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孫 第84節
若是終日如此,談何治學? 第一百零八章 張良初聞新糧產量,心態爆炸! 另一邊……遙遠的六國大地之上,忽而驚聞秦國自海外尋得仙糧,畝產幾千斤,無不震驚。 這個時代的消息傳遞是需要時間的,民間的消息廣泛傳播需要一年乃至于更久的時間,而貴族之間有自己的消息渠道,相對來說速度會更快。 更何況始皇帝已經約為文書,傳至下轄郡縣,六國舊貴族各有自己的圈子,雖然六國已覆,但他們的家世權勢的基本盤還在,像這種轟動性的消息,在民眾尚未廣泛得知之前,貴族圈子里已經引來了一陣震驚。 東海地界,穢國舊地附近……隱性埋姓躲避追捕的張良正藏匿于滄海君門下,充為門客。 滄海君原是東夷穢人的一個君長,地理位置大概在滄??じ浇?。 《管子·小匡》提到過,“穢人,北至于孤竹、山戎、穢貊?!?/br> 《三國志·魏書·東夷傳》稱濊:“濊南與辰韓,北與高句麗、沃沮接,東窮大海,今朝鮮之東皆其地也?!?/br> 即夫余、沃沮、高句麗等族的居住地都是古穢國的勢力範圍,所以這一區域內的東夷人都被稱為穢人。 基本上東半島乃至于一部分陸地和島嶼群,都是穢人活動的區域,國家族群林立。 滄海君就是其中一國君長,不過地理位置比較尷尬,比較靠近中原區域又沒有脫離陸地板塊,于是在大秦一統天下的擴張過程中,順手被大秦從地圖上抹去。 這地方的人統一稱為穢人,各種小國和部群加在一起被統稱為古穢國,實際上壓根就沒有所謂的穢國,只不過是國家族群太多,人口太少,勢力太弱,中原地區懶得單獨記載,干脆整合到一起稱為穢人和穢國罷了。 國家覆滅以后,滄海君雖失其國,但有賢名,有眾多部眾,再加上地處中原文化的輻射區域,而滄海君又有往海上島嶼走私交流的路子,于是也就慢慢的和附近的亡國貴族混到了一塊去。 到了如今,滄海君越來越不像個東夷穢人,而像是一個正兒八經的中原貴族,再加上一群落魄貴族的吹捧,滄海君也就在東方臨海地界坐實了滄海君的名頭。 多年前,同樣是亡國貴胄之后張良拜訪,張良祖父三代皆是韓國大相,是正兒八經的韓國頂尖貴族后裔,自然受到了滄海君這個冒牌中原貴族的隆重接待。 張良不知道從哪里弄來了始皇帝大巡天下的一段路線,上來直接擺明了自己要反秦刺殺的雄心,滄海君大為感慨其氣魄,選擇了鼎力支持。 于是家世落魄的張良自滄海君這里得到了大力士,精兵若干,鎧甲武器若干,以及大量錢財支持。 于是驚心動魄的博浪沙刺殺誕生了! 張良令大力士投錘以擲始皇帝車架,可惜……始皇帝的車架足足有十幾個,張良也分不清楚到底哪個才是,誤中副車以后倉惶逃亡。 在滄海君的幫助和接應之下,張良被引渡至海外穢國隱性埋名了一段時間。 后來張良自行離開……如今的張良游歷天下,學得了一身本事,再也不是曾經只會想著用刺殺解決問題的莽撞少年。 “婢女生的趙政!” 滄海君的府邸之內,一個相貌陰郁的中年男子一腳踹翻了案幾,爾后似乎還不解氣,將散落在地上的竹簡踢的七零八碎。 經歷了復雜的拜師學藝的過程以后,張良本以為自己已經洗盡鉛華,但是,就在剛剛,確定了秦國三種高達千斤的海外新糧作物以后,張良還是抑制不住心中的郁郁之氣。 張良,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 說是一個韓國,半個張家都不為過! 兩代人五個朝代的經營,讓張家把控了韓國的經濟政治,甚至是世襲罔替,如果不出意外,張良作為第三代,等到父親的時代落幕,他就是韓國新的宰相。 只是很可惜,意外總是會如期而至,好不容易熬到了張良的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家世和地位。 張家到了這個地步,真的是個韓國休戚與共了,畢竟整個韓國都說不清楚到底是韓國國君的還是張家的。 他秦始皇滅的那是韓國么?滅的是張家! 故而,張良的反應比韓國的國君都還要激烈,對于張良而言,秦始皇滅韓,那真是無異于國仇家恨皆系于身。 少年時期,滿腔郁恨! 正值滄海君的國家也被秦國順手抹去,二者一拍即合,就制訂了博浪沙的刺殺計劃。 博浪沙張良刺秦,一時間聞名遐邇。 六國舊貴恨始皇帝的人不在少數,派出去的刺客更是多以千計,但是大家多少都有點腦子,哪會自己以身犯險,刺殺也不過是有棗沒棗打一桿子,哪會像張良一樣自己愣頭青親自往上沖? 對于張良的親身刺殺行動的失敗,六國舊貴表示了高度的贊揚,張良的顯赫身世也讓張良能夠倚仗地方貴族屢次脫身的關鍵。 只可惜功虧一簣只能亡命天涯,好在亡命天涯的途中,張良也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奇遇,得到了黃石公的教導。 同時,在亡命天涯的途中,張良見識了各種形形色色之人。 心中的一股熱血已經盡然消退,洗盡鉛華,只剩下國仇家恨埋藏心底。 亡命天涯,同時也是一種修行。 在這期間,張良親自踏過大多數土地,見到了蕓蕓眾生,真正意義上做到了腳踏實地,心中對于秦始皇的滿腔仇恨雖然絲毫未減,但是對于秦始皇的重視卻在不斷增加。 他的所有的人生經歷都在告訴張良一個事實,現在的秦國,已經處于強弩之末! 秦國,皆系于秦始皇一人之身! 秦始皇只要暴斃,秦國頃刻之間就會發生足以翻天覆地的劇烈動蕩! 非常人不可挽救…… 越是看清楚這些,張良的心也就越寧靜,他在不斷的尋找秦國的破綻,只等在關鍵時候,給予秦國致命一擊。 但是…… 憑什么? 畝產九百多斤的玉米! 畝產兩千多斤的土豆! 畝產五千多斤的紅薯! 憑什么,在這種風云動蕩之際,矛盾積壓長期處于爆發邊緣,秦國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時機,出現這么不講道理的糧食! 完全超出了常理,完全不講任何道理! 要知道,現在的糧食產量大約也就一百來斤罷了…… 就是哪個地方精耕細作仔細cao弄,水利方便氣候宜人,糧食產量也不過是兩百多斤。 偶爾有個例,糧食畝產能夠超過三四百斤,但那也只是個例…… 本來秦國都要死了…… 就硬生生給續了一波命?不合理,很不合理,沒有任何征兆。 不是派出徐福出海尋仙嘛?不是找長生不老藥去了么? 怎么帶回來了個這么玩意? 張良,到底還算年輕…… 站在原地,沉默良久,重重的嘆了一口氣。 “機關算盡……卻……”張良默默躬身,將踹翻的案幾扶起來。爾后將地上散落一地的竹簡一一撿起。 門外,響起了滄海君爽朗的笑聲。 “子房何故如此?鬧的恁大動靜?” 張良聞聽滄海君之聲,微不可查的嘆了一口氣。 曾幾何時,滄海君也同自己一般,矢志復國? 第一百零九章 張良的毒計 很顯然,張良急了! 盡管他已經不再是曾經的莽撞少年,但是當驟然得知秦始皇莫名其妙的得到了如此為國續命的神糧,依舊急了。 但是滄海君并沒有急,他是東夷穢人……被滅國時他的國家加起來也才十萬多人。 說實在話,如今混進了中原落魄貴族圈子里以后,滄海君的日子還變好了。 “秦法嚴苛,庶民無立錐之地,或淪為氓隸,或承服勞役,六國苦之許久,如此長使以往,必民怨沸騰,我曾去過關中,便是關中秦人,不堪忍受勞役淪為氓隸者都不計其數,大多淪為盜匪,六國更是如此,秦王以威,以嚴,以酷,以厲,天下苦秦久矣,秦國用不了多少年,必沸反盈天!屆時只需登高一呼,無數人仁人志士皆不反秦……可有了這三種新糧,唯恐人心向秦!”張良緩和了一下自己的心態向滄海君開口說道。 秦國確實和張良說的差不多,將近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服勞役,說一句天下苦秦久矣真不為過。 如今秦國尚且能夠維持統治并且推行種種政策,建設各種工程,攻城掠地,是因為秦國還有一大批支持者,軍功爵制度的受益者,以及秦始皇本人尚在大位鎮壓。 實際上在六國余孽不遺余力的抹黑之下,出了關中地區,幾乎沒有人認秦國的好,矛盾的源頭也幾乎都被轉移到了秦國的身上,在張良看來,秦國滅亡是必然的事情。 他想要的并不多,只想復國!恢復家世,恢復父輩榮耀。 他還年輕,他還等得起,秦始皇還能活多久? 可是現在三種新糧一出現,就相當于硬生生給矛盾重重宛若火藥桶一般的秦國潑上了一大盆冷水。 “照子房如此說來,豈不是大事不好?”滄海君皺眉。 實際上,滄海君對于復國已經沒太多執念,當然,恨秦,是他打入中原貴族圈子的幌子,故而這一點還是要繼續維持。 “秦國必差秦吏于天下推廣三種新糧,不若暗中阻撓……”滄海君的思路很簡單,無非就是動手搞破壞,他們扎根于本地,倒還真能做的到。 實際上倘若六國貴族真的戮力同心,哪怕秦國一統天下,也很難在基層推廣任何政令。 問題是……有些貴族,已經開始被秦國的制度所吸引,并且開始融入進去了。 真正恨秦欲死的是頂級大貴族,如張良,家世顯赫,五代韓相,如項家,楚國大將軍項燕之后! 這些都是苦大仇深,且通過常規晉升渠道無法在秦國獲得恢復祖上榮光的可能。 這一群大貴族,因其血脈,人脈,掌控的知識,財富,成為了反秦的主力軍。 再其次就是一部分中型貴族,直接因為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受到了范圍性攻擊,他們跟在大貴族后面搖旗吶喊,形成了廣泛但不密集的組織。 爾后就是一群未受到太多波及的中小型貴族……想要融入當地貴族生態,必須堅持恨秦這個大前提。 再然后就是反而在秦國一統以后得到了好處的一批貴族。 六國余孽的生態組成大概如此,十分松散,沒有任何組織,但是你準備干點對秦不利的大事,順手之余也能幫幫你。提起來了秦國大家都罵兩句,也就僅此而已。 而且六國貴族之間,相互也有仇怨瓜葛……所處地域太過于分散遙遠。所以,這股龐大的反動力量迄今為止也沒干出來過什么像樣的大事。