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節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的金絲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的小蜜桃超兇
蘇軾只能長長地嘆了口氣,還用眼神瞟向一起參加考試的蘇轍。 蘇轍和蘇軾從小一起長大,見蘇軾那么一嘆一望,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拿起手頭的筆管輕輕一吹,以此提醒蘇軾那道題出自《管子注》。 蘇軾當然也不是一味讓弟弟幫助的,有次他和弟弟參加另一場考試,見蘇轍不記得出處,立刻謊稱自己帶進來的冰硯不見了,拍桌大罵“小人哉”,以此提醒蘇轍他們寫的題出自《樊遲學稼注》——就是樊遲這人去向孔子請教怎么種地,孔子跟人評價樊遲“小人哉”那一段。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霍善對此贊嘆不已,跟劉據感慨說咱們叔侄倆遇事只要像蘇家兄弟那樣同心協力,世上從此再也不會有能難得倒他們的先生! 劉據:????? 劉據覺得自己這個當叔父的,需要對霍善這小侄子進行嚴肅的思想教育。 這一天到晚跟那些人學的都是什么玩意??! 事實上蘇軾也沒有不靠譜到用把這種事跡嚷嚷出來帶壞小孩,這些都是蔡京兒子蔡絛作為jian黨被流放后閑著沒事寫了本《鐵圍山叢談》,用心八卦了諸多昔日同僚兼前輩的秘聞。 流放外地這么無聊,我要把你們統統寫進書里! 霍善也沒有去拜讀這本《鐵圍山叢談》,他只是……獎池里多了個【心有靈犀(一次性技能道具)】,用上這個技能道具以后不用說話都能明白對方心里在想什么! 技能介紹就是蘇家兄弟倆互幫互助的光輝事跡。 霍善發給蘇軾問他這些南宋人八卦的事情是不是真事。 蘇軾當時沒出來回答。 霍善沒有從蘇軾本人那里獲得充分的反饋,只能改為跟劉據分享自己剛聽來的新鮮事跡。 等蘇軾忙活完自己的事看到霍善的問話時,劉據已經震驚不已地記了蘇軾一筆:“好啊,就是你一直在帶壞我侄子,蘇東坡!” 蘇軾:“……” 很不錯,又是他蘇軾風評被害的一天。 你這娃兒就不能等個一刻鐘再跟人講嗎?! 霍善這么個憋不住話的小孩兒,有好東西自然要第一時間和劉據他們分享。 這里頭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霍去病一向是很能憋話的,所以他這一路南行,連句話都沒給劉徹帶。 當然,他也沒有給衛青帶。 只有貼心的霍善給每個親朋好友都寫了信,由劉據這個收發員負責幫他投遞到每一個人手上。 這回霍善沒有忘記慰問他皇帝姨公,畢竟目前在他心里劉徹勉勉強強也算是個好長輩來著(因為劉徹答應讓他出去玩)。 劉徹收到來自霍善的信,感覺還挺新鮮,只不過他聽聞霍善好像還托人送了東西回來的。他瞧著劉據追問道:“除了信就沒別的了?” 劉據聞言心里咯噔一跳。 完了,千里眼,危! 跟霍善混久了,劉據的臨場應變能力已經不同往昔了。 為了捍衛自己新到手的玩具,他面不改色地來了個禍水東引:“阿善托我捎了兩樣東西給舅舅,好像叫什么千里眼和指南針,說是舅舅打匈奴用得上。我也不曉得是怎么個用得上法,不如您找舅舅問問!” 劉徹聽后又瞧了劉據一眼,只見這小子努力挺直小腰桿,仿佛自己講的句句都是大實話。 “行了,你回去讀書吧?!眲芈榱锎虬l走自家太子。 接著劉徹就去找衛青。 見著人后他跟衛青發表這么一番茶言茶語:“聽說你得了甥孫給的好東西?唉,這孩子果然還是更喜歡你啊,我就算封他爵位、給他當太守,他心里也沒有我這個姨公?!?/br> 衛青:“……” 衛青只能把手頭還沒捂熱乎的指南針和望遠鏡拿給劉徹看。 這確實是行軍打仗用得著的東西,像這指南針可以在草原之中辨別方向,而千里眼則可以用來偵查敵情。 必要時可以幫衛青分辨自己找的向導有沒有把自己帶進溝里的想法。 劉徹把兩樣東西拿過去看來看去,最后順走了其中的千里眼。 反正一時半會也不打仗,他先拿走玩玩完全沒問題。 大不了他等會馬上寫信譴責霍善那小子厚此薄彼,讓那小子再送一把千里眼回來。 第147章 霍善哪里知道他送給舅公衛青的東西, 居然轉眼就給劉徹討了過去。 在他心里手頭的千里眼還不多,沒辦法做到人手一個,所以給以劉據為代表的小伙伴們分一個讓他們一起玩,舅公分一個用作正事, 暫且就這么分配了。 至于劉徹, 他一不需要觀察夫子來沒來,二不需要搞什么軍事活動, 哪里用得上千里眼呢! 霍善要怎么分配手頭的東西, 李長生他們是不管的, 霍光倒是想委婉地勸上幾句,可司馬遷他們都在旁邊盯著, 他也不好勸霍善有好東西首先要給劉徹送去。 所以霍善就按著自己的心意安排了。 劉徹雖不用觀察夫子過沒過來, 不過他得了千里眼就饒有興致地拿著它遠遠地觀察各個衙署, 看看主事官員有沒有在里頭閑得摳腳。 摳腳的都得加班, 狠狠加班! 可見自古以來當老板的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沒過幾日,不少人就注意到劉徹拿著個長筒的東西到處溜達, 沒事就舉起來湊到眼前這邊看看那邊看看。 本來他們也沒覺得有什么,隔那么遠難道劉徹還能看見他們在干嘛嗎?肯定是不能的! 應當是前頭那些家伙要遭殃。 直至劉徹總是精準地給閑到摸魚的朝臣加活, 眾人才意識到這事可能不一般! 最后事情是從太子那邊泄露的, 因為太子劉據年紀小,得了好東西根本藏不住,樂滋滋地邀了群小伙伴登城樓用千里眼來個極目遠眺。 這些十來歲的少年郎摸到這種新鮮事物,回家后也迫不及待地跟家里人分享。 朝臣們揪住自家小子一追問那千里眼的模樣, 什么都明白了。敢情劉家父子倆每天拿著的那根長筒玩意, 是可以看得老遠的“千里眼”! 眾朝臣:“……” 好歹我們都是位列公卿的人, 有沒有一點隱私??! 劉徹對此毫無愧疚,還大方地和他們分享霍善給他送來的好東西(雖然這是他從衛青手里順來的)。 看見沒有, 朕這大鷹小鷹才剛撒出去,馬上就瞧見兔子了。要是不讓他出門,這小子恐怕都不會想起自己手頭有這樣的好東西! 眾朝臣對此能說什么呢,只能表示陛下圣明,陛下您的決策都特別英明。 可惡,這朝陽侯是怎么回事,居然給陛下和太子殿下送這樣的玩意! 還是衛青委婉透露霍善其實并沒有給劉徹送,人霍善是讓人捎給他想用于軍事的,眾人才沒再暗中對霍善咬牙切齒。 皇帝再狗咱又能怎么辦,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罵,只得老老實實接著干活,爭取別不小心叫劉徹逮到了。 霍善對于自己誘發的朝中變故那是一概不知的,他在南陽郡境內一處渡頭與張仲景依依惜別,叮囑張仲景看夠了家鄉一定要來江夏郡找他。 其實在這渡頭順著育水往上走是可以抵達朝陽縣的,再往湍水那邊走則是冠軍縣,只不過霍善的目的地是下游的江夏郡,沒法轉道去看看他們朝陽縣群眾過得如何,只能作罷。 怪遺憾的。 只是他這樣慢悠悠地赴任已經是看在他年紀小的份上格外照顧了,要是半路跑去自家封邑里溜達一圈耽誤了上任,那些認死理的御史一準得狠狠彈劾他,說不準還要送上文官絕技——當場撞柱! 相比于走陸路,乘船的好處是除了中途補給以外一天十二個時辰都能走。 按照順風順水一個時辰能走二十里路來算,一天便能走個兩百多里。 而靠兩條腿走的話一天能走個四十里路就差不多了。 馬車雖然快些,但也快不到哪里去,畢竟就算馬受得了,坐在馬車上的人也受不了——這樣算下來,一天下來能走個百余里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像霍善這種一路水網通暢的情況,乘船無疑是最佳選擇。雖然他一路走走停停,有事沒事都要讓大伙休息一下,還是在七月順利抵達襄陽。 霍善獲得了襄陽令的熱情招待。 襄陽令得知霍善本來是可以當他們南郡郡守的,頓時對霍善的選擇頗為遺憾,他給霍善講起蘇武所說的情況非常不全面。 他們南郡其實也有江南江北兩側,雖然江北只有孤零零那么幾片地,但也不能說他們沒有??! 而且他們南郡江水沿岸出產的馬特別有名,走起山路來那絕對是別處的馬比不了的。 霍善聽得頗為扼腕,看來蘇武這個農牧專家了解得也不夠深入啊。 “我能去看看你們的養馬場嗎?”霍善積極提問。 距離他上次去養馬場大面積使用【禽畜多息】技能,已經是好幾個月前的事了,只不過馬的孕期比人的還長,霍善一時半會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他在福壽里的家禽家畜身上實踐了一輪,發現就算是正在難產的牛馬,吃上一口他喂的東西也能順利生產,而且全都母子平安。 至于雞鴨孵蛋的效率那也是嘎嘎高,孵出來的小雞小鴨也健壯得很,其中一只小母雞在他出發前已經能撲棱著翅膀飛上屋頂,擺出睥睨群雞的架勢再上頭咯咯叫。 就,只要是他喂過的家禽家畜都是這神氣活現的模樣。 老秦人的農牧血脈果然不是假的,不僅養得多,還養得好,難怪能憑這身本領獲得封地。 霍善覺得這個格外健談的襄陽令挺對自己胃口,可見他和對方挺有緣分。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他可以去幫對方喂一圈馬,順便看看這人贊不絕口、走起那山路來特別利索的馬兒長啥樣。 說不準以后從南邊和川蜀運輸好東西到長安還得靠它們! 襄陽令雖不知道霍善有【禽畜多息】的本領在身上,但還是熱情地帶霍善去養馬場玩耍。 李時珍這小老頭兒見霍善一副沒見識的模樣,跑出來給他解釋了一番:【這里養的其實就是利川馬,利川馬雖然不算高大,但耐力特別好,茶馬古道基本靠它來走?!?/br> 霍善正興沖沖跟著襄陽令去看馬,聞言便和李時珍討論起來:【什么是茶馬古道?】 李時珍:【……】 完了,好像又透露了什么不屬于這個時代的東西。 想想霍善已經揣著蒺藜火球和千里眼,李時珍也就沒再計較什么超前不超前的,給霍善說起茶馬古道的起源和發展。 茶馬古道從隋唐時期就已經萌芽了,那時候唐朝想要馬,吐蕃想要茶,雙方都有挺強的貿易意愿,民間和官方都陸續建交。到了他們明朝,吐蕃更是直接向大明稱臣! 沒錯,你沒有聽錯,西邊那一大片也是我們的,叫烏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 只可惜那邊條件實在太艱苦了,中原人興許一過去就已經一命嗚呼。大明朝廷流放人都不好意思往那邊流放,生怕囚犯聽到這個消息后直接造反或者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