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的金絲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的小蜜桃超兇
熬糖要用到鐵鍋。 劉徹道:“鍋這東西應當可以反復用,倒是不妨事?!?/br> 柴火也一樣,南方遍地都是山林,難道還缺柴火不成? 李長生道:“那便沒問題了?!?/br> 哪怕自己從未熬過糖,李長生應答起來也沒有半分猶豫,仿佛他真的掌握這門技藝似的。 劉徹道:“朕已命人前往南邊取柘回來,聽聞到了八月它便會多起來,正好趁這段時間把李卿你說的鍋備好。一會你把要的鍋灶樣式給少府那邊的人講講,我讓他們配合你做準備?!?/br> 李長生道:“敢不從命?!?/br> 劉徹對李長生的態度非常滿意,他也知道李長生不愿出仕,不過要不要高官厚祿不要緊,只要肯給朝廷干活就成了。 只要能把事辦好,劉徹還是非常尊重他們個人選擇的。 霍善在旁邊聽了半天,聽到劉徹說命人去取柘了,等他們聊完正事后立刻問道:“到時候分根甘蔗給我們嘗嘗嗎?” 劉徹說道:“你怎么什么都想嘗嘗?” 聽說這小子在上林苑閑逛,看到啥就問上一句“這能吃嗎”,等別人說“能吃”,他馬上叫金日磾把他扛起來,他要親自挑最好吃的分給大伙嘗嘗。 他自己當然也跟著嘗了。 ……反正只這么短短幾天,他們落腳的宜春苑這邊能吃的果子全給他薅了一遍。 剛才聽人說他把小牛犢牽出來逛了一圈,還讓那小牛犢啃了好些個花草。 真就是他自己愛吃,他挑的小牛犢也愛吃! 有小孩子在場,劉徹也沒和李長生聊太久,很快便放他繼續做包子去。 倒是幾個小孩被逮住了。 劉徹道:“你們最近天天到處撒歡,功課怕是落下了不少。朕給你們安排了個先生,你們接下來一起跟著上課?!?/br> 小孩子都不喜歡上學,聽到要上課后一個兩個全都垮下小臉。 太子劉據卻是喏然應道:“知道了?!?/br> 衛登幾人也只能跟著應。 霍善倒是挺期待的,問太子劉據:“你都上什么課?先生講什么書?” 太子劉據說道:“學的是《春秋》?!?/br> 霍善疑惑:“只學春秋,不學夏冬嗎?” 太子劉據:? 到這時候,他才感覺霍善是個三歲小孩。 太子劉據耐心地給霍善講了講《春秋》是什么東西,它其實是篇以魯國為背景串聯起來的編年體史書,不是平時講的春天秋天。 《春秋》最厲害的其實是言簡意賅地把事情講了出來,褒貶之意都暗含于那簡短的表述之中。 正是因為它可解讀的地方太多,所以后世出了許多版本的“傳”,簡單來說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注釋經典,以此來推廣自己的思想主張。 據說漢興五世之間治《春秋》最有名的人要數董仲舒(這話是他學生司馬遷說的)。 只是對小孩子來說,關心的不是這書承載著怎么樣深沉的思想,而是—— “你看完《春秋》了嗎?” “這書有意思嗎?” “先生講課有意思嗎?” 太子劉據邊應對著霍善接連不斷的問題邊與他們一起往上課的地方走。 其實先生講課能有什么意思呢?但這話他不能跟霍善他們講。 他不想讓父皇覺得他不好學。 幾個小孩抵達目的地,便發現候著他們的臨時先生竟是個熟人—— 司馬遷! 饒是太子劉據給自己做了一路思想建設,努力告訴自己一會要給幾個年紀比自己小的表弟和表侄做個好榜樣,此時心里還是不由自主地冒出個不怎么尊敬師長的念頭來—— 竟是那個上完茅房不洗手的? 第42章 霍善也認出了司馬遷, 這人問題很多,可見平時也是極其好學的。好學的人肯定知道很多有趣的事! 等司馬遷給太子劉據行過禮,他便過去問人家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士、都去過哪些地方。 別的還好,提到去過的地方司馬遷能說的可就多了, 他曾經從長安出發, 繞著襄陽、長沙、廬山、會稽、臨淄、開封這一路線走了一圈,約等于進環大漢旅行。 當然了, 在大漢能支持這種環大漢旅行的人家必然不窮。光聽司馬這個姓氏就知道了, 祖上大小得是個官, 才能以官名為姓。 傳到司馬遷祖父這一輩,他祖父按照當時的政策拿大批糧食換了個末等爵位, 司馬遷父子倆得以免除徭役, 便可以待在家里專心讀書了。 這讀得起書的人家, 那可就更富裕了。 司馬遷的父親如今還在劉徹當太史令, 司馬遷環游大漢歸來后也因為其父的緣故當了郎中。 這類郎官一般都是官宦子弟的起步官職,在漢朝前期還是挺值錢, 像司馬遷、霍光他們便是先當個郎中在劉徹面前露了臉,后來便漸漸受到重用。 不過同樣是官宦子弟, 也有聊得來和聊不來的圈子。 司馬遷這種清貴之家養出來的年輕人, 從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拜的師也都是當世名儒。 像司馬遷的老師一個是董仲舒,一個是孔安國,前者自不必說, 后者直接便是孔子后人, 這樣成長起來的司馬遷天然便更親近于同樣出身的同伴。 像霍光這種出身無名小吏家庭、且還是走外戚關系當上郎官的家伙, 往往不在他們的結交之列。 今兒若是劉徹只讓司馬遷來教衛霍兩家的孩子,司馬遷心里肯定是不太樂意的, 若只是在教太子的時候順便教教的話倒沒什么問題。 司馬遷對霍善也印象深刻。 既然還沒開始講課,司馬遷就跟霍善他們聊了聊自己游歷見聞。 他沒想到的是……這一講就有點剎不住車。 因為霍善也特別能提問,你才剛講完一段,他就給你拋出新問題來。 這些問題往往不難回答,而且很能勾起你的分享欲,司馬遷一不小心就跟著他的問題講了半天。 幾個小孩聽得津津有味。 等到有人過來通知說劉徹召他們過去一同用膳,司馬遷才意識到出大事了。 怎么辦? 上崗第一天什么課都沒講,光跟太子講起自己的壯游經歷了! 這位后世赫赫有名的太史公一下子慌了神。 司馬遷眼下到底才二十多歲,遠沒到后來那毅然遭受一次又一次宮刑的冷靜沉著。 他眼神復雜地看向霍善,只盼著一會劉徹不要太生氣,否則天子一怒這種事兒還真不是他一個郎中能承受的。 霍善沒收到司馬遷投來的眼神,他雖然不知道這堂課和《春秋》有什么關系(更不知道是因為他才變得和《春秋》毫無關系),卻還是歡快地跑向那個他已經混熟了的內侍,積極發問:“是吃饅頭嗎?” 內侍是最懂圣心的,知道霍善如今是御前的小紅人,自是含笑回道:“對的?!?/br> 霍善馬上招呼自家幾個表叔吃饅頭去。 當然,他還是很尊師重道的,并沒有忘記教了他們一下午的司馬遷。 他熱情地招呼司馬遷一起過去劉徹那兒蹭飯。 司馬遷很想假裝自己不存在,可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他知道自己肯定是躲不過的了。 唉,還是太年輕啊,換個年紀大些、脾氣沉穩些的人來講課便不會犯這種可以輕易避免的錯誤。 司馬遷心情沉重地跟著幾個孩子前去拜見劉徹。 劉徹當了這么多年皇帝,遠遠瞧見司馬遷那表情就知道這次授課可能不太順利。 劉徹朝霍善招手,讓霍善坐到近前來,笑著問他剛才都學了什么。 霍善本就是學到新東西后恨不得馬上給人分享的,立刻給劉徹歸納總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句話是李時珍以前偶然感慨時說的,霍善聽后覺得很有道理。就像學醫一樣,埋頭讀醫書哪里有讓李時珍他們帶著到處走有意思呢? 今兒司馬遷給他們講了自己游歷的經過,霍善便記住了許多東西。 他就著“行萬里路”這件事給劉徹講起司馬遷說的那些地方風俗與傳說故事,表示自己記住了春申君的宮室超大,治水那個大禹的墳墓在會稽,以及孔子的故鄉是曲阜! 劉徹聽得微訝。 沒想到司馬遷一下午竟能給霍善他們講這么多東西。 劉徹問:“這跟你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什么關系?” 霍善道:“這些地方司馬郎中都去過,所以他才講得這么有意思。我要是去過了,肯定更不會忘記這些人了!” 他還跟劉徹討論春申君宮室超大的原因,肯定是因為他們戰國四公子都特別愛養門客,動不動就食客三千的,不把家建大點怎么住得下這許多人! 提到食客,霍善又有了新鮮的疑問:“您說他們給食客管飯不?這么多人的飯,得多少廚子才能做好??!” 劉徹大言不慚:“三千人有什么難的,你看你舅公他們帶兵打仗,哪次不是上萬人一起走?” 霍善聽后頓時對他舅公和他爹肅然起敬。 這上萬人的吃飯問題想想就特別難解決! 司馬遷:“……” 好的,他知道了,這小子不是針對他,而是在所有人面前都能把人帶跑題。 劉徹雖聽出霍善講的這些內容很多都和《春秋》無關,但也沒打算追究什么。 太子劉據也才十歲,沒必要非逼著他猛學什么春秋大義。多聽聽外頭的世俗人情也挺好的,就當開闊開闊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