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的金絲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的小蜜桃超兇
* 更新啦! 可惡,一周沒有見到太陽,精神逐漸萎靡,幸好馬上要放晴了…… * 注: 1《朱太守風雪漁樵記》:元代贅婿文學,甚至還有老丈人暗中接濟、夫妻破鏡重圓劇情! 2朱買臣事跡:參考《漢書》 離婚始末:【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逼揄E唬骸叭绻?,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其后,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故妻與夫家俱上冢,見買臣饑寒,呼飯飲之?!?/br> 劉徹想看樂子:【上拜買臣會稽太守。上謂買臣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今子何如?”買臣頓首辭謝?!?/br> 當然,文里純屬胡說八道,劉徹不是為了看樂子,其實是朱買臣熟悉當地的情況,上書給劉徹提議該怎么收拾經常搞事情的東越王,劉徹欣然表示自己的提議自己干,把他提拔成會稽太守打東越王去了…… 3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出自《孫真人養生銘》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 勿被悲歡極,當令飯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寢鳴云鼓,寅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精氣自全身。 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 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善崽:聽不懂聽不懂 第17章 這天霍善獲得了好幾個新球,吃過飯后挨個看來看去,個個都很是喜歡,舍不得送給別人。 可是親叔和幾個表叔都給他送了許多禮物,霍善又想給他們送回禮,所以晚上和李長生嘀嘀咕咕了半天。 最后還是李長生耐心勸他說這么多球他踢不過來,放著不踢會癟掉,送給別人球也可以不那么寂寞,他才毅然和李長生約好明天去衛家給表叔們送鞠球。 至于為什么不找霍去病帶他去,當然是因為霍去病是大司馬驃騎將軍,有很多事要忙的,他是個聰明懂事的小孩,可不能影響大人干正事! 霍善驕傲鉆進被窩呼呼大睡。 才剛入夢,霍善就被提醒查看任務進度,昨兒他跟著張仲景坐堂看診,三四個時辰下來接診了足足二十多個病例,現在學徒跟診任務是23/100,可謂是進展喜人。 本來這個坐堂是最適合刷新手任務的地方,不過張仲景考慮到霍善年紀還太小,要他每天晚上看幾個時辰病例著實不太合宜。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張仲景少年時期遍讀經籍,結果最吸引他的卻是《扁鵲傳》中的內容,只覺扁鵲的望診技巧簡直神乎其神,恨不能自己也能來個奇遇,跟扁鵲那樣一看便知患者五藏癥結。 這種由衷生出的向往,也讓張仲景開始研讀醫書,并在同郡中尋找名醫追隨對方學習。 李時珍說在明代他會被稱為“醫之亞圣”,有些人為了賣書甚至還會省略兩個字直接稱他為“醫圣”,甚至煞費苦心為他“出土”了一座題有“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的墓碑。 怎么說呢,光是那串前綴就給人一種槽點太多以至于完全無從吐槽起的感覺。 萬惡的書商為了把書賣出去簡直無所不用其極! 這其實也不稀奇,但凡落到了讀書人手上,誰還沒幾個玄之又玄的傳奇故事? 其實成圣不成圣的,張仲景根本沒考慮過,他最初想做的不過是追隨前人的腳步、盡力救治自己能救治的人罷了,坐堂看診是這樣,整理醫案也是這樣。 如今有這樣的機會,張仲景也想看看其他人是如何診病的。 日后他們說不定還有機會治病救人,當然得盡力精進自己的水平。 疾病是不停變化、不斷發展的,而醫學往往也跟隨著疾病的演化才一步步地往前邁進。 就比如最常見的寄生蟲病,草原有草原的種類,水鄉也有水鄉的種類,你要是一輩子都待在水鄉,那自然是一輩子都只熟悉水鄉的病法、不知曉草原上的寄生蟲是怎么回事。 你沒遇到過這種病,你剛上手時就不知道怎么治,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哪怕你憑借自己的本領摸索出該怎么用藥,那也得有個摸索的過程。 左右霍善年紀還不大,目前最重要的便是引起霍善走學醫路子的興趣,倒也不急著讓他直接把任務刷滿。 就霍善現在這個身份,他自己要是不想學,他們也沒轍。畢竟這孩子啥都不用做估計都能位列公侯,哪還會愿意當個地位低微的醫者? 須知李時珍的父親自己就是醫官出身,卻曾經一心培養李時珍去考科舉,可見在千百年后醫家在許多人眼中依然是末流。 君不見許多讀書人都把“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掛在嘴邊,說得倒是挺好聽,實際上大抵都是求仕不得才退而求其次學點醫技養家糊口。 所以張仲景覺得該多帶霍善到處走走、增長見識。 只要能叫他看出興趣來,再想他繼續接任務就容易多了。 李時珍幾人覺得在理,等霍善再次入夢后便建議他今天選華佗。 他們幾人且先按著年齡挨個帶他去見識見識自己經手過的病患! 霍善對李時珍幾人的了解其實挺少的,聽他們按照出生先后論資排輩也似懂非懂,不過他知道自己現在夜里也可以出去玩、醒來后還不困也不累,那肯定是積極地跟著華佗出發。 華佗所在的年代和張仲景是一樣的。 他們又來到了東漢末年。 華佗帶著霍善踏入廣陵城。 霍善已經識字了,邊進城邊問華佗:“廣陵是哪里?離長安遠嗎?” 華佗笑道:“廣陵離長安遠得很,都到海邊了?!?/br> 東漢末年,廣陵郡和對面吳郡分局長江入??趦啥?,僅一江之隔,便讓廣陵郡屬江北、吳郡屬江南,不過俱都倚江靠海,郡中水網密布,江鮮海味多不勝數,也催生出一些相關的疾病。 華佗在廣陵郡待過挺長一段時間,還在這里收了個名叫吳普的徒弟,據李時珍所言,這個徒弟不僅傳承了他的五禽戲,還把他用過的藥方整理成書,名為《華佗方》。 只可惜東漢末年戰亂頻起,不少著作早已散佚,連張仲景的《傷寒論》都是后人收集整理起來的。 后世那些帶著他華佗之名的書籍大抵是托名之作,仔細想想其實也挺有意思的。 世人大多迷信往圣先賢,非往圣先賢之言往往無人問津,所以秦漢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托名于黃帝岐伯,到了后世又托名于華佗仲景,也不知更久以后的醫壇將是什么光景。 華佗與霍善細細講著,兩人已踏入廣陵城內。 才入城沒走多遠,霍善便被道旁賣餅的吸引了,頗好奇廣陵的餅與長安、長沙的餅有什么區別。 華佗知他年紀小,也不催他走,還帶他走到賣餅的攤子前介紹道:“面餅雖大同小異,廣陵這邊的蒜齏大酢卻是別處沒有的,你可要嘗嘗看?” 霍善忙不迭地點頭。 所謂的蒜齏大酢,聽起來很玄乎,拆開來就很容易理解了,蒜齏指的是剁碎的蒜頭,大酢則是類似于酸醋的調料,所以蒜齏大酢就是酸酸的蒜末醬汁! 別的地方也有蒜酢,只是蒜沒廣陵的味道,酢也沒有廣陵的味道,所以華佗才說這是別處沒有的。 霍善是個特別博愛的小孩兒,雖然特別喜歡張仲景給他吃的芝麻餅,但也想嘗嘗抹上蒜齏大酢的餅! 華佗掏錢給霍善買了個餅,幫他抹上滿滿的蒜齏大酢。 霍善一口咬下去,嘗到了十分新鮮的酸辛滋味,只覺面餅的口感都變得豐富起來。他開開心心地夸道:“好吃!” 華佗笑了。他看得出來,這小孩很好養,一點都不挑嘴,只是不愛吃沒滋沒味的飯而已,不管是稷米飯、麥飯還是豆飯他都不太愛吃。 霍善邊解決手里的餅邊跟著華佗往前走,忽聽道上一輛車上傳來痛苦的呻/吟聲。 華佗轉頭看去,只見那是個中年男子,對方面色偏白,聽其聲,似有東西堵塞在喉間。他上前攔下對方詢問道:“這是怎么回事?” 對方見華佗一身醫家打扮,立刻如實相告:“不瞞先生,我們正要帶父親去就醫,父親最近食不下咽,根本吃不了東西,這樣下去可如何是好?” 華佗詢問:“是吃不下,還是不想吃?” 那患者的兒子忙說:“想吃的,我父親什么都想吃?!?/br> 食欲沒問題,這病顯然不在腸胃。 華佗捋須說道:“不遠處有賣餅的,你去取三升蒜齏大酢給你父親飲下,病自然就好了?!?/br> 霍善一臉驚奇地看著自己手里只剩下一小塊的餅。 抹在上頭的蒜齏大酢竟也能治病嗎? 他三兩口把餅吃完,認真觀察起那患者的情況來。 旁人見他年紀小,神色卻一本正經,奇道:“你這么小就跟著你先生學醫了嗎?” 霍善登時滿臉驕傲地反駁:“我不小了,馬上要四歲了!” 華佗也不多說,由著霍善自己觀察。 可霍善沒見過類似病癥,看來看去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只能比對著周圍人的情況在對方身上找不同。 很快地,霍善就在對方臉上找出了問題,轉頭問華佗:“他臉上有幾處白得很奇怪對嗎?” 華佗點頭,欣慰地笑道:“你觀察得很仔細?!?/br> 霍善得了夸獎,小尾巴立刻翹了起來。他正要問華佗對方得的到底是什么病,那患者的兒子就把蒜齏大酢取來了。 他將三升蒜齏大酢灌給了患者。 沒一會,患者就哇地一下吐了出來。他已經兩天沒吃什么東西了,所以吐不出什么來,反而……吐出了一條蛇! 連膽大包天的霍善都不由自主往后退了一步,可好奇心又驅使著他偷偷去瞅那條小蛇。 周圍人也是震驚不已。 嘶,這人居然生吞活蛇嗎! 不能怪他們大驚小怪,因為那蛇還會動哩! 眾人sao動間,華佗已經悄然帶著霍善離去。 他將霍善帶回自己在廣陵的落腳處,還在跟著他學醫的徒弟吳普馬上迎了出來,恭恭敬敬地喊了聲“師父”。 華佗朝他點了點頭,領著霍善進屋,給他看墻上懸著的一溜“小蛇”。 其實是他在廣陵這邊采集的寄生蟲標本。 光是他待在廣陵城這段時間就已經醫治過十幾個類似的病例,可見廣陵人的飲食習慣有多招寄生蟲惦記了。 見霍善并無懼色,華佗就給他介紹這些寄生蟲的種類與可能引發的相關病征。 華佗走的路子和張仲景不太一樣,張仲景是正兒八經的“正治”派,十分講究辨證施治,華佗則更擅長“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