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節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的金絲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的小蜜桃超兇
霍善點頭。 李長生思量片刻,對霍善說道:“你也可以問問瀕湖先生他們認不認識這方面的能人?!?/br> 后世對待黃河決口改道問題應該有更豐富的經驗才是。 現在霍善手頭還攢著一些邀請卡沒用,有李時珍他們提供相關信息的話應該可以邀來一些相關人才。 霍善聞言馬上跟李時珍他們打聽起來。 得知霍善要解決什么問題,不少人都開始冒頭。 嬴政:“要不是你想要有后世經驗的,我倒是可以給你出個鄭國?!?/br> 鄭國不是個國家,而是韓國派到秦國的間諜,主要任務是給嬴政畫個大餅,讓鄭國渠這個巨大的水利工程拖垮秦國。 嬴政得知此事后的決定是……甭管你是不是間諜,這個項目我投了! 鄭國渠修好以后,秦國農業有了跨越性的飛躍…… 總而言之,感謝韓王的饋贈! 華佗和張仲景也提供了一個人選,他們東漢的王景,這人治黃河特別有一套,據說黃河經他治理以后八百年都沒出過問題。 唯一的問題是他們不了解王景的具體情況,畢竟他們和王景都隔了好幾代人了,根本不可能準確無誤地把他給邀請過來。 孫思邈表示王景既然保了黃河八百年,他們唐初正好在八百年之內,所以他不認得這方面的專家。 黃河再次泛濫成災是從唐中后期到宋代的事了。 蘇軾欣然入場,開始揭自己人的老底:他們宋朝可就牛逼了,為了不讓契丹人偷偷飛渡黃河直抵開封,一心想要人為摁頭讓黃河改道往東流。 結果當然是黃河開始發飆,不是當場崩潰就是頻繁決口。 當初改道計劃失敗以后,貶官的詔書還是蘇軾寫的,內容罵得很臟:“汝以有限之材,興必不可成之役,驅無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 一般詔書這種東西都寫得體體面面的,蘇軾也是覺得他們純屬亂來,才忍不住破口大罵。宋朝朝廷固執地三易回河,河南、河北、山東等等地方的土地全被霍霍了一遍…… 現在趙煦正為這事頭疼著呢。 沒錯,蘇軾回到開封時,第三次“回河”計劃都已經搞完了……這次回河計劃還把禹王廟給淹了,可見連大禹都沒眼看! 有些事決不是隨便嚷嚷幾句“人定勝天”就可以辦到的,還是得因勢利導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你想讓黃河來保護自己,也得看黃河愿不愿意??! 霍善聽得嘆為觀止:“你們宋代人還真是敢想也敢干??!” 樂觀如蘇軾聞言也直嘆氣。 他有什么辦法,勸又勸不住,打又打不過,只能回家燉碗東坡rou安慰安慰自己。 李時珍這邊倒是真有個適合的人選,此人名叫潘季馴,一輩子都在和黃河打交道。 哪怕他仕途總是起起落落,每次黃河一出事朝廷就會派人來請他起復。 最嚴重的一次是張居正死后萬歷皇帝清算他們全家,潘季馴上書表示累及老幼實在太殘忍了,萬歷皇帝對他很不滿,找了個由頭把他一擼到底, 結果過了幾年黃河大患,萬歷皇帝又捏著鼻子把他扒拉出來總督河道。 由此可見,潘季馴治理黃河的水平都能蓋過他頭上那頂“張居正余黨”的帽子! 潘季馴不僅總結了歷代的黃河治理經驗,還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之法,致力于利用黃河本身的沖刷力解決中下游泥沙淤積問題。 只要能保持河道通暢,黃河自然不會再隨隨便便改道或者決口。 這個束水攻沙的治理理念一直到后世都有沿用。 說到底,對待黃河問題還是不能過分違背自然規律,像宋代那樣“三易回河”絕對是典型的錯誤示范。 巧的是,李時珍還給潘季馴看過病,邀請成功的幾率很大。 霍善當晚就試著按照李時珍給的醫案資料把潘季馴邀了過來。 邀來的是被削籍為民的潘季馴。 這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早已離開他的崗位以及他打了二十年交道的黃河挺久了,每日只在家著書。 寫的是《河防一覽》等專業著作。 自己能不能治理是一回事,能不能歸納總結出治理經驗又是另一回事。 前者是一時之功,后者是萬世之功。 潘季馴沒有因為自己丟了官而沮喪太久,很快就投入到自己的“萬世之功”中去。 人老了身體難免有點小毛病,這便被醫館給邀請過來了。 潘季馴見了李時珍也是感慨萬千,沒想到李時珍還有這樣的境遇。 得知霍善召喚他過來的原因,潘季馴道:“我想去瓠子口一帶看看,得親眼看過現在的黃河怎么個情況,我才好拿出相應的方案來?!?/br> 一看就是個講究因地制宜的實干型人才。 霍善道:“我好像沒法過去?!?/br> 潘季馴對這一時期的黃河水患情況了解得比霍善還清楚,畢竟他編纂《河防一覽》的時候對歷代黃河的治理經驗都進行了深入查證。 得知霍善與汲黯的交情,潘季馴說道:“瓠子口的問題后來還是汲黯的弟弟汲仁負責解決的,你可以將我引薦給他們,我跟著他們一起過去看看?!?/br> 汲仁在解決決口的問題上提出的方法很直接也很實用:沿著決口全面打樁填堵。 后來歷代治河人遇到黃河決口的第一反應基本都是這么干的。 來都來了,潘季馴還是很想見見這位治河前輩的。 也想為《河防一覽》了解更多漢代黃河的第一手資料。 李時珍點著頭說道:“我跟著一起過去,可以讓印川兄一直待在這邊?!彼麄z本來就是認識的,路上還能聊聊天,旅途中不至于太乏味。 只要把人邀請過來了,潘季馴他們是可以隨時過來復診的,到時候有李時珍隨行,他們自然能親自去瞧瞧朝廷拖了十幾年都沒解決的黃河決口。 霍善自然不會反對,吃過早飯就帶潘季馴去拜會汲黯。 第246章 汲黯昨天才剛去跟霍善道過謝, 今日得知霍善登門拜訪自然是好吃好喝招待著。 霍善把潘季馴介紹給汲黯,問他能不能順路把潘季馴帶過去看看瓠子口。 汲黯知道關東水患的根源就是瓠子口那個大決口,得知霍善還特意請來個這方面的高人要去看看,心中自是更為感動。 力邀霍善留下吃頓飯。 他這次回京住在弟弟汲仁宅邸中, 汲仁出面與潘季馴聊了聊, 只覺潘季馴在治河方面的造詣令他嘆為觀止。 等到霍善一行人蹭了頓飯離開以后,汲仁激動地對汲黯說道:“我感覺這次我們能徹底解決黃河水患?!?/br> 汲黯道:“哪有那么容易, 他不也說得先看看決口再說?!?/br> 汲仁道:“我就是有這種感覺?!彼谙g和潘季馴聊了聊解決思路, 發現潘季馴提出的構想并不是單純堵住決口, 而是要給黃河做個至少能穩妥百年的規劃。 倘若真能做成,他們家鄉將不再為水患煩惱! 汲黯道:“趁著眼下沒什么戰事, 我再上書求陛下重視此事?!?/br> 汲仁點頭, 表示自己也會上書懇求劉徹讓自己去考察瓠子口的具體情況。 與此同時, 正在未央宮中吃茶的劉徹剛得知霍善昨天沒住在宮里的事。 主要是吃飯的時候不能看著吃得老香的霍善下飯, 總覺得吃著不太得勁。他問劉據怎么回事,劉據老老實實回道:“他見到他師父就不肯跟我回來了?!?/br> 劉徹道:“連個侄兒都籠絡不住, 要你有什么用?!?/br> 劉據聽得一陣無語。 叔侄之間的事能叫籠絡嗎?何況他要是真敢勉強霍善,以霍善那性格恐怕從此再也不愛跟他玩了。 霍善不在, 霍去病也不來他面前晃蕩了, 這父子倆當真是一點都沒想著要抓緊御前露臉的機會。 偏偏人就是這么奇怪,有時候越是這樣才越稀罕,那些有事沒事老愛往劉徹跟前湊的人他反倒瞧不上眼。 又過了兩日,就是太常那邊選定的大婚吉日。雖說趕得有點急, 但劉徹覺得好, 事情就這么定了下來。 平陽公主都是有成婚經驗的人了, 對這次婚禮倒是沒有太多要求,只讓太常那邊該怎么辦就怎么辦。 雖然這次成婚不算特別隆重, 但這么一樁親上加親的婚事還是讓街頭巷尾津津樂道。 衛青十多歲時便從公主府騎奴一躍成為天子近臣,花費將近十年的時光跟在劉徹身邊了解他對打擊匈奴的決心,了解劉徹關于大漢未來的種種規劃。 他二十多歲第一次上戰場,劉徹便讓他以車騎將軍的身份出征,那幾乎是當時軍中的最高職位——現在也僅次于大將軍與驃騎將軍。而這次出征其余三路皆失利無功,只有衛青率領的那一路騎兵直搗龍城。 這十余年間,大漢每一次與匈奴交手都有衛青的身影,直至舅甥倆攜手打出“漠南無王庭”的局面才終于得以歇息。 哪怕不少人明里暗里提他先為騎奴、后為外戚的出身,在抗擊匈奴這件事都沒有人能否認他的功勞。是以衛青這次大婚,不僅太常那邊沒人敢怠慢,朝中上下也都紛紛送上重禮。 霍善回長安這段時間每天出去遛彎,最近更是小嘴叭叭地跟人講起衛青要成婚的事。 等到衛青真正成婚這天,他還興高采烈地拉著他爹沿街給人派喜糖。 糖對于其他人來說可都是很難買到的稀罕東西,也只有霍善這種手握許多制糖作坊的家伙才能興沖沖給人送這玩意。 本來大家對衛青這位大司馬大將軍成婚的事只是懷著“喲大人物成親的熱鬧咱可得去看看”的想法準備湊個熱鬧,得了霍善派發的喜糖以后紛紛表示今天絕對要沿街給衛青助威 霍去?。骸啊?/br> 想象了一下衛青穿上喜服出門后的場景,莫名更堅定了不想成婚的想法。 實在有點可怕。 偏偏霍善不知是不是和衛伉他們聊過天,等把喜糖都派發完了,還跑來跟他談心,說是霍去病想成婚他也是贊同的,人的一生那么長,總不能一直孤孤單單。 這小子還一臉認真地說,若是換成他阿娘守寡,他也會勸阿娘再找個良人…… 霍去?。骸啊?/br> 你是會勸人的。 手癢,想打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