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主游戲[基建種田] 第202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前任渣反派后翻車了、聯姻對象是反派BOSS、死對頭影后竟是我網戀女友、獨占柔弱公主后、與會長o交往后我成了奶狗、隨口說的女朋友成真了、虐完女主死遁后我又回來了、穿書后和冤種美人相愛相殺、不復合真的很難收場
“快快……”一行人在車馬前匆忙搬運著行禮,很快就將十幾輛車馬都放滿了物品,但是仍然有物品源源不斷地從屋內被人搬出來,再送到馬車上。 等行禮裝滿了二十輛馬車,才有一個長臉細眉,蓄著短須的白袍男子從一側的門內出來,帶著兩個書童上了車隊最前面也最豪華的一輛馬車。 駕車的仆從坐在車轅上,馬鞭一甩,車隊就緩緩朝前行去,不多時,車隊出發的宅院里傳來撕心裂肺的哭聲。 車內,書童將主人要用的隨身物品都收放好,一人掀起車簾往后望了望,對主人道:“主君,是夫人和老夫人在哭呢,哭得好傷心,她們都舍不得您離家?!?/br> 崔勉聞言,眉毛都沒有動一下,道:“婦人之見,不必理會?!?/br> 他仍然靠坐在馬車里,心卻已經飛到了幾千里之外的青州去了。 當年是霍思城坐著車從江北離家來見他們這些世族,想當年霍思城初入建康,雖有王繼撐腰,見了他們這些世族,也得十分客氣周到,滿城送禮。 現在卻是反過來,是他們帶上禮物,離家去見她了。 誰能想到,當初被建康城內諸世家視作案板上一塊待分食之rou的江北,會在短短十年之內,反過來侵吞江南,成為這江南的主宰呢? 去年十一月,謝愷留下來的那十萬大軍終于失去了控制,一個叫陳伯的年輕人不知道用什么法子說服了那十萬大軍聽他的話,直接挑破了世族手中無帝而建朝,形同謀逆之事,帶領那十萬大軍進入城中,接管了武昌城。 而等到武昌城中的世族們被從自己的宅子里趕出來接受大軍的管制,他們才知道,這群士兵背叛自己,不服從自己的原因是,他們已經給自己找了個新君主——他們竟然聽陳伯的,奉霍思城手里那個小女娃為新帝了??! 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千古從未有過的事,這群士兵就這么輕易地接受了!叫武昌城內的世族們氣憤不已。 他們試圖繼續和那些來接管武昌城的兵大爺們講道理: 從來沒有公主當皇帝的,你們找的這個君王不行啊,天下人不會承認的,別說胡人不會承認,就是我們漢人自己,也不會接受一個公主當皇帝。你們奉安城公主當皇帝,天下人都會把你們當成笑話,繼而認為你們仍然是無主之兵,到時候大家還是要打你們!胡人和漢人都要打你們! 兵大爺們不耐煩了:不找安城公主當皇帝,那你說我們怎么辦?馬家男人都死絕了,我們不奉安城公主當皇帝,難道奉你們當皇帝嗎?而且誰說安城公主當皇帝會被當笑話不被承認了?你們當我們是瞎子嗎?霍思城和她媽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人家在江北和建康當了這么久主人,怎么不見人家被打? 世族們說她們倆是她們倆,安城公主是安城公主,怎么能并為一談,以前不就一直沒有女人當皇帝嗎?別說繼承皇位,就是繼承家業都沒有女人的份,怎么可能因為出了王若彩和霍思城,大家就忽然變了觀念的,所以還是不能認安城公主為主,要想別的辦法…… 但是兵大爺已經不耐煩,一個大巴掌呼扇過去,賞了對方一個狗吃屎:“我去你.媽的吧,老子有記憶開始就聽說王若彩是江北王了,哪里有什么從前……” 世族這才瞪大眼睛看著離去的兵大爺,兵大爺身形已長,但仔細瞧瞧,肩膀卻還不夠寬,是還未長開的半大孩子模樣,今年說不定也就十七八歲。 而王若彩的大名從十幾年前開始就響徹江南,正趕上這個年紀的少年開始了解這個世界,才給了他們女子也能當主公的印象。 想到這里,世族有苦說不出,士兵沒文化,沒讀過書,更不會知曉什么歷史,對他們而言,活著的時候看見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樣子,和他們是說不清道理的。 但是等到士兵離去,世族們重新聚在一起,才忽然感覺到了恐懼。 一個少年士兵的隨口一言,已經透露出這個時代的可怕一角: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大家都覺得,繼承家業,當官封侯,甚至連做皇帝,也不是非得男子了嗎? 大概就是從王若彩受封揚州刺史開始的吧。 這個女人,改變了一切。 大家說著,已經有世族滿面淚痕地罵起來了:“王若彩此女當殺!她是千古罪人??!” 其余人也面有戚戚之色。 但是更多人卻已經忍不住開始強迫自己去接受這個事實,繼而準備順應這一切了。 世族之所以為世族,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比別人更高貴,而是因為他們更懂得適應環境。 適者生存,不肯順應時代變革的人,不是死了,就是敗落了。 他們能仍然站在這里,就證明他們的祖先都是適應了時代變革并占到了先機的人。 他們即使是子孫,也不敢比祖先表現得差太多,不然就太對不起先祖辛苦為他們謀下的這一份家業和基礎了。 在內部調整討論過后,武昌城的世族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死活不愿真正對霍思城俯首,不主動反抗就已經是他們最大的讓步了。 而另一部分,也是世族中的大部分,他們決定主動配合霍思城,派人到青州去。 江北他們是不敢去的。 他們都看出,江北是霍思城母女的老巢,婦好書院是江北政權的根本,除了一個淮南貿易城,其余江北境內是寸土都不肯開放給外人的。 建康已經有江右豪族了。 唯有青州,霍思城在那里,百家學宮在那里,對外開放的口子也在那里——別提淮南貿易城,難道他們堂堂士族,還要到一個商人出沒的地方去嗎? 霍思城公告天下,百家學宮對外招生,不論男女,不論出身,不論種族,一旦從百家學宮畢業,就能進入江北政權下為官——也別提去婦好書院考試,要是連這么一個小書院的考試都過不了,世族就枉為世族了。 所以,從一開始,霍思城就為外人定下了進入她的政權系統的道路——想投靠我?來百家學宮吧!從這里畢業,就能入我門下,為我官員。 幾個月前,武昌城內的世族們認為那和他們無關,只是為天下出身低賤之人提供的一條通天梯,而他們,自然是慜帝的朝臣,也是慜帝的高官。 誰能想到,這么快,他們就需要去霍思城手下求一份活路了呢。 慜帝已死,福帝卻在霍思城手里。 慜帝死了,那他們這些人自然也就不算官了。 他們有的人厚著臉住在武昌城里,還占著大宅子,但是有的人已經受不住壓力,主動將自己的大宅讓出來給進入城中的將官們居住,準備自己去住小屋了。 沒想到,他們將宅子讓出去,沒多久,那將官又將宅子退了回來——看得出,退的時候是有點不舍的,但也終于是態度堅定地退回來了。 “祭酒有令,”祭酒是指陳伯,這還是謝愷在時封的,如今他也還是領這個職銜,“我們進城只暫時接管城務,不能收受賄賂,更不能占百姓家財。如果你這宅子來歷不明,也等到真正的管事的來管你,到時候自然有你的好果子吃?!?/br> 宅子被退回來的人大驚,便問:“那真正管事的人何時來?” 將官搖頭,但是指著外面一荒千里的野地道:“我不知,但是在春耕開始前,一定會來的。祭酒說,江北有抗旱稻,等管事的來了,我們江左百姓就能重新種活莊稼了?!?/br> 說到這里,連已經很久都不需要種莊稼的將官臉上也起了期待之色。 這個世界上,只有皇帝和士族不會對土地和莊稼抱有感情。 除了他們之外的任何一個百姓,一看到土地荒廢,就會心疼得說不出話,就想要流淚。 他們的生活和種地息息相關,誰都不會忘記祖祖輩輩的人對土地的渴望和期待,誰都知道,土地和莊稼才是人的命,有了地,地里有了莊稼,人才能活。 謝愷集結起來的十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是從江南普通百姓中拉來的壯丁,哪怕有人已經一步步爬到了將官的位置,也不會忘記,自己對土地的熱愛。 所以他們恨,恨城中的世族,也恨曾經的謝愷。 陳伯將去年年末那個叫陳學年的人的奏折讀給他們聽了,還將人抓了來,親自對證。 陳學年在去年十二月的確警告過謝愷,今年將有大旱,前所未有的大旱。 但是在當時本地豪族的刻意針對下,謝愷沒把旱災放在心上,等謝愷身死,世族上位,世族們也沒把旱災放在心上。 唯一稍微在意了一下旱災的人是本地的豪族,但是他們在意的方式就是高價買走百姓的糧,讓百姓還沒到秋天,就提前絕望。 江南大亂,無數江南百姓身死,旱災是兇手,謝愷.本地豪族和這些世族是給兇手遞刀的人。 可是陳伯告訴他們,就在一百多里之外的新安郡,同樣地處江南,同樣經歷了大旱,那里的百姓不僅沒有經歷饑荒和流民,反而在今年獲得了豐收。 因為霍思成手下有一個梅博士,梅博士發明了抗旱稻,旱災年莊稼也能活,產量比尋常稻種還高一成。 聽到這里,武昌城外的十萬大軍再也沒有了猶豫,連夜攻進了武昌城,尊安城公主為新帝。 他們都知道自己實際上的新主是誰,他們其實不在乎。 什么君臣禮義,男尊女卑,那是士族們說的道理。 他們只知道,誰能讓他們活,誰能讓大家吃上飯,誰就是他們的主公。 第222章 晉江文學城首發 武昌城東門外,一行士兵和城中的世族們都等在這里,對著城外翹首以盼。 陳學年不安地候在隊伍中。 城中其他世族,崔氏.李氏.盧氏.蕭氏……等等,無論是否真心臣服,但是為了順應形式,都派出了本族優秀子弟前往青州。 然而他陳家卻只有他一人。 這些年他隨著朝廷顛沛流離,心中從未安定過,也就沒有了傳后代的心,這些年始終是一個人,即使收用過幾個婢女,也沒有讓她們生下自己的孩子。 等到各世家都找出族中出身干凈的優秀子弟派往青州求學,投靠霍思城,他才開始后悔起來。 曾經出仕過的世族們是不可能去青州的,先不說一臣不事二主,即使他們自己丟得起這個臉,也要考慮霍思城愿不愿意。 當初武昌小朝廷和霍思城的江右小朝廷對著干了幾年,等孔景陽發檄文之后又干脆對霍思城母女大唱大罵,哪怕霍思城是菩薩的心腸,也不可能真心任用這些人了。 所以世族們即使要投靠霍思城,也不能自己出面免得招人厭惡,只能叫家里身家“清白”的子弟前往,這樣,既免了他們自己委屈厚顏,又能叫霍思城舒舒服服地接受他們的人。 畢竟是從前的事,這些子弟以前還小,都在家里讀書,外面的事,都是家里大人做的,有什么事,要罰要壓,也都只讓他們這些老頭子擔著,和這些子弟無關。 但是陳學年就推不出這樣干凈清白的子弟,他只有自己。 雖然罵霍思城的時候他沒出面,甚至世族弄死謝愷之后他也沒占到多少便宜,但是他也被認作世族中的一員,更是歷任南帝.慜帝.謝愷.弱帝幾人的官,他是徹底洗不清了的。 所以他只能空望著別的世族重新起家,自己枯守在武昌,等待傳聞中那位真正管事的人到來。 到時候要打要殺,都隨便吧。 陳學年嘆氣。 至少等他們來了,這江南的旱災,也就能有個頭了。 他就是為了這個,才肯聽從陳伯的勸,親自到軍營里和那些士兵對證的。 二月十一日,武昌城終于迎來它的新管理者。 新的武昌太守也姓陳,叫陳俊理,當然是個女官。 這也是江北政權的最大特點了,她們的所有高官,都是女子,聽說都是從那個神秘的婦好書院畢業,在基層干過兩三年以上,才一點一點升上來的,不管是處理基層事務還是治軍理政,都是一把好手。 武昌世族們連福帝都接受了,對一個女太守又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 何況這也不是他們說接不接受的時候了,滿城百姓和十萬士兵都殷切盼著這位新的武昌太守的到來,城中已經傳遍——霍思城手里有個梅博士,梅博士發明了抗旱稻,旱災年景也能種活,不僅不死莊稼,秋天還能略有增產呢! 武昌尊了福帝,就是歸入了霍思城手下,成了霍思城的地盤,那新來的武昌太守一定會帶著抗旱稻來的! 江南的旱災有救了! 江南百姓有救了! 這位叫陳俊理的太守也沒有讓殷切期盼的武昌百姓和十萬士兵失望,當然,她也已經解釋過了,她和陳伯真不是兄妹,就是趕了個巧,不過她和陳伯是有交情的,什么交情呢?以前當過一陣子的同學。 所以陳太守來之后,第一個就找到了陳伯,要他幫自己一個忙。 “江南百姓九死無生,武昌城外千里焦土如焚,我料理世族霸占的田地簡單,可找人重新耕種這些土地卻難。你這十萬士兵以前應當也是種地出身,與其空養著,不若給我幫幫忙,領一部分田地做軍屯?!?/br> 于是武昌城的十萬士兵,就有兩萬人直接領了武昌城外的焦土重新開荒去了。 剩下八萬則被陳太守分成四部分,以縮小了一圈的云夢澤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建立軍鎮,收攏附近出沒的流民,發給抗旱的稻種,讓他們重新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