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節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的金絲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的小蜜桃超兇
好在商城每旬都會刷新,買光的商品會重新上十份,再附送相應種子。只要他每旬都記得買光,攢下足夠試種和推廣的占城稻種完全不成問題! 霍善從蘇軾這兒得了這樣的好東西,便覺得自己該信守諾言跟蘇軾走一趟儋州。 陪朋友度過這段艱難的歲月(順便坐船去趕海),是他霍小善應該做的! 霍善這么想著,麻溜按下了“上門出診”選項。 第109章 蘇軾因為痔瘡發作的關系, 折騰得他弟蘇轍一宿沒睡,這會兒蘇轍也沒心思睡了,已經起身洗漱并命人給蘇軾準備飯食去。 霍善就是在蘇轍出去后過來的,依然是啪嘰一下掉落在蘇軾面前。 蘇軾見霍善還真如約過來了, 心情很不錯, 笑呵呵地和霍善表示一會帶他去認認人。 霍善就屁顛屁顛跟著蘇軾洗臉刷牙去。 蘇轍安排完一切后過來一看,就瞧見蘇軾身邊跟著個長得粉雕玉琢的奶娃娃。 蘇轍:? 這是哪冒出來的小孩兒? 蘇轍不懂就直接問了出口。 蘇軾信口胡扯:“這孩子說他們家在儋州, 他爹把他忘在這邊了, 央著我帶他一起渡海去?!?/br> 蘇轍從未聽過這么不靠譜的爹。 可是想想自己有個不靠譜的兄長, 蘇轍也就釋然了。既然有不靠譜的哥,為什么不能有不靠譜的爹?他哥都是當祖父的人了, 也沒見成熟多少。 蘇轍命人多送了一份朝食過來, 問起霍善的姓名。 霍善被蘇軾叮囑過少說少錯, 所以沒有說多余的話, 蘇轍問什么就回什么,提到父母是誰他就裝傻, 問到家在哪里就只說是昌化軍。 蘇軾要去的地方就是昌化軍,他不是被流放, 而是被貶, 還是有官職在身的。 他弟蘇轍現在是化州別駕、雷州安置,蘇軾則是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所以他最后去的地方就是昌化軍那邊。 霍善家真要在那邊的話,倒是真的順路??商K轍瞧著霍善這模樣, 總感覺這孩子一點都不像是儋州土人。 到底是誰把這個一看就是富養出來的娃兒落在他哥這邊?這么大個娃丟了真的不會睡不著覺嗎! 蘇轍在霍善本人這里問不出什么來, 命人在驛站周圍打聽也沒聽說有誰丟了孩子, 回頭一看,就見蘇軾和霍善這一大一少正沒心沒肺地捧著碗咕嚕咕嚕漱口, 連端茶碗的姿勢瞧著都一模一樣。 蘇軾年紀大了,腸胃就受不得茶了,所以他養成了飯后濃茶漱口的習慣,說這樣既能嘗到茶味,又能清潔并堅固牙齒,還不會傷害自己的胃。 霍善本來喝了一口濃茶,還覺得苦到他永遠不再喝呢,聽蘇軾講解其中的養生妙處,便學著蘇軾用這粗茶漱起口來。 還真別說,這茶吐掉以后感覺嘴里確實清爽了許多! 霍善高興地和蘇軾表示家里那些苦苦的干茶葉可算有用處了。 蘇轍見一大一小湊一起嘀嘀咕咕說得起勁,看起來很是投緣,在心里嘆了口氣。 算了,大不了回頭有人來找孩子就讓他們到昌化軍找去,誰讓他們這些當爹娘的自己粗心大意丟了娃? 遠在西漢的霍去?。骸啊?/br> 欲言又止,欲言又止。 馬上就要啟程渡海了,蘇過這個當兒子的一直在忙前忙后地收拾東西。 其實蘇軾本身是沒什么東西的,這滿滿當當好幾箱的行李幾乎都是蘇轍剛接濟給他們父子倆的。 要知道蘇軾被貶到惠州三年,幾乎領不到半點俸祿。 傳說中羊蝎子就是他在惠州發明的。 所謂的羊蝎子就是羊rou被人買光了,剩下沒rou的羊脊骨。于是蘇軾用極低的價錢把骨頭買回去煮熟,愉快地從脊骨縫里頭剔rou吃。 他吃完還要寫信給蘇轍表示這吃法妙趣無窮,每次找到rou那一瞬的欣喜簡直讓rou好吃了不止一個檔次! 收到信的蘇轍:“……” 知道了,這就給哥寄錢。 這次分別,蘇轍也給蘇軾準備了不少安家用的錢。 如今章惇當權,哪怕他沒心思搭理遠在儋州的蘇軾,底下恐怕也有人為討好章惇而為難蘇軾。 畢竟任誰來了廣南西路這種邊緣地方當官都會想方設法調走。 調走的最佳辦法就是……上頭有人給發個話。 既然知道章惇看他們兄弟倆不順眼,廣南西路這些官員恐怕有不少是樂意讓他和蘇軾過得慘點好報上去取悅章惇的。 蘇轍過日子是很有計劃的,當官這么些年也算攢了些家底,和蘇軾這種一有錢就聚眾吃喝玩耍的性格完全不一樣。 所以從五月相見以來,他便給蘇軾置辦四季衣裳與別的日常所需之物,再把安家錢交給侄兒蘇過讓他別叫蘇軾知道。 唉,蘇轍也不知道自己一個當弟弟的,對上自家兄長怎么會有種既當爹又當媽的感覺。 可是總不能真叫自家兄長在儋州那邊吃不飽穿不暖吧? 蘇軾不知道他弟替他cao碎了心,見行李都搬上船了,才惆悵地拉著他弟依依惜別了一番,說是他們兄弟倆都要好好活著,爭取活他個一百歲,一起回眉山老家當人瑞。 蘇轍想象了一下自己一百歲還要跟親哥住一起的情景,一時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心累。 ……算了,他哥開心就好。 相比于蘇軾兄弟倆的離愁別緒,霍善就純粹多了,他跟著人在上船的地方跑上跑下,別人搬東西上船,他跟著上船;別人空著手下船,他也跟著下船。這樣來來回回跑了十幾趟,他也不覺得膩煩,只覺看什么都新鮮。 還是瞧見有個船工似是生病了,他才消停下來,掏出針包說要給人扎上幾針。 那船工本來正坐著大口大口地喘著氣呢,瞧見霍善打開他背著的小藥箱掏出個針包來,一時不知該如何反應好。 霍善道:“我給你扎過后你就會舒服多了?!?/br> 有其他搬完東西的船工圍攏過來,聽霍善這么說后都笑了起來:“人家小官人要給你扎,你就讓他扎扎看,這么細的針又不會扎死人?!?/br> 霍善聽后嚴肅地看向那說話的人,一本正經地糾正道:“還是可以扎死人的,針再小也不能隨便扎?!?/br> 他才四歲大,說起話來還奶聲奶氣的,偏偏透著股難言的認真。 本來那感覺胸悶心悸的船工是不覺得一個小娃娃能給人看病的,聽霍善這樣辯駁別人的話反倒是信了幾分。 他答應讓霍善試試看。 霍善讓其他人不要圍得太攏。 等眾人都散開了一些,他才在船工身上取xue下針。 蘇過一轉頭發現他爹讓他看著的娃不見了,到處找了半天,才扒拉開那堆看熱鬧的船工瞧見了正在給人施針的霍善。 蘇過魂都快嚇飛了,偏又不敢擾著正在下針的霍善,只能僵立在一旁回憶起他們大宋的刑律來,四歲小孩胡亂扎針扎死人犯不犯法? 他單知道這孩子和他爹很聊得來,卻不知這孩子竟和他爹一樣愛給人分享藥方和其他治療方法! 蘇軾兄弟倆也是看碼頭上的人漸漸聚集在一起,才注意到霍善那邊的異狀。 蘇轍邁步走過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這一看,就瞧見了霍善扎在船工身上那熠熠發亮的銀針。 六月的陽光明燦燦的,照得那銀針也散發著耀目的光芒。 蘇轍的腦海里也冒出了和他侄兒蘇過一樣的想法—— 小孩子扎針扎死人犯法嗎? 他哥這個臨時監護人需要負連帶責任嗎? 蘇軾倒是知道霍善的本領,走過去問霍善是什么情況。 霍善下針前已經給船工詳細地診過脈,對船工的情況了若指掌,仔仔細細地給蘇軾分析了對方的病情。 這船工胸悶氣短的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了,身體乏力,下肢輕微水腫,雖然很多都是些船工的常見毛病,有條件的話還是得治一治,否則每天在這六月天的烈日艷陽下干活遲早得出事。 蘇軾本來也想給船工診診脈,想到李時珍說他把自己給治死了,又默默地收回了手。 李時珍那張嘴也是管不住的,不僅給他講了他自己給自己治病的事,還給他講了他推廣圣散子方的事。 蘇軾在黃州、杭州任上都曾用自己從朋友那求來的圣散子方大鍋熬給百姓喝,治療時疫效果非常不錯,喜得他寫文章大肆吹噓這個方子有病喝了包治百病、沒病喝了還能百疾不生(“平居無疾,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倍常,百疾不生”)。 結果他這話吹得太過頭了,后世許多人碰上時疫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用他吹噓過的圣散子方,好幾次大疫都大鍋大鍋地熬給百姓吃。 一直到明朝都還有人這么干,據李時珍說明朝有個知縣碰上疫病,二話不說熬了圣散子方讓縣中百姓服用,結果是“病者服之,十無一生,率皆狂躁昏瞀而卒”。 說明用藥這事兒沒什么“包治百病”之說,碰上對癥的還好,碰上不對癥的那可真是一鍋鍋的催命符。 所以后世才說這圣散子方活人無數也害人無數。 可見光知道是藥方是不夠的,還是得多些懂得辨證論治的醫家,遇到時疫得先確定病因和病證才用藥。否則不明不白地一鍋藥送下去,怕是要把原本不至于喪命的百姓送進鬼門關! 像蘇軾這樣看到有效就一通瞎吹,本身說起話來又有極大的影響力,問題可太大了。 說到底,還是因為蘇軾這人管不住嘴??! 李時珍這番話說得,蘇軾一時半會都不敢隨便跟人分享藥方了。 難怪當初他朋友抵不過他再三請求把藥方傳給他的時候,要他指江水為盟不許把藥方傳給外人! 不得不說,蘇軾能給獎池提供【禍從口出】這個技能還真不算冤枉。 蘇軾正悵然間,霍善已經把在船工xue位內停了足夠久的銀針取了出來。 雖然其他人不知道船工身體上的感受,卻能看出船工原本不太好的臉色好轉了,呼吸也明顯順暢起來了。 真的有效! 這小孩真的會治??! 當然了,船工本人才是體會最深的。 他感覺霍善挪開的是壓在自己胸口的巨石,這會兒連海邊那微咸的空氣仿佛都變得格外舒爽。 這種快活是別人說一千道一萬都感受不到的,只有自己親身體驗到后才知道得遇良醫是多么幸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