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養的子
農村的院落里是少不了雞的。有幾只母雞在院子里悠閑地覓食,有母雞下蛋時的咯咯噠的叫聲,有清晨公雞的打鳴聲,農家的院落才有了生活的氣息。 在農村,總是會有人騎著自行車,自行車的兩邊帶著兩個竹筐,在大街上或巷子口轉來轉去,嘴里高聲呼喊著:“賣小雞了!賣小雞了!”誰家恰好想要養幾只雞了,女人就會放下手里德活計,從家里跑出來,攆著賣小雞的自行車,喊著:“賣小雞的過來!買小雞咧!”騎自行車的賣雞人就調轉自行車,在女人面前停下,用手掀開蒙在竹筐上的布,頓時看見竹筐里滿滿地擠著毛茸茸的奶黃色的小雞。小雞們一個個睜著圓圓的黑黝黝的眼睛,好奇地往外望著,發出輕輕的悅耳的叫聲。女人看見可愛的小雞,仿佛看見了剛剛出生的嬰兒,那時候也會用充滿母愛的眼神看著這一群小雞。小雞的價錢很便宜,幾毛錢一只,往往還要討價還價一番。這時就會有鄰居湊過來,你一言我一語,一起跟賣小雞的講價。最后談好了價錢,女人就開始挑選小雞了。小雞要選活潑好動的,這樣的生命力強,不容易夭折。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挑選將來能下蛋的母雞。但是剛出殼的小雞模樣差不多,怎么能分清公母呢?于是女人們一邊挑選一邊討論,有人說小雞的冠子往左歪一點的是母雞,有人說雞冠顏色發紅一點的是公雞,又有人說個子大一點的是公雞,說來說去還是拿不準什么樣的是公雞,什么樣的是母雞。這時候賣雞人總是在一旁含笑沉默不語,大概只有他能分得清,但是天機不可泄漏。最后女人們還是挑選一些活潑壯實的小雞買回去。 我們家也會在這時買回來一些小雞。把小雞放在一個竹籠子里或者放在一個大紙箱子里,下面墊上舊報紙之類的。每天把小米用開水燙了,放在盤子里喂小雞吃。小雞看見放進來盤子,就紛紛跑過來,站在盤子的邊沿上去啄米,有的干脆沖進盤子里,站在小米上面吃。小雞們吃飽了就滿足地離開盤子,撲楞著翅膀開始玩耍。到了晚上,把竹籠子或紙箱子放在屋里的一個角落,小雞們也安靜下來。小雞時很容易夭折的,第二天早晨,經常會發現有死亡的小雞躺在那里。把死掉的小雞檢出來,數一數還剩多少只,只盼望著不要再有小雞死掉。 等小雞稍微長大一些,就把它們放在院子里了。小雞在院子里來回跑著,在地上啄著,偶爾找到一條小蟲子,就會有好幾只小雞過來爭搶。啄到蟲子的小雞就嘴里叼著蟲子飛快地在前面跑,后面有幾只小雞在追,很好玩。以前買來的已經長大的雞還會欺負這些新來的小雞,在喂食的時候把小雞趕到一邊。到了晚上,小雞們還是回到竹籠子或者紙箱子里睡覺。 小雞們一天天長大,毛茸茸的毛里面長出了翅膀,雞冠子也漸漸長大,可以分出公母了。于是家里人開始盤算,買來的雞最后到底是母雞多還是公雞多,若是母雞比公雞多就很高興,暗暗佩服自己的眼力;若是公雞比母雞多就有些泄氣,養了這么長時間有這么多不會下蛋的公雞。 那時候家養的雞還都是笨雞,身上長著各種各樣的花紋,都是彩色的,不像現在都是白色的洋雞。公雞的羽毛更漂亮一些,彩色的羽毛在陽光下閃著光。公雞在院子里趾高氣揚地踱著步,像一個軍官。公雞們攻擊性比較強,看見生人和小孩子經常會主動攻擊,跑上去就啄,經常嚇得小孩子哇哇大哭。不過公雞們一般不等長大就被賣掉或者殺掉吃rou了,只留下一只公雞打鳴。公雞剛開始學打鳴時很可笑,一大早就聽見半大的公雞不倫不類的打鳴,完全沒有成年公雞打鳴時的抑揚頓挫,聽了只能讓人發笑。但是不久這些公雞就掌握了打鳴的技巧,天剛剛亮就聽見家家戶戶穿出來的公雞打鳴,叫聲此起彼伏,告訴人們新的一天來臨了。 母雞們長大了,不久就要下蛋了。每一家的窗臺上都用磚頭木棍什么的搭一個專供母雞下蛋的雞窩,里面鋪上一些干草棉花等東西。母雞要下蛋的時候就飛上窗臺,鉆進雞窩臥在那里。一會,看見母雞從雞窩里出來,咯咯嗒咯咯嗒地叫著,好像告訴人們它下了蛋。等母雞從窗臺飛下,小孩子們就趕緊跑過去,看見雞窩里放著白皮或紫皮的雞蛋。伸手去拿雞蛋,雞蛋還是熱乎乎的。有時候拿的不及時,一下能發現好幾個雞蛋,于是一陣驚喜,手捧著雞蛋去告訴母親,然后把雞蛋放進籃子里。 農家每一戶都是用院墻隔開。院墻不高,方便鄰居之間說話。母雞們經常站在院墻上,有時候就飛到鄰居家吃食下蛋了。喂食的時候看見有鄰居家的雞,就把它們轟走。有時候看見自己家的雞幾天不下蛋,仔細跟蹤才發現這只雞竟然跑到鄰居家的雞窩里下蛋,于是女人就趁母雞在鄰居家的雞窩里剛剛臥下的時候,一個箭步上去從雞窩里把自己家的母雞抓出來,劈頭蓋臉地打一頓,一邊打一邊罵著:“看你還丟蛋不!看你還丟蛋不!”打得母雞吱哇亂叫,雞毛亂飛。然后把雞拎回自己家,還要打幾下。母雞們經過這一次慘痛的教訓后,一般都會痛改前非,乖乖地在自己家的雞窩里下蛋。 每一家除了在窗臺上有專供母雞下蛋的雞窩,一般還在院子的角落里蓋一個雞窩,晚上雞們就鉆進雞窩休息。早晨雞們就從雞窩里出來,很聽話。但是夏天可能雞窩里太熱,雞們經常晚上從院墻上飛到樹上,臥在樹枝上休息。 在貧窮的年代,雞蛋是農家的寶貝。家里的雞下的蛋舍不得吃,等到有街坊鄰居有人生孩子了就買上兩包紅糖,帶上幾十個雞蛋去看望。串親戚和看望老人也是送雞蛋。家里的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就給孩子開小灶,給孩子住兩個雞蛋,或者蒸一碗雞蛋糕。雞蛋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跟我們的生活聯系得如此緊密。 但是現在農村的人們幾乎不這樣養雞了。人們為了發家致富,紛紛辦起養雞場,一只只母雞被關在狹小的空間里,每天的任務就是吃飼料下蛋。為了讓母雞們多下蛋,很多人晚上也在養雞場里開著燈,不讓母雞睡覺,讓它們多多地吃飼料,多多地下蛋。母雞們完全成了下蛋的機器,再也沒有了當年在院子里覓食追逐、在樹上過夜的悠閑生活。原來的笨雞現在也幾乎絕跡了,現在養的都是洋雞,全身白色,體形較大,下的蛋也比笨雞蛋大,可以多賣錢。 今年八月十五回到老家,看到老北屋的窗臺上還保留著以前的雞窩,便用相機拍了下來。雞窩里再也沒有長著一身彩色羽毛的母雞去下蛋了,也聽不到母雞們下蛋后喜慶的咯咯嗒的叫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