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孫 第199節
“不止呢,不久之前,秦國又種出來了畝產四石開外的稻、黍、稷、菽。我估計麥的產量也不會少?!标惼介_口。 “以前亦有人能種出來四石開外的糧食?!睆埳n搖了搖頭。 “不,這些糧食秦王已經下令普及地方了,您應該知道這是什么意思?!标惼匠谅?。 張蒼心中一震,普及地方…… 那就說明不是偶然現象,那就說明,以目前的耕種技術和條件,普天之下都能高產。 這……意義可就不一樣了啊。 不過仔細一想,張蒼又搖了搖頭。 他為何放著好好的御史不做知法犯法? 為何甚至不讓自己的師兄李斯幫自己求情就跑路? 說白了,他的御史是李斯舉薦的,在一段時間的相處過后,張蒼就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諾大的帝國亂相頻發,根源不在于別人,而正在于始皇帝。 倒也不能說始皇帝是個昏君,可是始皇帝的野心太大了,作為臣子,張蒼自認為難以符合始皇帝的野心,甚至大秦也會因為始皇帝的野心而覆滅。 最要命的是,始皇帝看似兼聽,能夠保留不同的意見,能夠容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這是一個十分一意孤行的人。 張蒼短暫的相處只覺得頭上有一層厚重的陰影。 他好像看穿了你的一切想法和行為,這個君王,所謂的能夠容忍不同的意見,本質上就是他已經決定好的事情拿出來再跟你們討論一遍。 他甚至在討論之前就知道群臣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和說辭,他也做好了所有的預案。 類似的事情很多,他手下的文武百官不像臣子,而像是被他馴服的獸。 這讓張蒼感受到了深深地不尊重和恐懼。 這樣的人,一旦有所差錯,是沒有人能夠阻止他的。 最要命的是,在張蒼看來,秦國已經朝著亡國的路上一路狂奔了。 他無法面對舉薦自己的師兄李斯,索性直接故意犯錯不告而別。 秦國的憂患,又怎么在于糧食呢? 秦國的憂患在于那個君王的野心太大,大到大部分人看來都是無異于癡人說夢,始皇帝想做的是什么?張蒼也說不明白,但是他能夠意識到,他正在嘗試著,把幾百年的路,在十幾年之內走完。 “秦國之患并非在此?!睆埳n搖了搖頭。 實際上,張蒼非常贊同和認可秦國的制度,漢朝一統天下以后,也是張蒼主持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不僅如此,張蒼還吹奏律管,調整樂調,使其合于五聲八音,以此推類其它,來制定律令。并且由此制定出各種器物的度量標準,以作為天下百工的規范。 張蒼是秦國的御史,負責掌管皇室藏書珍本,而張蒼本人也是李斯的師弟,同樣師承荀子,對于秦國的制度,李斯的執政理念最為了解,客觀來說,所謂的漢承秦制,張蒼其實是最重要的一個人。 沒有張蒼,根本沒有人能夠完美復原秦國那么多律法制度,也沒有人能夠弄清楚始皇帝所做之事的意義,要知道,那個時候亡秦已經是政治正確,若不是張蒼力排眾議,很多秦律和制度都要因此而取消或者被改的面目全非。 不但如此,張蒼還修正了一些太過于倉促的事情,做出了漢朝一統的百年大計,并沒有像師兄那樣cao之過急,這也才成就了秦漢之后,人心徹底歸一的局面。 張蒼早早看出了秦國的亡國之相,這不是一樣兩樣糧食能夠拯救的,最要命的是坐在最上面的君王,他的野心太大,天下都無法承受,在張蒼看來,始皇帝就是那種典型的我全都要的君王。 太過于霸道反而做不出取舍,又沒有臣子能夠規勸他,一旦涉及這種核心問題,你說你的,始皇帝干自己的,壓根不聽。 始皇帝所謂的兼聽,就是允許你說,但是我就是不用。 …… “還有一件事呢……”陳平笑了笑。 “秦國的官鹽鹽價降了?!?/br> “我自然也知道,可是陳平,你難道不清楚么?秦國的憂患也不在于鹽價,如果把秦國看作一輛馬車的話,秦王就是駕車之人,軍功爵貴族是推著馬車前行的人,馬車太快,就會顛簸,甚至有顛覆的風險,倘若想要讓他平穩行進,就要放慢速度,可是秦王是又想讓馬車平穩行進,又不停的舉起馬鞭催促戰馬嫌他們跑的不夠快。 原本應該有人規勸秦王,告訴他馬車跑的太快就會太顛簸,讓他把速度放慢下來,可是秦王并不會聽從這些意見,你在他身邊吵嚷,他只會說你說得對,然后繼續揮動馬鞭。 久而久之,出任秦國的官員要干的事情就不是正確的事情了,他們要考慮怎么樣在秦王不斷揮鞭的情況下讓戰車跑的更穩。 可是陳平,這是人力不能辦到的事情。 師兄清楚不能規勸秦王,就一味順著秦王的心意,這難道是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么? 我師兄又真的能夠做到讓秦王滿意的情況下又讓馬車平穩前進么? 最起碼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因此而逃亡。 秦國現在就像一輛失控的馬車,秦王麾下的文武百官也一味地順應上意催動馬車繼續加速,就算有人規勸,也沒有人能夠勸的動秦王,這樣的國家,有甚么長久可言呢?”說到這里,張蒼胸中滿是憤慨。 毫無疑問,他就是那個勸始皇帝開車不要太快的人。 得到的回應只有急馳而過的風聲,還有一句你說什么我聽不見。 師兄為了權勢去迎合始皇帝的想法,卻從未想過秦國這輛戰車是不是有失控的風險,又沒有人能夠勸的動始皇帝,讓始皇帝勒緊韁繩減速。 這,難道是糧食增產和降低鹽價能夠改變的么? 不,糧食增產降低鹽價充其量只不過是讓戰車行駛的道路更加平坦罷了,戰車失控,依舊是預料中的。 “可是要是有能夠勸的住陛下的人,甚至讓陛下的駕攆停下來的人呢?”陳平笑了一下。 “之前陛下在東郡遭遇了刺殺,隨侍侍郎趙泗護衛王駕身受重傷,秦王駕攆停留東郡一月,秦王更是因此大開殺戒,東郡伏尸上千,血流成河?!标惼揭荒槹素缘男Φ?。 …… “怎么你也信了這種無稽之談?秦王并不是會因為私情而泄憤的人,他之所以大開殺戒,也只是因為需要大開殺戒…… 況且,我說的停車,也不是這個意思?!?/br> “也不差嘛……鹽價降價就是趙泗提的。您的師兄李相是反對降低鹽價的……” 陳平道出原委。 張蒼很清楚自己的師兄。 師兄李斯,慣會揣摩上意。 換句話說,李斯的想法基本上不會和始皇帝有沖突。 就算有沖突,師兄他一般當場都改了。 尤其是鹽價降低這種小事。 所以……按照推論,也就是說,師兄是認為始皇帝不愿降低鹽價,而因為趙泗,始皇帝改變了注意? 第四十三章 張蒼:來捉我真的要這么大動靜么? “陳平,你認為秦王的意志真的是能夠因為一個人而扭轉的么?”張蒼沉聲開口。 張蒼很喜歡秦朝的種種制度,但這并不妨礙他認為秦國有亡國之像。 趙泗,一個侍郎罷了。 現在才多久? 號稱王前親近的人多了去了,張蒼不認為趙泗擁有這個資格扭轉始皇帝的意志,降低鹽價,只不過是一件小事,可是扭轉秦朝即將滅亡的命運,趙泗一個侍郎,當真能夠背負么? “況且……趙泗現在只是一個郎官,他雖王前親近,但是入仕太晚,人微言輕,而我師兄……”張蒼嘆了一口氣。 他可太了解師兄李斯了。 能夠辦成大事的人必然有才華,而有才華的人又王前親近,師兄,多半是不會容納的。 張蒼很清楚師兄李斯的權勢之心究竟有多重。 師兄李斯當真看不出來當今秦國的種種隱患么?張蒼認為并非如此,李斯心有志向,可是他的志向要為權勢之心讓路,而權勢來源于始皇帝的意志。 始皇帝的意志就是加快速度,李斯只能擴寬道路做一個裱糊匠。 倘若有人同時擁有扭轉大秦亡國之相的能力又擁有扭轉始皇帝意志的親近,那這樣的人多半是不會被師兄李斯所接納的。 …… 張蒼話語一出,陳平陷入了沉默。 陳平和李斯沒有什么交集,主要是張蒼給陳平吐槽了太多了。 張蒼酒醉以后,還怒斥過李斯害死韓非…… 趙泗,一個小小的侍郎,確實是不足以背負起扭轉大秦局面的重任的。 李斯能容人,可前提是沒有對他造成威脅。 天底下又有什么事情是能夠讓李斯放棄權勢呢? 更大的權勢?更大的名聲?以及始皇帝更大的信任? 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客觀來說,李斯是大秦的左相,要扭轉大秦的命運也繞不開李斯這個實權三公,李斯真的能夠和未來的趙泗精誠合作么? 更不用說,現在的趙泗,只是一個侍郎,人微言輕,等他成長到足以干涉大秦進展的時候,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我知道你學有所成,急于施展才華,可是如今天下之相,我也看不清楚,且再觀望觀望吧……”張蒼嘆了一口氣。 “你所說的趙泗,也不能僅僅憑借力議官鹽降價就認為他是能夠扭轉大秦局面的人,說不定他心里有更大的野心……更殘忍的想法!”張蒼開口勸說。 “我知道,可是兄長供養我多年,我卻白吃白喝,不事耕耘,我又怎么忍心看兄長勞累于田壟之間,甚至承受他人恥笑?”陳平因此而嘆氣。 英雄往往困于現實。 現在的陳平有再大的抱負和再大的學識也不得不面對窘迫。 家里很窮! 古代,供養一個完全脫產的讀書人可謂難如登天。 陳家的家底在他游學這些年早已經掏空,兄長陳伯為了供養他游學天下讀書學習,更是欠下不少外債,整個人都瘦削,比同齡人看起來都要老上三分。 陳伯對于弟弟陳平多有偏愛,長兄如父不是一句空話,供養陳平至今陳伯沒有一句怨言,甚至視陳平為陳家的驕傲,覺得陳平的才華是他揚眉吐氣的本錢。 因為妻子發發牢sao,說陳平不事生產白吃白喝,陳伯更是怒而休妻。 是的,陳伯從未想過是弟弟陳平拖累了自己。 他一直認為,是自己這個做兄長的沒本事,沒能夠讓弟弟得到更好的教育,發揮出自己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