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朝溝》
豫劇經典現代戲朝陽溝可以說是我的啟蒙戲。很小的時候,家里有一臺小小的收音機。那時候父母經常下地干活,jiejie上學,留下我一個人在家,我就收聽收音機打發時間。那時候收音機里放的最多的就是豫劇朝陽溝,我經常聽也就學會了朝陽溝里面的大部分唱段:咱兩個在學校正正三年、自從你們寫信要下鄉、朝陽溝上山、前腿弓后腿蹬、親家母對唱等等。那時候我們村大部分人都會唱朝陽溝里的唱段。我還記得經常有人重復那幾句唱:“誰知道你的心比那冰棍還涼”、“棉花白白生生蘿卜青青凌凌”、“那個前腿弓,那個后腿蹬”一唱起這幾句大家就哈哈大笑,覺得這唱詞既幽默又生動。 那時候電影朝陽溝也經常在各個村放映。村里的年輕人每逢附近的村莊里放映朝陽溝肯定要去看。有時候一部電影一晚上要在幾個村放映,一盤膠片放完了就有人騎著自行車趕快送到別的村。年輕人看完一遍覺得沒看夠,就急急忙忙在夜色中趕往另一個村莊,再看一遍。朝陽溝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實在令人驚嘆。 人們不但看朝陽溝,還自己演出。那時候農村雖然貧窮落后,但是卻很多村莊都有自己的劇團,而且每一個劇團都要演出朝陽溝,每一村都有自己的“拴寶”和“銀環”他們都是當地的明星人物。時隔多年,人們還能記得當年的“拴寶”和“銀環”偶爾在大街上看見一個中老年婦女,還會指著她跟你說:“快看,她就是當年咱們村的銀環!” 后來到縣里上學,爺爺那時候買了一臺錄音機。奶奶專門讓我去買了一盤朝陽溝的磁帶,經常全家人一起聽。磁帶里的唱段都是后來最流行的版本,其實跟電影里的唱段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動,但是人們印象最深的好像是磁帶里的錄音版本。當時以為磁帶里的演員全是電影里的,很多年以后才知道磁帶里的拴寶娘并不是電影里的高潔,而是盧蘭香,拴寶也不是王善撲,而是韓玉生。 相信每一個喜歡豫劇的觀眾都會哼幾段朝陽溝,甚至很多不喜歡豫劇不喜歡戲曲的人也知道:“咱兩個在學校整整三年”可以說豫劇朝陽溝為普及豫劇普及戲曲做出了很大貢獻。那時候在縣城里,走在大街上,經常能聽見朝陽溝的唱段,有時候是從人家里傳出來的,有時候是街上的大喇叭里放出來的,有時候是從別人的嘴里哼唱出來的。農村和縣城每逢結婚辦喜事,必定要放朝陽溝,大喇叭的聲音傳出很遠,聽起來很喜慶。 后來工作了,城市里喜歡戲曲的人沒有農村那么多。但是有一天我正在上樓,突然從一戶人家傳出來熟悉的朝陽溝的唱段,讓我驚喜不已。后來每隔一段時間就能聽到從這戶人家傳出來的朝陽溝的唱段。原來城市里的人也喜歡這出戲。后來跟單位的人聊起來戲曲,竟然沒有人不知道朝陽溝,很多人都能哼出幾句朝陽溝。 2003年,非典爆發之前,我曾經在我們市里面的一個村莊附近觀看了一場朝陽溝。演員是很多劇團的退休演員湊在一起,其中有我的鄰居蔡金蘭阿姨。蔡姨原來是一個縣劇團的團長兼主演。那天蔡姨扮演拴寶娘,還有原肥鄉縣豫劇劇團的兩個演員扮演拴寶和銀環,一個邯鄲東風劇團的演員扮演銀環媽,扮演二大娘和老支書的是戲迷。那天的演出非常成功,道具和服裝雖然簡單,但是演員的唱功出色,臺下不時爆發出笑聲和掌聲。沒有想到,幾十年過去了,朝陽溝依然活躍在農村。 也是在那一年,上幼兒園的女兒在舞蹈班要排練節目,竟然也是一群小朋友表演唱朝陽溝中的“親家母對唱”這段唱腔是五個人對唱,但是女兒很快就學會了整個唱段,模仿唱腔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惟妙惟肖。 現在我居住的小區,每逢有人結婚,竟然也是必放朝陽溝。那歡快的唱腔在城市現代化的小區里回蕩著,那么熟悉和親切。附近有幾個被包圍在城市里的農村,也是經常傳來朝陽溝的唱腔。一聽到朝陽溝,我知道肯定又有人結婚了。 前一段時間還在電視上看到了復排的朝陽溝,雖然演員全換了,但是唱腔還是那么好聽。中央電視臺還進行了直播??磥砣藗円廊幌矚g朝陽溝。 朝陽溝確實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可以稱得上是豫劇現代戲的樣板戲。在一出戲中,塑造出一群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且劇中的每一個唱段幾乎都成為了經典唱段,這樣的成功是無法超越的。我覺得豫劇朝陽溝的藝術成就已經超過了京劇的革命樣板戲。因為京劇的樣板戲人物是高大全似的,不免有些虛假。而豫劇朝陽溝中的人物卻很真實、很生動,幾十年過去了這些人物形象依然鮮活。 雖然豫劇朝陽溝中宣揚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現在已經不再提倡,但是劇中人物那種純樸、真摯的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在現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下,依然能夠凈化我們的心靈。 我相信,朝陽溝還會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