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節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的金絲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的小蜜桃超兇
石慶微訝,看向霍善手頭那疊文稿,發現上頭的字跡雖說不上驚艷,卻也整齊得很,看起來很舒服。 石慶道:“可以?!?/br> 霍善就坐下跟石家父子倆一起吃起了涼面,一副想要在吃飽后馬上聆聽石慶意見的積極態度。 劉據一早起來沒見到人,問了金日磾才知道霍善去找石慶了。 劉據很是納悶,擔心兩人生出什么齟齬來,忙尋了過去。 瞧見霍善在人家那兒吃涼面吃得老香,劉據有些哭笑不得。 看來小孩子心里是沒有隔夜仇的。 這樣也好。 劉據一并坐下吃早飯。 石慶最先停了筷,拿起霍善帶來的文稿看了起來。 這一看,石慶的臉色就僵住了。 不是霍善寫的東西不好,而是霍善這篇文稿居然是在……有理有據地列舉出劉徹二十個需要改正的毛病。 石慶:????? 石慶抬頭看向霍善。 霍善目光熠熠地回望他,眼神里頭滿滿的全是期待。 不隨便發表意見代表什么? 代表思維一定特別嚴謹! 雖然【直犯龍顏】這個技能道具表示在此狀態下列舉出來的二十點諫言全都能令人心悅誠服,可是不找專業人士把把關,怎么能確定技能介紹沒騙人呢! 霍善身邊要么是霍光他們這些官場新丁,要么是完全沒踏入官場的人,至于蘇軾他們吧,他們自己都不確定自己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問題。 所以,一生謹慎的石慶一定能給他提供最符合大漢官場規則的意見對吧! 石慶不由問:“你寫這個做什么?” 霍善道:“上次陛下知道我向汲太守請教如何進諫,就說讓我得空了給他寫寫?!?/br> 答應了別人的事怎么能不去做呢,霍善昨天聽劉據給他介紹過石慶是怎么樣一個人后麻溜掏出【直犯龍顏】悉心列出了這二十條有益于大漢、有益于百姓、有益于江山社稷的勸諫內容! 這一刻,他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斗,大唐名臣馬周與他同在! 霍善挺直了自己的小腰桿。 他這是奉旨勸諫,當然得力求句句都戳劉徹痛處。 君不見江湖游醫有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痛痛就要給它通一通! 石慶捧著文稿的手,微微地顫抖。 這二十條,毫無問題。 他挑不出什么毛病來。 但是他很確定以劉徹的脾氣看到這玩意肯定會大發雷霆。 霍善仿佛感受不到石慶此時的心情,積極追問道:“您有什么好建議嗎?要不要刪改掉其中一些內容?您放心吧,我絕對不會昧掉您的功勞,會在奏書里把您給我提供過意見這件事如實告訴陛下的!” 他還給石慶講了下他會怎么匯報給劉徹—— 如果石慶說一點問題都沒有,他就告訴劉徹石慶全部贊同。 如果石慶說其中某幾條需要刪除,他就告訴劉徹本來他還準備寫這幾條的,可惜石慶建議刪除。 如果石慶說這些內容都不能寫,他就告訴劉徹說石慶表示咱大漢完全沒有這些問題! 石慶:“……” 石慶眼前一黑,想直接暈過去。 但根本不敢暈。 他怕霍善給劉徹寫“石太傅看完后激動到暈過去了,可見這些問題亟需解決”。 第210章 劉據出門去看城外官屯田示范區的時候, 石慶沒有隨行。 任安關心地向石德詢問石慶的情況。 好歹都是一起教導太子的同僚兼前輩,任安于公于私都得了解一下具體情況。 石德神色有些微妙,含蓄地回答道:“家父身體不適,命我隨太子出行?!边@么說著, 石德的目光落到了正拉著太子看他家小花馬的霍善身上, 眼神里仿佛蘊蓄著千言萬語。 這個朝陽侯,極不簡單! 極不簡單的霍善給劉據介紹完自己麾下的新成員, 又跟劉據介紹他新認識的小伙伴, 著重描述夙小星有足足七個師父的事, 簡直是一根藤上七個瓜,一拉就拉出來一串! 劉據:。 我想起來了, 人家二師父被你忽悠去堆糞了對吧。 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出城玩耍, 只見作為示范點的屯田基地從山腳連片的田野到山腰都長得蔥蔥郁郁, 入眼皆是深淺不一的青綠之色。 山腳多是水田, 長的是新栽的占城稻,目前還看不出什么特別來。 霍善邊溜達邊給劉據介紹起來:這水稻產量高, 吃起來雖然不怎么香,但不管做米粉還是釀米酒都不錯, 且它既耐旱又耐澇, 稍差點的地都能種出更多的糧來。 要是在更南邊的地方推廣的話,還能種雙季! 劉據聽了霍善的話后看向那綠油油稻田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任安等人更是聽得一愣一愣的。 世上居然還有這樣的稻種? 任安是小吏出身,聞言不由蹲下認真觀察起眼前的水稻植株來。 橫看豎看也沒看出有什么特別之處。 任安還在對著眼前的稻田出神呢,霍善已經帶著眾人來到……一處瓜田! 瓜田上, 一位老嫗正在給前來瓜田學種瓜的人講解種瓜秘訣。 都說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 確實是這個道理,這老嫗年輕時便是種瓜好手, 后來嫁人生子,每日圍著灶臺打轉,只閑暇時種幾顆瓜給兒孫吃吃。 不想軍屯這邊需要各種各樣的“教習”,有一技之長的人可以自由報名,報上了可以拿到相當優渥的報酬:優先領取府衙培育的良種,按照帶班次數拿俸祿,并且還能給家中后輩爭取到官學入學機會。 這一條龍的福利報出來,不少人都絞盡腦汁上報自己擅長的東西希望能被選上。 官府給的待遇這么好,篩選起相應人選來當然也非常嚴格的,比如她這種瓜教習的職位就是打敗了十個縣的種瓜好手才得來的。其他人只配跟她學會了再去教別人! 老嫗如今感覺自己年輕了十幾歲,每天健步如飛地出門帶班授課,傳授起種瓜技巧來一點都不藏私。 從前她在家種瓜,種出來了丈夫還不領情,一邊吃著她的勞動成果一邊說“這玩意又不管飽,年年種來作什么”,氣得她喲,晚上都睡不著覺。 如今不一樣了,她愛怎么種就怎么種,誰都不敢再對她的愛好指手畫腳?;氐郊?,兒孫都要哄著她,丈夫更是不敢再嗶嗶賴賴。她呢,高興了就給晚輩點好處,不高興了就自己住教習直舍,誰的臉色都不用看。 以前自己怎么就那么想不開,事事都先顧著別人委屈自己?她這一手好本領他們瞧不上,有的是人要跟她學! 不獨她一個,事實上所有被選為教習的人臉上都洋溢著驕傲而滿足的笑容。 老嫗瞧見霍善一行人的到來,領著底下的“種瓜班”生員上前行禮。她的精神面貌一點都不像已經年過六旬,禮數更是學得有模有樣,可見先哲們所說的“倉廩足而知禮儀”不是虛言。 后頭那些剛來報道的小年輕就沒那么從容自若了,面上或多或少都有些緊張,齊齊作起揖禮來很有種你方唱罷我才登場的凌亂感。 霍善是不講究這些虛禮的,他雖不學墨家早期的苦行派,卻也不把孔夫子那套以禮治天下的說法放在眼里。 他雖許久沒來了,卻還是記得老嫗是誰,開開心心地喊道:“王婆婆?!?/br> 霍善還給劉據介紹起王婆婆來,說王婆婆種的瓜屬十里八鄉最好! 去年剛到江夏郡那會兒,李長生見他老愛隨手給人扔一次性技能道具,便與他商量著說選些身懷各種技藝的教習出來。 李長生一向細心,觀察了幾次便知道這類一次性技能道具能發揮出多大的作用,其實與使用者本身有極大關系。 有的人用過了也就用過了,后續不會有半點改變;有的人卻能把握住那一個時辰里的種種啟發,將道具帶來的奇妙改變從暫時變為永久! 李長生并不攔著霍善隨便給旁人扔,只要能挖掘出一批人才并人盡其才就好。 這王婆婆便是其中之一。 王婆婆姓王,嫁了個姓蔡的丈夫,別人喊了她半輩子老蔡家的,沒想到老來倒是有許多人喊起她“王教習”來了。 想到自己如今是教習了,王婆婆毫不怯場地領著太子一行人參觀她們憑借雙手種出來的瓜田。 這些瓜里頭有江夏本土的,也有府衙給的新瓜種,其中馬上就要成熟的是西瓜,遍地爬滿了大大小小的翠碧圓瓜,看起來很是惹眼。 劉據是吃過西瓜的,但還是頭一次看到長在瓜藤上的西瓜,只覺喉頭已經生出幾分沁涼的甘甜西瓜味來,感覺夏天的暑氣都散了大半。 霍善問王婆婆:“我們可以摘瓜嗎?” 王婆婆笑道:“當然可以,這邊都是官府的田?!?/br> 霍善馬上招呼劉據他們一起扎進西瓜田里挑瓜,還挨個敲過去聽聽聲音脆不脆,想憑借袁枚他們傳授的挑瓜秘訣從瓜田里挑出最大最紅的好瓜。 絲毫記不得自己隨時都能掏出最甜的瓜來。 包甜包紅有什么意思,就是要地里挑出來的切起來才好玩! 霍善還親自把他新養的白母雞給放了出來,相當大方地對自己新納入麾下的大將說道:“霍小紅,這瓜田里的蟲子全歸你了!” 白母雞器宇軒昂地開始巡視自己的新領地,時不時精準地從瓜藤上啄下自己的口糧,竟是沒損傷瓜藤和瓜葉分毫。 瓜就更不會被它啄壞了。 眾人看得嘖嘖稱奇,見太子也與霍善一樣沒什么架子,便緊跟到他們身邊夸起了白母雞的厲害來:“我們從來沒見過這么神奇的小母雞!” 霍善驕傲地介紹道:“它叫霍小紅。你們看它的雞冠多紅,連許多公雞都比不上!” 他可是在萬雞叢中一眼相中這么一點紅,他眼光好得很。 霍善興致勃勃地挑好自己想要的瓜,還要轉頭跟劉據約戰:“一會我們看看誰開出來的瓜更紅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