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 第36節
應該是有什么東西撐住了木蓮花,才使得整個倒扣在地上的檀木蓮花與塔底之間存有大概半米高的間隙,也就是這道間隙救了我一命。 塔上面的火應該已經熄滅了,我的周圍一片漆黑,但是,在檀木蓮花的外面,感覺又像是有光亮的,因為木蓮花的外面,地面上像是撒了一層薄鹽一樣,那絲絲的光亮正透過花瓣之間的縫隙,照射進來。 借著微弱的藍光,我隱隱看到了在我腳邊上,好像有一個類似于鎏金模型之類的東西,散發著淡淡的香味,有點接近檀香的味道。 第六十章 阿育王塔 檀木蓮花與塔底之間的空隙有限,我基本上連坐直身來都很艱難,只能匍匐朝那個東西靠近。 雖然四肢恢復了知覺,但是身體仍舊很羸弱,還爬沒幾步,就累得直喘氣。再加上古塔之中到處都彌漫著大火過后的燒焦味,感覺有點缺氧,因而短短的一段距離,我爬爬停停地,歇息了好幾次。 終于我靠近了那個鎏金模型,外觀上面很像是一座鎏金的阿育王塔,但是塔剎部分已經穿過木蓮花,沒在里面,所以我看到的,只是塔身和基座。 這座阿育王塔從塔基和塔身的比例來估算,它的整體高度應該超過一米,底座邊長大概半米左右,通體鑲嵌水晶、瑪瑙、青金石等多色珠寶數百顆,整座塔在微弱的光亮下,感覺都在閃爍著金光,氣勢恢宏。 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阿育王塔,是出土于南京市秦淮區寶塔頂北宋大中詳符四年長干寺帝宮,但是它的塔高也僅有1.2米,寬40厘米,總重50公斤。而我眼前的這座阿育王塔,體型在視覺上遠遠超過七寶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的塔身方形,但是與往常的阿育王塔的塔身四面雕刻著佛主生前行善的故事不同,這座阿育王塔塔身的四面鏤刻的均是仙女飛天的圖案,上面篆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這些文字與我們之前在古祠中發現的幾處文字一樣,都是字圖合一,我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我清楚地記得,自己被濃煙熏得昏迷之前,塔底除了祥云壁畫和頭頂上的木蓮花,是沒有其他東西存在的,為何暈了一下,就出現這么一座阿育王塔了,難道,這座阿育王塔是藏在木蓮花之中的嗎?然后隨著木蓮花的坍塌,阿育王塔也掉了下來么? 但是,我眼前的這座阿育王塔,塔基與地面渾然一體,不像是從外面放置上去的。 難不成,這是從地下升上來的嗎? 我貓著身子坐在地面上,仔細地觀察這座古塔。 傳統的阿育王塔,里面都是供奉著釋迦摩尼佛的真身佛骨舍利的,就像七寶阿育王塔里面供奉的就是釋迦摩尼佛的真身頂骨舍利。這座阿育王塔的規模以及精美程度遠遠超過了七寶阿育王塔,難不成,我們一直苦苦追尋的黑玉,竟是釋迦摩尼佛的舍利子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父親和教授手中的黑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那兩塊黑玉我都見過,我敢肯定,那絕對不是舍利子。 我坐在阿育王塔前,在背包里摸出了兩塊壓縮餅干,一邊啃著一邊思考,思想在劇烈的斗爭,要不要開啟阿育王塔呢? 開啟阿育王塔,其實很簡單,因為目前所有出土的阿育王塔,都是復合型結構的,內部的木胎分為上下兩部分,接合處以卯榫結構套接起來,因而只要掌握卯榫結構的特點,就能夠不費力氣地開啟阿育王塔。 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上面這朵巨大的木蓮花,現在是因為被阿育王塔給撐住了,所以沒有砸在我的頭上,如果現在貿然破壞阿育王塔的卯榫結構的話,那么塔身勢必會折成兩段,這樣的話,那朵檀木蓮花也會隨即坍塌下來。 兩塊壓縮餅干被嚼完了,我仍想不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來開啟這座阿育王塔,要放棄卻又覺得心有不甘,畢竟是經歷了九死一生才見到了古祠中最大的王炸,而且,自己有沒有命走出這座古祠還是一個未知數,不見一眼將這么多人卷入其中的黑玉,實在是過于遺憾。 就在我舉棋不定的時候,檀木蓮花上的古塔像是被什么攔腰截斷一般,七零八落地砸了下來,碎片落在了倒扣著的檀木蓮花上,有一些散落在塔底地磚上面,我坐在阿育王塔邊上,都能感覺到它承受不住上面的重量而發出的“吱吱”的斷裂聲。 我下意識地抱住了頭,就往阿育王塔邊上躲。 屋漏偏逢連夜雨,隨著古塔被燒毀之后的碎片一起落下來的,還有如同墨汁的流水,像是泥石流一般,一大串一大串地從檀木蓮花的花瓣上垂了下來,往蓮花中心的阿育王塔蔓延過來。 我心想著糟糕,這山外肯定是有大暴雨,再加上山體內部古塔著火,這古塔所在的洞xue之中,很有可能發生山體塌方,連帶著泥石流。 現在水潭中的水夾帶著泥沙正在往塔底灌,我必須趕快想一個辦法離開,不然就將被活埋在這里了。 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這種情況下,過度慌張就相當于在等死。 這座阿育王塔是在古塔被燒毀之后才出現的,那么極有可能是因為古塔在燃燒的過程中觸動了什么機關,從而才使得在地宮之中的阿育王塔升起。如果這個猜測成立的話,那么在這座阿育王塔下面,就還有一個封閉或者與塔底相隔開來的空間。 想到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線生機,開始尋找這四周有沒有什么機關之類的東西。 但是摸索了許久,檀木蓮花山落下來的泥漿都快沒過腳踝了,我也沒找到任何一個能夠進入地宮的入口。 突然間,我想到了塔壁四周的壁畫,爺爺曾說過很多祥云壁畫之中都藏有視覺的密碼,難道打開地宮入口的開關,竟是在這些壁畫之中嗎? 這微微發光的塔壁,難不成是因為上面的壁畫。 想到這里,我趴下了身子,用最快的速度爬出了檀木蓮花。 一離開了檀木蓮花的遮蔽,我當即就被澆灌了一頭的泥水。 我一邊擦拭掉滲入眼睛的泥漿,一邊將頭半斜成45度朝塔頂一望—— 天吶,雖然四周烏漆嘛黑的,但是仍能看到多道泥漿瀑布從四面八方瀉下來的模糊輪廓。 我收回了眼光,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壁畫上那些正泛著銀白色光亮的祥云上。 剛剛是因為塔內熊熊大火,所以我沒有注意到壁畫竟然是會發光的。 亦或者壁畫原本是不會發光的,它們發光是因為阿育王塔的出現? 漸漸地,我更加傾向于后面這種說法,祥云發光,其實是為了迎接阿育王塔。 壁畫本身是不會發光的,肯定是有什么發光體在塔壁的背后照射著,才會讓祥云發光。 難道,這塔壁是空的。 我握著拳頭敲了敲,塔壁是guntang的,好家伙,我手指上的一塊皮,居然直接被剝了下來,沾在壁畫上。 這塔壁有古怪,太燙了,這么高的溫度,木材沒有燃燒,是不符合常理的。 我將背包里的短軍刀拔出來,在壁畫上鑿。 鑿了許久,仍看不見希望,我基本上已經放棄了,雙手無力地垂了下來。 可是就在此時,塔底地磚與塔壁的連接處,有一個地方正在咕嚕咕嚕地冒著小泡。 泥漿中有氣體冒出,說明下面是空的,這塔底果真有地宮。 通身的疲憊一下子被這突然出現的希望給掃走了,塔底的青磚鋪地,短軍刀起不了什么作用,我將其收了起來,取出了背包中的折疊工兵鏟,一鏟子一鏟子地在冒泡的地方鑿。 被燒毀的木塔殘骸在泥水的沖擊下,搖搖欲墜,我不自覺地加快了速度,終于,一個大概可容我擠進去的小洞被鑿出來了,我蹲下身去,里面很黑,不知道地宮有多深。 就在此時,頭頂上的木塔發出“吱呀”一聲巨響,整個塔頂坍塌了下來,我來不及作任何思考,縱身一躍,跳入了地宮之中。 第六十一章 金棺銀槨 沒想到地宮的高度還不低,我這一下子躍了下來,沒有事先做任何準備,把腳給崴了一下,劇烈的疼痛瞬間從腳踝蔓延開來。 可是,我還來不及喘氣,應該是地宮外面的阿育王塔已經承受不住塔頂的廢墟壓在檀木蓮花上的重量了。 “轟”的巨大一聲,阿育王塔像是塌陷下來一樣。 緊接著,我感受到了有無數條水柱正從地宮的中央噴射出來,將我身上打得生疼。 地宮之中黑燈瞎火的,我根本搞不清楚狀況,只能抱頭蹲在地面,背對著水柱,盡量讓肩上的背包去抵御水柱的攻擊。 大概過來半刻鐘,水開始漸漸弱了下去,我緩緩地站起身來。 在確定了地宮之中暫時沒有其他危險之后,我在背包里摸出身上僅剩的唯一光源——那只一直對我不離不棄的打火機。 我用力將水甩干,試著打了幾下,居然還能打出火苗來。 在打火機隨時都可能熄滅的火焰下,我快速地將地宮瀏覽一圈——在剛剛水柱的破壞下,地宮在打火機照亮的范圍內,是一片狼藉,基本看不出有什么貴重的文物。 突然,身后的墻壁上一個烏黑的物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個東西我在享堂的供桌上見過,是一盞棘鱗蛇鯖油燈。 希望老天爺能再次眷顧我,讓那盞燈中還存有燈油。我一邊在心中祈禱著,一邊走到棘鱗蛇鯖油燈的邊上。 打火機燃燒的時間有點久,鋼輪已經開始發燙,而且火苗漸漸弱了下去,感覺就要壽終正寢了。 我連燈具體在哪個位置都來不及看清楚,反正就把火苗移到棘鱗蛇鯖油燈。 結果,在幾聲“滋滋滋”的聲響之后,火苗一下子竄得老高,棘鱗蛇鯖油燈接替了打火機的工作。 我把棘鱗蛇鯖油燈從墻壁上取了下來,地宮中其他三面墻壁上的燈都點亮了,一下子,地宮被照得通亮。 出乎意料的是,這座地宮建造得很簡陋。 地宮為單間,平面呈四方形,墻面與地面為磚砌結構,四面墻壁空蕩蕩的,除了那四盞棘鱗蛇鯖油燈之外,什么都沒有,四角各有一根圓柱,柱上鑲嵌著菊花紋的銅鏡。 我站在圓柱的前,泛著黃光的銅鏡將我整個人都映射在里面,看著鏡中蓬頭垢面的自己,頭發里滿是泥漿,眼窩凹陷,胡子拉碴,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的,幾乎找不到一塊完整的布,我不由得深深地嘆了口氣,將手中的棘鱗蛇鯖油燈轉了個方向,朝著另一端走去。 地宮中央的供臺是呈東西走向的長方形,供臺下有一座單層的須彌座,像是給古祠的主人打坐用的。供臺上面滿是不規則的小洞,靠近地面之處,還不斷有水淌出。 難道,剛剛那些沖擊力極強的水柱,是從供臺里面噴射出來的,可這供臺里面,為何會有水,且水的沖擊力如此之強,像是波濤洶涌那般。 盡管供臺四面的壁畫已經被水柱破壞了,但在殘缺的圖像中,仍能夠看出供臺的正面雕刻著兩尊人首蛇身的燭陰古獸神像。它們的身體相互交纏在一起,周圍飾以蓮瓣和云氣紋。乍一看,像是兩尊上古神獸坐在云端俯視著在須彌座上打坐的人那般。 供臺上的銅函和阿育王塔已經被摧毀了,石片、銅片、木屑散落在四周。 我將棘鱗蛇鯖油燈放在供桌上的一處平整的地方,然后取出背包中的折疊兵工鏟在供臺上那堆廢墟中翻找著。 一般來說,阿育王塔中是會藏有金棺銀槨的,而佛主的舍利子,就放置在金棺之中。 果然,還沒翻幾下,就看到了一座銅槨。我放下工兵鏟,將銅槨身上的廢墟清掃干凈,然后將其從供臺上給抱了下來。 就在抱銅槨的過程中,我的手觸碰到銅槨下面的那一層銅函,發現銅函竟然是可以活動,突然間,我煥然大悟了。 這供臺下面應該是有一個泉眼,古祠的主人利用泉眼涌動時產生的巨大動力,將供臺上面放置在銅函中的阿育王塔往上推,所以,就會出現阿育王塔突然出現在塔底檀木蓮花之下的現象。 我不得不感嘆古祠主人的智慧,但是,此時此刻,阿育王塔能夠上升的原理對我已經沒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我的興趣,在地面上的那座銅槨。 這座銅槨的精致程度,超乎我的想象。銅槨大概半米長,三十多公分寬,高大約也是三十來公分,坐在雕琢精美的鎏金銅質須彌座上,前檔是尖頂形門,門楣門框飾以連珠,門上方鑲嵌朱雀,門兩側盤旋著兩條玉蛇,后檔上方鑲嵌玄武,下方鑲嵌著蛇尾,銅槨兩側鑲嵌青龍、白虎,棺蓋兩邊各有兩個鋪手銜環。槨壁上鑲嵌的龍虎等圖案,都是用不到一毫米的銅片嵌上去的,工藝特別的精細。 雖然銅槨的鑄造工藝巧奪天工,但是我沒有過多的時間能夠靜下心來慢慢欣賞,只恨手機已經壞了,沒辦法將其拍攝下來。 不多想了,先把銅槨打開再說。 歷代存放佛骨舍利的石函都是套娃式那般,石函套木槨,木槨套銅槨,銅槨套銀槨,最里層的金棺里面才是供養佛骨舍利之處。 果不其然,打開銅槨的棺蓋,里面果然套著一只銀槨。 這只銀槨僅是略小于套在它外面的那只銅槨,外面篆刻的瑞獸圖案及花紋與銅槨一模一樣,其形制及浮雕、鏤刻、鎏金等工藝與銅槨基本相同,但有綠松石、石英石、紅瑪瑙等各類寶石點綴期間,更顯華貴。門口一只小巧纖細的頭頂,竟然嵌有比小米粒還小的紅色寶石,這工藝的精細程度令人驚嘆。 原本以為銀槨里面的金棺會更加精美,誰曾想到,打開一看,金棺表面卻沒有任何紋飾,只有一條絲帶綰成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完好地系在上面。 第六十二章 祭祀 我將金棺上的蝴蝶結解開,卻遲遲不敢掀開棺蓋。 這幾天,感覺自己像是走過了萬水千山,這其中的艱難險阻不言而喻,但總歸是因為心中有一個執念,才讓我能夠咬緊牙根、義無反顧地走到這里來。 當下,我們所有人一直都在苦苦追求的那個黑玉可能就在眼前,我與真相之間就僅剩這一棺之隔,可我卻猶豫了,陳默那句“古祠中的真相或許是殘酷的”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盤旋著,我知道自己在害怕,那是一種從內心深處,從骨髓的細胞中迸發出來的恐懼。 但是,這金棺中是佛陀舍利也好,是黑玉也好,總歸是要打開的,不然這件事永遠都終結不了。 我深吸了一口氣,將手移到了金棺的棺蓋上。棺蓋被掀開的那一瞬間,不知道為何,我心中那絲絲的不安卻悄然轉換成了一股淡淡的歸屬感。 那種感覺,就像是年少時外出求學,然后佳節將至,自己帶著簡單的行李,匆匆趕回家鄉過節,還未到達家門,卻在巷口遇到了以前經常光顧的那個賣甜豆花的老頭那般,是一種回到了熟悉的環境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