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節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的金絲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的小蜜桃超兇
自家孩子那肯定是怎么看怎么可愛, 霍去病沒有讓霍善少吃點,而是與他一起邊慢慢騎著馬兒往城外走邊吃光手里的南瓜雞蛋糕。 此前霍去病沒有嘗過南瓜的味道,現在吃到這南瓜味的雞蛋糕倒也還算新鮮。 說不上是什么絕世美味,但至少不難吃。這南瓜應當也可以和紅薯一樣作為救荒本草推廣! 一行人熱熱鬧鬧地來到馬上可以收成的南瓜田前,瓜類水分多,保存起來確實有些困難,要是吃不完會壞掉。 不過這邊沒這個煩惱,這是個綜合型的農業教習基地,不僅人可以消耗,豬也可以消耗。 要是自家種上幾株南瓜且不打算挑去賣的話,家里的豬在南瓜長達兩個月的掛果期就可以經常改善伙食了! 教習基地這邊還肩負著給霍善養豬吃的重要任務,這些一般人沒吃過的瓜果蔬菜它們統統都先嘗了個鮮,可謂是非常有見識的一群豬豬了。 霍善是最愛玩耍的,一下馬就往南瓜田里跑,扒拉開藤蔓掏出藏里頭的一個個大南瓜。 才剛入秋,還有許多南瓜沒有變黃,所以霍善悉心挑選著已經變得黃澄澄的,準備一會優先把它們全摘了! 劉據也跟著跑過去東掏掏西掏掏,很享受這種在田里找“寶藏”的感覺。 到下午,霍善已經在矮墻邊壘砌小山似的“南瓜墻”,并力邀劉據一并坐到矮墻上,要求霍光他們這些會畫畫的把他們和南瓜一并畫下來。 ……本來霍光他們是不會畫畫的,可抵不過霍善整天找他們畫這畫那,竟是把他們的畫技鍛煉得很不錯。 眾人正從不同角度畫著這幅《南瓜豐收圖》,剛才到外頭巡查的霍去病就回來了。 霍善麻溜讓霍去病站到他們身后來,說是要挑出一幅畫送去給劉徹他們看的,怎么能少了霍去??! 喜提甲方臨時加人要求的霍光等人:“……” 算了算了,這可是要呈給陛下看的畫像,他們還是捏著鼻子好好畫吧。 霍去病倒是看得出眾人的無奈,不過誰叫這是他家娃?所以他還是走了過去,跟守護神似的立在兩個小孩兒身后。 到傍晚,一行人都滿載而歸,把教習基地里能薅回城的果蔬都給薅了不少。 這還只是秋天的開始,隨著入秋后天氣轉涼,軍屯里的棉花陸續進入收獲季節。 不管是軍屯里的士兵還是在棉紡班進修過的學員們都馬不停蹄地忙碌起來。 棉花這東西按照霍善的設想,那就是跟元代、明代那樣以后家家戶戶都要種的,以求能達到桑麻棉花的自給自足。 出于這個目的,他本來沒打算把棉衣之類的商品賣出高價,但霍光耐心地給他分析起來:有時候價格并不是越低越好的,你一開始就把價格壓得那么低,不僅苦了辛辛苦苦種棉花以及織棉布的人,還會讓許多人想著花點小錢出去買就好、根本不會響應你家家戶戶種棉花的號召。 只要把價格抬得足夠高,眾人才會覺得這是寶貝,才會認真聽你教怎么種以及往哪里種。 都說谷賤傷農,棉花也是同理。 何況這才第一年,你就算想把棉衣賣給每一個人,軍屯產出的棉花也不夠啊。 總而言之,趁著別人還沒有這東西,可著勁抬高價錢就完事!等明年種的人多了,價錢就可以慢慢下調了,實在還是買不起的,自家應當也種起來了。 至于那些既不想辦法攢錢買又不響應號召自己種棉的,那就只能讓他們看著別人過個暖冬了。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霍善聽了他叔的這番話,便也不再執著于第一年就讓大家都用上便宜棉花了,由著霍光cao作去。 霍光這一cao作,當然是……又給霍去病添了一年的軍費。 霍去?。?????? 小小的棉花竟也能賣出這樣的價錢? 霍光對此很是謙虛:“都是棉花本身足夠好?!?/br> 就連梁子湖窯出的瓷瓶配上開著雪白花朵的干棉花,都有人愿意出天價購買擺在書房。 沒辦法,獨家的東西就是好賣。 他們官府沒有直接出面,但是委托信得過的商賈(比如孟蒹)在天下第一樓主持各項拍賣,狠狠地薅了一把本地富戶豪紳以及過路商賈的羊毛。 這些人不把這些錢花了也得按比例繳納一大筆算緡錢,大方點花出去還能拿到這些別處沒有的寶貝,何樂而不為! 據說買的時候還暗搓搓吹噓說,你看這潔白的棉花無疑是象征著高潔的品行,連天子案頭都擺著這么一束棉花——這種事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司馬遷目睹了霍光暗中cao縱天下第一樓里的拍賣活動,從幾朵破棉花一直賣到純棉床上四件套,暗中在小本本上記了一筆:霍光此子,恐怖如斯。 棉花收到尾聲的時候,番薯的豐收期也快結束了,幾乎所有的作物都得趕在濃重的秋霜降下來前完成最后的搶收。 霍善自然是積極參與每一場收獲,連帶劉據這個養尊處優的太子也被棉殼傷過幾次手。 只是忙碌了一整天之后,他晚上總會睡得特別踏實。 在江夏郡這邊他認得了許多人,不是什么王公大臣,也不是什么名士或隱士,只是一個又一個認真生活的人而已。 就像今年負責統籌棉花搶收工作的年輕夫妻倆,那個當丈夫的少了個指頭,據說是去年冬天凍掉的。 但是他現在特別能干,他妻子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現在他們夫妻倆已經是江夏郡首屈一指的棉花種植專家,各家的棉花出了什么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找他咨詢。 兩人的小孩才一歲多,起初是他們輪流背著在棉田里巡邏,后來他們的日子寬裕起來了,孩子便能托付給熱情的鄰居幫忙照看,他們出點飯錢就可以了。 別人喊他“張斷指”,他也不惱,還笑呵呵地把手舉給別人看,說多虧了這指頭被凍掉了,要不然他們夫妻倆也沒有這樣的好造化。 府君不嫌棄他廢了個指頭,愿意對他們夫妻倆委以重任,他們絕對不會辜負府君的期望。 像“張斷指”這樣的小夫妻在江夏郡既尋常,也不尋常。 就像霍去病此前沒有好好接觸過這些再普通不過的黔首一樣,劉據也是沒怎么了解的。 雖然他曾去新豐縣的莊子上小住過一段時間,但那邊也算是京畿富縣,人很少會窮到冬天把指頭都給凍壞的情況。 正是因為江夏郡有許多吃不飽穿不暖的人,所以霍善就任這一年里帶來的轉變才越發明顯。 比如最后一波肥美秋蟹上桌的時候,劉據還嘗到一位老農送來的橙子,說是跟著府衙的人學了嫁接技術后好幾棵橙樹今年都掛果了,而且結出的果子特別甜,有富戶出重金全買了去。 有了這筆錢,他們家有錢娶孫媳和嫁孫女了! 老農臉上的笑那是藏都藏不住的,層層的皺紋快把他眼睛給擠沒了。 到了他們這個年紀,最牽掛的不就是兒孫那點事嗎?只要把家中小輩的嫁娶事宜都給辦妥了,自己就能安安心心享清福了。 這樣一家一戶的改變興許在許多人看來沒什么特別,劉據卻覺得這好像比自己得到別的什么寶貝都讓他歡喜。 來到江夏郡這大半年,他也是有努力跟著做那么一點事的,而這些事都陸陸續續看到了反饋。 這種感覺有點令人著迷。 劉據把自己的感想講給霍善聽。 霍善本來沒細想過這事,聽劉據這么一說也覺得確實很有成就感。 崽勤勤懇懇跑遍唐宋元明清,薅回許多好東西帶領大家發家致富! 崽超努力! 霍善很是為自己感動了一番,麻溜跑去一把抱住李長生的大腿,問李長生像他這樣勞苦功高的崽能不能加餐。 他不怕撐的,他可以給自己扔個【吃了又吃】道具! 第223章 霍善這抱腿大法, 一般人還真難以抗拒。 李長生把他抱起來掂了掂,感覺重量沒多大變化,身體也是倍兒棒,便也沒有拒絕到底。他說道:“你上次不是想吃盤游飯嗎?今晚就能吃上了?!?/br> 盤游飯是宋代江南流行的一種飯食, 表面上看是一盤平平無奇的白飯, 實際上白飯底下埋有多種多樣的rou,比如腌魚、臘rou、烤rou等等, 當然還有江南水鄉少不了的魚生。 只不過由于霍善致力于科普寄生蟲問題, 所以這江夏盤游飯里的魚生被小炒rou給取代了。 反正普普通通一份盤游飯, 食客可以擁有多種享受,一挖一種口味, 一挖又是一種口味! 時人自己都調侃說這叫“掘得窖子”。 霍善聽蘇軾給他吹噓盤游飯的妙處, 馬上就惦記上了, 他也想嘗嘗吃飯挖寶的快樂! 霍善得了李長生的準話, 立刻不纏人了,開始到處溜達找人講起他們今晚即將擁有的盤游飯。 眾人也不都是跟霍善這么愛吃的, 不過聽他在那講得眉飛色舞,心里頭自然也跟著期待起來。 倒是司馬遷有點納悶了, 向霍善追問道:“我去過會稽郡, 怎地沒見過這種吃法?” 霍善一聽,想到了司馬遷二十出頭就滿大漢溜達的事。 這人是真的懂怎么霍霍錢的,先沿著屈原流放路線圖在荊楚湘湖一帶走了個遍,又跑去吳越觀摩各種遺跡, 什么禹xue啊、春申君宮室啊, 他都溜達了一遍。 要論在座的人中誰最了解各地風土人情, 那肯定是司馬遷了! 所以司馬遷一聽這是吳越一帶的流行吃法,便忍不住找霍善刨根問底。 霍善信口掰扯:“兩鄰居之間尚且可能沒吃過對方家里拿手菜, 何況是那么大一個吳越?!?/br> 司馬遷聽后覺得確實是這個道理,也就沒有再追根究底。 傍晚霍善就如愿以償地吃到了盤游飯,享受在盤子里挖啊挖的快樂。 見他吃得一臉滿足,霍光等人也胃口大開,把自己那份盤游飯吃得干干凈凈。 分明只是把平時能吃到的菜埋在飯底下,怎地吃起來就感覺香了許多? 忙碌的秋收過后,各縣就要派人過來進行本郡的上計。 郡國中的上計也叫做“秋冬課吏大會”,一般就開在這秋冬之際。 等本郡的上計工作搞完了,就得派郡中的二三把手前往長安進行朝廷級別的上計。整個大漢從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就是通過一重重的“上計”以及皇帝的“下詔”來實現的。 霍善去年赴任時交接的時機很不巧,只剩一個多月便是歲首了,不管是郡內上計還是赴京上計都不是由他來主持。 今年可不一樣,今年一整年都是他在當太守! 霍善時不時會去底下各縣遛個彎,頻率大概是一個月出去巡察一兩次,底下十幾個縣他幾乎都走了個遍。 一年多下來,這些到西陵城開秋冬課吏大會的縣官自然都算是他的老熟人。 開大會除了讓各縣縣官上交年度材料、匯報年度工作以外,當太守的一般也要出面發表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演講,勸導大伙好好把握現在、抓緊一切機遇促進江夏郡的繁榮富強。 當然,這都是基本流程,最重要的還是得進行獎懲,干得好的縣官縣吏要上報,思想或行動落后的縣官縣吏要懲罰。 司馬遷負責給霍善講解秋冬課吏大會的具體流程,聽得霍善連連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霍善答應得太爽快,總讓司馬遷疑心他是在糊弄自己,結果一問具體細節,這小子居然倒背如流,說得比他講解時還順溜,顯見是聽一遍就記住了。 司馬遷只能暗自感慨這霍家也不知把祖墳埋哪兒了,出了一個冠軍侯還不夠,兩個小的也不一般……等會,冠軍侯其實也不大,才二十出頭。他們家祖墳冒青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