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節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的金絲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的小蜜桃超兇
入夏以后,田野上基本都青綠一片。 這片孕育了無數代人的土地,似乎從農耕時代開啟之時便沒有變化過,一年接一年地長出糧食,一年接一年地被人們反復耕耘。 從漢到唐,鄉野中的面貌都沒怎么改變。 李世民早年親自征戰天下,見過許許多多歷經戰亂后一片荒蕪的原野,如今看到眼前這安寧平和的景象,心情也跟著放松下來。如今大唐立國還沒多少年,朝中人心尚且不定,底下的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正是因為百廢待興,他們才不能想著遷都,不能拋下關中腹地以及世世代代都生活于那片原野上的百姓。 如果他們面對突厥的進犯只一味地退避,怎么能讓天下百姓真正回歸安定平和的生活? 他們不能退。 一行人抵達校場,霍善就很熟練地占據高地當觀眾,順便給他爹搖旗吶喊。 李世民:“……” 果然還得是親兒子才親自己,這別人家的娃到底是別的人! 一個是驃騎將軍,一個是天策上將,兩人的騎射功夫自然都不賴,上陣后兩人俱是箭箭都正中靶心,根本分不出個高低來。 霍善才不管那么多,逮著他爹就是一通猛吹。 李世民的親兒子不在身邊,吃大虧了!好在他還有個詩圣杜甫在旁,當場寫詩表示李世民也不賴,馬上英姿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霍善:????? 可惡,你會寫詩了不起嗎! 霍善在線搖人,讓大文豪蘇軾也給自己來一首。 蘇軾:“……” 蘇軾委婉地拒絕了霍善的要求。 開玩笑,那可是杜甫,他在杜甫面前寫詩……倒也不是不能寫,但遠遠達不到霍善想象中那一出手就力壓杜甫的水平。 宋詩和唐詩完全不是一個賽道,唐詩是詩的蓬勃發展階段,內容和格式都堪稱百花齊放,到了他們宋人開始寫詩,赫然發現前頭聳立著一座座難以逾越的高山。他們實在玩不出什么新鮮花樣了,只能在義理上下功夫,沒事就在詩里講講道理。 單論符合格律的詩,蘇軾閉起眼都能寫出一百首,可要拿去杜甫比較的話就有點難為他了。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霍善找外援不成功,只能哼哼唧唧地表示“不管不管我不管,反正我爹才最厲害”。 霍去病也不計較這種勝負,把霍善抱上馬讓霍善也試著射上幾箭,他可以在旁邊指導一二。 霍善的注意力馬上就被轉移了,興致勃勃地跟他爹玩到一塊,玩夠了還要跟霍去病分享自己手上的玉韘,說是他師父給他做的! 霍去病道:“聽說你師父年輕時是使劍的,下次我遇到好劍給你留著,你到時候可以把劍送給他?!?/br> 父子倆湊一起嘀嘀咕咕地商量起來。 杜甫忍不住和李世民感慨道:“沒想到冠軍侯居然會跟孩子這么親近?!?/br> 李世民也沒有想到霍去病會有這一面。 他有點想承乾和青雀他們了。 聽李時珍說他承乾身體不太好,當太子時便一直生病,他一個不信佛也不信道的人在那時候求天求地求遍神佛,只求承乾能好起來。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觀音婢早早撒手人寰,他也成了個偏心的父親,格外偏心聰慧可愛會討人喜歡的青雀,以至于本身就病痛纏身的承乾行事越發偏激,最終走向謀反的道路。他所希冀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終歸也沒有出現在他的孩子們身上。 李世民看向正眉飛色舞地和霍去病說話的霍善。 這孩子可以把觀音婢和承乾他們的病給治好嗎? 第200章 霍善這次出城玩得很盡興, 不僅玩夠了射箭,還從周圍薅了一堆新鮮蔬菜瓜果和雞鴨魚羊帶回太守府加餐。 李長生見他熱得滿頭大汗跑回來,順道安排他搓了個澡。 霍去病聽聞李世民也有過多年征戰經驗,邀李世民第二天跟他去軍屯里溜達一圈。他是不愛讀兵法, 覺得老一套已經不頂用了, 但如果是來自幾百年后的練兵意見他還是愿意聽一聽的。 至于照不照辦就看具體舉措適不適合了。 李世民認為水師還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南方真正開發出來, 南邊的物產總得往北方運輸吧?這些水師哪怕打南越和西南夷時排不上用場, 將來南方繁榮起來以后原地轉型成運輸船也不錯。 隋唐為了把南方的糧食運到洛陽, 可是費老鼻子勁把南北的水路給打通了。 不說挖的時候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光是維護這些河道每年都得投進去不少錢。 那么大一個天下, 統籌規劃起來還真不容易。 雙方交流得還算愉快, 李世民還給霍去病推薦明光鎧, 這是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那一場場動亂篩選出來的盔甲, 上戰場非常好用。 霍去病以后打匈奴時穿上明光鎧往馬背上一跨,煌煌日光映照在甲衣上, 絕對能亮得對面的匈奴人睜不開眼! 霍去病聽說這種甲衣頗具實用性,而且穿身上還挺威風, 總感覺劉徹應當挺喜歡的, 便問李世民討要了具體樣式。 一旬轉瞬即逝,李世民不僅毒清干凈了,連早年征戰留下的暗傷都好得七七八八。 杜甫本就是只是偶感風寒,修養幾日就好全了, 留下來只是為了多和李時珍他們聊聊安史之亂的事而已。 杜甫先李世民一天到來, 也先李世民一天回去。 霍善得知杜甫如今一窮二白, 很熱心地表示診金結算以后跟他回家去看看,至少給孩子做個身體檢查, 說不準也不全是因為餓死才夭折的。 倘若真的是因為杜甫寄錢不及時才出的事,他還可以給杜甫家里留點番薯,這東西最初本來就是為了救荒才引種的。 這些不靠譜的大人喲,還是得崽來cao心! 至于那些更宏大的事情,霍善還不太能理解,他能做的只有幫一幫自己見到的人而已。 杜甫聽后很是感動,表示回去以后就等著霍善過來。 霍善送走了杜甫,診金結算就開始了。 杜甫這次連藥都沒用幾天,病就治好了,只不過有些風濕之類的慢性疾病是需要長期調養的,還是留了點毛病沒能斷根。 總的來說,診金并不是很多。好在霍善現在也不太缺診金,他邀請來的患者基本都已經發展成長期交流對象,有很多個義診點可以刷寶箱,每個寶箱至少都能開出一枚商城幣呢!實在買不起新商品了,他可以隨機找個地方出診。 好的醫療資源這種東西,永遠都是短缺的,他到哪里都很受歡迎。 基本上只要出去義診個三天,醫館結算的診金以及寶箱就可以覆蓋本旬上架的貨物了。 霍善都沒怎么看診金,直接看向杜甫為獎池提供的新技能。 他定睛看去,只見結算界面出來一個……【死猶不忘】! 霍善:??? 再看介紹,講的是蘇軾自述夢見了杜甫,杜甫跟他聊起了自己那句“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說是世人都認為這句詩講的是恨不得吞并東吳為關羽報仇,實際上這句詩寫的是吳蜀唇齒相依,不應相圖,給了別人機會! 蘇軾醒來后就把這個夢記錄下來廣而告之,讓別人不要再誤解杜甫的詩意。 后世人看到這兩個大文豪跨越時空的交流,感慨杜甫死后猶不忘詩,真是書生氣十足! 用了這個【死猶不忘】,可以讓前人進入后人的夢鄉! 霍善不由把這個技能介紹發給蘇軾他們看,問杜甫是不是真的曾經托夢給蘇軾。 沒想到他們還有這個緣分! 杜甫:??? 他怎么知道自己死后有沒有給蘇軾托過夢? 蘇軾出來現身解釋了一番,表示他覺得自己的理解是對的,又覺得光靠自己說不夠權威,所以就說自己夢見了杜甫本人。 這不,經過他這么一cao作,大家都沒再誤會杜甫的意思了! 要是沒機會見到杜甫,蘇軾是不會跟別人講的,但對著杜甫本人他還是得澄清一下的! 杜甫:“……” 這個蘇軾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不太靠譜的氣質。 事實上杜甫自己為商城增加的新商品也不怎么靠譜,是種烏漆嘛黑的飯,看介紹說是青精飯,相傳為道家養生食品。 實際上這是用一種叫南燭草木的果子榨了汁拿來蒸飯,蒸出這種烏漆嘛黑的效果! 杜甫寫《贈李白》的時候曾經提到這種食物,詩中寫到“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可見這東西在唐朝人心里頭有著極好的保健功效,吃下去后氣色特別好! 商品介紹里也說這食用以后還有讓人身輕如燕的增益功效。走再遠的路都不會累! 而且還是熟食,要是以后出門吃不上飯,倒是可以掏出來果腹。 霍善準備給黃道婆囤上幾份,黃道婆是想回江南去的,從崖州回江南路途遙遠,這東西來得正好! 他一口氣把新上架的青精飯全買了下來囤進醫館倉庫里頭,這才依言去找等著自己上門出診的杜甫。 杜甫在長安的住處說不上好,至少比孫思邈住得差多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雖然他祖上也算闊過,但他待在長安求職十年都沒成功,父母又早就過世了,哪還有多少錢供他過錦衣玉食的生活。 霍善去過的臟亂差地方可不少,杜甫這條件只能說是差了點,但整體還是很整潔的,是以他也沒有在意。 此時正是天寶十三年的夏天,外頭的知了也吵鬧得很,霍善跟著杜甫往外溜達,路過一處深井旁忽地聞到一陣異味。 他鼻子靈,聞到這味道就感覺不太舒坦,不由轉頭問杜甫:“這井怎么這么臭?” 杜甫無奈地說道:“這里租金便宜,就是因為有這么一口井在?!?/br> 杜甫給霍善講起了長安城建設的過程,漢代的長安城舊址早就廢棄了。 經歷過幾百年的高負荷運轉,長安舊址的地下水已經被污染得非常徹底,打出來的井水都相當一言難盡,按照當初定都時的考察結果,那就是“水皆咸鹵”。 那咸鹵的水是怎么來的,你就自由想象吧。 隋朝重新選址又建了個長安城,這個長安城規劃得非常齊整,問題就是……工期太短了,沒來得及搞出合理的排水系統。 為了解決未來可能高達百萬人口的排污問題,長安城總工程師提出一個相對簡便的解決方案:咱在城中多挖些深入地底的滲井,以后有什么解決不了的生活廢水和生活垃圾就往這里頭扔吧! 這樣排污和防澇的問題就解決了! 這座嶄新的長安城經過百余年的運轉,也成功讓許多為排污防澇而設的滲井變得……臭不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