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戀愛腦的世界做女帝 第203節
所以他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的心思,也沒打算多問其他,沈玉耀還是挺喜歡這種性格純粹的人的。 這種人才能埋頭去做學術,那些常人眼中枯燥乏味的東西,在這種人眼中估計才是世上最美好的。 “你不光可以自己看,還可以讓別人也看看,然后仔細想一想,這兩本書有什么意義?!?/br> 沈玉耀像是布置作業一樣,吩咐司馬吉,司馬吉老老實實的應是,想著離開的時候,路上就翻一翻兩本書。 結果他人走是走了,書卻沒有帶走。 沈玉耀甚至沒有將那兩本書賜給司馬吉,而是讓司馬吉自己去買! 可見她確實是很喜歡這兩本書。 司馬吉就是再純粹,此刻也意識到這是陛下的心頭好了,既然是陛下的心頭好,那他就得好好干,讓陛下滿意才行。 第二日一早,早朝之上,有官員說起了棉布的事情,認為棉布價格當下似乎被炒起來了,價格一路飆升,需要朝廷出手干預。 又有官員說,很快花樓機等研發部新制作的神物就會投入使用,到時候棉布的價格自然會落下去,朝廷沒必要現在入場,畢竟棉布也是民間的產業,朝廷壓價,可能會傷到一部分百姓的切實利益。 商人的利益,在官員的口中幾乎不存在,沒人在乎商人能不能賺錢,他們只在乎百姓。 百姓是承擔風險最多的群體,同時也是承擔風險能力最差的群體,他們必須保證好百姓能從中獲利,這樣才能維持表面的平靜。 沈玉耀聽著兩派大臣在朝堂上你來我往,吵得不亦樂乎,竟然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上一次朝堂上這么熱鬧,還是在上一次。 看折子以為那些人都已經服軟,沒想到看朝堂,服軟的人依舊嘴硬。 仔細想想也很正常,他們服軟是跟沈玉耀這個皇帝服軟,可不是跟自己的政敵服軟。 如果朝廷此刻插手布市,背后之人就能趁此時機大撈一筆,尤其是將消息遞給那些巨商,絕對能拿不少好處。 而如果朝廷不插手,任由布價高升,最后還是能拿到錢,只不過拿錢的只有戶部收稅的官員了。 布價越高,稅收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表面上都是為了百姓,實際上每一句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沈玉耀真是煩透了這個人人都有私心的朝廷。 “行了,別吵了?!?/br> 沈玉耀一句話叫停了那似乎永無止境的爭吵,隨后她看向站在一旁看戲的幾個人。 “平衡布價,cao持商賈之事,整個朝廷中,無人能比石侍郎更擅長,此事就交由石侍郎看管,若局面無法控制,石侍郎可自行決定何時入場,其余人,在其位謀其政?!?/br> 沈玉耀最后一句話是在警告那些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少把手伸那么長。 最近正在找建造女醫學院場地的石采文沒想到,竟然天降一個肥差。 不過想想也很正常,沈玉耀向來喜歡用女官,尤其是喜歡用心腹。 當一件事陷入僵局的時候,沈玉耀第一反應就是將她手底下得力的女官拉出來看看。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石采文只能安慰自己,她果然還是陛下最倚重的那個! “陛下,臣有本奏,石侍郎只是戶部侍郎,手上已經接了不少朝廷大事,穩定布價一事不宜再交給石侍郎?!?/br> 石采文剛接下來,就有人跳出來砸場子了。 誰!是誰如此看不懂眼色,特意給她添堵! 石采文都不用看,就知道是誰,這熟悉的聲音熟悉的語氣。 楊御史就不能讓她安生一天嗎? “楊御史,既然御史覺得在下不能勝任,那不如找出一個能做此事的人,讓其做好,也好為陛下分憂啊。若是找不出來,楊御史此番開口,就要讓在下覺得,是特意針對,有失公允,有違御史之責,乃是瀆職了?!?/br> 石采文都不等沈玉耀說話,先一步開口懟楊可卿。 知道的人,能明白石采文此舉分明就是看楊可卿不爽,針對楊可卿而已。 但是不清楚其中內幕的人,只覺得石采文發言十分狂傲,還趕在陛下之前開口,多少有些不尊君主,乃是狂傲之徒。 難不成因為陛下看重她,她就不知天高地厚了? 幾個看石采文不爽的臣子私底下交換個眼神,都看到了對方眼底的幸災樂禍,如果石采文能受點兒教訓,或是因此惹了陛下不滿,那才叫大快人心! 可惜他們的愿望注定會落空,因為沈玉耀完全不會因此對石采文不滿。 她只會對沒什么本事,還成天瞎折騰的人不滿。 有本事的,就算有些小毛病,那也在她容忍范圍之內。 “陛下,臣要參石侍郎為人狂傲不羈,不尊陛下,竟在朝堂之上對同僚如此無禮,還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威脅同僚!意圖堵住御史之口?!?/br> 楊可卿豈是好懟的,她那一張嘴同樣厲害的要命。 精彩精彩! 聽了這番對話的臣子無不內心大呼精彩,他們之前隱隱聽說了石采文和楊可卿不對付,但是他們沒想到,這兩人的不對付竟然已經擺在了明面上。 矛盾已經如此尖銳了。 同為陛下器重的女官,還是官位最高的兩位年輕女官,竟如此一山不容二虎,這可太精彩了。 石采文真不知道楊可卿是犯了什么毛病,以前楊可卿針對她,卻不會在朝堂上就直接開炮。 現在是將她們兩人的矛盾直接抬到了最前面啊。 以她們在朝中的地位,很容易就會形成兩派黨羽,到時候若是被陛下誤會,是結黨營私,誰都吃不了兜著走! 楊可卿是今天出門腦子被驢踢了嗎? 石采文百思不得其解,她覺得不對勁,但沒有現在細究的想法。 當下就該和楊可卿吵架??!總不能人都欺負到她臉上了,她還忍著吧? 于是今日早朝,就以楊御史和石侍郎大吵一架為結尾,在一片雞飛狗跳中結束了。 群臣以為這么一鬧,石采文的差事就該黃了,沒想到最后還是落在她頭上,沈玉耀說這話的時候,看樣子心情還不錯。 真是伴君如伴虎,完全看不懂陛下在想什么??! 等下了朝,石采文瞪了楊可卿一眼,率先邁步向外走,不少官員見此私下交換了個眼神,就追了上去,與石采文攀談起來。 楊可卿那邊也是同樣的熱鬧,有心攪亂渾水的人,都行動了起來。 石采文那邊的人多是想要推廣花樓機的人,楊可卿這邊的人與之相對,想要阻止此事者居多。 沈玉耀不費吹灰之力,就看清楚了朝中兩派的組成,也能更針對性的出招。 臣子如此貼心,主動為她解憂,她當然高興。 第139章 早朝的風波,很快就如同一股風,吹的朝野上下都感覺到了。 石采文自從回京后,為人就一直很低調,看似和她父親當時在位的風格差不多,屬于悶聲發大財類型。 這是之前朝堂眾臣對石采文的印象,現在他們覺得自己應該改變一下這個印象了,石采文和她父親可一點兒都不一樣。 至少她父親沒有悄無聲息的就得到了陛下的垂青,然后成了陛下十分信任的肱股之臣。 都說雁過留痕人過留名,怎么石采文得了陛下如此看重,此前卻沒有任何風聲傳出來呢? 真是怎么想都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說是之前石采文就和陛下有來往,那也不至于在外面一呆兩三年,錯過了沈玉耀穩定朝廷最重要的時光啊。 真是讓人看不懂。 不過懂不懂無所謂,重要的是從此刻開始,他們需要記住一件事,那就是朝中已經出現了新的黨派,以都察院御史楊可卿為主的一派,以戶部侍郎石采文為主的一派。 意識到這一點,之前都習慣各自戰隊,抱大腿等大佬帶飛的大臣差點兒喜極而泣,以后終于不是孤零零一個人在偌大的朝堂上打拼了! 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了??! 沈玉耀對于朝堂上的站隊風波看的清清楚楚,這也是她默認的結果,如果她不樂意,自然可以像之前一樣,找兩個帶頭的砍了,以儆效尤。 之所以改變執政風格,自然是因為沈玉耀發現,人是群體生物,個人單打獨斗在朝堂中,實在是效率有些低。 為了她推行的各項政策能盡快落實,只能允許各種利益團體的出現,而且即便她現在禁止,小團體出現也是遲早的事情。 因為人太擅長抱團了,禁得了一時,禁不了一世。 石采文的性格是比較善于拉幫結派,不是,是團結力量的,她很快就從蜂擁而至的人里,挑選了合適為她打工的人選。 這個本事,得益于她在外單打獨斗幾年的經歷。 而楊可卿的性子就比較冷淡,但她原本出身名門大家,朝中原本也是出身士族的官員,天生就對她比較有好感,而她又有一雙能敏銳看穿他人的眼睛,很容易就能找出真正忠心辦事的人。 所以兩邊的班子很快就組了起來,幾乎沒有遇到太多困難,讓人一看不禁聯想到,她們是不是早就物色好了同黨人選。 猜想只能是猜想,沒人敢直說,只能看著這朝堂短時間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朝堂上的風,并不能越過宮墻,吹入居住在宮宇之內的太史令家中。 司馬吉自從得了陛下喜歡看《羅浮夢》的消息后,就想著過兩日休沐出宮,買兩本來看看。 沒想到第一天一早,他將此事跟孫女說了聲,孫女竟同他說,自己身邊就有一本。 司徒吉平日里常住宮中,他只得一子,兒子早亡后,兒媳改嫁,他留下來了唯一一個孩子,就是他的孫女司馬云書。 只剩下這么一個孫女,自然是自小帶在身邊養大,好在身為太史令,在宮中生活多年,不缺吃不缺穿,孩子跟在身邊也能飽讀詩書,成為一介人才。 “云書,陛下已經連開幾場女官試,你若是想,可以考入女子學堂,入東宮讀書?!?/br> 司馬吉看著倚在窗邊,借著月光燭光看書的少女,心中有幾分惆悵。 他期望孫女一身才華能有所施展,又不想讓孫女離開自己的身邊。 人老了之后,就格外的眷戀親人給予的溫暖,即便是歷經滄桑的老人,也無法看開人世間的真情。 但幼鳥終有長大的一日,總該對孩子放手的。 司馬云書像是沒有聽到祖父的勸說,這樣的話,祖父近些日子總是反復的同她說起。 果然,司馬吉接著又轉變了態度,“官場昏暗,即便如今有明主,依舊是艱難險阻頗多,十分難行,云書你性情淑雅,不喜波瀾,其實不適合入官場,實在不行,你就跟在祖父身邊,幫祖父修書鑄史,你看如何?” “祖父的提議極好,正和云書心意?!?/br> 司馬云書今年十七歲,在她的孩童時期,她就在宮里,在史書堆里長大。 耳濡目染的是爺爺筆下記錄的一條條文字,是那些厚重,充滿力量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