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節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的金絲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的小蜜桃超兇
霍善聽他師父這么說就放心了,吃過早飯后便去尋衛登幾人一起邀太子劉據撿栗子去。 結果幾個小孩跑到劉據那兒,赫然看到了司馬遷。 等會,他們接下來好像要跟著太子劉據一起上課來著? 他們還沒到上學的年紀呢,為什么要上課? 小孩子的腦袋里可裝不下這么殘忍的東西! 霍善第一反應是拉著衛登幾人轉身跑路。 司馬遷吸取昨天講課講跑題的教訓,今天打算堅決不和霍善聊題外話,務必要正兒八經地給太子劉據講講《春秋》。 沒想到霍善更干脆,見到他后居然打算不進來了。 司馬遷:“……” 雖然他也不是很想給霍善幾人講課,可也不能看著幾個孩子就這么轉身跑遠。 司馬遷提醒太子劉據:“殿下,朝陽侯他們到了?!?/br> 太子劉據一早見到司馬遷也知道自己要上課了,心里正悶悶不樂著呢,根本沒注意到霍善他們的到來。聽司馬遷這么一說,他轉頭看向門外,高興地招呼他們趕緊進來。 想著要逃課結果被逮個正著的霍善見太子劉據見到他們后這般開心,只能乖乖進去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趁著司馬遷還沒開始講課,霍善還和太子劉據說起自己原本的計劃:“本來我們想喊你一起去撿栗子的?!?/br> 太子劉據在認識霍善前很少干這些小孩子愛干的事,但這幾天他和霍善他們待久了,莫名也覺得自己拿竹竿打棗子以及圍坐在一起包粽子這些事很有意思。大概是只要大家湊到一塊熱熱鬧鬧地玩耍,不管做什么都很開心。 像剛才他還覺得要上課挺郁悶呢,見到霍善他們又高興起來了。 難道這便是血脈相連的親緣關系? 太子劉據想了想,覺得不止如此,還得是有霍善才會連上課都變得好玩起來。 太子劉據道:“我們一會學快點,散學后便能去撿栗子了?!?/br> 霍善聽后覺得也是這個理,便轉頭催促司馬遷快些開講。 司馬遷很快讓霍善理解什么是春秋筆法。 太子劉據此前開始學《春秋》,所以司馬遷是跟著太子劉據的學習進度來的,接著給他講起了魯桓公時期的事。 魯桓公是弒殺了魯隱公繼位的,所以按照《公羊傳》的解讀,魯桓公這部分記載基本都暗含譏諷。 比如桓公三年末尾特意記了兩個字:有年。 一般別人都是記“大有年”,也就是今年糧食大豐收的意思,結果他只是個“有年”就記了下來。意思是對于這位桓公來說,糧食僥幸小有收成就很值得高興了! 這就是讀書人慣用的譏諷手法了,看起來是在夸你,實際上是在罵你。 司馬遷繼續給霍善幾人解讀《春秋》里頭言簡意賅的記載。 比如這個“春正月己卯,烝”又是為什么記下來? 古人很注重祭祀,四時祭祀都有自己專門的名稱——春祠、夏礿、秋嘗、冬烝。 不僅名字不同,供奉的東西也不同。 像春天來了,萬物萌生,便該供奉韭菜和雞蛋。 所以你搞的到底是春祠還是冬烝,有文化懂禮儀的人一眼便能看出來。 這里寫的是“春正月”,記錄的卻是“烝”,譏諷之意就很明顯了。 冬天剛烝過,才入春你又烝,要么是你沒文化胡搞瞎搞,要么是你心不誠胡搞瞎搞,自己選一個吧。 到底是自己國家的君主,罵又不能罵,打又不能打,我們這些讀書人能怎么辦,只能暗中從各種角度把你從頭到到腳諷刺一遍了。 霍善:????? 讀書人心真黑! 中場休息期間,霍善便和太子劉據討論起來:“秋天也有韭菜,等鍋做好了,我們吃韭菜炒雞蛋!” 這是李時珍昨晚給他介紹的,他說鍋不僅可以用來炒栗子,鍋可以炒的東西可多了。據傳有記錄以來的第一種炒菜,就是《齊民要術》中的炒雞蛋! 司馬遷:“……” 敢情你聽了半天,就記住了韭菜和雞蛋? 司馬遷的好奇心也被勾起來了,忍不住追問:“炒是怎么個說法?” 這個問題霍善恰好也問過,其實相比于用在菜名上,炒這種做法還經常用于食材和藥材的加工。 不同藥材有不同的炮制方法。 許多藥材須得炒制過后才能發揮出更好的藥效。 在食材加工方面用處就更大了,據說明代士兵帶的軍糧就是把各種“炒面”帶在身上當干糧,餓了只要抓上一把就能吃飽,嫌棄太干了還能取水拌好了吃。這樣的軍糧不僅攜帶起來輕便許多,吃起來也方便許多。 要說非常好吃那可能言過其實,但總比背著大袋大袋的米糧并且得生火煮熟才能吃上要強。 只是磨面這種加工之法在民間還不太流行,所以炒面粉自然也無從說起。 提到炒鍋的用法,霍善那叫一個滔滔不絕,把自己知道的都講給太子劉據幾人聽。 聽得太子劉據一陣恍惚。 越聽越覺得炒鍋這東西乃是利國利民的國之利器,大漢沒有它著實太可惜了。 ……他是不是應該去建議父皇集中力量造大鍋? 司馬遷也聽得一陣恍惚。 聽霍善這么說,這韭菜炒雞蛋好像確實挺重要的。 師生幾人的心都飛到了別處,課自然也講不下去了。 太子劉據提議去尋劉徹說說炒面的妙處。 不就是多用些驢子磨面嗎?就算不能讓所有人都把軍隊的干糧磨成面帶上,叫負責輕裝簡行搞遠襲的急行軍配上也是好事。 餓誰也不能餓著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先鋒隊伍不是嗎? 要數軍中誰最經常帶人長途奔襲,那當然是霍去病這位冠軍侯了! 這不得給霍去病的軍隊配上這種方便攜帶的軍糧? 霍善在太子劉據這里坐著聽了半天《春秋》,也覺得有些待不住了,二話不說同意了太子劉據的提議。 一行人興高采烈地去求見劉徹。 結果劉徹和衛青去看霍去病練兵了。 上林苑這邊是包含練兵場地的,霍去病來上林苑后便負責去檢閱這邊的駐軍。 難得劉徹過來了,總得搞個小型閱兵儀式給劉徹看。 閱兵這事兒也不稀奇,剛才司馬遷講魯桓公的時候便提到過“大閱”二字,記錄的是桓公在八月檢閱他們魯國的兵車和步卒。 霍善一路上聽太子劉據說起劉徹他們做什么去了,一下子睜圓了眼睛。 好哇,劉徹幾個看閱兵不帶他們! 太子劉據見他氣鼓鼓的,只能說道:“我們要上課,本就去不了的?!?/br> 霍善才不管那么多,拉著太子劉據往內侍指的方向跑去,生怕自己去晚了趕不上看熱鬧。 太子劉據哪曾這么沒儀態地跑起來過,可見衛登幾人也跟著一起呼啦啦地往前跑,很快便不糾結這種小事了。 不知道為什么,感覺還挺開心的。 眼睜睜看著一群小孩越跑越遠的司馬遷:“……” 他們大漢是不是即將失去一位端方守禮的太子了? 真是令人痛心! 第45章 幾個小孩浩浩蕩蕩地跑到目的地, 很快被引到劉徹幾人身邊。 見霍善跑得小臉紅撲撲,太子劉據幾人也沒好到哪里去,劉徹不由問道:“你們跑這么急做什么?” 霍善頭一個把氣順好了,很不見外地坐到劉徹身邊的空位上, 哼哼唧唧地說道:“聽說您和舅公他們要來大閱, 我們就自己找過來了!” 他還知道劉徹是皇帝,自己不能指責劉徹不帶自己。但他雖然沒把話說出口, 意思卻是傳達到了:這便是山不來就我, 我來就山! 劉徹樂道:“你們消息倒是挺靈通, 不過你們不是應該在上課嗎?” 說這話的時候劉徹還把目光轉向太子劉據,想聽聽他們逃課的原因。 太子劉據本有些緊張, 等瞧見躍躍欲試想要代他回答的霍善后又莫名放寬了心, 一五一十把霍善說的炒面之法告訴劉徹。 炒面是熟食, 帶上能直接吃, 但又比煮熟的飯耐放,作為干糧確實有優勢。石磨這東西也不是什么特殊工藝, 石頭這東西又不值錢,家家戶戶都能添置。 就是這鍋比較費鐵, 但朝廷已經開始搞鹽鐵官營了, 天下鹽鐵營生都握在朝廷手里,想造幾個鍋挺容易的。既然能為制砂糖做鍋,那再為制炒面做鍋有什么不可以的? 何況甘蔗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到時候鍋空著大半年, 還不是想炒什么就炒什么? 霍善在旁聽他們父子倆探討多造鐵鍋的可能性, 一直都乖乖地沒有插嘴。等聽到“想炒什么就炒什么”, 他才積極發表意見:“還要炒茶!” 劉徹轉頭看向他,對個三歲大的小豆丁不恥下問:“茶又是什么?” 霍善就給他講起了茶的妙處來, 乍一喝有點苦苦的,喝下去后卻滿口甘香。聽說每天吃完飯拿來漱漱口,對牙齒好;每次吃完rou喝上兩杯,還可以解膩! 茶這東西,在明代以前其實很少用炒的,喝法五花八門花里胡哨。 據傳是明初朱元璋靠著一個破碗登基了,表示咱別整這些花里胡哨的,炒出來的茶最香!從此明代人桌上擺著的,大多是清湛湛明汪汪的茶水。 巧的是,霍善只在李時珍那兒看到過茶,所以他現在認為茶都是要炒的。 至于那些花里胡哨的花樣他一個都不曉得。 霍善為了更直觀地體現茶的妙處,還給劉徹背起了唐代盧仝的茶詩。 這是小老頭兒李時珍給他背過的,為了還原李時珍背詩的語氣,他還站起來搖晃著小腦袋抑揚頓挫地從“一碗喉吻潤”念到“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劉徹聽到中間的“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便覺此物妙極了,再聽到“六碗通仙靈”,更覺茶這東西他必須要擁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