完了。 雖然擺在明面上看還是會覺得好夸張,但已經經歷了第一波沖擊后,內心有了一層防備,倒不至于讓人目瞪口呆。 可是往后看,他們的表情開始變了。 本以為前面的就已經夠多,沒想到后面還有更多!而且那些字,他們猜能猜出是什么,卻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什么全國鋪建列車軌道,通車運行,港口貿易額突破百億大關實現經濟全球霸主,使草原佛地百姓徹底歸順…… 前面看不懂的就算了,草原佛地那么容易安撫嗎?不光打下來只用了一年,歸化百姓竟然也只有了五到十年而已。 這簡直不合常理。 要知道一個地方打下來后,想要那個地方徹底融入中原,少說也要個百年時間門,兩邊已經能自由通婚,血脈交融才行。 十年夠干什么的?可能草原和佛地的百姓,有的剛知道自己被滅國,融入了中原。 匪夷所思! 如果他們能打開彈幕,就會看見滿屏“大帝開掛了”的言論,這個速度,放到后世也是相當炸裂的。 可當時大帝就是做到了。 中原一直被最優秀的人保護的很好,建設的很強,這些短暫數字的背后,是無數人從中原奔赴到邊疆,入陌生之地,費盡心血,辛苦耕耘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